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学论文 -> 语文 -> 正文

语文教育:张扬 游戏精神,激发生命活力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06-12-18 9:29:05阅读:
字号:|

[摘要]师生生命活力的丧失,是当前语文教育的缺失之一。"游戏精神"的张扬,是激发师生生命活力的一条良好途径。"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自主、自愿自觉的精神,是一种超越功利、愉悦快乐的精神,是一种感受体验、想象创造的精神,是一种超越现实、自我满足的精神,是一种平等参与、合作互动的精神,是一种交流对话的精神,是一种主动建构和自我生成的精神。张扬这种精神,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适当运用游戏形式,让学生成为"游戏"的主宰,拓展语文的"游戏"天地,自主阅读,自由表达,自由创新,注重感受体验,鼓励想象幻想,获取美感愉悦,平等对话、合作互动。
[关键词)    语文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游戏精神  生命活力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功利性有余,人文性不足;强制约束多,自由自主少;理性分析多,感性体验少;机械灌输多,想象创新少;知识负担多,愉悦享受少;惯于现成结论,懒于探索创新,•,…  "它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 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
    在新课程背景下,亟须改变这种师生生命活力丧失的局面,使学生乐学而善学,使教师乐教而善教。人有好乐的天性,"游戏精神"是人的心理本能。教育应该顺乎人的本性,因此,我主张开展具有"游戏精神"的语文教育活动,借助"游戏精神"的张扬,来激发出师生的生命活力。而开展具有"游戏精神"的语文教育活动,则不仅仅是在教学中附加一些具体的"游戏",而是在更高层次上重视并利用超越于"游戏"之上的那种"游戏精神",并且大力张扬这种精神,使师生把语文教育活动作为一件轻松、快乐、自由的事情,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让阅读兴之所至,让思想自由翱翔,在语文这一特殊的"游戏"活动中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二、游戏精神的内涵与特征
    "游戏,就其一般涵义而言,是指一种与工作相反的,满足人的娱乐、享受欲望的行为,如游玩、嬉戏等。"2而赫伊津哈的定义是:"游戏是在某一固定时空中进行的自愿活动或事业,依照自觉接受并完全遵从的规则,有其自身的目标,并伴以紧张、愉悦的感受和 '有利于"平常生活'的意识。"'综合起来,不妨把游戏解释为一种自由的活动。" 自发、自由、非功利性、愉快是游戏的基本特征。"。
    康德最先在美学意义上使用"游戏"这一概念,创立了著名的艺术"游戏说"。康德说:"艺术也和手工艺区别着。前者唤做自由的,后者也能够唤做雇佣的艺术。前者人看做好像只是一种游戏,这就是一种工作,它是对自身愉快的,能够  合目的地成功。后者作为劳动,即作为对于自已是困苦而不愉快的,只是由于它的结果 (例如工资)吸引着,因而能够是被逼迫负担的"。5在这里,康德将艺术与劳动相比,认为劳动是强制性的,是"困苦而不愉快的",是"被逼迫负担的",而艺术就是一种"游戏",有着与儿童游戏相同的特点。席勒则认为,正是游戏使人性中理性和感性变得和谐,"使人在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都得到自由","在人的一切状态中,正是游戏而且只有游戏才使人成为完全的人。" "只有当人是完全意义上的人,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
    那么,什么是"游戏精神"呢?结合上文对游戏的考察,我以为,就语文教育来说,"游戏精神"是一种自由自主、自愿自觉的精神,是一种超越功利、愉悦快乐的精神,是一种感受体验、想象创造的精神,是一种超越现实、自我满足的精神,是一种平等参与、合作互动的精神, 是一种交流对话的精神,是一种主动建构和自我生成的精神。这种精神具有以下特征:(1)自主自愿,自由自在;
    (2)超越功利,率性而为;(3)沉迷专注,愉悦快乐;(4)驰骋想象,随意,创造;(5)平等参与,合作互动。

     三、"游戏精神"对语文教育的启示
     1.急功近利是语文教育的大敌,要真正达到语文教育的目的,就必须"无目的",即把语文学教育本身作为语文教育的目的,摆脱"载道"的沉重枷锁,超越"应试"的功利目的,以超教育的姿态进行语文教育,把语文教育当作一种自由自在、轻松愉快的审美活动。
     2. 要把语文教育视为一种"游戏",而不是一种"劳动,如果看做"一种游戏,那么,语文教育就是"愉快的",否则,就是"困苦而不愉快的",是"被逼迫负担的"。
     3.把语文教育视为文本、学生和教师共同参与的"游戏",并在这场特殊的"游戏"中,彼此释放自己的生命活力,又彼此遵守"游戏规则"。
     4.要把语文教育当作一种充满魅力的灵魂探险和精神漫游,并在这个过程中体验生命的律动,收获审美的愉悦快乐。
     5•"游 戏"所具有的想象性,幻想性,体验性,创造性等特征十分切合语文教育的实际,因此,语文教育应重在感受、体验、想象、创造,而不应该是说教、灌输、复制、粘贴。
     6•把语文教育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生成的过程,放手让学生自己进入文本,使他们在语文的天地里"自由游戏",而不要以教师对文本的解释代替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更不要把抽象的分析和现成的结论硬塞给学生。

     四、如何张扬 "游戏精神"
     1•适当运用游戏形式
    结合教学的具体情况,恰当运用一些游戏形式,如成语接龙,演讲赛,辩论会,分角色朗读,课本剧表演,等等,十分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特级教师魏书生让学生分组承包课文分析,再合作交流,便是一种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特殊"游戏"形式。新课程带来的研究性学习,虽然不一定要采用具体的游戏形式,但这种学习方式充满了"游戏精神",不失为一种更高层次的游戏形式。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可以给中学生以全新的学习方式,十分有利于张扬"游戏精神"。
     2.让学生成为"游戏"的主宰< BR>     学生是"游戏者",在语文教育这个"游戏"中,他是自由的,独立的,也是有能力加入并完成"游戏"的,因此,教师必须充分信任学生,大胆放手,不包办,不灌输,真正让学生自己成为"游戏"的主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语文的天地里自由翱翔,自主发展。
     3.拓展语文的"游戏"天地
     语文教育不一定非得在教室里进行,而可以在更广阔的的范围实施。青岛的王泽钊把学生带到崂山水库风景区上课,上海的黄玉峰与学生一起作语文旅游,都给语文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当然,一般学校和教师难以达到这样的要求,但定期到户外、图书馆、阅览室以至社区去开展语文教育活动还是可以做到的。
    4.自主阅读
    这里的自主阅读,就是注重发挥学生自主阅读的精神,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自由、主动、独立地阅读自己喜欢的、自己选择的文学作品,而非被动地、被迫地、完成任务似的阅读,并使学生通过自读达到自悟,从而既培养其主体自觉性,又提高其语文素养。由于这样的阅读出于自主自愿,符合学生的生命需要,因而学生的阅读活动与生命活动便融而为一,阅读过程便成为充满活力 的生命过程。
    5.自由表达
    每个学生在阅读某个作品之后,都会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因此,教师要激励学生主动表达,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并让学生体验到自由表达所带来的快感。自由表达,就要去除各种束缚,打破种种条条框框,让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只要"仁者"能够"见仁,"智者"能够"见智",就应该充分肯定和鼓励。在写作教学中,更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尤其要放飞学生以创造为主而以再造为辅的想象。在作文教学中,要多给学生自由写作的机会,经常运用一些带有游戏色彩的设想式命题,如"公元2046年"或"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等 ,给学生提供精神"游戏"的时间和空间。
    6•自由创新
    解读文本不是对原意的寻找,而是要去发现和创造新意。对文本的阅读和理解应该是一个开放而动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需要"自由创新"的"游戏精神",也最能表现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7.注重感受体验
    要充分尊重学生在阅读作品过程中的个人反应,独特的自我感受,让学生展现其个性,用自己的思想、生活去感受作品。为了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去理解,教师不妨言 有不尽、引而不发。要指导学生从揣摩、品味原文语言入手,进入作品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情思,进行审美体验。例如,陶潜《饮酒》;"采菊
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揣摩一下,一个"见"字再现出"采菊"的意境,"悠然"一词活画出作者脱离宫场之后的轻松、愉悦、恬适之,情,表现出诗人的心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真实感受,使人感到诗人的心灵如同大自然般的宽阔和质朴。这样,读者也就深切地体验和理解了陶渊明归田之后的真实情怀和高雅志趣。
    8•鼓励想象幻想
    语文教育要引领学生遨游幻想的天地,及时开发其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终身受益。相反,"扼杀儿童的幻想就是使他们成为现状的奴隶,成为拴在地上的动物,以致不能创造天堂。"(罗素)教师要相信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不要用自己的理解或别人的理解来限制学生,而要让出时间与空间鼓励学生自主去联想和想象。例如,《项链》的结尾莫然而止,故事还可能怎样发展?玛蒂尔德在得知项链是假的之后的会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这些都可以鼓励学生去想象一番。
    9.获取美感愉悦
    语文教育要让学生去发现、欣赏语文世界那各种各样的美,诸如: 自然之美,风情之美,人物之美,风格之美,等等,无不便人产生丰富的美感,并在美感中尽享愉悦。
     10•平等对话、合作互动
    依据"游戏精神",教师也是"游戏者",所以不应以"裁判员"或"警察"的身份出现,而必须把自已当作"游戏"的一分子,以真正投入的态度,真诚地渗与到活动中去,以一种对话的意识或精神,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
    "游戏始终要求与别人同戏",因而"游戏也是一种交往的活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可见,合作互动既是"游戏精神"的表现,也是新课程的理念。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张扬"游戏精神",必将极大地激发师生的生命活力。在"游戏精神"的光辉照耀下,语文教育的课堂是开放的,师生的身心是自由的,他们有十分广阔的心灵空间,有无限自由的思想天地;学生作为受教育者,不再是被动的"知识容器";教师作为教育者,不再是知识的"灌输机器",师生都已是自由自觉的存在;同样,语文教育不再是急功近利的技术操练,而是超越功利的精神漫游,一种其乐无穷的审美过 程。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J],《教育研究》1997年第9潮,第5页。
2胡媛《儿童文学的游戏精神与审美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3期,第36页。
3赫伊津哈《游戏的人》[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多人译,杭州,1996年版,第30页。
4刘焱《儿童游戏的当代理论和研究》,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20页,转引自胡媛《儿重文学的游戏精神与审美教育》[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第36页,
5康德著《判断力批判》[M],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上海,1964年1月第1版。
6席勒著《审美教育书简》[M],冯至、范大灿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74、79、80页。
7伽达默尔著《美的现实性》[M],张志扬等译,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37页。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文章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