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学论文 -> 语文 -> 正文

构建语文活动课中的信息化平台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06-12-18 9:29:06阅读:
字号:|
    《自然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省编义务教材语文课本第四册《太阳公公煮面条》的课后延伸,是一堂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的语文活动课,让学生尝试运用网络资源解决问题,在实践中进一步激发学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兴趣,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能力,并在合作交流中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动手动脑能力的提高,进一步扩大视野,提高技能技巧。以下就简要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学文质疑,明确任务
  在学完《太阳公公煮面条》一文后,学生对太阳能和能源的开发、利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提出了许多问题,我及时将这些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并输入电脑。主要问题如下
  1.太阳灶为什么设计成这个样子?跟取得的太阳能的多少有什么关系呢?
  2.太阳灶是什么时候发明的?它的最高温度可达多少度?
  3.太阳的能量使用不完的吗?
  4.人们最早利用太阳能干什么?
  5.人类还利用太阳能做了哪些事?
  6.太阳能还可能用来干什么呢?
  7.人类还利用哪些自然资源为自己服务了?
  8.怎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开发和利用各种能源?
  9.为了保护各种自然资源我们应该怎样做?
  任务的确定源自学生的 特定兴趣与感受,源自学生的内在需求。通过质疑学生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主人翁感,任务本身又是整体性的,具有挑战性,容易激发起学习的内部动机。
  二、借助网络 主题搜索
  在明确任务之后,学生要完成一个开放性的作业______在一星期内针对所研究的问题,通过因特网或书籍、报刊、搜集相关资料,者实际上是在培养他们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我提供给学生两类网络学习资源:
  1.导航资源
  中国太阳能信息网http://www.cn-solar.com/
  中华太阳能联谊会http://www.solar-i.com.tw/
  中国新能源http://www.newenergy.org.cn/
  依法保护自然资源http://edu.xinxing.org/article/list.asp?id=181
… …
  2.泛资源:学生在电脑课、午间、课间及放学后运用通过电脑房、教室和家里的电脑自己运用“雅虎”、“新浪”、“搜狐”等搜索引擎直接上网搜集资料。
  这一过程的展开贯穿学习者的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等不同的时段与活动类型。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能为学习者提供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交互式的人机界面,能为学习者提供符合人类联想思维与联想记忆特点的、按超文本结构组织的大规模信息库,因而很易于激发学习者的 学习兴趣,并为学习者实现探索式、发现式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三.合作交流 归纳整理
  在整个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都是通过小组形式进行学习的。合作学习小组一般由兴趣相近的学生自愿组成,研究同一个主题,每组4~8人不等。为了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鼓励少数基础较好的学生在与同学合作的同时再独立进行另一个主题的研究。全班47名学生共组成了12个学习小组。每组推选一名组长负责,孩子们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特长,选择文字组织、技术处理、美工、小小科技解说员等工作内容。学生把自己搜索的、查找到的资料、图片或照片在组内进行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学生又获取了大量的信息。然后对组内同学所带来的资料进行讨论、筛选,精选出最有代表性的、最有价值的、同学最感兴趣的资料加以整合。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寻找信息源,从多种渠道获取并分析、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四.分工协作 交流展示
  Internet丰富的信息资源空坚实的塔不仅仅是一种学习工具,也是一种交流中介,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得以资源共享,并对所搜索的资料进行交流,提出相应的观点和看法,为各组在资料上的取舍提供参考。面对整理好的资料,各小组成员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如何让其他同学也分享他们的快乐,我引导学 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不同的展示方式,如剪贴报、手抄报、幻灯片,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小组成员兴致勃勃,分工合作,还对自己所在的组进行了个性命名,如:“光能使者团”、“绿色地球村”、“太阳岛”、“科技屋”、“风火轮”等等,富有童趣。特别是制作幻灯片的同学,由于幻灯片在本学期的电脑课中才初步学习、制作,同学们在应用上还存在着许多技术性的困难,为了制作图文并茂的画面,他们请教同学、老师、家长,再一次掀起了研究的热潮。在课堂上,我主要创设了成果交流的环境,合作小组或对自己的成果补充内容或征求别人对自己成果的意见,或对别人的成果提出异议。通过小组间的相互启发,交流补充,各抒己见,使成果更完善。更为重要的是,评价过程中引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待别人的学习成果。具体安排了一下环节:
  1.每个同学自由浏览,看看别的学习小组的作品。
  2.交流介绍。学生自荐学习成果,或评价别的小组的学习成果,并启发他们从几个角度去评价:(1)是否解决了所要研究的问题;(2)语言的组织是否正确、通顺、完整;(3)版面是否美观、图文并茂等。(4)介绍的形式是否生动活泼、吸引人。
  如全班四个小组研究了“人类还利用了哪些自然资源为自己服务”,同学们 通过比较发现“风火轮”小组的内容最为全面,不但告诉大家“风能、生物能、地热能、氢能、天然气水合物”等能源的利用情况,还将各种能源的发展预测、人类的开发策略、勘探技术等做了详尽的介绍。
  在表现形式上,各小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将网络上查找到的有关的图片、文字等资料以手抄报、剪贴报、的形式在墙报上进行展览;有的以科技馆介绍人员的形式展示了自制的演示文稿、还有的甚至以小品表演的形式展现了现代科技指引下能源开发和利用的新气象。各小组精湛的演示,博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大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在最短的时间内,领略了现代科技蓬勃发展的新面貌,也欣喜地看到了能源开发和利用的广阔前景。
  3.流评价之后,学生进行民主投票,选出自己心目中的最佳作品,此时, 学生的情绪十分高涨。
  学生在网络环境中浏览别人的成果,通过交流可以把每个学生看到的、想到的集中起来,集思广益,使学生对事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在交流中学生可以自由表达观点,或赞同与驳斥他人的观点,学生踊跃发言,相互补充,相互启发,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实践证明:学生借助网络进行赏析、评价,研究的积极性就更高了。
  五.学习总结,课后 延伸
  由于受到认知水平的限制,学生在作品中仍会出现一些问题,通过相互评议在进行修改,使自己的研究成果日臻完美。学生饶有兴趣地完成了研究的主题,通过网络等信息渠道了解了大量的课外知识。但这节课并不因此而划上圆满的句号,而是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探求新知的思维空间。最后,我让学生的视线又回到了“问题”的界面,看看通过自己的学习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把未能解决的问题,如“我们还可利用太阳能和各种自然能源干什么?”让他们课后继续研究,激发他们不断探索,不断发现的愿望。
  补充说明:1.我班是我们学校的第二届多媒体全程教育实验班,学生从一年级起就接受系统的计算机技能培训。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操作,如汉字输入、会图、powerpoint制作、网页浏览等。2.我班在电脑课时集中于计算机房,一人一机,单机不仅在教室的局域网上互连,还可上Internet网和校园网。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文章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