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学论文 -> 语文 -> 正文

自觉参与·自主探究·自行创新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06-12-18 9:29:10阅读:
字号:|
 狭义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和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本文所谈语文课堂的研究性学习是从广义而言,泛指学生端正学习动机,在自觉参与、自主探究、自行创新的过程中,将外在知识转化为内在经验,获得美好的情感体验,培养创新精神和科学道德,促成能力和思维的发展,从而张扬个性、健全人格的学习。它不是培养“小科学家”,也不是面向少数尖子学生,而是所有高中学生都能经历的一种学习活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在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使学生得到发展,并关注课程的现代意识,重视创新精神的培养。这些理念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创设一种参与而非旁观的、探究而非灌输的、体验而非分析的、互动而非静止的、开放而非封闭的课程文化。而研究性学习恰能实现这些目标。
 语文课堂研究性学习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研究意识,学会研究方法,形成研究能力,养成平等态度,具备独立精神以及相应的实践习惯。研究不是追求某种“达成度”,价值取向不是向外的 ,而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养成观念,是提高和发展自己,是为终身学习奠基。
 近几年,我校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分阶段进行了研究性学习的初步探索。
  一、准备阶段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战。”为在高中三年内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我们做了如下准备工作。
  1.开列课外书单 书,益人心智,怡人性情,滋润心灵,我们希望学生广泛阅读充满人性智慧和灵光的好文章,努力吸收触及灵魂的人文精华。因为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就没有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开展。
 ①中外文学名著。名著不能不读,它是人类社会基本价值的携带者,能构成学生人生的基石。
 ②文化名人散文,如周作人、巴金、胡适、钱钟书、老舍、汪曾祺、韩少功、魏明伦等作家的文章。选文主要考虑作品本身的思想性、艺术性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有些文章学生不一定深入理解,但这是一个必要的储存。
 ③优秀报刊,如《读书》《文学自由谈》《散文·海外版》《南方周末》等等。
  2.调整教材篇目 教材是一种为学习者提供的典型材料,教学过程需要灵活地使用这些材料,创造性地运用教材。从我校实际出发,我们审视并重新整合了三年的教材。调整的总体思路是从文学史的角度,以时间为 线索,以作品为基准点,进行横向延伸。
 比如,把鲁迅作品单独列为一个单元。以《呐喊·自序》作为精讲篇目,印发萧红的《怀念鲁迅先生》作为课外读物,另补充张承志的《致先生书》作为略读课文。把鲁迅纪念馆作为课程资源,强调了先生生平中的重要部分,背诵《自题小像》和《自嘲》两诗,以钱理群的《话说周氏兄弟》一书为参考,适时向学生渗透周氏兄弟关于中国国民性思考的见解。然后学习《药》,更鼓励学生课余阅读《呐喊》《彷徨》《故事新编》中的经典篇目。
 又如,把《与朱元思书》《兰亭集序》《归去来兮辞》等名文编成一个辞赋单元;又特意编排了一个现当代诗歌单元,包括郭沫若的《天狗》、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闻一多的《死水》、戴望舒的《雨巷》、梁小斌的《中国,我的钥匙丢了》等。
  3.改革测评手段 我们把评价标准建立在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才华、情趣、想象力和创造力上。测评分为常规手段与非常规手段。就后者而言,根据不同年级采取不同方式:高一年级写700字左右读书笔记,高二年级写1000-1500字读书报告,高三年级写3000字小论文。
 就常规的期中、期末考试而言,我们在考试形式和拟卷上作了改革。比如,采取听力、闭卷、开卷三部分相结合的形式。 听力部分所占比重较小,主要考察学生听辨和理解能力。诸如朗读一个故事,要求学生根据前后内容判断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典型细节等,或给出文章的前半部分,要求续写结尾。闭卷部分主要考察知识的积累,平时要求学生背诵的经典名篇和文化常识都在考察之列。听力和闭卷部分共占总分的30%。占总分70%的是开卷部分。这部分注重文史结合,不管是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还是写作,更为突出人文素质的综合考查。
  二、高一阶段
  自觉参与是研究性学习的保证
  学生从初中到高中有一个转变与适应期,也对新的学习充满了渴望与新奇感,教师必须抓住时机,设法使学生改变原先对语文学习的不良看法,唤起并留住对语文的浓厚兴趣。研究性学习摒弃了传统的“接受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的做法,这正有利于燃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心理学家肯·韦尔伯认为真正的学习是获得、理解或通过切身体验、研究而掌握和创造知识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如果教师只从单方面按教材逻辑和自己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学生学习时常会产生厌倦情绪,注意力涣散,最后导致思维惰化。只有把学生视为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而非一个认知体,才能使学生产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保证研 究性学习正常有序地开展。
  1.抓住热点问题 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必须具备敏锐而深邃的思想,能够及时感悟社会生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壁”,让语文课堂与社会生活相接壤。如果教师能经常在课堂上引进时代活水,抓住热点问题,那对青年学生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
  当网络文学越来越多地介入学生的生活并影响思想时,教师及时开展了课堂讨论——“我们看网络文学”;当日韩的青春偶像剧成为同学们饭后茶余的谈资时,当韩寒的名字连同其偏才的事迹挂在同学们的嘴上时,我们及时组织了课堂辩论;当教师感觉到部分学生正在渐渐失去诗歌精神的时候,搞了专题研究——“顾城诗歌与顾城现象”,还把讨论的空间安排在人文气息浓厚的学生阅览室。那种时刻,青春的热情被唤起,青春的血液在涌动。教室里炸开了锅,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纷纷急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参与热情之高是教师们始料不及的,每个人的看法都不可小觑,有些发言可谓掷地有声。大家在唇枪舌剑中提升了思维,锻炼了语言,体验了情感。
  2.设计活泼形式 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必须解放思想,敢于打破传统。如果能不时地变换教学方式,拓展教学空间,这样的课不愁没学生喜欢。
 在学习印度作家泰戈尔的散文诗和中国 现当代诗歌时,教师不是在课堂上把自己的理解灌输给学生,而是布置回家作业: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诗文,然后灌制成磁带,有条件的配上背景音乐。此语一出,同学们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几天后,作业全交。当一盒盒磁带在办公室里播放,老师们惊呆了:这是我们学生念的?与电台播音员所读不相上下!
 学习郭沫若的《天狗》一诗时,教师把同学们带到了校园漂亮的草坪上,请大家在室外高声朗读。同学们像五线谱上跳跃的音符,一个个兴味盎然。草坪中央正好有座假山,有几个男生站到了假山石上,放开了喉咙,感受郭老痛快淋漓的“我是一条天狗啊”!
 在学习茅盾的《风景谈》时,教师请同学们挑选六幅画面中的一幅设计MTV,要求展开想象组织画画,配上同画面内容相吻合的音乐,设计一段能揭示主题的画外音。
 完全可以断定,一旦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他们的智慧与才能是无法估量的。
  3.引导学生质疑 教育的首要目标,应是不断地唤醒和弘扬人的天性中蕴藏着的探索的冲动,养成敢于质疑的个性。教师若能经常注重启发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积以时日,学生不仅能有效地学得知识,还能潜移默化地形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和批判性思维,培养自身良好的问题意识。< BR> 譬如,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教师印发了王世贞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论》(王世贞对完璧归赵之事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认为蔺相如对“曲”“直”的判断是错误的,其所以得安然,仅是一时侥幸)。学生阅读之后,思想豁然开朗了,原来对千古名文也能提出不同意见啊!同学们极为佩服作者敢于独抒己见、不囿于历史定论的精神,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能大胆地进行质疑了。
 “教育就是唤醒”,当学生的心灵一旦被唤醒,就能和作者的心灵互相沟通,和课文内容发生共鸣,从而以寻求精神家园的执著走近语文研究性学习,走进文学艺术的殿堂。
  三、高二阶段
  自主探究是研究性学习的灵魂
  有了高一阶段的铺垫与积累,同学们对语文学习的参与已趋向自觉。由此,我们在高二阶段的目标是希望同学们能在主动学习、提出问题的基础上以自主探究的方式去体验、去思考、去学习。
 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就阅读而言,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自己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建构主义心理学也认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建构而非被动接受的过程。因此,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励学生自主阅读的热情,洞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鼓励学 生作为读者的创造,在研究性学习中显得尤为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的突出特点之一,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布鲁纳提醒我们,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我们要求学生实事求是,既不固步自封,也不率性而为,而是一步一个脚印,亲历实践,对问题作出合理、客观的分析与解释,努力使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解决实际问题的积极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创造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因此,自主探究是研究性学习的灵魂所在。
 这时,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设计的知识体系传递给学生,而是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中,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获取知识的渠道。
  1.提供相应材料 如果研究性学习只局限于从课本到课本,那么学生的视野仍将被限制,学生的思维仍将被禁锢。只有当教师把学生从教材的狭小天地中解放出来,不断地去引进新的知识信息时,学生的潜在智能才会在这些信息的刺激和触发下活跃起来,从而始终处于积极的思考和行动中,并且获得深刻的情绪体验。
 有了教师提供的相关材料,同学们就可以较快地进行比较研究了。比较是观察、分 析、整理等活动交织在一起的智力劳动。语文学习中比较的天地是十分广阔的,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之间、古今中外的作品之间,作品的遣词造句、材料的选择运用等等,都可以用来比较鉴别。经常进行横向与纵向的比较研究,学生既能巩固旧知,又能更好地探究新知,从而去发现一个个新大陆。
 ①提供不同题材、体裁的文本
 根据教材中杨振宁的《邓稼先》一文,我们提供了雨果的《悼念乔治·桑》;根据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提供刘海粟的《漫论郁达夫》和林语堂的《秋天的况味》;根据巴金的《灯》,提供师陀的同题文章《灯》;根据茨威格的《世间最美的坟墓》,提供肖伯纳的《贝多芬百年祭》和《无言的拉雪兹——巴尔扎克诞辰200周年抒怀》;根据李白的诗歌,提供余光中的诗《寻李白》等等。
 ②提供同一文本的不同版本
 在教《荷塘月色》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品味朱自清的语言,我们找出原文,请学生评评编者的删节有无道理。通过一番小小的比较,学生们更好地把握了教材思想和艺术内涵。
 ③提供不同的译本
 教材上的泰戈尔《对岸》一文是郑振铎翻译的,译文清新流畅,体现了泰戈尔散文诗的特点。教学时,印发了吴岩的译本,让大家比较两篇译文的高下。
  ④提供不同语言的文本
 培根的名篇《论美》结构清晰,充满睿智,同学们十分喜爱,但对文中某些语句的理解还有些困难。考虑到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英语能力,于是从培根的原文出发,和学生共同探讨。
  2.指明探究方向 当代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卡尔·罗杰斯创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他认为学生具有先天的学习潜能,一切教学工作都应围绕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进行。当然,“非指导”不等于不指导,而是指导的另一种特殊形式。它强调指导的间接性、非命令性,以区别传统教学中直接告诉、简单命令、详细指示式的指导。
 研究性学习也不是随心所欲、漫无目的的,教师需帮助学生澄清自己学习的内容,创设某种滋育学习过程的心理气氛,建立一个积极而无威胁的学习环境,并给学生指明一个探究方向,让他们有的放矢地围绕一个角度、一个目标去查阅资料,深入思考,解决问题。
 在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读山海经》两首诗歌时,教师整理并印发相关材料,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乞食》《移居》,有前人对陶渊明的不同评价,以及陶渊明的生平简介等。教师引导学生或就教材中的诗作和陶渊明的其他诗文进行比较,或就陶诗与其他诗作进行比较,或 就陶渊明其人与其他隐士进行比较。教师还指出:《归园田居》写于归田后第二年,即陶渊明42岁时,《读山海经》写于他59岁时,陶渊明既归隐了那么多年,为什么还会有壮志难酬的感慨?能否用知人论世的评论方法,从陶渊明的家庭出身、所处时代、思想意识、性格气质、对后世的意义等角度谈自己对他归隐的见解。
 按照教师指引的道路,同学们踏上了探索的征途。课堂上,大家畅所欲言,个个口若悬河、头头是道。临近下课,教师在对学生作了充分肯定之后,又提出了更高要求:文学作品的鉴赏可以从作者、作品自身的角度出发,还可从读者的接受角度来考虑。其实,人们对陶诗的评价也是各不相同的。六朝时,对陶诗评价不高,唐朝,尽管很多诗人明显接受了陶诗的影响,整个社会却并不十分推崇。到宋朝,陶诗便受到了一致的推崇,苏轼、朱熹都给予很高的评价,陶渊明因此确立了一流大诗人的稳固地位。为什么人们对陶诗的评价会有这样一个历史过程?我们学过苏轼的词,为什么苏轼会特别欣赏陶渊明?这些有意义的问题,大大激发着同学们深入探讨的热情。
 学习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时,我们让同学们就课文与鲁迅进行精神对话。正如钱理群教授所言:“与鲁迅进行对话,是需要勇气的。在一定的意义上,这也是 地狱的门口:‘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直面惨淡的人生’者,请进去;否则,趁早离开。”可同学们都选择了勇敢。在教师提示了探究方向的基础上,同学们上各大文学网站查阅资料,还翻看了《话说周氏兄弟》《名作重读》《鲁迅作品详解》《〈呐喊〉导读》《鲁迅思想的特征》等作品和文章。有的谈阿Q对革命的认识、纲领、目的、行动、对象及结果;有的谈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的从“称呼”入手进行探究;有的就“做梦”问题展开;有的谈“健忘”;有的结合鲁迅的另一篇文章《头发的故事》来谈“辫子”问题;还有的就阿Q的口头禅“妈**”谈到了中国的“国骂”。总之,大家或从历史的角度,或从文学的角度,或从语言学的角度,甚至从本土文化的角度谈自己的独到见解。
 在学习邓小平的《我们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一文时,教师在提供材料(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作者的历史地位、时代背景、题目的语法关系和象征意义、论证结构、语言、主旨、文章的历史意义等多个角度进行思考、探究,同时还印发江泽民《在中英两国政府举行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的讲话》。同学们通过反复阅读、体味、探讨,对文章伟大的历史意义有了极为深入的理解。
  3.创设冲突观点 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 ,每个人都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去建构对事物意义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事物的不同方面,每个人对文学作品的解读也是如此。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与途径之一,就是开发学生独特的接受个性,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因此,教师不妨常给学生创设一些相悖的有冲突的观点。有冲突,就会有争论;有争论,就会有思考;有思考,就会有提高。如果不经常倡导一种自由精神,不重视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就不会有独立人格的建立。
  在有关屈原的文化常识单元的学习临近尾声时,教师提出:古往今来,人们对屈原的特立独行有褒有贬,西汉扬雄、东汉班固、南宋费衮都极力贬他,但司马迁对屈原的政见和政绩却极尽溢美之词。你怎么看待屈原的行为?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沉浸到了冷静的思考之中。
  《雷雨》是一部经典名作,作品诞生至今将近70年,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意识形态等问题,人们对作品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有人说,一切伟大的作家,一切不朽的文学作品、文学典型,几乎都是一个属于全人类的无限开放的体系,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层次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去接近它,探究它,会有自己的发现和再创造。探究什么?从哪里着手探究?教师在平时的阅读中感悟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对《雷雨》 、对曹禺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这个突破主要表现在对曹禺早期作品中体现出的基督教人文思想的研究上。教师在备课时又发现最近出版的《雷雨》剧本多了“序幕”和“尾声”两部分,这在解放后出版的各版本中是没有的,直到1988年戏剧出版社出版的《曹禺文集》第一卷里才出现。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两部分是保留好还是删去好?在曹禺的创作中,基督教的人文思想多一点还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多一点呢?《雷雨》是不是社会问题剧?这些问题不正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源头吗?
 同学们在课外阅读、思考的基础上,慢慢形成了自己的想法,他们按照自己的思想感情、人生体验、心理气质、审美要求来接近作品、探究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提出了很多独到而有价值的意见。
  四、高三阶段
  自行创新是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我们的学生最终是要面向社会的,在培养了学生对已有材料学会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要帮助他们善于从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寻找热点,对种种过去、现在甚至未来的现象进行搜寻、思索和分析,提出自己创造性的见解,形成自己的论文,这应该是研究性学习的提高阶段,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心理学家布朗把“创造”分为创造性的个人、创造性的过程、创造性的产品三类。对中学 生而言,要求他们创造出全新的产品,那显然不现实,但如果我们重视学生的自我表现,把观点的重新组合,把独一无二的看法以及充满个性色彩的评论都归入创造性产品,那么中学生人人都具有创造新产品的能力。确实,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批判、选择和存疑的过程,一个创造的过程。
 我们强调研究性学习应注重过程,但也不能轻视结果。事实上,所有的科学研究都是既重过程又重结果,两者是紧密结合的。根据加涅的“学习条件”理论,作为结果的知识是任何学习的必备条件之一。加涅把学习分为三类:概念学习、规则学习、问题解决学习,而每一种学习都以前一种学习为基础。研究性学习应属于问题解决的高级学习,是运用概念和规则解决问题的学习。因此,论文是课堂研究自然的延伸,也是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具体运用和体现。让我们从同学们完成的论文标题中,感受研究性学习的成果,一睹青年学子的风采。
 《〈围城〉对话的语言结构与人物心理》
 《谈〈红楼梦〉之诗词曲赋的艺术功能》
 《浅探庄子哲学思想在〈红楼梦〉中的折射》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鲁迅小说创作缘由浅探》
 《高中生语言的社会学考察》
  《“当时”应是“当”何“时”?  ——读李商隐的〈 锦瑟〉》
 《汉语植物词的文化内涵探析》
 《莲、华——评席慕蓉诗作》
 《神州诗仙——李白》
 《村上春树笔下的死亡》
 《诗比生命更长久——纪念俄国诗人普希金》
 《我眼中的张爱玲》
 《欲哭还休,欲哭无泪——关于马克·吐温作品》
 《〈货殖列传〉古今鉴》
 《“侠以武犯禁”——由〈史记·游侠列传〉看司马迁的反传统思想》
 《智慧的魅力——读〈钱钟书散文〉断想》
 ……
  五、几点补充
  补充一:从中学阶段来说,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并非为完成论文,不是为了让学生提出某种奇思怪想,而是培养学生树立一种观念,即在今天的社会越来越趋向于全球化、国际化的趋势下,我们应时刻具有危机感、紧迫感。只有不断地去充实与丰富自己,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学会终身学习,而且是创造性的学习,所以从这个角度而言,创新不是目标,而是手段,是为学生未来服务的手段。只有实现了这个跨越,才算完成了研究性学习,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补充二:语文作为母语课程,有着五千年的悠久传统,有着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社会生活方式趋同化,我们的民族 文化正在受到极大的冲击。因此,在我们强调让创新的太阳在地平线上升起时,我们切不能丢了传统。我们所说的创新是在尊重传统文化基础上的创新,是扬弃,而不是对传统文化,包括传统教学方式的全盘否定。比如对传统典籍的诵读、唐诗宋词的诵读,我们不仅不能忽视,而且还要大力弘扬。通过诵读,让学生深刻了解隐含在语言文字背后的深厚文化内涵,并对其产生清醒的文化意识。研究不是一切,不可把研究绝对化。背诵、朗读、表达等基本功训练,将无可替代!
  补充三:语文课堂研究性学习的落实,最重要的是教师观念的转变,是教师素质的提高,还有评价机制的改变。在这过程中,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规范与创新、阶段与整体、接受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语文课堂研究性学习正如一个刚刚迈步的婴儿,一切都在摸索之中,同时,又尽在自己的脚下!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文章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