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发疯的语文老师的帖子:感悟大师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06-12-18 9:29:17阅读:
字号:小|大
我写“三大师”,既不是罗兰在文明惨遭蹂躏时,请出托尔斯泰、贝多芬、米开朗琪罗要唤起人类坚强的生存欲望;也不是茨威格在充满前现代社会现象的世界大书特书后现代的三大师或六大师。我没有他们那样的威名,也没有他们那样的崇高,更没有他们世界级的利笔,我写的是活跃在中国语文教育领域极负盛名的三个权威大腕,我写的是像石化、铁路、银行属于专营的中国教育界的三个风云人物。想起了罗兰,想起了茨威格,于是写下了所谓“三大师”——韩军、喻旭初、陈仲梁。
是大师吧。而且他们之中有的还不止一次来万里,我仿佛能闻到学校空气里弥漫的那种大师味,我们这些小角色在这一股一股的浓味中整日的熏着,多少也散发着那么出一种似大师又非大师的味道,因为还谈不上大师,所以一般人闻起来,多少有些怪味,大概就像臭豆腐那种味吧。
韩军老师据说现在已经不是一般的老师了,已经是团中央什么部门的主任了之类。年轻有为啊。在大约4个小时的高考作文讲座中,滔滔不绝,妙语连珠,实在是叹为观止呐。
喻旭初老师在歇息的时候讲,有人给他打电话,他问是谁,对方说是张定远,他赶紧说不敢当,因为对方不但是大教授,而且是中 国语文教育学会的会长。表示对他从中语会理事退下来的安慰吧;又说春节收到一张明信片,是现任会长寄的,除了祝福的话外,还有聘他为中语会学术委员的话,老了,退了,给个荣誉嘛。
当然喻老师虽然老了,还在上课,在第一线贡献着。不容易啊。
陈老师在开场就讲,我先坐着讲,然后站着讲,不然,大家说我老了,不中用嘛。
是老了,陈老师讲,他早已经不代课了,只代研究生和博士生;对中学语文,只是研究。
韩老师显然可以划归目前语文届所谓新生代中坚力量,不光是后来人,还挟后现代理论,后现代思想、方法,似乎在他的“精神”里,不光没有权威、崇高、连艺术也没有。同是作文,两位老先生对作文恭敬的很,只讲写什么好,怎么写避而不谈,或言而不详。尤其是喻老师,不独对作文敬畏,连标点符号在喻老师这儿也沾光不少,一条一条慢慢的说,让老师学生慢慢的记,虽然这一条一条书上就有,喻老师也说,书上有,但是我们大家还是不由自主的跟着喻老师记,似乎天经地义似的。奥,是天经地义,很自然。
韩老师不是这样,作文算什么东西,这是韩老师的潜台词,是人就能写,是学生就可能得满分;虽然韩老师说,尽管阅卷 老师注视一份卷子的时间不会超过90秒,但是两个80 会震撼他,开头的80个字,和结尾的80个字,怎么震撼呢?
于是,韩老师开始大量的举高考满分作文,那确实是震撼,全国每年上百万考生也就那么几个嘛,如何能不震撼呢?学生觉得好,老师也觉得好,在韩老师给大家营造出的几百分钟才华灿烂的气氛里,大家似乎觉得那满分作文也真是人写出来的,就像平凡如我们一样的人。
不愧是高手啊,气氛出来之后,韩老师的货就出手了。
列位看官,洒家出手了。呼呼呼就是三斧头:
并列组合法
三问成文法
套用故事法。
韩老师说,综观20年高考作文,尤其是近几年满分作文,抒情性说理散文命中率最高,主要讲一下。而且抒情性说理散文写作有定式,那就是并列组合法。
这时韩老师显得非常激动,擦了擦额头的香汗,当然是香汗啦,想我们的韩老师假若在清华,那是绝对不用磨粉笔,吹冷风,受热气,自然是香汗;假若我们的韩老师在团中央办公,那自然也是笔记本里写字,红地毯上走路,大白天照着日光灯,一年四季吹着空调的日子,一定也是香汗了.擦过汗,又微微的呷了一口纯净水,当然韩老师要喝水 的时候,要招呼老师倒一杯,以前,我们学校干事多的时候,像韩老师这样的大师,是专门有一位漂亮的干事侯着的,好在我们的男老师也是很聪明的,一会儿就学会了,到韩老师要喝的时候,及时就俸上了,汗擦了,水喝了,于是我们的韩老师就像我们熟悉的那位庖丁一样,呈上他的作文肋骨,当然是新鲜的啦,一滴滴的鲜血还在随着热气滴着呢。他说,他的学生一般不练习整篇的文章,只操练片段作文,韩老师说,能写出150到200个片段,并烂熟于心,随意组合,绝对可以写出好文章。而且韩老师说,冰心和余光中就是以片段起家的,还成了大家。而且还举了例子。可不是,“天边那一棵繁星”啦、“小时侯”啦、“长大后”啦等等,还真像片段。
于是韩老师便一路讲下去了,海阔天空了一上午。
三问成文法针对的是议论文,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韩老师没有展开讲,只提了一下,似乎大家的思路已经被打开了。套用故事法也不简单,韩老师讲出那么多前人所未讲的东西,真是大开眼界啊。所谓套用故事法就是将现成的故事改换时空,韩老师一举例我们就明白了,如孙悟空下岗啦,今人悼屈原啦、荆坷选择啦等等。
韩老师一再强调,片段组合是精华,在另外两式中也可应用,多方面阐述, 偏了一例,还有几例嘛。就是,太对了。
当然像韩老师这样的人物,讲作文肯定要口诛笔伐,左右出击,炮轰一个词:八股,韩老师讲,不管怎样,不能写八股文,那样就完了,你想啊,批卷子老师看一个八股,看一个八股,千人一面,全一个模式,一种腔调,能给个好分数吗?
然而,我转而又想,像韩老师这样的大人物,他一定不仅仅在一所学校做讲座,他在讲座的时候也经常说,我在哈儿滨的时候,我在西安的时候,我在成都的时候,我在武汉的时候或者我在上海的时候等等,以韩老师的感召力,全国学生都挥舞着韩老师的三斧头,会不会产生新的八股呢?而且,我在上个世纪曾听到过北京一位我们本家的名师叫赵大鹏的,和这套路也差不多,当然,他们都是京派嘛,这样不是有产生了新时代京派八股了吗?
尽管在整个讲座中,韩老师不停的破题呀,起承转合的呀,似乎还是八股话语体系.我暗想,真有个学生来一篇真八股,正可歪打正着呢?我有一个学生,上了北大,就经常写八股文,那是货真价实的八股文,据说启功前辈,金克木前辈还很喜欢的.当宝贝呢.
对了,我还没有想大家报告韩老师的两个80 到底是怎么震撼的呢?就是开头必须在80个字以内讲清自己文章的主题,结尾用80个字或者不超过两行结题,这是真 理,我有时也和学生这么讲,是不是又不符合"文似看山不喜平"的标准了呢?或者这样的教育会不会把教育变成流水线呢?把多彩的教育变成冷冰冰的技术活呢?
唉,难难难,真是不能说,不能说,一说说就错啊.
韩老师这次来,不光带来他精彩的讲座,还有他的大作——《清华参考》。一看封面就很清爽,一半黑灰,一半白色,黑灰这面是白色的清华二字,白色一面是黑色的考参二字;最上端赫然是红色的“团中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专家主编丛书”字样。
这一行字让我突然想到最近我们伟大祖国的文化发展战略,终于看到希望了,终于看到教育为有远见的思想和人物引领了。长久以来,教育出版系统的那些考试骗子、资料贩子把个教育折腾的不成样子了。“青少年研究中心”,多好啊,多有品位啊,这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都让人感到振奋。青年是我们的希望,青年需要我们去研究,我们的青年工作需要中心啊,长久以来的问题,就要解决了。
我们学校也真是伟大,北京的花,香在在我们这个南国的小城里了,要用心体会啊,显身手的时候到啦。哈哈。不自觉的就真哈哈了,啊呀啊,这是韩军老师的高考讲座,真是的,不好意思。哎,这“青少年研究中心”和高考 似乎并没有多少相干,我私下想,那应该是启蒙呀,理想呀,信念什么的,可是这分明就是高考复习资料,而且前边冠以“中国”二字,可想见其分量,加上“团中央”这政府行为是明摆着嘛,再琢磨这“专家主编”一词,好象也不是政府行为呀,后边还有一词“丛书”,这就证明这书、这资料不光是语文,还有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等,难道“团中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是研究青少年考试的吗?或者干脆就是卖资料?忽然一个念头窜入心头:假冒产品!
武汉有一年,好象是刘德华开演唱会的前夕,有一个诈骗集团提前进驻武汉某大宾馆,声言就是刘德华一行,说他们在武汉不光是演唱,还招募演艺新人,众多美女帅哥趋之若骛,结果是又失财又失色,等真正的刘德华们来了,假刘德华们已经满载而逃。于是我就去问负责此次活动的人,他们说,千真万确。我的那一颗悬着的心才算落地,是啊,我们学校不说诈骗集团,就是一个蚊子臭虫想飞进来,那也难。怎么会假冒呢?于是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把玩这“团中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力作。呵呵,还有一张光盘,新鲜,到底不一样啊,不愧是“团中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产品,我暗想,说不定还有我们韩老师的写真呢,哈哈,那多过瘾,可惜,我 是个老男人啦。
仔细揣摩这书,确实精致:正版!一看定价,28元。怎么向我要了40元?奥,原来那光盘还有12元。好,确实好,这不就是有声有色了吗?
再仔细揣摩这书,是两个作者,韩军后边分明还有一个信国君,这名字多好,这姓我还是头一次听到,没看内容就长学问,国君,好,真是好,肯定也是一个大家。翻开第二页一看,还是个学生嘛,不过是韩军老师的学生,那自然不凡,看看介绍:
人生一幸,缘遇恩师韩军先生。少年学诗,登门聆听,悟一“真”字;半木方塘,减师半德,求一“大”字。主编《古典诗词导读》《高考话题作文突破50分》,计100余万字。
好家伙,写这么多东西,纯粹超生游击队。不过从信老师这儿才知道,韩老师还写诗,而且有弟子,对大师了解太少了,孤陋寡闻,真是对不住啊。不愧是编过《古典诗词导读》《高考话题作文突破50分》的,多有文采啊。但是信老师——假如是老师——既求“真”了,何不再求求“善”啦、“美”啦呢?既求“大”了,何不也在“深”上做做文章呢?当然这是我私下里的小人之想。不过我确实不明白这“减师半德”是什么意思,大概是典故吧,不会是说,师徒二人才合一个德吧。 到底什么意思呢?我得去韩军在线问问。
往下翻,内容真不错。听听,多有诗意,这不是中国文化精粹都被着一本小书挖掘出来了吗?
字之趣
词之味
句之美
篇之韵
文之采
多好啊,我都舍不得往下看啦。
语文这东西,抓住这几个也就如抓住了发展,抓住了引资,抓住了拆迁,抓住了GDP,再加上这趣、味、美、韵、采,语文还求什么,文化还求什么,文明还求什么,崛起还求什么。
一书可解家国忧啊。抵的上两部《论语》,我要把这本书藏在终南山上,给3050年代的中国人看看。
其实,比韩老师玄的还大有人在,《语文报》2004高考版”字音“不叫字音,叫”绵延千古的音韵“,下面没了。韩老师好歹还弄了一篇《仓颉造字——一个美丽的神话》。
”字形“不叫字形,叫”方方正正是咱中国人“什么呀,乱吹。一个个圆头滑脑,活脱脱的何申。
”用词“不叫用词,叫”谁持彩练当空舞“。”彩“什么呀,上亿考生,几个挂彩了?瞎说嘛。
还有许多,如”观千剑而识器“、”宝马雕 车香满路“、”万紫千红总是春“、”删繁就简三秋树“、”回眸一笑百媚生“等等。
纯粹应试也就是应试,犯不着把几千年的文化搭进去;光应试卖钱,也就是点利;如此作为,那是反动,是红灯姑娘穿贞洁时装招摇过市。
哼。
不说了,什么新生代,也是个人膨胀。不管他了,自有一天会憋破的。
其实我是比较想听韩老师的“精神”的,那才使韩老师的真货。我理解,韩老师天南海北的飞,也是不得已,很多是人请债,推脱不了的,而且我们又是一个人情的社会,也是一个功利的社会,学生要的是立杆见影的分数,不是“精神”、“思想”;再说,那些清高的教师,你平时的教学就精神,就思想,也不见得。
大师难做,像韩老师这样亦学、亦官甚至亦商的大师那就尤其难,况且,韩老师又在天子脚下混饭吃,那就更难。据说当年的朱老总,身为国家级干部,都无钱聊生,要辞职呢,何况一个小主任,而且是一个虚的小主任呢?
但是,韩老师不管怎样,总是全国人民教师学习的榜样。尽管就像三栖明星一样,有时难免闹出一些让人一笑的小新闻嘛,那也是正常的嘛。
有机会,还得好好学学韩老师的“精神”。那 才是安身立命的所在。
喻老师在中国语文界也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在讲座中他经常说,他在朋友家看到朋友刚起草的考纲什么的或者标准什么的,有时也说看见高考命题人写的作文改革意见什么的,这些东西一般人是不可能看到的,属于圈内人物吧。
喻老师应该属于伴随着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一代,对于语文,可能特别看中实实在在的知识和对语文那种一丝不苟的精神,讲起语文的东西,如数家珍。他说今年高考要考标点符号,于是就顿号、分号、问号、引号、破折号、冒号一项一项的给大家读,于是大家就记。其实这些东西在一般的资料上并不难找到,但是喻老师的那种态度那种精神,让大家不得不去记。
现在许多人批评中学语文甚至整个教育的一味教死知识、死教知识的现象,其实这个问题如果放在我们几千年的教育史看,也有其积极的一面,看看我们中国教育史,自从科举以来,知识分子的视野就被禁锢在四书五经之中,而更多的知识如科学、技术、数学、地理等等专门的知识被局限在很小的范围之内,并且常常是按血缘的关系或者师徒的关系相传的,一般士子很少知道,而进入现代社会后,这些知识又是一个现代人必须知道的。虽然我们新中国的教育可能牺牲了几代人的幸福生活 、创造观念和行为,但是知识教育为我们今天的创造教育挖的了第一桶金。况且知识这个东西,死的活的也很难分得清楚,“通过知识获得解放”这不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一直流行的命题吗?
抽象的谈创造、情感、价值观也是不合实际的。标点符号可以不懂吗?当然啦,是有些作家不会用标点符号的。但他们的作品是经典。
喻老师不但崇尚语文知识,对作文以及作文教学似乎更是敬而远之,他老人家不象韩老师毫不客气的把作文解剖的血粼粼的,喻老师只讲,高考作文得个中等的分数就不错了,不象韩老师唯满分作文是尚;喻老师讲,全国多少考生,几个能拿到满分?少之又少啊。
喻老师只讲要注意几个问题:慢声微语的道了几点:
文从字顺。
少用方言土语。
多用短句,少用长句。
上下连贯。
勿堆砌辞藻。
书写规范等。最后给大家几点考场急救作文的建议,都是实实在在的,没有噱头,没有花枪,凡花拳,凡神龙掌,凡白骨爪,都很实在。
像喻老师这样的老师,在我们的教育界很多,尤其是上了年纪,特别是在偏远地区更多,对知识敬畏,对工作负 责,他们还把教育当事业做,所挣工资经管只够糊口,但他们无怨无悔。可能他们在他们的课堂有些死板,有些独断,或者说,或者按当前新生代教师所言,有些扼杀学生,但是我相信,这一代老师的课堂仅仅是教育生活的一个小的方面,他们给学生的是整个生活,用自己整个生活教育当地的孩子。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教育,用今天的观念去衡量昨天的教育,肯定可以找出他们许多的缺陷,但是用用明天的教育也可能并不能比较好的教育出今天的孩子,或者是昨天的孩子。比如平等、民主的观念,我想,在中国找出像我现在的这个学校对学生的民主制度水平的不多,当然主体是好的,但是非主体的那一部分的情况并不让人乐观,以前学生被老师扼杀,现在是老师被学生摧残。
观念、理论是一个方面,实际的教育事实又是另一方面,最新教育理论、观念支撑的教师的教学也不过耳耳,全国一流的新生代教师的课,我也见识过,是民主,是平等,可是什么也没有啊,课堂模式跨越太大,超越了实际,我们一直其实都很新的,看看我们的新闻报道,红头文件,教育没有什么问题嘛。
中学语文的作文教学长久以来是一个问题,关键的问题是老师就不会写,但是就是不会写的老师用似乎放之四海的 写作方法教可能对作文天生就敏感的学生,审题呀立意呀,材料呀,语言呀,这不是写作的关键,即使学生把最经典的审题立意材料语言背得滚瓜烂熟,并不一定就能写出好文章。
而且我们的作文教学在制度层面上似乎也有问题,一个学期就那么几篇,不太可能对作文有体会。而作文这东西是必须要大量的实践后,才有体会的,说教是说不出作文的。
我相信“思想是写出来的,文章是改出来的”,写文章和思想有关,有思想才可能写出东西,老师的主要任务是把学生的“思想资源”运用适当的方法击活,让他们自主的表达,只要写出来了,再加工,再审题立意材料语言,慢慢的学生会对作文有自己的体会。
传统语文作文教学在诵读经典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思想和认识,然后让学生写“放文”——想写什么写什么,能写出来之后,再“收文”,再搞审题立意材料语言,所以传统语文作文教学是比较成功的,包括“八股文”。
喻老师他们那一代人,很多人事实上已经放弃了思想,也就放弃了写作,而且是真心实意、全心全意的,被他们教育的学生在这样的背景下,也就不自然的失去了思想和写作的能力了。
看来,这“敬畏”也不是很轻松啊。
&nbs p; 像喻老师这样的老师,在我们的教育界是很多的,他们兢兢业业,好思爱想,怎么没有像苏联那样冒出那么多的教育家呢?我记得上个世纪后半叶的时候,我自己也颇读过几本教育理论方面的书,那时感觉,我们的教育至少和苏联的教育相差50年,21世纪已经4年了,我们的水平还只是在尝试“最优化”方面,而民主、爱、多元还离我们很远。
是不是我们的“宏大叙事”、“宏大话语”消解了我们的思想和“理论”了呢?可能是。不是我们没有那个能力,是我们的环境不允许,我们的理论氛围不允许,我们的理论——任何学科、学术的理论德国的的大师都搞清楚了,我们学,我们套就可以了。
当然也可能和我们的学术历史、习惯有关系。中国的学术路径是“扎记”式的,伟大如钱中书、陈寅恪也仅是宏大的扎记和单篇的论文,像金岳霖、冯友兰、梁漱冥的哲学虽然有体系,但是也还是不太完整的理论,当代有些学人想超越古人构建中国特色的理论,但是和真正的理论还有距离。也许中国或者东方,其理论形式就是扎记而不是“概论”。这可能是中西学术的分野吧。
所以,尽管喻老师们只有模式“,很有可能那模式就是我们的理论。我们作的是中国的教育,他们是中国的老师。 按照鲁迅的见解,没有建树可能正是中国的脊梁,可能他们曾经为他们那个班级,那个学校,那个街道请过命,殉过道。英雄可以开创历史,但是真正创造历史的还得平民,所以民间的小人物应该受到敬佩。很多风风光光的脊梁其实是经不起历史考验的;家们、脊梁们那得历史说了算,至少也得50年的时间吧,想一想单单在中国的历史上哪一个朝代没有“劳模”、“标兵”、“新秀”、“十佳”、“代表”、“委员”,可是历史记住他们了吗?科举制度的时代,状元是何其风光,但是像文天祥那样的状元也就几个。别被中央、全国、高级这些名词吓着。
最近,那个被学生情侣打架纠出来的“黄”,可能教育界也存在,这几年,在地方的各种大赛中,女教师频频获奖,是否和我们的男“家”多有关呢?恐怕用不了多长时间,有人会被传讯的。教育界的垄断接近于超级状态,进入这个圈子的几乎是家传师承,异类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得献身。所以对名人及名人垄断的批评不是猛了,是来得有些迟了。
名人难做,特别是教育界的名人。政界、娱乐界、经济、金融领域的名人,走穴、折腾那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而教育这东西太深奥,得自己去做,不停的去做,读书、实践、交流一天都不能停,但 是教育名人比娱乐明星都忙于走穴折腾,能弄明白教育是怎么回事吗?
陈老师的讲座很容易让人想起教授的讲座或古代的“名士”。陈老师的作文自己只谦虚的讲是“聊”,这一“聊”有说头,正如知识分子于秦汉于唐宋于明清,这“聊”有一种气度,一种放眼天下,胸怀宇内的气度;一种建功立业,意在在汗青的意识。当然陈老师生在新社会,经事颇多,于今中华复兴之时,自比年轻人感受深刻。在藐如作文小事,也能与国际接轨,一个题目,中国人如何做,日本人如何做,法国人如何做,美国人如何做,非洲人如何做等等,从而轻松地探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作文也是不同的的大命题。陈老师也讲其它国家的“高考”作文如何出题,写作套路怎样等等,同学老师听的是茅塞顿开,心旷神怡。
当然,教授就是教授,和国际接轨也是全方位的,想陈老师已经年事较高,有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应该是扎根于心了,事实并不是这样,于当今时髦的敏感的“观念”,陈老师也有独特看法,算是跟得上倘的了先进老人。
他说,各国的小朋友观察事物是不同的,像以色列的小朋友早晨起来就发现,自己本来晚上是睡在爸爸妈妈中间的,可是起床时却睡在一边了;在讲文章要有新意是,他说,可以写 成药方子式样的,也可以写成明星出场式样的,什么星座,陈老师说,货真价实“处女座”;在讲到生命质量的时候,陈老师提到心理咨询,由心理咨询到热门专业,如物流专业,陈老师讲,中国物流还不行,但人流发达,每年春节数亿人在流动,欧洲的交通部长都来学习。
当然,我是这么想的,可能在陈老师只是要体现他讲座的趣味和幽默罢了,但是,我打心眼里佩服陈老师,语言这么好,语言里的观念又这么先进。真是人老心不老啊。
陈老师一上手就讲,咱们就“聊”一下作文。我倒觉得,陈老师似乎不是“聊”作文,而是在讲人生,听那意思,人生精彩了,作文不可能不精彩;想想也是,境界大了,思路开了,作文那算不了什么嘛。
陈老师举了一个关于“忘忧草”的话题作文。先讲了几个反例,说这样写不好,然后就讲可以这样着手:忘忧草在《本草纲目》的称呼——萱草,李时珍认为,这忘忧草并无忘忧的功能,但是可以起到安神定心的作用。然后嘛,就可以把同学们多年来老师强迫你们背的古诗词拿出来,这可以增加文化含量。下边的内容陈老师一笔带过,马上转到心理学的研究上。
陈老师说,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讲,40%的忧愁是杞人忧天,与己无关;30 %的忧愁是自己想出来的;12%的忧愁是既存事实和你触发出来的忧愁没有关系;10%的忧愁仅仅是不足;只有8%的忧愁是真实的,那才是你应该愁的。就是这8%的愁,将导致你的忧郁,导致你的自杀,而当今世界由于忧愁、忧郁、自杀实在已经成为全球问题,所以关于忘忧草的话题作文,最后应该归到关爱生命,提高生命质量的主旨上来。
由此而一发不可收拾。海阔天空了一上午。
之后,陈老师又讲,忧郁具有传染性,他举了一个词,“一人向隅,举桌不欢”,解释了一下,突然由“隅”引出了四川魏明伦的《巴山秀才》,把这个故事讲到“负’愚‘顽抗”结束。大概有十多分种吧。又讲到冯友兰的“学问三境界”,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体现生命质量的具体事实。然后陈老师举联合国1997年召开的16届大会提出全球构建阅读社会以提高人的生存质量。“阅读的人数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高低的标准之一。”
这里,陈老师有插了一个小花絮,他说:“文章数据一般要记准确,如1997、16等,不能写错,当然,写错了,你写18、19,批卷子的人也未必清楚,他也不好意思问别人到底是16届还是18届。”
讲“忧郁”那自然要向在自杀“开刀了。陈老师讲,全球每2分 钟有一人自杀,在中国自杀的死亡率排在第五,15-35岁的人自杀的比例最高,所以要注意心理咨询。
讲心理咨询自然就到了热门专业了,于是陈老师“心理咨询”后,”人流“后,又讲了MBA。
陈 老师说,春节的时候,有几个老学生从美国、澳洲回来看他,说计算机专业都要读MBA,因为你开发的软件必须推向市场的,那需要MBA 。当然有一种人不用学的,如果身高达到2。2米,手脚又特别灵活的话,他不用学MBA ,可以直接进NBA,像姚明,比MBA有前途。
讲生命质量,心理咨询,弗洛伊德饶不过,陈老师个大家读了一段荣格的看法:
心灵的探索必将成为一门非常重要的学问,因为人类最大的敌人不是灾荒、饥饿、贫困和战争,而是我们的心灵自身。
于是陈老师讲了一个延 安地方的故事,说在延安周围的农村,在农闲的时候,老头们也有小伙子手操着坐一小板凳,大家在太阳里晒着,一天甚至不讲一句话,晚上回家啃一个硬窝头,这就是生活的全部,如果再有二两白干,那就是人生最幸福的生活了,几千年,几十代人都是这样过来的。但是,在20世纪、21世纪,有一些年轻人进了城市,他们感觉到自己的生存是荒谬的,自杀了。
自杀了,于是张国荣就上场了。
陈老师说,张国荣在常人眼里,他是明星,是多么的幸福啊,也许他的理想都实现了,但是他自己还不满足,他的人生还有遗憾,他的人生里还有一个愿望没有实现:
同性恋
愿望是可以满足的,欲望是永远不可能满足的。陈老师说在荷兰的首都阿姆斯特丹有一块废墟,上面有根柱子,柱子上有一行文字,每一个到那里旅游的人都要去仔细瞧瞧这一行文字:
事情是这样的,就不会是那样的。
然后分析了一下,讲了两则名言,是威廉姆斯的:
当你乐于承认既成的事实,并且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就是能克服随之而来不幸的第一步。
请求上天赐予我平静的心,极为手我不可改变的事;给我勇气,改变我可以改变的事,并且赐予我部分分辨两者的智慧。并且特别强调“平静”、“勇气”、和“智慧”三个词。
然后,陈老师以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朱军对潘虹的访问进一步对心理问题进行阐述。陈老师回顾了潘虹从《人到中年》到《少年天子》的艺术生涯,用潘虹不服命运的安排勇敢挑战自己来印证心理对生命质量的影响;之后, 又请来了臧克家,说当年臧老考青岛文学院时,数学考得很糟糕,但是院长闻一多还是录取了臧老,说就是因为臧老当时文章里的一句话:
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是谁把幻光看作幻光,便沉入无底的深海。
这也是阐释心理的。当然,心理大彻大悟,还得佛教,陈老师说佛教的“人生的痛苦在于把眼前的看成永久,把暂时的看成永恒。”正是现代心理问题的根源。
这时,听众早忘了《忘忧草》,早忘了高考作文了。大家全都沉浸在心理里了。陈老师讲,我们应该将生活中的各种事实,各种事理进行整合,显示出自己的思想和才华,如果我们学会了思考和思维的方法,那我们的作文肯定没有什么问题。大家听到这里似乎才反应过来,陈老师是在讲作文,是在我们学校讲作文。
最后,陈老师拟了两段《忘忧草》的充满诗意的结尾,并用未来学家的名言:
“如果你不想明天生活在过去,就让我们生活在未来吧”结束了整个讲座。时间160分钟,《忘忧草》近90分钟。
大师的讲座结束了,我们的思考才刚开始。我突然想到,三位可能正好代表了当今中国语文教育界的三类教师:
韩军类——有理想,有激情,有现代观念, 掌握了一套现代意义上的教学、研究工具。当然也有点急躁,作为一个引领教育的人物,要历史来作结论的人物,要求这一代像古代、近代学人做学问的,那要求太高了,像新中国成立后,顾准那样有20年读书计划的零头的似乎不为过,但是,我们做到了吗?
喻旭初类——老黄牛式的教师,对本专业的知识,甚至相关知识都掌握的很好,热爱教育,关心学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建设人才。也就是建设人才,用今天的观念看,还不是市民社会的人才。
陈仲梁类——少有的具有世界眼光的中国教师,能够把教育打通、搞活,述而不作,且有很高的实践能力,随便一句话,既管用,又合理论。
新时代的教师,所谓好呀、差呀,基本处于集体无意识状态下的好或差,离真正的好老师还有相当远的距离,今天的好老师,在若干年后,我们无奈的发现,其实有致命缺陷,这倒不是“历史”评价的问题。试问,今天的教师,哪一个敢说自己是一个有“血性”的教师,你教学生的那一套,你自己是否真的相信,真的敢去做?
时代的传声筒或什么什么的传声筒。这意味着我们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仅仅是照本宣科而已,但我们明白这样的教育还不是真正的教育;当然我们没有理由把所 有的责任都推给时代,自古以来。拍案而起的“教师”也不少,或者如古代中国的教育如书院,不是就有研究、问题嘛。
最近看到马来西亚、印尼的外语教育,与英国教师双向交流,结果是广有考试成绩,没有英语能力,英国方面调查发现,是老师“交流”后,回国,只用英国的题库试题教学生,根本不谈英语,可见,英国的教育也有考试,这和马来、印尼是一样的,但是英国的教育不是针对考题,而马来、印尼就针对题库,考试在今天的教育中,还不可能超越,问题在于人们的观念,在于教师有没有“血性”。只想着蝇头小利。谈什么教育。
当然当你还没有意识到这些的时候,也许你还认为你市一个不错的教师,一旦当你对全部教育事实一经了解,你就觉得远不是那么回事。平常的教师有了这样的感觉,可能会比较从容的去赶,去充实,而名人、大师可能就更惨,因为他们不能让别人甚至自己觉得自己还有缺陷,虽然他们给大家讲话的时候常很谦虚,其实他们心里想的是:下边这些白痴。
其实大师的讲座听多了,平常教师何尝不想:台上那个白痴,真正的白痴。
血性关联责任,思考系着良知,而这些和思想有关,思想的获得可不是简单的事,成为家那就更难。
& nbsp; 关键在于,作为大师的教师,没有自家的园地,那肯定是假的。想象叶圣陶、吕淑湘、张志公,人家首先是有学问,有私家庄园、别墅、花园,“教育”是外显,是冰山的一角而已。
我们的大师有吗?没有!可能也有,只是讲座赚了钱,有能住人的“庄园、别墅、花园”,而没有可以养人的“庄园、别墅、花园”。
园地没有,可能连读书都让人怀疑,上世纪中期,社科院有个小伙子在天津的一次马列会议上,自己说是发谬论,检讨马克思理论,回去后被“导师‘黎澍狠批了一顿,说,读过13经吗?读过24史吗?你乱说什么呀?后来这小伙子就立志读透13经和24史,从这小伙子近年来的成就看,可能确实是读了。
试问我们的大师,园地就不必要求了,读过什么呢?几经几史?以为翻翻几本教育理论的小册子就掌握了教育的全部,幼稚!
大师啊,慎取,慎谓。
是大师吧。而且他们之中有的还不止一次来万里,我仿佛能闻到学校空气里弥漫的那种大师味,我们这些小角色在这一股一股的浓味中整日的熏着,多少也散发着那么出一种似大师又非大师的味道,因为还谈不上大师,所以一般人闻起来,多少有些怪味,大概就像臭豆腐那种味吧。
韩军老师据说现在已经不是一般的老师了,已经是团中央什么部门的主任了之类。年轻有为啊。在大约4个小时的高考作文讲座中,滔滔不绝,妙语连珠,实在是叹为观止呐。
喻旭初老师在歇息的时候讲,有人给他打电话,他问是谁,对方说是张定远,他赶紧说不敢当,因为对方不但是大教授,而且是中 国语文教育学会的会长。表示对他从中语会理事退下来的安慰吧;又说春节收到一张明信片,是现任会长寄的,除了祝福的话外,还有聘他为中语会学术委员的话,老了,退了,给个荣誉嘛。
当然喻老师虽然老了,还在上课,在第一线贡献着。不容易啊。
陈老师在开场就讲,我先坐着讲,然后站着讲,不然,大家说我老了,不中用嘛。
是老了,陈老师讲,他早已经不代课了,只代研究生和博士生;对中学语文,只是研究。
韩老师显然可以划归目前语文届所谓新生代中坚力量,不光是后来人,还挟后现代理论,后现代思想、方法,似乎在他的“精神”里,不光没有权威、崇高、连艺术也没有。同是作文,两位老先生对作文恭敬的很,只讲写什么好,怎么写避而不谈,或言而不详。尤其是喻老师,不独对作文敬畏,连标点符号在喻老师这儿也沾光不少,一条一条慢慢的说,让老师学生慢慢的记,虽然这一条一条书上就有,喻老师也说,书上有,但是我们大家还是不由自主的跟着喻老师记,似乎天经地义似的。奥,是天经地义,很自然。
韩老师不是这样,作文算什么东西,这是韩老师的潜台词,是人就能写,是学生就可能得满分;虽然韩老师说,尽管阅卷 老师注视一份卷子的时间不会超过90秒,但是两个80 会震撼他,开头的80个字,和结尾的80个字,怎么震撼呢?
于是,韩老师开始大量的举高考满分作文,那确实是震撼,全国每年上百万考生也就那么几个嘛,如何能不震撼呢?学生觉得好,老师也觉得好,在韩老师给大家营造出的几百分钟才华灿烂的气氛里,大家似乎觉得那满分作文也真是人写出来的,就像平凡如我们一样的人。
不愧是高手啊,气氛出来之后,韩老师的货就出手了。
列位看官,洒家出手了。呼呼呼就是三斧头:
并列组合法
三问成文法
套用故事法。
韩老师说,综观20年高考作文,尤其是近几年满分作文,抒情性说理散文命中率最高,主要讲一下。而且抒情性说理散文写作有定式,那就是并列组合法。
这时韩老师显得非常激动,擦了擦额头的香汗,当然是香汗啦,想我们的韩老师假若在清华,那是绝对不用磨粉笔,吹冷风,受热气,自然是香汗;假若我们的韩老师在团中央办公,那自然也是笔记本里写字,红地毯上走路,大白天照着日光灯,一年四季吹着空调的日子,一定也是香汗了.擦过汗,又微微的呷了一口纯净水,当然韩老师要喝水 的时候,要招呼老师倒一杯,以前,我们学校干事多的时候,像韩老师这样的大师,是专门有一位漂亮的干事侯着的,好在我们的男老师也是很聪明的,一会儿就学会了,到韩老师要喝的时候,及时就俸上了,汗擦了,水喝了,于是我们的韩老师就像我们熟悉的那位庖丁一样,呈上他的作文肋骨,当然是新鲜的啦,一滴滴的鲜血还在随着热气滴着呢。他说,他的学生一般不练习整篇的文章,只操练片段作文,韩老师说,能写出150到200个片段,并烂熟于心,随意组合,绝对可以写出好文章。而且韩老师说,冰心和余光中就是以片段起家的,还成了大家。而且还举了例子。可不是,“天边那一棵繁星”啦、“小时侯”啦、“长大后”啦等等,还真像片段。
于是韩老师便一路讲下去了,海阔天空了一上午。
三问成文法针对的是议论文,即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韩老师没有展开讲,只提了一下,似乎大家的思路已经被打开了。套用故事法也不简单,韩老师讲出那么多前人所未讲的东西,真是大开眼界啊。所谓套用故事法就是将现成的故事改换时空,韩老师一举例我们就明白了,如孙悟空下岗啦,今人悼屈原啦、荆坷选择啦等等。
韩老师一再强调,片段组合是精华,在另外两式中也可应用,多方面阐述, 偏了一例,还有几例嘛。就是,太对了。
当然像韩老师这样的人物,讲作文肯定要口诛笔伐,左右出击,炮轰一个词:八股,韩老师讲,不管怎样,不能写八股文,那样就完了,你想啊,批卷子老师看一个八股,看一个八股,千人一面,全一个模式,一种腔调,能给个好分数吗?
然而,我转而又想,像韩老师这样的大人物,他一定不仅仅在一所学校做讲座,他在讲座的时候也经常说,我在哈儿滨的时候,我在西安的时候,我在成都的时候,我在武汉的时候或者我在上海的时候等等,以韩老师的感召力,全国学生都挥舞着韩老师的三斧头,会不会产生新的八股呢?而且,我在上个世纪曾听到过北京一位我们本家的名师叫赵大鹏的,和这套路也差不多,当然,他们都是京派嘛,这样不是有产生了新时代京派八股了吗?
尽管在整个讲座中,韩老师不停的破题呀,起承转合的呀,似乎还是八股话语体系.我暗想,真有个学生来一篇真八股,正可歪打正着呢?我有一个学生,上了北大,就经常写八股文,那是货真价实的八股文,据说启功前辈,金克木前辈还很喜欢的.当宝贝呢.
对了,我还没有想大家报告韩老师的两个80 到底是怎么震撼的呢?就是开头必须在80个字以内讲清自己文章的主题,结尾用80个字或者不超过两行结题,这是真 理,我有时也和学生这么讲,是不是又不符合"文似看山不喜平"的标准了呢?或者这样的教育会不会把教育变成流水线呢?把多彩的教育变成冷冰冰的技术活呢?
唉,难难难,真是不能说,不能说,一说说就错啊.
韩老师这次来,不光带来他精彩的讲座,还有他的大作——《清华参考》。一看封面就很清爽,一半黑灰,一半白色,黑灰这面是白色的清华二字,白色一面是黑色的考参二字;最上端赫然是红色的“团中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专家主编丛书”字样。
这一行字让我突然想到最近我们伟大祖国的文化发展战略,终于看到希望了,终于看到教育为有远见的思想和人物引领了。长久以来,教育出版系统的那些考试骗子、资料贩子把个教育折腾的不成样子了。“青少年研究中心”,多好啊,多有品位啊,这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都让人感到振奋。青年是我们的希望,青年需要我们去研究,我们的青年工作需要中心啊,长久以来的问题,就要解决了。
我们学校也真是伟大,北京的花,香在在我们这个南国的小城里了,要用心体会啊,显身手的时候到啦。哈哈。不自觉的就真哈哈了,啊呀啊,这是韩军老师的高考讲座,真是的,不好意思。哎,这“青少年研究中心”和高考 似乎并没有多少相干,我私下想,那应该是启蒙呀,理想呀,信念什么的,可是这分明就是高考复习资料,而且前边冠以“中国”二字,可想见其分量,加上“团中央”这政府行为是明摆着嘛,再琢磨这“专家主编”一词,好象也不是政府行为呀,后边还有一词“丛书”,这就证明这书、这资料不光是语文,还有数学外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等,难道“团中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是研究青少年考试的吗?或者干脆就是卖资料?忽然一个念头窜入心头:假冒产品!
武汉有一年,好象是刘德华开演唱会的前夕,有一个诈骗集团提前进驻武汉某大宾馆,声言就是刘德华一行,说他们在武汉不光是演唱,还招募演艺新人,众多美女帅哥趋之若骛,结果是又失财又失色,等真正的刘德华们来了,假刘德华们已经满载而逃。于是我就去问负责此次活动的人,他们说,千真万确。我的那一颗悬着的心才算落地,是啊,我们学校不说诈骗集团,就是一个蚊子臭虫想飞进来,那也难。怎么会假冒呢?于是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把玩这“团中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力作。呵呵,还有一张光盘,新鲜,到底不一样啊,不愧是“团中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产品,我暗想,说不定还有我们韩老师的写真呢,哈哈,那多过瘾,可惜,我 是个老男人啦。
仔细揣摩这书,确实精致:正版!一看定价,28元。怎么向我要了40元?奥,原来那光盘还有12元。好,确实好,这不就是有声有色了吗?
再仔细揣摩这书,是两个作者,韩军后边分明还有一个信国君,这名字多好,这姓我还是头一次听到,没看内容就长学问,国君,好,真是好,肯定也是一个大家。翻开第二页一看,还是个学生嘛,不过是韩军老师的学生,那自然不凡,看看介绍:
人生一幸,缘遇恩师韩军先生。少年学诗,登门聆听,悟一“真”字;半木方塘,减师半德,求一“大”字。主编《古典诗词导读》《高考话题作文突破50分》,计100余万字。
好家伙,写这么多东西,纯粹超生游击队。不过从信老师这儿才知道,韩老师还写诗,而且有弟子,对大师了解太少了,孤陋寡闻,真是对不住啊。不愧是编过《古典诗词导读》《高考话题作文突破50分》的,多有文采啊。但是信老师——假如是老师——既求“真”了,何不再求求“善”啦、“美”啦呢?既求“大”了,何不也在“深”上做做文章呢?当然这是我私下里的小人之想。不过我确实不明白这“减师半德”是什么意思,大概是典故吧,不会是说,师徒二人才合一个德吧。 到底什么意思呢?我得去韩军在线问问。
往下翻,内容真不错。听听,多有诗意,这不是中国文化精粹都被着一本小书挖掘出来了吗?
字之趣
词之味
句之美
篇之韵
文之采
多好啊,我都舍不得往下看啦。
语文这东西,抓住这几个也就如抓住了发展,抓住了引资,抓住了拆迁,抓住了GDP,再加上这趣、味、美、韵、采,语文还求什么,文化还求什么,文明还求什么,崛起还求什么。
一书可解家国忧啊。抵的上两部《论语》,我要把这本书藏在终南山上,给3050年代的中国人看看。
其实,比韩老师玄的还大有人在,《语文报》2004高考版”字音“不叫字音,叫”绵延千古的音韵“,下面没了。韩老师好歹还弄了一篇《仓颉造字——一个美丽的神话》。
”字形“不叫字形,叫”方方正正是咱中国人“什么呀,乱吹。一个个圆头滑脑,活脱脱的何申。
”用词“不叫用词,叫”谁持彩练当空舞“。”彩“什么呀,上亿考生,几个挂彩了?瞎说嘛。
还有许多,如”观千剑而识器“、”宝马雕 车香满路“、”万紫千红总是春“、”删繁就简三秋树“、”回眸一笑百媚生“等等。
纯粹应试也就是应试,犯不着把几千年的文化搭进去;光应试卖钱,也就是点利;如此作为,那是反动,是红灯姑娘穿贞洁时装招摇过市。
哼。
不说了,什么新生代,也是个人膨胀。不管他了,自有一天会憋破的。
其实我是比较想听韩老师的“精神”的,那才使韩老师的真货。我理解,韩老师天南海北的飞,也是不得已,很多是人请债,推脱不了的,而且我们又是一个人情的社会,也是一个功利的社会,学生要的是立杆见影的分数,不是“精神”、“思想”;再说,那些清高的教师,你平时的教学就精神,就思想,也不见得。
大师难做,像韩老师这样亦学、亦官甚至亦商的大师那就尤其难,况且,韩老师又在天子脚下混饭吃,那就更难。据说当年的朱老总,身为国家级干部,都无钱聊生,要辞职呢,何况一个小主任,而且是一个虚的小主任呢?
但是,韩老师不管怎样,总是全国人民教师学习的榜样。尽管就像三栖明星一样,有时难免闹出一些让人一笑的小新闻嘛,那也是正常的嘛。
有机会,还得好好学学韩老师的“精神”。那 才是安身立命的所在。
喻老师在中国语文界也是举足轻重的人物,在讲座中他经常说,他在朋友家看到朋友刚起草的考纲什么的或者标准什么的,有时也说看见高考命题人写的作文改革意见什么的,这些东西一般人是不可能看到的,属于圈内人物吧。
喻老师应该属于伴随着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一代,对于语文,可能特别看中实实在在的知识和对语文那种一丝不苟的精神,讲起语文的东西,如数家珍。他说今年高考要考标点符号,于是就顿号、分号、问号、引号、破折号、冒号一项一项的给大家读,于是大家就记。其实这些东西在一般的资料上并不难找到,但是喻老师的那种态度那种精神,让大家不得不去记。
现在许多人批评中学语文甚至整个教育的一味教死知识、死教知识的现象,其实这个问题如果放在我们几千年的教育史看,也有其积极的一面,看看我们中国教育史,自从科举以来,知识分子的视野就被禁锢在四书五经之中,而更多的知识如科学、技术、数学、地理等等专门的知识被局限在很小的范围之内,并且常常是按血缘的关系或者师徒的关系相传的,一般士子很少知道,而进入现代社会后,这些知识又是一个现代人必须知道的。虽然我们新中国的教育可能牺牲了几代人的幸福生活 、创造观念和行为,但是知识教育为我们今天的创造教育挖的了第一桶金。况且知识这个东西,死的活的也很难分得清楚,“通过知识获得解放”这不是西方“文艺复兴”以来一直流行的命题吗?
抽象的谈创造、情感、价值观也是不合实际的。标点符号可以不懂吗?当然啦,是有些作家不会用标点符号的。但他们的作品是经典。
喻老师不但崇尚语文知识,对作文以及作文教学似乎更是敬而远之,他老人家不象韩老师毫不客气的把作文解剖的血粼粼的,喻老师只讲,高考作文得个中等的分数就不错了,不象韩老师唯满分作文是尚;喻老师讲,全国多少考生,几个能拿到满分?少之又少啊。
喻老师只讲要注意几个问题:慢声微语的道了几点:
文从字顺。
少用方言土语。
多用短句,少用长句。
上下连贯。
勿堆砌辞藻。
书写规范等。最后给大家几点考场急救作文的建议,都是实实在在的,没有噱头,没有花枪,凡花拳,凡神龙掌,凡白骨爪,都很实在。
像喻老师这样的老师,在我们的教育界很多,尤其是上了年纪,特别是在偏远地区更多,对知识敬畏,对工作负 责,他们还把教育当事业做,所挣工资经管只够糊口,但他们无怨无悔。可能他们在他们的课堂有些死板,有些独断,或者说,或者按当前新生代教师所言,有些扼杀学生,但是我相信,这一代老师的课堂仅仅是教育生活的一个小的方面,他们给学生的是整个生活,用自己整个生活教育当地的孩子。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教育,用今天的观念去衡量昨天的教育,肯定可以找出他们许多的缺陷,但是用用明天的教育也可能并不能比较好的教育出今天的孩子,或者是昨天的孩子。比如平等、民主的观念,我想,在中国找出像我现在的这个学校对学生的民主制度水平的不多,当然主体是好的,但是非主体的那一部分的情况并不让人乐观,以前学生被老师扼杀,现在是老师被学生摧残。
观念、理论是一个方面,实际的教育事实又是另一方面,最新教育理论、观念支撑的教师的教学也不过耳耳,全国一流的新生代教师的课,我也见识过,是民主,是平等,可是什么也没有啊,课堂模式跨越太大,超越了实际,我们一直其实都很新的,看看我们的新闻报道,红头文件,教育没有什么问题嘛。
中学语文的作文教学长久以来是一个问题,关键的问题是老师就不会写,但是就是不会写的老师用似乎放之四海的 写作方法教可能对作文天生就敏感的学生,审题呀立意呀,材料呀,语言呀,这不是写作的关键,即使学生把最经典的审题立意材料语言背得滚瓜烂熟,并不一定就能写出好文章。
而且我们的作文教学在制度层面上似乎也有问题,一个学期就那么几篇,不太可能对作文有体会。而作文这东西是必须要大量的实践后,才有体会的,说教是说不出作文的。
我相信“思想是写出来的,文章是改出来的”,写文章和思想有关,有思想才可能写出东西,老师的主要任务是把学生的“思想资源”运用适当的方法击活,让他们自主的表达,只要写出来了,再加工,再审题立意材料语言,慢慢的学生会对作文有自己的体会。
传统语文作文教学在诵读经典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思想和认识,然后让学生写“放文”——想写什么写什么,能写出来之后,再“收文”,再搞审题立意材料语言,所以传统语文作文教学是比较成功的,包括“八股文”。
喻老师他们那一代人,很多人事实上已经放弃了思想,也就放弃了写作,而且是真心实意、全心全意的,被他们教育的学生在这样的背景下,也就不自然的失去了思想和写作的能力了。
看来,这“敬畏”也不是很轻松啊。
&nbs p; 像喻老师这样的老师,在我们的教育界是很多的,他们兢兢业业,好思爱想,怎么没有像苏联那样冒出那么多的教育家呢?我记得上个世纪后半叶的时候,我自己也颇读过几本教育理论方面的书,那时感觉,我们的教育至少和苏联的教育相差50年,21世纪已经4年了,我们的水平还只是在尝试“最优化”方面,而民主、爱、多元还离我们很远。
是不是我们的“宏大叙事”、“宏大话语”消解了我们的思想和“理论”了呢?可能是。不是我们没有那个能力,是我们的环境不允许,我们的理论氛围不允许,我们的理论——任何学科、学术的理论德国的的大师都搞清楚了,我们学,我们套就可以了。
当然也可能和我们的学术历史、习惯有关系。中国的学术路径是“扎记”式的,伟大如钱中书、陈寅恪也仅是宏大的扎记和单篇的论文,像金岳霖、冯友兰、梁漱冥的哲学虽然有体系,但是也还是不太完整的理论,当代有些学人想超越古人构建中国特色的理论,但是和真正的理论还有距离。也许中国或者东方,其理论形式就是扎记而不是“概论”。这可能是中西学术的分野吧。
所以,尽管喻老师们只有模式“,很有可能那模式就是我们的理论。我们作的是中国的教育,他们是中国的老师。 按照鲁迅的见解,没有建树可能正是中国的脊梁,可能他们曾经为他们那个班级,那个学校,那个街道请过命,殉过道。英雄可以开创历史,但是真正创造历史的还得平民,所以民间的小人物应该受到敬佩。很多风风光光的脊梁其实是经不起历史考验的;家们、脊梁们那得历史说了算,至少也得50年的时间吧,想一想单单在中国的历史上哪一个朝代没有“劳模”、“标兵”、“新秀”、“十佳”、“代表”、“委员”,可是历史记住他们了吗?科举制度的时代,状元是何其风光,但是像文天祥那样的状元也就几个。别被中央、全国、高级这些名词吓着。
最近,那个被学生情侣打架纠出来的“黄”,可能教育界也存在,这几年,在地方的各种大赛中,女教师频频获奖,是否和我们的男“家”多有关呢?恐怕用不了多长时间,有人会被传讯的。教育界的垄断接近于超级状态,进入这个圈子的几乎是家传师承,异类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得献身。所以对名人及名人垄断的批评不是猛了,是来得有些迟了。
名人难做,特别是教育界的名人。政界、娱乐界、经济、金融领域的名人,走穴、折腾那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而教育这东西太深奥,得自己去做,不停的去做,读书、实践、交流一天都不能停,但 是教育名人比娱乐明星都忙于走穴折腾,能弄明白教育是怎么回事吗?
陈老师的讲座很容易让人想起教授的讲座或古代的“名士”。陈老师的作文自己只谦虚的讲是“聊”,这一“聊”有说头,正如知识分子于秦汉于唐宋于明清,这“聊”有一种气度,一种放眼天下,胸怀宇内的气度;一种建功立业,意在在汗青的意识。当然陈老师生在新社会,经事颇多,于今中华复兴之时,自比年轻人感受深刻。在藐如作文小事,也能与国际接轨,一个题目,中国人如何做,日本人如何做,法国人如何做,美国人如何做,非洲人如何做等等,从而轻松地探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作文也是不同的的大命题。陈老师也讲其它国家的“高考”作文如何出题,写作套路怎样等等,同学老师听的是茅塞顿开,心旷神怡。
当然,教授就是教授,和国际接轨也是全方位的,想陈老师已经年事较高,有些根深蒂固的观念应该是扎根于心了,事实并不是这样,于当今时髦的敏感的“观念”,陈老师也有独特看法,算是跟得上倘的了先进老人。
他说,各国的小朋友观察事物是不同的,像以色列的小朋友早晨起来就发现,自己本来晚上是睡在爸爸妈妈中间的,可是起床时却睡在一边了;在讲文章要有新意是,他说,可以写 成药方子式样的,也可以写成明星出场式样的,什么星座,陈老师说,货真价实“处女座”;在讲到生命质量的时候,陈老师提到心理咨询,由心理咨询到热门专业,如物流专业,陈老师讲,中国物流还不行,但人流发达,每年春节数亿人在流动,欧洲的交通部长都来学习。
当然,我是这么想的,可能在陈老师只是要体现他讲座的趣味和幽默罢了,但是,我打心眼里佩服陈老师,语言这么好,语言里的观念又这么先进。真是人老心不老啊。
陈老师一上手就讲,咱们就“聊”一下作文。我倒觉得,陈老师似乎不是“聊”作文,而是在讲人生,听那意思,人生精彩了,作文不可能不精彩;想想也是,境界大了,思路开了,作文那算不了什么嘛。
陈老师举了一个关于“忘忧草”的话题作文。先讲了几个反例,说这样写不好,然后就讲可以这样着手:忘忧草在《本草纲目》的称呼——萱草,李时珍认为,这忘忧草并无忘忧的功能,但是可以起到安神定心的作用。然后嘛,就可以把同学们多年来老师强迫你们背的古诗词拿出来,这可以增加文化含量。下边的内容陈老师一笔带过,马上转到心理学的研究上。
陈老师说,其实从心理学的角度讲,40%的忧愁是杞人忧天,与己无关;30 %的忧愁是自己想出来的;12%的忧愁是既存事实和你触发出来的忧愁没有关系;10%的忧愁仅仅是不足;只有8%的忧愁是真实的,那才是你应该愁的。就是这8%的愁,将导致你的忧郁,导致你的自杀,而当今世界由于忧愁、忧郁、自杀实在已经成为全球问题,所以关于忘忧草的话题作文,最后应该归到关爱生命,提高生命质量的主旨上来。
由此而一发不可收拾。海阔天空了一上午。
之后,陈老师又讲,忧郁具有传染性,他举了一个词,“一人向隅,举桌不欢”,解释了一下,突然由“隅”引出了四川魏明伦的《巴山秀才》,把这个故事讲到“负’愚‘顽抗”结束。大概有十多分种吧。又讲到冯友兰的“学问三境界”,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体现生命质量的具体事实。然后陈老师举联合国1997年召开的16届大会提出全球构建阅读社会以提高人的生存质量。“阅读的人数的多少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高低的标准之一。”
这里,陈老师有插了一个小花絮,他说:“文章数据一般要记准确,如1997、16等,不能写错,当然,写错了,你写18、19,批卷子的人也未必清楚,他也不好意思问别人到底是16届还是18届。”
讲“忧郁”那自然要向在自杀“开刀了。陈老师讲,全球每2分 钟有一人自杀,在中国自杀的死亡率排在第五,15-35岁的人自杀的比例最高,所以要注意心理咨询。
讲心理咨询自然就到了热门专业了,于是陈老师“心理咨询”后,”人流“后,又讲了MBA。
陈 老师说,春节的时候,有几个老学生从美国、澳洲回来看他,说计算机专业都要读MBA,因为你开发的软件必须推向市场的,那需要MBA 。当然有一种人不用学的,如果身高达到2。2米,手脚又特别灵活的话,他不用学MBA ,可以直接进NBA,像姚明,比MBA有前途。
讲生命质量,心理咨询,弗洛伊德饶不过,陈老师个大家读了一段荣格的看法:
心灵的探索必将成为一门非常重要的学问,因为人类最大的敌人不是灾荒、饥饿、贫困和战争,而是我们的心灵自身。
于是陈老师讲了一个延 安地方的故事,说在延安周围的农村,在农闲的时候,老头们也有小伙子手操着坐一小板凳,大家在太阳里晒着,一天甚至不讲一句话,晚上回家啃一个硬窝头,这就是生活的全部,如果再有二两白干,那就是人生最幸福的生活了,几千年,几十代人都是这样过来的。但是,在20世纪、21世纪,有一些年轻人进了城市,他们感觉到自己的生存是荒谬的,自杀了。
自杀了,于是张国荣就上场了。
陈老师说,张国荣在常人眼里,他是明星,是多么的幸福啊,也许他的理想都实现了,但是他自己还不满足,他的人生还有遗憾,他的人生里还有一个愿望没有实现:
同性恋
愿望是可以满足的,欲望是永远不可能满足的。陈老师说在荷兰的首都阿姆斯特丹有一块废墟,上面有根柱子,柱子上有一行文字,每一个到那里旅游的人都要去仔细瞧瞧这一行文字:
事情是这样的,就不会是那样的。
然后分析了一下,讲了两则名言,是威廉姆斯的:
当你乐于承认既成的事实,并且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就是能克服随之而来不幸的第一步。
请求上天赐予我平静的心,极为手我不可改变的事;给我勇气,改变我可以改变的事,并且赐予我部分分辨两者的智慧。并且特别强调“平静”、“勇气”、和“智慧”三个词。
然后,陈老师以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朱军对潘虹的访问进一步对心理问题进行阐述。陈老师回顾了潘虹从《人到中年》到《少年天子》的艺术生涯,用潘虹不服命运的安排勇敢挑战自己来印证心理对生命质量的影响;之后, 又请来了臧克家,说当年臧老考青岛文学院时,数学考得很糟糕,但是院长闻一多还是录取了臧老,说就是因为臧老当时文章里的一句话:
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是谁把幻光看作幻光,便沉入无底的深海。
这也是阐释心理的。当然,心理大彻大悟,还得佛教,陈老师说佛教的“人生的痛苦在于把眼前的看成永久,把暂时的看成永恒。”正是现代心理问题的根源。
这时,听众早忘了《忘忧草》,早忘了高考作文了。大家全都沉浸在心理里了。陈老师讲,我们应该将生活中的各种事实,各种事理进行整合,显示出自己的思想和才华,如果我们学会了思考和思维的方法,那我们的作文肯定没有什么问题。大家听到这里似乎才反应过来,陈老师是在讲作文,是在我们学校讲作文。
最后,陈老师拟了两段《忘忧草》的充满诗意的结尾,并用未来学家的名言:
“如果你不想明天生活在过去,就让我们生活在未来吧”结束了整个讲座。时间160分钟,《忘忧草》近90分钟。
大师的讲座结束了,我们的思考才刚开始。我突然想到,三位可能正好代表了当今中国语文教育界的三类教师:
韩军类——有理想,有激情,有现代观念, 掌握了一套现代意义上的教学、研究工具。当然也有点急躁,作为一个引领教育的人物,要历史来作结论的人物,要求这一代像古代、近代学人做学问的,那要求太高了,像新中国成立后,顾准那样有20年读书计划的零头的似乎不为过,但是,我们做到了吗?
喻旭初类——老黄牛式的教师,对本专业的知识,甚至相关知识都掌握的很好,热爱教育,关心学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建设人才。也就是建设人才,用今天的观念看,还不是市民社会的人才。
陈仲梁类——少有的具有世界眼光的中国教师,能够把教育打通、搞活,述而不作,且有很高的实践能力,随便一句话,既管用,又合理论。
新时代的教师,所谓好呀、差呀,基本处于集体无意识状态下的好或差,离真正的好老师还有相当远的距离,今天的好老师,在若干年后,我们无奈的发现,其实有致命缺陷,这倒不是“历史”评价的问题。试问,今天的教师,哪一个敢说自己是一个有“血性”的教师,你教学生的那一套,你自己是否真的相信,真的敢去做?
时代的传声筒或什么什么的传声筒。这意味着我们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仅仅是照本宣科而已,但我们明白这样的教育还不是真正的教育;当然我们没有理由把所 有的责任都推给时代,自古以来。拍案而起的“教师”也不少,或者如古代中国的教育如书院,不是就有研究、问题嘛。
最近看到马来西亚、印尼的外语教育,与英国教师双向交流,结果是广有考试成绩,没有英语能力,英国方面调查发现,是老师“交流”后,回国,只用英国的题库试题教学生,根本不谈英语,可见,英国的教育也有考试,这和马来、印尼是一样的,但是英国的教育不是针对考题,而马来、印尼就针对题库,考试在今天的教育中,还不可能超越,问题在于人们的观念,在于教师有没有“血性”。只想着蝇头小利。谈什么教育。
当然当你还没有意识到这些的时候,也许你还认为你市一个不错的教师,一旦当你对全部教育事实一经了解,你就觉得远不是那么回事。平常的教师有了这样的感觉,可能会比较从容的去赶,去充实,而名人、大师可能就更惨,因为他们不能让别人甚至自己觉得自己还有缺陷,虽然他们给大家讲话的时候常很谦虚,其实他们心里想的是:下边这些白痴。
其实大师的讲座听多了,平常教师何尝不想:台上那个白痴,真正的白痴。
血性关联责任,思考系着良知,而这些和思想有关,思想的获得可不是简单的事,成为家那就更难。
& nbsp; 关键在于,作为大师的教师,没有自家的园地,那肯定是假的。想象叶圣陶、吕淑湘、张志公,人家首先是有学问,有私家庄园、别墅、花园,“教育”是外显,是冰山的一角而已。
我们的大师有吗?没有!可能也有,只是讲座赚了钱,有能住人的“庄园、别墅、花园”,而没有可以养人的“庄园、别墅、花园”。
园地没有,可能连读书都让人怀疑,上世纪中期,社科院有个小伙子在天津的一次马列会议上,自己说是发谬论,检讨马克思理论,回去后被“导师‘黎澍狠批了一顿,说,读过13经吗?读过24史吗?你乱说什么呀?后来这小伙子就立志读透13经和24史,从这小伙子近年来的成就看,可能确实是读了。
试问我们的大师,园地就不必要求了,读过什么呢?几经几史?以为翻翻几本教育理论的小册子就掌握了教育的全部,幼稚!
大师啊,慎取,慎谓。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