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学论文 -> 语文 -> 正文

在“新闻采访”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06-12-18 9:29:28阅读:
字号:|

语文教学用时多、成效差的弊端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的忧虑,乘着课程教材改革的东风,大家都在思考和探索着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方法和途径。

我校在高一年级开设了一门“新闻采访”活动课,经过语文高级教师顾申予老师的精心指导和组织,一年来,这门课已显示出它的无限的生命力。学生在活动课中人人动脑动口动手,他们的表达能力、动手能力、交际能力、创造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从而有力地促进了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

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教、学、做”合一,“教”为“学”“做”的基础,“做”为“学”“教”的中心,而“学”,贯穿在“教”“做”的全过程。活动课起始阶段,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传授一些基础的、实用的新闻采访知识,剖析一些报刊杂志上好的报道文章,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录像,如《纪录片编辑室》《名人访谈》等,使学生从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加深理解。整个活动课程围绕“做”这个中心展开设计,让学生在“做”中学习、在“做”中提高。围绕“做”设计了2个环节:一是指导学生学习现场采访;二是指导学生自编报纸。为配合宣传上海市民“七不”规范,建设文明学校,形成文明校风,新闻采访组以“让世界清洁起来,使校园美丽起来”为主题组织活动,广泛采访学生、教师。采访活动针对农村学生胆小怯尝不善言辞的状况,分两步走,先在教室内练兵,教师示范指导,学生学习模仿;然后四、五个学生组成一个采访组,走出教室,走进校园、走进办公室、走进校长室,广泛展开采访活动,采访提问从开始时写在纸上读,到围绕采访主题当场发挥,采访质量不断提高,学生在采访活动中也不断地培养起了交际能力、听说能力、应变能力、速记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学生深有体会他说:“平时见到老师就脸红,如今竟敢面向老 师采访,让老师回答问题,采访活动真是锻炼人。”

学生的新闻采访成果,需要一定的形式展示出来,要让学生有一个展现自己劳动成果,发表自己文章的阵地来激发他们的创造欲和成功感。我们设讨的第二 环节是指导学生自办小报,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体会、采访成果,通过自己准备材料、自己排版设计、自己插图美化、自己设计各种字体的标题,编成各具个性的小报。学生在编报活动中,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提高。

我校的“新闻采访”活动课经过一年的实践,收获是很大的。

首先,“新闻采访”活动课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一活动课的两个教学设计,无论是现场采访还是自编小报,都是实践性极强的学习活动,学生置身于这样的学习环境中,一改过去语文学习时的被动状态,面对着一个个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采访对象,面对一大堆丰富的采访素材,学生那种沉睡多年的学习兴趣被激活了,确定采访主题,编列采访提纲,现场机敏的问答,采访素材整理,小报的设计编排,都得由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学习的自主性大力增强。

第二,“新闻采访”活动课落实了语文的实用功能,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语文是从事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具有极大的实用功能,而语文教学的低效率的弊端之一,便是课堂教学中的那种旷日持久的架空分析,老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吃力,读了十多年的语文,还是张口辞不达意,提笔难成文章。

“新闻采访”活动课的整体设计具有极大的针对性,教、学、做合一,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极强的实践环境中,“逼”着学生动脑动口动手,采访的过程强化了“听”“说”能力的培养,自编小报的过程强化了“读”“写”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活动课中,学得活泼,学得主动,学得有用,“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一年来,活动小组的同学在社交能力、口头表达能力、速记能力、文字书写能力、应变能力、写作能力等方面均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第三,“新闻采访”活动课转变了教师的教育观念,在活动课教学中重视了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教师的教育观念制约着教师教学方法的变革,我们的“新闻采访”活动课是教师探索现代语文教学的一个成功尝试,从过去那种纯知识传授转变到时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上,通过教学的全过程,来培养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分析和判断的能力,教会学生自己去获得经验和知识。很多同学在活动课的实践中一改过去那种胆小怯尝不善言辞的状况,采访中“请”字开头,“谢”字收尾,说话大方得体。我们的“新闻采访”活动课大大地激活了学生的需要动机,提高了学生的认知素质,强化了学生在追求真谛中的自我探索意识,在活动课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文章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