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学论文 -> 语文 -> 正文

师生互动促创新 课堂内外求发展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06-12-18 9:29:30阅读:
字号:|

近年来,随着经济改革的日益深入,我国教育改革的步伐也日益加大。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人才,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不过,随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提出,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很受欢迎的“知识型”,“适应型”人才开始渐渐被“应用型”,“创造型”人才所代替。为了与时代要求相适应,近两年的高考命题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试题越来越灵活,对能力的考查也越来越重视。然而,由于传统的教学观念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重分数轻实际才干”的倾向,高考中“高分低能、高分不高、低分低能”的尴尬局面依然无法避免。具体到语文这门学科,也存在同样的问题。那么,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独立性,适应性,自制力,创造力,培养高层次的语文学习人才,使学生成为新形势下,既适应高考,又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创造型人才。具体措施如下:

  一、师生互动促创新

  培养高层次语文学习人才,教师是关键,是主导。如果教师本身不具备开放的教学思想,强烈的创造意识,,勇敢的创新精神,较高的创新能力,即使拥有最优越的教学环境,最新颖的教材体系,也无法培养出大批合格人才,更谈不上是高层次的优秀人才了。所以,除了具有崇高的敬业精神,全面的知识结构,教师还必须具备先进的教学观念,要在开放性、科学性、民主性、灵活性、独特性原则的指引下,加强与同事的合作,加强与学生的合作。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与思考,学会实践与创造,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不断完善自己,增强自己的创造力。另一方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除了掌握合理的知识结构外,更要注重各种能力的自我培养。要能以新的“人才观”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要有意识地训练各种思维能力(如抽象与形象思维,聚合与发散思维,直觉与想象思维等)。这样,教师带着富有创意的设想,对学生恰如其分的期望;学生带着努力创新的愿望,共同步入教学天地,教师不断提供创新机会,学生积极投入创新活动,师生互为动力,在共同营造的宽松自由、活泼愉快的氛围中,教学相长,互相激发更多灵感,追求新的创造。

  二、课堂内外求发展

  有了教与学的互相促动,还需要注重课堂内外的衔接,要做好几个方面的结合,尤其是教材与辅助材料的结合、常规教学与特殊教学的结合、学习与生活的结合。

  1.教材与辅材料相结合

  教材是中学语文教学之本。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实现都离不开教材。然而现行的教材与新教材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弊端。主要表现在:①内容旧(现代作品多集中在50?0年代),缺乏浓厚的时代气息与生活气息;②范围窄(偏政治性,知识性,本土性),缺少古今中外兼收并蓄的气魄;③模式死(教材结构为三阶段式,以文体为中心,记叙→说明→议论),缺乏科学、灵活的可操作性;④容量少(高中六册教材基本课文为70篇),缺少培养学生文化素质所必备的量的积累。所有这些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学生对课文兴趣不浓,学习积极性不高,知识结构单薄,能力发展片面。可谓是“吃不饱”,“吃不好”,“吃不香”;教师也因此陷入了教学方法单一,教学热情不足,教学效果不明显的尴尬境地,变得“书越教越灰心,人越来越烦心,整天老觉着没劲”。那么,如何改变现状,形成开放的教材体系,进一步拓展教学内容,把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第一、力求内容新,即要选择富有时代气息与生活气息的作品。要大胆地对教材进行“删”“减”“改”“增”。删去那些“假、大、空、老”的文章,简化平淡文章的教学过程,对名家作品选择不够精当的,可以改换成其最具个人特色、最优秀的作品。还可参考2000年推行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材(试验修订本),精心选择与课文相关的辅助材料,增添一些80棗90年代的文学作品(比如王蒙、余秋雨、铁凝、池莉等人的代表作品),甚至新生代作家作品。

  第二、力求范围广,多补充一些古今中外名家名作。比如讲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可以添加其另一首略带婉约风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在教黄宗羲的《柳敬亭传》时补充同代作家张岱的《柳敬亭说书》,在教《警察与赞美诗》的同时,补充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最后一片绿叶》,增添辅助材料,扩大知识外延。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文章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