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中学生学习数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新课标下中学生学习数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摘 要:深入认识新课程标准及其实施情况,结合教学实际,总结出中学生在新课标下学习数学存在的问题,分析其成因,提出几点解决之策,以帮助提高教师的教学中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中学生数学学习;问题;分析;对策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程作为教育中的核心部分,它的改革和发展必须围绕素质教育这个主旋律,深入推行我国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是必然要求.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启动与实施,使数学课程与以往相比,有很多新的变化:改变了旧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在内容总量上进行了精简,克服了以往深、重、难的弊病,注重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选择内容时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进一步强化了课程的选择性,允许学生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发展留下了充分的空间;通过加强探究式学习和动手实践等各种学习方式的运用、对专题学习的重视,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克服了以知识为中心的倾向;新课程还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克服了以书本为中心的倾向;同时,新课程还加强了学科之间的联系,加强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渗透与融合,进一步促进了课程综合化的发展.
新课改的主旋律是自主、探究、合作.《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通过实践探究、合作交流等亲身体验的学习,能够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最终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形成终身发展的能力机制.但是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良的学习习惯等因素的影响,新课程改革下中学生学习数学存在不少问题,分析新课程改革下中学生学习数学存在的问题,找出行之有效的对策,尤为必要.
1 新课标下中学生学习数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思维方式不灵活
数学的思维是以抽象思维为主,以形象思维为辅.但是对于思维本身来说,有许多不同的分类,比如有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之分,有同向思维与异向思维或逆向思维之分,有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之分等,这些思维方式都可灵活地应用于数学学习中.数学题目浩如烟海,如果单纯用一种思维方式去思考,有时会陷入困难地步.但是中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往往只会使用单一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不善于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问题,继而灵活地使用各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这样一来,原本比较简单的问题可能得不到解决,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我太笨了,不适合学数学,从而失去学好数学的信心,甚至对数学敬而远之,对学习也失去兴趣.
不会用联想选择适当的解题方法是中学生思维方式不灵活的重要体现之一.联想是接通解题思路的桥梁,其思维基础往往是类比推理,即由特殊到特殊的推理,把解决某种特殊的情况的习惯、原则和方法迁移过来,应用在接近的或相似的情况上来解决相应的问题.中学生在遇到数学题目时,往往习惯在自己的知识库里找寻现成的公式、定理等进行套用,而很少习惯变通使用头脑中的与之很接近或很相似的原理、方法、结论或命题灵活求解.
1.2 学习方法不科学
中学生学习数学往往是学不得法.现在的中学生学习数学,要么是学习兴趣不浓,学习自觉性缺乏,上课无精打采,作业不完成,或者是敷衍了事,一抄了之,学习热情时高时低,不能持之以恒,对待数学问题不求甚解;要么是“自我感觉良好”,轻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和训练,经常“手高眼低”,知道怎么做之后,就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骛远,重"量"轻"质",陷入题海,到正式作业或考试中常常演算出错或解不下去.课外作业不认真对待,更有甚者,不做课外作业.如此一来,教师课堂外的作业质量不能得到保证,学习效果就会打折;还有的学生课前不做好预习工作,对老师课堂上要讲的内容一无所知,老师上课讲什么,自己就听什么,有些学生即使预习,也是像看小说一样看数学课本,不善于发现问题,难以掌握教材中各项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不易发现问题.有时即使发现了问题,也不会主动地向老师提出来,以求问题的彻底解决,课后作业照搬硬套,遇到需要经过深度思考的问题,就束手无策.还有的学生不懂不问,对问题一知半解:有些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某些数学概念、公式、定理一知半解,对一些数学题的解法似懂非懂,而这些疑问又不及时向老师和同学请教,结果疑团一个接一个,日积月累,疑团成堆,造成恶性循环.
以中学生的数学笔记为例,就可以大致看出其学习方式中存在的问题.
多数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记录数学笔记的习惯,相当一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也没有记录数学笔记的习惯,即使有学生记录数学笔记,内容大多以教师的板书为主,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知识中的疑问等其他内容记录甚少.
1.3 对新学知识不能及时有效地加以巩固
这直接表现为中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普遍的“前学后忘”现象.大多数中学生没有养成课后复习所学知识的习惯,每节课结束后,很多学生都是只注意完成课后作业,而不能回忆课堂内容,整理课堂的笔记,透彻理解题材,对各单元、各章节知识之间的内容不注意加以总结、分析进而达到融会贯通,因而对于所学的新知识不能及时有效地加以巩固.常常是学完第一章内容,等到学第二章内容时,第一章所学的知识基本上已经在脑海中所剩无几了,教师在教授新的知识时,如果想联系前面所学的知识或者想利用前面所学知识来深化新知识,就不得不占用一部分原本用于教授新知识的时间.次数多了,教师可能会采取避免与前面所学知识的联系而只是单一地传授新知识,学生自然就更容易遗忘前面所学的内容了.
1.4 缺乏批判精神和求证精神
批判精神原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不迷信权威,不满足于现成的答案和说明,大胆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的科学精神;求证精神也原是指一个人尊重事实,实 事求是,讲究证据,坚持真理,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对于中学生来说,批判精神和求证精神是指对课本上所给出的定理和已知结论进行怀疑和求证,对教师和参考资料上所给出的所谓的正确答案进行大胆的质疑和证明.而事实上,中学生由于不自信和对教师的敬畏心理等原因,常常习惯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很少提出自己的见解,更谈不上去求证它.
1.5 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不强
教学中常常听到学生问教师这样的一个问题:老师,我们学完这节知识能干什么用?中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知识与他们的实际生活经验几乎形成了两个毫不相干的认识场,大多数中学生由于缺乏数学应用意识,认为数学课本上写的、教师课堂上讲的,与现实生活没有关系.他们基本上没有充分意识到并发现运用所学的代数几何知识解决身边遇到的实际问题,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分数、为了升学,缺少一种主动学习和自我学习的精神,没有把学习变成一种自觉的行为,自己主动去发现问题、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没有形成一定的数
学观念和量化意识,当面临有待解决的问题时不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数学思想和方法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难以体会到所学知识点的实际应用价值,影响了数学能力的发展.
2 问题成因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将高中数学内容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部分.其中必修课程包括5个模块,在传统的教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主要部分即集合、函数、数列、不等式、解三角形、立体几何初步、平面解析几何初步等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向量、算法、概率等内容.选修课程包括为希望在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发展的学生而设置的系列1以及为希望在理工、经济等方面发展的学生设置的系列2.由于我国教育的传统模式还没有彻底转变过来,现行高考制度的考核方式及内容没有与教学课程的实施同步改革,导致大多数学校为了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变“选修”为“必修”,加大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学习压力.当然,中学生学不好数学还与自己的学习方法、学习心理及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等许多因素有关.
2.1 中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存在问题的非智力因素影响
2.1.1 对教师有过度的依赖心理
我国的中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普遍对教师有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精神.上课时,许多学生的学习只是跟着老师的节奏被动的学习,没有计划性,惯性运转,老师讲什么,自己就学习什么,完全不能围绕学习内容积极主动地进行思考,有时注意力不集中,对要点没听到或没听全,不是想办法加以补救,而是得过且过,结果是笔记记了一大堆,问题也一大堆;还有一部分学生晚上加班加点地学习,白天上课没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做作业时乱套题型,总希望教师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进而一步一步地生搬硬套.平时不善于归纳总结,期望教师替自己把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
2.1.2 学习意志力薄弱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
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因此它正不断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学好它需要
中学生有不怕吃苦、多学多练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意志力.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发育期,也是智、情、意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思想情感容易波动,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与毅力.因此,尽管许多中学生知道数学学习应当勤奋,但往往知而不行或不能持之以恒.即使下了决心,也只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只能维持三分钟热度.一旦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受到挫折与打击,便会轻易地放弃.
2.1.3 学生数学合作探究意识不强
合作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与“竞争学习”,我国一般多采用的是小组合作学习.在新课改中,不但强调师生互动,更主张生生合作,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和协作精神.而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中学生由于知识和经验背景的差异,缺乏相互倾听的意识及分享与交流的习惯,合作探究学习常常流于形式化.表现为小组合作学习时,学习好或者性格外向的学生频频发言,其他同学则坐在座位上发呆,小组汇报时,发言的也仍旧是那一两个学生.此外,性格差异的影响和家庭教育环境的不同也导致一部分学生缺乏数学合作探究意识.
2.2 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是中学生学习数学存在诸多问题的客观原因
2.2.1 过于重视自己的“权威”性
数学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他们把人类长期积累的数学基础知识、经验转化为学生的知识、经验和智慧.这个过程相当复杂,教师要把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技巧、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传授给学生,自己就必须掌握远超于中学教材本身的数学知识,再通过课堂教学等一系列教学活动,让学生掌握他们所要教授的内容.这样一来,
学生大多数对老师有一种崇拜心理,会认为老师就是“权威”,而一些教师则把这种“权威”性夸大,认为学生的质疑不值得考虑、重视,只有自己掌握的才是正确的,学生针对一些数学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时,不但不能得到他们的表扬与帮助,反而被他们出言讽刺,造成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兴趣也逐渐消失.
2.2.2 教学方法与新课改不适应
我国传统的教学通常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因此在客观上造成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机械学习,教师则一味地讲解、传授课本上的知识,课堂缺乏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和灵活性,并且不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自练等方式来获取课本知识、发展能力.
在新的课程理念中,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而教师是中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新型管理者、知识引导者和学习合作者.教师应当给予学生更多的责任和自主,创造一种和谐、民主、进取的集体环境,从而使学生自觉地服从教师的管理,加强自我的管理,并积极地参与管理,要指引学生获取新知识,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与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来帮助其获取知识.但是,由于教学观念上的守旧和学校一味地追求升学率,教师对学生的管理要么是一切都必须按照自己的要求做,要么是放任自流,学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传授知识时也是采用传统的“五环节”教学模式,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包办学生的一切,更谈不上与学生互尊、互帮、互学了.即使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也是一上课就布置合作学习的任务,然
后自己在一旁等待学生讨论结果,或者如蜻蜓点水般在各学习小组间游走,而后
等待各小组的结果汇报,完全不参与其中,教学方法与新课改的格格不入遏制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降低了教学和学习的质量.
2.2.3 没有正确认识及实现学生的角色定位
长期以来,在师生角色问题上形成的思维定势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新课标主张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习惯和能力,提倡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自我评价,关注评价的激励、反馈和调整功能,这些都赋予了学生新的角色意义.然而,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大多数教师并没有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并付诸于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中.我们常见到的是,教师依旧用他们自认为拥有的高高在上、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要求学生像原来一样绝对服从自己的权威,和自己步调一致、整齐划一.
2.3 社会和家庭的环境影响是造成中学生学习数学存在问题的原因之一
目前,由于教育回报的滞后性、就业压力大等一些原因,社会当中很多人都支持“读书无用论”,这对中学生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现行的高考制度的考核方式使得学生的学习负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变得更中重,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因为数学学习基础不好,把学习数学当作了一种负担,加之数学学科的实际应用性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数学学科已经在一部分学生的学习中面临成为“副科”的危险.
社会的经济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也使得当今中学生的学习条件有了很大的变化.各种数学学习辅助工具愈来愈多地被中学生应用在日常数学学习中,这些工具在提高了中学生的学习效率的同时,也助长了其惰性心理,削弱了中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吃苦耐劳的毅力.而部分家长过分看中分数的思想使得中学生中“高分低能”者层出不穷,严重影响其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发展.
3 几点对策
3.1 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培养其数学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信息技术的合理利用.新课标提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及CAD课件是其重要手段之一.利用信息技术,一方面可以使学生
了解知识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情境,有利于知识点的学习及重点、难点的突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在一定程上加大了课堂容量,提高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比如,利用“几何画板”、“Z+Z智能教育平台”等工具软件,既节省了在课堂上抄写习题和作图的时间,也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和思考问题的时间.当然,教师要避免频繁使用多媒体技术,这会影响学生
身体机能、加大学生学习负担、降低学习效率,也不利于学生及时巩固新知识,影响学习质量及后继课程的学习.
合理设置教学内容、讲究教学方法和活动成效.新课程改革刚刚开始实施,数学学科的课程内容安排不尽合理.按部就班地照着课本上的章节顺序给学生传授知识有时会使学生产生知识点散乱、课程内容过简或过难等不好的认识,所以,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时间、教学条件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设置好
教学内容后,还要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才能事半功倍,比如针对数学概念,最好采用举正反实例、进行练习等方式;针对数学公式,最好通过推导、数字验算公式等形式;进行合作学习、动手实践等活动时,一定要避免形式化.
通过数学文化的渗透,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数学课本上的问题大多是编制的虚假题,对学生来说,显得枯燥、刻板,学生自然就没有学习的兴趣.将数学史融入课堂教学是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主动性一个很好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活跃学习氛围,还可以通过其中的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的求知精神,激励其学习.
3.2 转变原有课堂教学模式
新课改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因此采用何种课堂教学模式十分关键.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新课程的教学任务很难完成.《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的新的“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课程教学模式则不然.它提倡由学生身边的事情出发引出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大大增强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再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建立模型、合作、交流等教学活动过程,学生不仅可以掌握解决问题的必要的数学工具,更能领悟到创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当然,教师还可以创造多种鲜活的教学方法,在数学教学内容、教师可用资源、学生学习基础、学生活动水平等多项因素综合考虑的条件下,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比如,在讲授“等比数列前n项和”这节内容时,可以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假设学生是一位投资者,在可以取得相同利润的情况下,给出两种投资方式:第一种是每天投资100元,连续投资30天,第二种投资方式的投资周期是10天,其中第一天投资1元,从第二天开始,每一天投资的金额是前一天投资金额的2倍,连续进行10天.从中选择一种自己认为合理的投资方式.通过与学生的讨论、分析,引导学生发现第二种投资方式的实质是求一个以2为首项,以2为公比的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之后建立一个一般情况下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求解模型,再通过一系列推导过程,总结归纳出一般情况下和特殊情况下等比数列前n项和的求解公式,并结合所设情境对公式中的各个字母的含义和限定条件加以解释说明,最后通过例题的讲解、习题的讨论让学生彻底地掌握本节课内容.
3.3 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要让学生学会科学地作好课堂笔记,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记录课堂笔记并不难,但是不是所有学生都会科学地记录好课堂笔记,尤其是数学学科的课堂笔记.在教学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学会对课堂学习过程中的疑点进行记录,以便课后进行思考和交流,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补充点,要提醒学生把它记在心里而不只是记在纸上.
其次,要培养学生归纳整理问题的习惯.教师应该要求学生有一个专门的笔记本,用来记录课本以外的一些经典题型和一些巧妙的解题方法等内容,扩充学生的知识面.为了确保此项措施的效果,教师可采用不定期检查等有效方式.
当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还有很多方法,教师可以在实际教学中选择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方式.
新课程的改革从开始实施到运行自如,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模式之间从变化到彼此适应可能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过程,解决中学生学习数学中存在的问题也不能一蹴而就,然而正如陈胜良老师说的:少强迫多自主、少传授多实践、少说教多情景、少演绎多归纳、少操练多思辨、少结论多方案、少单项多综
合、少划一多选择.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逐步解决中学生学习数学存在的问题,教师、学生、社会一起努力,才能使新课程改革尽快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李求来,昌国梁.中学数学教学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8-120
[2].文 武.高师数学教学适应新课标对策初探[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4(2):68
[3].吴永洪.高中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9(1):60
[4]薛晟晟,陈章君.高中生数学学习笔记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10(51):141-143
[5].王秋海.新课标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技能[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1-102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