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学论文 -> 数学 -> 正文

贴近生活联系实际 激发兴趣培养能力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05-12-6 23:27:42阅读:
字号:|

文章摘要: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方法去看待、分析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关键。

(正文:)数学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是否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又表现在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去观察生活实际,用数学知识和数学的思维方法去看待、分析及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关键。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使数学教学更贴近生活实际。要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联系周围事物和所接触到的社会情况组织活动,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去分析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既是数学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育改革的必然。那么在具体教学时应如何体现呢?

 一、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

数学源于实践,又运用于实践。数学教育要使学生获得作为公民所必须具备的数学基础知识     和基本技能,为学生终生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就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的大课堂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尽可能地让学生带着数学问题接触实际,加深其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进而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例如教学应用题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通过社会调查,资料收集、整理、帮助学生形成数学问题,积累生活经验。如:为了上好“归一应用题”这节课,我组织学生进行了分组调查,有的深入到工厂,了解一周内全车间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有的深入到公园,了解公园一周内游客的数量;有的深入到商店,了解商品的价格等。当课堂上出示用学生收集到的素材编写的应用题时,各个激动不已、学得很是投入,并且在掌握了归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之后,还能根据自己调查来的资料与事例编写归应用题。这样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和现实性,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上好实践课,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日常生活中有大量能触发学生探究思维的问题,它们有特殊的“亲和力”,能使知识与应用之间建立最紧密的联系,能激发学生综合运用知识,主动学习新知;因此,教师应选择在学生身边发生的,或学生需要了解的、熟悉的事物作为实践课的内容,通过对这些事物中蕴涵的数学问题的探索,让他们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例如:根据圆柱体广泛应用于生活之中这一实际,教学完“圆柱体”后,我以如何测算生活中圆柱体(如:茶叶筒、水杯、电线杆等)的底面半径、直径和高为题材,上了一节数学实践课。同学们的兴趣很高,都力争选与别人不同的圆柱形物体进行测算。汇报测算情况时,出乎我的意料。许多学生想出了各种不同的测量圆柱体底面半径、直径和高的方法,以高为例,他们寻取的方法有:

1、       对小型圆柱形物体,如药瓶、茶叶筒等,可用直角三角板或直尺,直接测量高;见图(1).

 (1)  

2、       对较大型的圆柱形物体,如水桶、油筒水泥涵筒等,可把它们竖放着,用一根一端系有小重物的绳子,另一端固定在上底面的圆周上,使绳子自由垂下,重物接近地面,从而测出它们的高,见图(2)。   

(2)

3、       对较长的圆柱形物体,如圆钢、圆木等,可把它们横放在地面上,沿两底面在地上画两条平行线,平行线间的距离就是圆柱的高。或在两底面圆周的最上方选取两点A、B两点,且A、B的长就是它们的高,见图3)

               (3)

4、       对较薄的圆柱形物体,如1分硬币等,若直接测硬币的高,误差较大,他们就把10枚1分硬币叠合在一起,先测出它们的高的,再除以10就得到了1枚1分硬币的高。

5、       对容器中的液体圆柱,如水桶、茶杯中的水柱,可用竹竿、直尺垂直插入水中测出它们的高。

可见,这样的开放探究实践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激活了他们的思维空间,提高了灵活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在活动过程中,学生能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适当方法,解决了各种不同的问题,并获取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出教室围墙,使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进一步沟通。

教学时,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应用数学知识的条件,如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探究实践等,给学生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自觉的运用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来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生活问题数学化。促进学生知识、智能、情感及实践、交往,创新能力的协调发展。

例如:六年级教学统计图表后,我曾组织学生开展了社会调查活动。要求调查自己家所在小区内20——30户家庭成员状况及年龄情况,并根据调查的结果,绘制统计图表,撰写活动报告。在这一活动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不在是脱离生活的各种练习题,而是充分体现了实践活动的综合性,感情体验伴随着活动的始终。他们撰写的活动报告是鲜活的,理据充分

由经历此活动的艰辛联想到全国人口普查的复杂性: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我国老年人过多,幼儿很小,查30户都这么难,那么查100户就更难了

有的是对计划生育国策的理解:从我们所绘制的条形统计图上,知道了26—40岁的人最多,有26人,占总人数的36%。80岁以上的人一个都没有。26—40岁的人最多,也就是说明成年人较多。他们正处于婚育时期,这样我们的人口将越来越多,住房也会越来越拥挤,从而造成土地不够用。所以我们只有控制人口才能使国家经济繁荣起来。

还有的是对未来生活的忧虑:通过此次调查活动,我们可以发现大部分人的年龄都在25—70岁之间。为此,我们很担忧,0—24岁只占3.33%的青少年们是否能挑起事业和家庭的重任。

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教室,接触社会,打开了眼界,增加了信息量,使他们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其教育价值是十分可观的。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决非一朝一夕的事,教师要有意识的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的机会,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其自觉地把所学的知识用于实际生活的意识和能力,真正领悟出知识原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内涵。

 

参考文献:

作者:李万江 《联系生活实际培养数学意识》,《小学数学教育》:2002年第三期p10页。

作者:裴娣娜,《发展性教学论》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8年8月第一版 p196—203页。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文章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