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学论文 -> 数学 -> 正文

中小学数理化教学应加强对现象板块的教学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06-12-18 9:23:44阅读:
字号:|

内容提要:二十多年来,中小学数理化教学改革往往侧重于从师生关系这一视角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效果也并不见佳。事实上,只有从学生的对象性关系,即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入手,才能真正地树立起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本文论述了加强现象板块教学的重大意义,以及学生学习这一板块的各种学习方法。

关键词:现象  主体地位  视角转换

    一、变思维视角,从对象性关系入手,真正树立起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十多年来,中小学数理化教学改革,往往侧重于从师生关系这一视角入手去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学生所获得的主体地位也非常有限——只是积极认真地听老师讲课,学生仍是老师在课堂上开动的一部被动的机器,主体地位仍在老师那一边。事实上,只有从学生的对象性关系,即学生与其所学内容的关系亦即学习方法入手,才能真正地树立起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习内容入手树立学生主体地位,莫若首先加强对现象板块的教学。所欣的是,新课程改革加强了现象方面的内容,这就为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思维视角提供了表演的舞台。如果教师仍囿于传统的思维方式,不敢放手发动学生直面教学内容,不敢放弃自己传统的父母包办和媒妁之言的主体地位,那么,学生将永远处于教师和课本的客体地位而不能成为主体。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仍然重视公式而轻视现象,仍不让学生以新的学习方法主动学习这一现象板块,那么,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仍不会树立起学生的主体地位,仍不能实施素质教育,仍不会发挥其应有的重大作用。
    二、重新审视学习内容,加强对现象板块的 教学,给学生以学习的客体。
    近现代自然科学,不只研究一个个事物,一个个现象,还要研究事物和现象的内在联系。因此,对于数理化而言,真正的学习对象,正是第一板块——现象。物理本身就是现象,爱因斯坦说:“广义的物理学所面临的任务是建立这样一些关于实际发生的事件和现象的概念,以便在那些为我们的感官所感知的知觉之间确立起有规律的联系。”⑴建构主义认为,数学首先要对客观世界做定性把握和定量刻划。化学毋用多言。可是,传统的教材和教学给这一板块以非常次要的地位,有时甚至只字不提便直接给出概念公式和定理,以致于有些人说起数理化来便摇头叹息说就是些烦人的公式。那么,是什么原因使我们看不到数理化的真正内容呢?首先,我们缺乏自然科学的历史素养,面对自然,看到的是人格化的意境而不是科学化的美境;讲究科学,会被认为是神经不正常的忧天杞人。其次,用传统的注经式思维方式对待外来的数理化科学,把注重作者立意轻视作品内容的思维方式迁移为注重公式定理轻视现象事实。再次,由于个人崇拜,革命导师的重视理性思维的言论也给某些人以影响和暗示。最后,高考指挥棒直接把千人万马指向了公式和题海。所有这些,都使我们看不到数理化的真正 内容,把数理化教学异化为买椟还珠、舍本逐末和盲人摸象,演绎为题海战术和公式至上。时代早已步入了二十一世纪,一些权威刊物仍旧鼓吹公式和定理是数理化的核心,解题教学是数理化的重中之重。这是快马加鞭以改革南辕北辙,釜底加薪以改革扬汤止沸,这是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的封建幽灵从潜意识中发出的咏叹调,要在数理化领域分出君臣佐使且对之爱有等差。1925年,毛泽东主席在《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一文中说:“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的革命之所以成效甚小,就因为没有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⑵这句结束四十年旧民主主义革命开辟新民主主义革命新时代的至理名言,同样可以借用于今天的数理化教学,希望今后把目光首先集中到第一板块上来。
    三、用多种方法学习现象板块,重树学生的主体地位。
    用什么方法学习这一板块呢?用这一板块所要求的客观的科学方法,而这些方法本身也成为学习这一板块的主要内容,直到它转化为自己的能力。这些科学的方法是:
    1、感知  感知是外界事物进入心灵的唯一门户,感知是认识的基础,感知是观察、想象、概括、创造等智力 发展的前提,有无清晰的感知是优秀生和后进生的分水岭。感知清晰之于学习成功,犹如最初用手捏成的雪蛋之于最后用脚滚出的雪球:没有最初的雪蛋,即使踏雪万顷踢雪千里最终也不会产生出雪球。如何感知?即用五官与事物接触并留下清晰的印象,比如感知苹果,就要看看,闻闻,摸摸,敲敲,咬咬,大脑就会产生清晰的表象。感知万物,是儿童的首要任务,是儿童和成人学习的前提。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学习之初,若不加强感知教学,终生学习将输在起跑线上。
    2、实践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是智慧和快乐的源泉,把书中所列的事实过程再亲身体验一次,像伽利略那样手握铁球登上高楼并让他们同时着地,像牛顿那样躺在树下等待天赐杏饼苹果落下,象阿基米德那样把自己浸入盛满清水的水缸以发现浮力定律。还要亲自动手制作模具,创造一个科学的世界。现在,有时髦的直观教学法、模型教学法、演示教学法等等,可惜的是,都是老师代替学生去实践,学生仍是君子动口不动手的大人老爷。这实在是笼中养鸟,庭中喂马,其结果是闭塞眼睛,捆住手脚,何能求其在创造发明的大千世界一飞冲天,一举千里?
    3、实验  不能够用五官接触去感知和实践的 事物就以实验的方式认识它。比如区别浓硫酸和稀硫酸的不同特性,就不能继续幽默地使用“把食指伸入烧杯而把中指含入口里”的感知方式诱导学生去感知,而应该用实验的方法。
    4、假想实验  不能进行具体操作的实验,以想象的方法在头脑里实验,其效果与实验等同。即使能够感知、实践和实验的事物,也一定要用想象的方法实验它。这是一条必须坚守的学习原则,因为想象的方法,把白纸黑字翻译为客观现象,把客观现象翻译为大脑表象,使我们看到真正的学习对象。否则,数理化学习便是只见文字不见真谛的盲人摸象,须知言以立象,象以尽意,而意有所随,数理化教学也应该追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但见性情,不睹文字。在这里学生依靠想象力在数理化领域揭开蒙娜丽莎的千年面纱,看到学习的真正对象——现象。学生获得想象力,就是获得了学习之宇宙运转的第一推动力,就是克服了学习上的最大静摩擦力,就是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者。
    5体验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说明是体验出诗人。同样地,中小学数理化教学也离不开学生的亲身体验。井蛙不可以语于大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寒冰;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没有体验,谈不上学习,甚至连亲身 实践也是形存神亡形同虚设。学习就是把书中所写的他人的生活实践经验翻译建构为自己的生活实践经验,而母语就是自己的亲身实践经验,翻译的能力就是产生于亲身实践之中的能感知事物神韵的生活体验,就是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涵养出来的“只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⑶的能够“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智慧和灵气。所谓体验,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实践主体的感受,二是实践对象的感受。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指的是前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说的是后者。物色相招,谁人获安;情往似赠,兴来如答,澄怀味象而与物俱化。在体验中,客体与主体的距离缩短乃至最后消失,进入一种物我同一的境界,并使主体产生感受、情感、理解、联想及领悟等诸多心理活动,从而充分地认识事物。只有体验,才能塑造人的主体意识,才能谈得上主动学习。体验要从主体和客体两方面出发,比如上文所说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实验,一方面要仔细观察下落的情状,另一方面还要把自己幻化为正在下落 的两个铁球,体味那种感觉象在飞的加速运动状态。假如学生能够把自己幻想为一列火车,能体验到火车的起动、加速、前进、减速、受阻、转弯、停止等等情状,那么学习物质的运动定律将感到易如反掌、其 妙无穷;假如学生能够把自己幻想为淘气的核外电子,那么学习化学反应和物质结构将感到如鱼得水、其乐无穷。可惜的是传统的教学并没有这样去教育学生,致使学生的学习流于枯燥乏味、盲人摸象和被动听讲。人类把物质世界和自己的活动通过文字转化为符号世界,学生应该再把这符号的世界转化为自己的实践和体验,应该象农民“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那样把课本实践一次,体验一次,生活一次。所谓的“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那是假知而不是真知,体验课本,应成为树立学习主体意识的首要条件。
    6、举一反三,由薄到厚,收集并创造奇情异彩的丰富事象。孔子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⑷,意即不能类推的人应拒之于校门之外。类推是学习前进的第一步,而想象力概括世上的一切。创造性人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神与物游,胸若锦绣,包举宇内,想落天外。6岁的爱迪生向自己的想象力学习,创造出1+1=1的事象与老师的1+1=2争衡,16岁的爱因斯坦夸父逐日,象想自己跟着光波跑,并以此发现相对论。让我们也展开想象的翅膀,创造出绚丽多姿的丰富表象。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源于大脑表象的风云际会千变万化。有想象力,是学习的主人,没有想象力,是学习的奴隶。用想象力把第 三板块——习题翻译为现象,用想象力创造更多的习题和现象,使它们成为现象板块中的一员。什么是科学家?科学家是现象的发现者和解释者。在这一板块里,应把目光由书本转向现实,去阅读大千世界里的众生万象,把整个现象世界扩充到第一板块,作为学习的对象和发现的对象。接受美学告诉我们,书本是一个有待我们自己的经验去充实和改造的唤情结构。课本无非是例子,它启发我们与之对话并与现实对话。选择我们的生活经验重建课本,这是新时代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方法。
    7、上述五条说的是放纵想象由薄到厚,现在轮到了心猿归正由厚到薄, ——即从上述纷繁芜杂的事象里把反复出现的起支配作用的形象寻找出来,并按由简到繁的内在联系排列起来,形成一个现象的谱系。现在轮到了由形象到概念原理的过渡。如何过渡呢?爱因斯坦的论述替我们作了很好的回答,爱因斯坦说:“准确地说,‘思维’是什么呢?当接受感觉印象时出现记忆形象,这还不是‘思维’。而且当这样一些形象形成一个系列时,其中每一个形象引起另一个形象,这也还不是‘思维’。可是当某一形象在许多这样的系列中反复出现时,那么,正是由于 这种再现,它就成为这种系列的一个起支配作用的元素,因为它把那些本身没有联系 的系列联结了起来。这种元素便成为一种工具,一种概念。我认为,从自由联想或者‘做梦’到思维的过渡,是由‘概念’在其中所起的或多或少的支配作用来表征的。……我们的一切思维都是概念的一种自由游戏;至于这种游戏的合理性,那就要看我们借助于它来概括感觉经验所能达到的程度” ⑸。全部的中小学数理化教学,一言以蔽之,即爱因斯坦所说的概念在形象世界和思维世界的一种自由游戏,公式和定理只是一些游戏的规则。现象这一板块本来可以以想象力一鼓作气地鲸吞,可是传统的教学偏偏在师道尊严下一口一口地蚕食,致使数理化教学不能成为上穷碧落下黄泉的飞龙,而成为一节一节爬行的毛虫。关键在于忽略了第一板块的构建和想象,并使我们的数理化教学举步维艰。
    立足于感知、实践、实验和体验,迈开类推的步伐,展开想象的翅膀,创造一个绚丽多姿奇情异彩的数理化世界,抽象出一个现象的谱系。开辟鸿蒙,扭转乾坤,只有通过这一板块的创立和学习,才能树立起学生依靠体验和想象力自由学习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步入数理化学习的门坎,才能使学生走上自学成才的道路。这是创立第一板块的伟大意义。


注释:
    ⑴⑸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第57页、3页,许良英、李宝恒等人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年
    ⑵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3页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1年
    ⑶庄周 养生主 庄子译诂 第59页 杨柳桥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年12月
    ⑷论语  述而第七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文章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