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郫县实验区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实验的一点体会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06-12-18 9:24:02阅读:
字号:小|大
2001年秋季,我县初中一年级开始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全县共25所中学),数学学科以贯彻执行《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使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的《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为核心,开展了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和研究。
一、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开展的基本情况
1.成立学科研究小组,指导全县实验工作的开展
2001年7月,根据我县中学的地域分布,考虑城市、城郊结合、偏远农村三种类型学校及
学校教师队伍情况,我们确定了郫县一中(县城),犀浦实验学校、郫筒镇中(城郊结合),花园中学、唐元中学(偏远农村)等五所学校为重点实验学校,以重点实验学校为龙头,带动全县实验工作。同时,结合学校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我们成立了以重点实验学校为骨干成员的学科研究小组,小组成员是:廖戎西(郫县一中),李强(郫县一中),王艾玲(花园中学),陈自卫(犀浦实验学校),何庆明(郫筒中学),闵光东(唐元中学)。学科研究小组每月集中活动1-2次,主要内容是:交流学校课改实验的动向,研究课改实验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探讨每月举行的全县性的研究课的教学方案,设计阶段性的评价试题等。通过一年来的实践表明,确 定重点实验学校,调动了学校的课改积极性,学校行政为全县性的课改实验提供了方便,为推动整个 实验区的工作,使所有学校的课改实验基本同步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成立学科研究小组,利用集体智慧指导全县的课改实验工作,避免了学科教研员孤军奋战,这样了解的情况可能不够准确,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发生指导课改实验产生偏差等失误。
2.转变教育观念,学习课程标准,进行实验教材培训为转变课改实验教师的教育观念,学习新的教育理论,自2001年7月以来,我们组织了课 改实验年级的数学教师接受国家、省级课改通识培训,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及实验教材。2001年8月6—7日,教育部专家刘坚,华东师大张华博士,四川省教科所孙林可老师,在郫县一中为我县数学教师作课程改革及数学课程标准的专题报告;2001年8月15-17日,以华东师大王继延教授(华东师大版数学教材副主编)为首的三人小组,在郫县一中为我县课改年级数学教师进行教材培训;2001年10月17日,组织全体课改年级数学教师到成都学术交流中心,参加国家课程改革专家张奠宙、王继延教授等关于数学课程改革的专题报告会;2002年1月20—23日,组织部分学科研究小组成员到华东师大学习课程改革理论,接受教材培训;2002年6月7—9日,组织全体课 改年级数学教师,参加在我县举行的全省实验区教材培训会,
聆听华东师大王继延教授、李俊教授等专家关于实验教材的专题报告。通过一系列的通识培
训和教材培训,提高了实验教师的理论水平,为进一步研究、使用实验教材奠定了基础。 3.依托重点实验学校,开展学科教学研究自2001年9月以来,我们每月都在重点实验学校举行一次全县性的课改专题研讨及教学观摩课。研讨前,学科研究小组对专题内容进行了认真研究,指导执教老师精心设计观摩课的每个教学环节,力图体现课改理念,为全体课改实验教师提供可借鉴机会。每次研讨会上,各学校教师代表都按照我们的要求,交流本阶段课改实验中获得的心得体会及存在的疑虑,与会教师各抒己见,力求达成一定的共识。同时,我们还聘请了四川省、成都市教科所数学教研员到会进行指导,随着不断的积累,加之省、市教研员的指导和宣传,我县数学学科课改实验受到四川省其他市县的关注。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成都七中、成都树德中学、双流县、龙泉绎区、宜宾市、绵阳市、雅安市等地区和学校的人员来我县参观考察学习。在四川省实验区教材培训会上,郫县一中的张前老师、花园中学的王艾玲老师、犀浦实验学校的陈自卫老师提供的实验观摩课,受到与会者的广泛好评。< BR>4.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提高教师理论修养
自开展课程改革实验以来,我们为教师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理论学习的机会,既有国家教育部、华东师大及四川省教科所举办的理论学习班,还有县教研室组织的各类研讨会。由于课改实验,锻炼全县数学教师,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数学课改骨干教师。通过学习、研讨,我县课改年级的数学教师的理论水平得到较大幅度提高,在近一年中,数学教师撰写的论文数量,超过近几年的总和,论文的质量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多篇文章在《人民教育》、《四川教育》、《教与学报》及我县办的《实践与探索》等教育类报刊杂志上发表。在四川省实验区教材培训会上,受省教科所的邀请,我们委托县教研室数学教研员杨华权,在大会上作了郫县课改实验的经验介绍;受四川省教育学院的邀请,我们安排郫县一中的廖戎西老师,到该院作了课程改革的专题报告;受四川省教科所的委托,我们还安排了县教研室数学教研员杨华权,郫县一中教师廖戎西,郫筒镇中教师何庆明等,为四川省的课改实验区编写与实验教材配套的练习册。
二、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实验中的几点体会和思考
1.“师生平等互动”和“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和实践是重点
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重点应放在师生平 等互动和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和实践上。所谓师生平等互动,就是要改变以往教学活动中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将学习内容设计成若干与学生生活接近、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课改实验的初始阶段,教师备课时应当将主要精力放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上,加强对“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和实践,组织学生对数学现象开展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让全体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切实改变“老师讲,学生听,模仿例题,反复训练”的单一 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归纳,从而发现规律,主动获取新知,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2.重视传统的考试方法不便考或不能考的内容的教学
应当改变“考什么,教什么”、“怎么 考,怎么教”等做法,尤其是对于课程标准中新增加的、按传统的考试方法不方便考或不能考的内容,如果采用不考则不教,跳过这部分内容的做法,将失去这些内容在培育(浸润)学生数学能力的潜在作用。例如,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中的“与数学交朋友”,其中许多内容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扩大视野的内容,为后继内容的学习作了极好的铺垫;又如,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中的“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是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好机会;还如,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表示”中的“数据的收集”,是学生体验、感悟实际生活中数学的作用的好机会。类似以上的内容,在统一的闭卷考试中,的确不方便考或者不能考,也是一些教师容易忽视或放弃的内容。
3.注意传统内容中能力要求的阶段性
传统内容中的能力要求应当以“数学课程标准”为准绳,不能一概用原大纲的要求指导教
学。应当认识到,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实验教材,在知识体系上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大体上呈现一种螺旋上升的模式。因此,在能力要求上,切忌一步到位的做法。例如,原大纲在初一(下)或初二才出现的平面几何的内容,实验教材安排在初一(上)学习,应当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逐步到位的教学过程。对于几何推理的有关要求,只需 要达到让学生体验几何推理中应当有理有据,能够识别图形是什么、不是什么的程度。而严格的几何推理的方法、完整的书写格式的要求等,应当适当后移,不能一步到位。
4.把握好新增加内容的教学难度
新增加内容的教学,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界定,按阶段性制定难度要求,防止要求过高,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上产生畏惧心理。例如,“图形的初步认识”中的立体图形的视图、画图,在学生还没有尺规作图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只要学生能够用现有的画图工具画出示意图(“象”)即可;又如,“数据的收集与表示”中反映出的概率和统计的初步知识,只需要学生能够体验和感悟在生活中数据的作用及意义即可,不必要求用这些知识解决复杂的问题。
5.关子中、小学教学内容的衔接
在课改实验的初始阶段,中、小学衔接具有特殊的内涵,由于课程标准同时从小学一年
级和初中一年级开始执行(实验),初一(七年级)的教学内容是课程标准中六年级的继续,而
使用实验教材的初一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和要求,仍然是根据原大纲、原教材
的内容和要求学习的。这样,在执行课程标准的初始阶段,搞好中、小学教学内容和要求的
衔接,显得尤其重要,更加需要初一教师适时填补中、小学教学内容和要 求的衔接上出现的
“真空”。
6.认真处理好实验教材中新增加的栏目
教材中的“想一想”、“做一做”、“为什么”、“阅读材料”、“课题学习”等栏目,以及穿插在各内容之中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串),是实验教材的一大特色,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新的教育理念。对于这类内容和问题,应当切实组织学生参与完成,不能图省事省时而由教师讲解代替,也不能轻易地放任学生自行处理。
7.关于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过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作为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特别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及对学生在学习
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两方面的评价,除了阶段性的评价外,还应大量地渗透在乎时的教学活动之中,尤其要重视指导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成长记录袋”的工作,帮助学生不断完善、及时更新“学习成长记录袋”中的内容。在各种评价方式中,都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教师的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会意的眼神,都将给学生极大的、难忘的鼓舞。我们实验区在评价方面,主要推广如何指导学生建立“学习成长记录袋”,教师建立、试用“课堂观察检核表”等,评价方面的实验 ,还比较薄弱,需要我们在今后的课改实验中进一步探索和尝试,我们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提供一些更为详细的、更具有指导性的资料。
8.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检测
按照课程标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每个学习阶段都应达到相应的目标。对于学习目
标的检测,应当执行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能用传统大纲的要求,这两者有明显的差异。尤其是 阶段性(如期末)考试,不允许用原大纲、原教材要求的考试题对课改年级进行考查,更不能用以前的试题,搞所谓“同期对比”,以此来比较课改前后掌握“双基”谁优谁劣。对于考试题,应当以突出课程标准及新教材的特色内容,体现课改要求的新的教育理念为出发点。为此我们在本学年的几次阶段性考试中,作了一些尝试,力求突出课改的要求,编制了一定量的实验、操作(制作)、调查、探究等类型的题目。
9.关于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而
“课程标准”中作了明确的要求,实验教材中也充分加以体现。由于资金缺乏,多数农村中学还仅限于普通光学投影仪的使用,实验教材中需要计算器(农村学生尚无力购买计算器)、计算机、多媒体等。进行演示或学生动手实践的 内容尚无法完成。我们呼吁有关部门,加大硬件投入的力度,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达到课改要求。我们还呼吁国家财政给予一定补贴,让农村学生有能力购买计算器等类学习用具。另外,还有相当数量的中学数学教师,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制作和应用的水平还很低,与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差距还很大,需要在这方面加强培训和指导。
10.重视“过程”,揭示数学本质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
“让学生自主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等是课改实验以来的热门词汇,不容置疑,这些词汇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课程改革的某些新的教育理念。但是,如果认为只要使课堂教学“动起来”,“学生参与整个过程”,“学生自主,教师走下讲台”就符合课改精神,将会使得课堂教学落人形式化的俗套。我们认为,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应当重视“过程”,即发现问题的过程,分析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问题的过程,通过这些过程,揭示隐含于其中的数学本质的东西,才是我们的目的,而不是为“参与而参与”,搞不切实际的“花架子”。
的《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为核心,开展了课程改革的教学实践和研究。
一、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实验工作开展的基本情况
1.成立学科研究小组,指导全县实验工作的开展
2001年7月,根据我县中学的地域分布,考虑城市、城郊结合、偏远农村三种类型学校及
学校教师队伍情况,我们确定了郫县一中(县城),犀浦实验学校、郫筒镇中(城郊结合),花园中学、唐元中学(偏远农村)等五所学校为重点实验学校,以重点实验学校为龙头,带动全县实验工作。同时,结合学校初中数学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我们成立了以重点实验学校为骨干成员的学科研究小组,小组成员是:廖戎西(郫县一中),李强(郫县一中),王艾玲(花园中学),陈自卫(犀浦实验学校),何庆明(郫筒中学),闵光东(唐元中学)。学科研究小组每月集中活动1-2次,主要内容是:交流学校课改实验的动向,研究课改实验中出现的疑难问题,探讨每月举行的全县性的研究课的教学方案,设计阶段性的评价试题等。通过一年来的实践表明,确 定重点实验学校,调动了学校的课改积极性,学校行政为全县性的课改实验提供了方便,为推动整个 实验区的工作,使所有学校的课改实验基本同步发展,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成立学科研究小组,利用集体智慧指导全县的课改实验工作,避免了学科教研员孤军奋战,这样了解的情况可能不够准确,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发生指导课改实验产生偏差等失误。
2.转变教育观念,学习课程标准,进行实验教材培训为转变课改实验教师的教育观念,学习新的教育理论,自2001年7月以来,我们组织了课 改实验年级的数学教师接受国家、省级课改通识培训,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及实验教材。2001年8月6—7日,教育部专家刘坚,华东师大张华博士,四川省教科所孙林可老师,在郫县一中为我县数学教师作课程改革及数学课程标准的专题报告;2001年8月15-17日,以华东师大王继延教授(华东师大版数学教材副主编)为首的三人小组,在郫县一中为我县课改年级数学教师进行教材培训;2001年10月17日,组织全体课改年级数学教师到成都学术交流中心,参加国家课程改革专家张奠宙、王继延教授等关于数学课程改革的专题报告会;2002年1月20—23日,组织部分学科研究小组成员到华东师大学习课程改革理论,接受教材培训;2002年6月7—9日,组织全体课 改年级数学教师,参加在我县举行的全省实验区教材培训会,
聆听华东师大王继延教授、李俊教授等专家关于实验教材的专题报告。通过一系列的通识培
训和教材培训,提高了实验教师的理论水平,为进一步研究、使用实验教材奠定了基础。 3.依托重点实验学校,开展学科教学研究自2001年9月以来,我们每月都在重点实验学校举行一次全县性的课改专题研讨及教学观摩课。研讨前,学科研究小组对专题内容进行了认真研究,指导执教老师精心设计观摩课的每个教学环节,力图体现课改理念,为全体课改实验教师提供可借鉴机会。每次研讨会上,各学校教师代表都按照我们的要求,交流本阶段课改实验中获得的心得体会及存在的疑虑,与会教师各抒己见,力求达成一定的共识。同时,我们还聘请了四川省、成都市教科所数学教研员到会进行指导,随着不断的积累,加之省、市教研员的指导和宣传,我县数学学科课改实验受到四川省其他市县的关注。据不完全统计,先后有成都七中、成都树德中学、双流县、龙泉绎区、宜宾市、绵阳市、雅安市等地区和学校的人员来我县参观考察学习。在四川省实验区教材培训会上,郫县一中的张前老师、花园中学的王艾玲老师、犀浦实验学校的陈自卫老师提供的实验观摩课,受到与会者的广泛好评。< BR>4.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提高教师理论修养
自开展课程改革实验以来,我们为教师提供了较为丰富的理论学习的机会,既有国家教育部、华东师大及四川省教科所举办的理论学习班,还有县教研室组织的各类研讨会。由于课改实验,锻炼全县数学教师,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数学课改骨干教师。通过学习、研讨,我县课改年级的数学教师的理论水平得到较大幅度提高,在近一年中,数学教师撰写的论文数量,超过近几年的总和,论文的质量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多篇文章在《人民教育》、《四川教育》、《教与学报》及我县办的《实践与探索》等教育类报刊杂志上发表。在四川省实验区教材培训会上,受省教科所的邀请,我们委托县教研室数学教研员杨华权,在大会上作了郫县课改实验的经验介绍;受四川省教育学院的邀请,我们安排郫县一中的廖戎西老师,到该院作了课程改革的专题报告;受四川省教科所的委托,我们还安排了县教研室数学教研员杨华权,郫县一中教师廖戎西,郫筒镇中教师何庆明等,为四川省的课改实验区编写与实验教材配套的练习册。
二、初中数学课程改革实验中的几点体会和思考
1.“师生平等互动”和“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和实践是重点
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重点应放在师生平 等互动和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和实践上。所谓师生平等互动,就是要改变以往教学活动中的“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将学习内容设计成若干与学生生活接近、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问题。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在课改实验的初始阶段,教师备课时应当将主要精力放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上,加强对“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和实践,组织学生对数学现象开展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让全体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切实改变“老师讲,学生听,模仿例题,反复训练”的单一 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归纳,从而发现规律,主动获取新知,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2.重视传统的考试方法不便考或不能考的内容的教学
应当改变“考什么,教什么”、“怎么 考,怎么教”等做法,尤其是对于课程标准中新增加的、按传统的考试方法不方便考或不能考的内容,如果采用不考则不教,跳过这部分内容的做法,将失去这些内容在培育(浸润)学生数学能力的潜在作用。例如,第一章“走进数学世界”中的“与数学交朋友”,其中许多内容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扩大视野的内容,为后继内容的学习作了极好的铺垫;又如,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中的“生活中的立体图形”,是初步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好机会;还如,第五章“数据的收集与表示”中的“数据的收集”,是学生体验、感悟实际生活中数学的作用的好机会。类似以上的内容,在统一的闭卷考试中,的确不方便考或者不能考,也是一些教师容易忽视或放弃的内容。
3.注意传统内容中能力要求的阶段性
传统内容中的能力要求应当以“数学课程标准”为准绳,不能一概用原大纲的要求指导教
学。应当认识到,根据“课程标准”编写的实验教材,在知识体系上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大体上呈现一种螺旋上升的模式。因此,在能力要求上,切忌一步到位的做法。例如,原大纲在初一(下)或初二才出现的平面几何的内容,实验教材安排在初一(上)学习,应当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逐步到位的教学过程。对于几何推理的有关要求,只需 要达到让学生体验几何推理中应当有理有据,能够识别图形是什么、不是什么的程度。而严格的几何推理的方法、完整的书写格式的要求等,应当适当后移,不能一步到位。
4.把握好新增加内容的教学难度
新增加内容的教学,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界定,按阶段性制定难度要求,防止要求过高,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上产生畏惧心理。例如,“图形的初步认识”中的立体图形的视图、画图,在学生还没有尺规作图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只要学生能够用现有的画图工具画出示意图(“象”)即可;又如,“数据的收集与表示”中反映出的概率和统计的初步知识,只需要学生能够体验和感悟在生活中数据的作用及意义即可,不必要求用这些知识解决复杂的问题。
5.关子中、小学教学内容的衔接
在课改实验的初始阶段,中、小学衔接具有特殊的内涵,由于课程标准同时从小学一年
级和初中一年级开始执行(实验),初一(七年级)的教学内容是课程标准中六年级的继续,而
使用实验教材的初一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内容和要求,仍然是根据原大纲、原教材
的内容和要求学习的。这样,在执行课程标准的初始阶段,搞好中、小学教学内容和要求的
衔接,显得尤其重要,更加需要初一教师适时填补中、小学教学内容和要 求的衔接上出现的
“真空”。
6.认真处理好实验教材中新增加的栏目
教材中的“想一想”、“做一做”、“为什么”、“阅读材料”、“课题学习”等栏目,以及穿插在各内容之中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串),是实验教材的一大特色,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新的教育理念。对于这类内容和问题,应当切实组织学生参与完成,不能图省事省时而由教师讲解代替,也不能轻易地放任学生自行处理。
7.关于评价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过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作为教师,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特别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及对学生在学习
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两方面的评价,除了阶段性的评价外,还应大量地渗透在乎时的教学活动之中,尤其要重视指导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成长记录袋”的工作,帮助学生不断完善、及时更新“学习成长记录袋”中的内容。在各种评价方式中,都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教师的一个会心的微笑、一个会意的眼神,都将给学生极大的、难忘的鼓舞。我们实验区在评价方面,主要推广如何指导学生建立“学习成长记录袋”,教师建立、试用“课堂观察检核表”等,评价方面的实验 ,还比较薄弱,需要我们在今后的课改实验中进一步探索和尝试,我们也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提供一些更为详细的、更具有指导性的资料。
8.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检测
按照课程标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每个学习阶段都应达到相应的目标。对于学习目
标的检测,应当执行课程标准的要求,不能用传统大纲的要求,这两者有明显的差异。尤其是 阶段性(如期末)考试,不允许用原大纲、原教材要求的考试题对课改年级进行考查,更不能用以前的试题,搞所谓“同期对比”,以此来比较课改前后掌握“双基”谁优谁劣。对于考试题,应当以突出课程标准及新教材的特色内容,体现课改要求的新的教育理念为出发点。为此我们在本学年的几次阶段性考试中,作了一些尝试,力求突出课改的要求,编制了一定量的实验、操作(制作)、调查、探究等类型的题目。
9.关于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而
“课程标准”中作了明确的要求,实验教材中也充分加以体现。由于资金缺乏,多数农村中学还仅限于普通光学投影仪的使用,实验教材中需要计算器(农村学生尚无力购买计算器)、计算机、多媒体等。进行演示或学生动手实践的 内容尚无法完成。我们呼吁有关部门,加大硬件投入的力度,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达到课改要求。我们还呼吁国家财政给予一定补贴,让农村学生有能力购买计算器等类学习用具。另外,还有相当数量的中学数学教师,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制作和应用的水平还很低,与课程标准中的要求差距还很大,需要在这方面加强培训和指导。
10.重视“过程”,揭示数学本质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
“让学生自主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等是课改实验以来的热门词汇,不容置疑,这些词汇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课程改革的某些新的教育理念。但是,如果认为只要使课堂教学“动起来”,“学生参与整个过程”,“学生自主,教师走下讲台”就符合课改精神,将会使得课堂教学落人形式化的俗套。我们认为,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应当重视“过程”,即发现问题的过程,分析问题的过程,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问题的过程,通过这些过程,揭示隐含于其中的数学本质的东西,才是我们的目的,而不是为“参与而参与”,搞不切实际的“花架子”。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