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成长纪录袋与评价
经过一年多的数学新课程实验课教学工作,有一些切身的感受和体会, 特别是对于如何构建学生成长纪录袋,如何合理评价学生问题。
一、科学地构建初中数学成长纪录袋
华富中学初二年级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建立是按照美国南卡罗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心理学教授格莱德,以档案袋的不同功能为标准与我校实际情况,把学生成长档案袋分为:展示型、文件型、研究型。
1、建构展示型成长纪录袋
譬如:学生将自己平时对教师所提问题的最佳解答;对数学问题最佳评价或写的数学家传记;对数学问题解决的最佳解决过程;学生探究过的数学理念的一张照片,图解或概念图,最优秀的作业、测试题、数学作品、手抄报、数学小论文、自己特有的解题方法等收集,然后在家长会上展示,每个
学生都可以选择参加展示,但是,过去一年多做的过于简单,只是在每班自己展示,展示的次数也不够,学生也没有自我反省及说明。因此,本学期我们准备于中段考前后及期末作两次全年级性质的展示会,让每一位同学收集自己选出的最好的或最喜欢的作品,且要求学生对作品有自我反省与选择标准的说明,然后请家长和学校领导及其他科任老师参观。目的给家长和其他人参加的展览会提供学生作品的范本,从而通过展示成果,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我,增加自信与学习的兴趣。学生通过全员参与,学会了反思和判断自己的进步与努力,特别是在作品展示或记录过程中
,由学生自己负责判断提交作品或资料的质量和价值,从而拥有了判断自己学习质量和进步,努力情况。
2、文件型成长纪录袋
根据一些学生反映以及教师的评价、观察、考查、秩事、成绩测验等得出的学生进步的系统性、持续性记录。目的以学生的作品、量化和质化评价的方式,提供一种系统的记录。过去一年多,我们在这方面所做的工作是,要求学生每天做好课前预习笔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提出问题的努力。每节课或每一阶段单元给一定的时间学生交流他们预习碰到的问题。在一单元结束 ,要
求学生重新温习,再写出一份小结。教师要监控课堂,跟踪测试,要求学生对课堂纪录、每次测试有一个反思小结,这是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评估过程。
3、研究型成长纪录袋的建立
记录学生研究型学习情况:一是研究方案设计过程的资料,包括课程研究方案、调查方案、实验方案等资料,二是收集信息和研究过程资料,包括活动进程、周记、中期汇报、收集的参考资料等;三是研究成果包括结题报告表及各种形式的报告成文等;四是指导教师指导记录;五是评价方面的资料,包括学生自评,指导教师评,成果评审,成果答辩等资料。目的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激励成员齐心协力,为共同的目标努力。为学生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初一以及初二上学期我们布置学生所收集的作品中,我们要求学生自主办数学园地,学生按小组为单位出板报。学生自己找资料,自己设计,查阅了大量书籍和资料,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精神,运用数学知识设计出我们教师想象不到版面和内容。他们还拍成照片报存下来,每个人自己的资料也自我保存,并进行评比。但是,要求学生在现实生活实践中寻找与运用学过的数学等方面收集的资料不够多,跟踪不到位,做的不够好。因此,本学期一开学就给学生这样一个内容:要求学生在现实生活实践中寻找与运用学过的数学(不等式的应用,分式的应用,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相似图形等)。并提出要求
(1)独立地计划和创建;
(2)内容及数量自己定,但必须能代表自己在上述学习内容上掌握与应用的水平;
(3)对作品要说明理由(产生过程的说明,优点及存在问题,可能作进一步的改进的建议;
(4)可以与家长及同伴对作品内容提出反馈及改进建议。
二、提高对数学新课程的教学评价的认识
新课标中,学生的学习评价标准有相当大的变化,如书面考试,口试,作业分析,课堂观察,课后访谈,建立教学成长记录,撰写小论文和活动报告等,作为考查学生的标准。
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课程评价对课程的实施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我们认为评价要:
1、重视发展,淡化选拔,实现评价功能转化。由单一考试成绩评价,扩展到学习态度以及健康的心理品质等多方面的综合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即从过分关注学业成就逐步转向对综合素质的考查;
3、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即从过分强调量化逐步关注质的分析与把握。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和“情景测验”等质性评价方法;
4、强调参与和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被评价者从被动接受逐步转向主动参与评价。学生自评、群体互评、家长督评等。
5、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转移。即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
总之,在教学评价中教师要在思想上强化“四个树立”和“三个转变”:
四个树立:一是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今天坐在教室里的学生,将来是跨世纪各行人才,我们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都能成才;二是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充满活力和认识的主体,也是发展的主体。教师对他们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三是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因学论教。
三个转变:一是“分数第一”的观念必须转变。不仅要学会知识,而且要学会学习,各方面素质都得到发展;二是评价选拔观必须转变。摒弃那种把学生分类、分等的评价观点,树立现代的、先进的评价观;三是教师的职责必须转变。要从传统的传授职责观转为激励与指导的职责观。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