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性的研究
英语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性的研究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教学领域里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是: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教材灌输,轻教法的改进和学法指导;重理论知识,轻实践环节;教学难度越来越大,学生作业越来越多,加重了老师和学生负担,挫伤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育界正在进行着这样的改革:改变那种一切教育活动均以在升学考试竞争中取得好成绩为主要目标的应试教育模式,广泛推行以按教育规律办事,实施以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为主要目标的素质教育。
作为基础教育一部分的中学英语教学,如何贯彻素质教育的精神,使学生主动、积极的进行学习,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急待解决的问题了。因此,如何面向全体学生,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培养学生的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的英语的交际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理应成为每个外语教师探索研究的重点。那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呢?我认为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是贯彻学生主体参与性的前提;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是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性的主要途径。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是贯彻学生主体参与性的前提。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就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创造出“适合每个学生的教育”。
1、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要以最快速、简捷、有效的方法获得科学知识,只有依靠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传授才有可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引导和帮助学生卓有成效地进行英语知识的学习和语法技能的训练上。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充当“指挥”或“导演”,让学生作为主要角色,使他们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要努力促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参加课堂操练的机会;要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发挥他们的潜能,使它们体会到主动学习带来的成功和喜悦。
在中学英语具体教学过程中,为了贯彻“交际性”原则,新教材推出了“五步教学法”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它要求教师在复习、介绍、操练、练习、巩固这五个步骤中应分别扮演好“强化记忆者”、“示范表演者”、“组织者”、“裁判员”和“记分员”的角色。另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密切注意并及时利用学生的眼神、表情及操练情况等反馈信息调节自己的教学。
比如在教学环节交替和学生进行操练时,由于教师的指令不够清晰,学生表现出不知所措,这时教师应立即重述要求。在学生进行操练时,若有部分学生没事干或谈论与练习无关的内容时,教师不应盲目采取批评的办法,而应分析一下次现象是否由于操练内容太易或太难引起的。太易时,教师应加快教学节奏,变化操练的角度,使学生形成新的兴奋点;太难时,应将内容分解、难点分散、逐个突破,以重新唤起学生兴趣。总之,教师的主导作用应是在学生认知教学内容的过程中以“中介”角色表现出来的;不是“满堂灌”,而是启发、诱导、点拨、示范,正所谓“施教之功,贵在引导,要在转化”。
2、面向全体学生,确立学生的主体参与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不是知识的消极的接受器,教师也不可能机械地把知识填塞到学生的头脑中去。只有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实际活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英语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参与地位显得尤为重要。众所周知,学语言只靠听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于实践。杰斯珀森曾指
出:“教好外语的首要条件是尽可能多地让学生接触和使用外语。学外语就象学游泳一样,学生必须泡在水中,而不是偶而沾沾水;学生必须潜入水中,并感到得其所在;这样,他最后才能够象一个熟练的游泳者那样乐在其中。”英语教学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其中,学生是主体,我们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这个地位,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在课堂里多练;教师讲得过多,就剥夺了学生充分练习的时间,就等于把他们请出了学习外语的主阵地。因此,教师在充分发挥主动作用的同时,更要保证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学习的交际活动,想方设法把学生吸引到语言学习的交际活动中来,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参与地位。
教师在每一堂课上,都必须为全体学生着想,都必须让每一个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并使其有所收获,有所进步,在课堂教学质量上做到“上不封顶,下必保底”。应减少“教师问,学生答”的单一操练方式。因为这种一问一答的方式,更多的是老师与少部分学生的活动:想回答问题而未被提问或根本不想回答问题的学生,都没有真正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可改用分排、分行、分组等多种操练方式,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不同方式来显示相同的信息,或者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呈现不同的信息。总之,在有组织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把时间还给学生,增加学生的语言实践量,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参与作用。
(二)、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还应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变学会知识“授之以鱼”为教会学习“授之以渔”。
培根说过:“学问并不把它们本身的用途教给我们,如何运用这些学问乃是学问以外的、学问以上的一种智慧。”
教师是智慧的启迪者。因此,教师不仅要把书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且要开启学生的心智,使它们有能力自己去获取更多的知识。当今世界瞬息万变,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更新,因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较知识的本身更为重要。因此教师的任务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具体知识,而在于是否把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学习方法教给了学生。况且语言是“学会的”而不是“教会的”。教师的“教”不可能代替学生的“学”。教师把教材中的知识要点传授给学生,即使讲得十分清楚、明白,其效果也只能体现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了解和理解层次,至于学生的掌握和运用则要通过学生的反复实践才能完成。
众所周知,语言学习离不开词汇。没有词汇,也就谈不上学习语言材料和语法,更谈不上用英语进行交际。词汇就好比是英语学习中筑成通往外部世界桥梁的基石,可是一旦学不好又可能成为挡在前面的拦路虎。不少学生正是由于记不住英语单词,导致学习兴趣减退,成绩逐渐下降。这时如果教师不注意传授方法,即使教给学生更多的词汇,也起不到好的效果。针对这个问题,我首先告诉学生遗忘从识记开始,有“先快后慢、先多后少”的规律,因此在学习新的词汇后,要“趁热打铁”,在尚未忘记时便及时予以复习巩固,安排词汇复习的时间也应先密后疏。当天学的词汇要在临睡前和第二天早晨复习;周末对一周学的单词要安排一点时间复习巩固;还可将自己平时检测中常出现的错词记在卡片上经常翻阅复习。在记忆词汇时还应眼、口、脑、手协同作战,做到眼看、口读、心想、手写“四管齐下”,并借助读音、构词等规律帮助记忆。总之,只有教会学生正确的记忆方法,才能使学习变得轻松、顺利;才能帮助他们最终走出识记的误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心应手地运用手中的“砖”,灵活自如地筑起一座连接和通往外部世界的坚实的桥梁。
二、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改革课堂教学、发挥学生主体参与性的重要途径。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早就把学习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知学、好学和乐学。认为“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对学生来说,“兴趣”将直接影响学习效果。而学习兴趣的产生和强化都离不开教师的激发和培养。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创设生动引人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一)、用轻松、愉快、活泼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和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
教师的态度可以左右课堂的气氛,课堂气氛又影响着学生的情绪,而学生的情绪则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说过,“一个带着积极情感学习课程的学生,应该比那些缺乏热情、乐趣或兴趣的学生,或者比那些对学习材料感到焦虑和恐惧的学生,学得更加轻松,更加迅速。”如果师生之间心理相容,感情真挚,学生对教师就会更尊重,对教师的教学也更易接受。课堂上教师过于严肃,会使学生觉得紧张,甚至产生焦虑情绪,给学生造成精神上的压抑感。在我看来,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是精神饱满、充满自信、和蔼可亲的。这样,当学生处于集体之中,亲身感受到一种轻松、愉快、亲切的气氛在师生之间洋溢的时候,他就会保持积极的情感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思维清晰,反映敏捷,获取知识当然也就能够更为迅速和有效。学生在初学英语时总难免有种畏惧感,表现在行动上就是课上不敢举手回答问题。失去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学任务很难充分完成。我除了在课下作工作外,在课堂提问时,尽量注意以表扬、鼓励为主。即使学生答错了,我就在帮助他纠正错误的同时,仍当众表扬他积极思考、敢于举手,希望其他同学向他学习。这样一来,受了表扬的学生越发积极,其他学生也受到了鼓励,纷纷行动起来,渐渐养成了积极答问的习惯。到后来,他们那股争先恐后的劲头反倒使我为难了,不知该叫那一位好了。再如,在英语课上,除了讲解新知识外,更主要的是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我所设计的活动中来。我常让他们分成小组进行练习,尽量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编排新的对话。如果没有一种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学生往往因紧张不能较好地进入角色,同时,也不利于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与表演才能。我除了借助平时和学生建立起的良好情感基础外,课上也常运用丰富的脸部表情和较为风趣的话语来调节气氛,让他们不只把我当作一个严师,而把我当作一个设计师或编导。每组学生表演完,我都带领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以示鼓励。然后尽可能形象地指出他们的不足之处,同学们常常在笑声中纠正了他们的错误。通过对语言的大量实际应用,学生尝到了“学了能用”的甜头,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兴趣也加深了。
(二)、采取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置身于教师精心创设的各种真实有趣的情景之中,提高他们的主体参与性。
语言只有在一定的情景中才有意义,才会形象生动,也才会有利于理解和掌握。克拉申在《第二语言》一书中曾指出:“教学第二语言实际上是为学生创造部分或全部的所学语言的环境。”英语教学大纲中也强调指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设法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创造交际活动情景,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语言实际活动。”因此,英语教师应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将学生从枯燥的课堂教学引入尽可能真实的交际情景中,提高主体参与性。
1、通过实物、图片、简笔画等直观教具创设情景。
实验表明,人的感官越接近实物的原状,接收信号所花的时间就越少,信息传输的速度也就越快,这种表象信号越容易被人接受。这种心理学的感官原理应用于英语教学中,即为直观教学。实践证明,运用直观教具不仅能给学生以深刻的感官印象,诱发他们的求知兴趣,同时还能使他们对事物很快形成正确的概念,以便牢固掌握。
实物是最常用的直观教具,我在教学中常利用那些易于准备、便于携带的实物以及教室里的人和物,密切结合教材内容巧设情景。
在展示不便携带的实物或较为抽象的概念时,图片和简笔画则是最好的帮手。如在讲“天气”时下面几幅图可清晰地展示出新语言点:
2、运用语言描绘情景,运用动作演示情景。
如可用下面这段创设“购物”这一情景:John’s shoes are worn out.. He can’t wear them any more. He decided to buy a new pair. Now, he is going into a shoe shop.(约翰的鞋不能再穿了,他决定去买双新的。现在,他进入了一家鞋店。)
在讲“现在进行时”时,我通过“开门”、“擦黑板”等动作引出此时态的基本句式。原本枯燥的句式被寓于真实的情景中,学生掌握起来也容易多了。
3、将计算机引入课堂教学。
在多媒体技术及计算机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尝试将计算机及先进的语音设备与英语教学相结合,不但提高了课堂实效、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把学生领进了一个新的科技领域,使他们早日适应现代化社会对他们的要求,早日成为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
在多功能语音教室上课,改变常规教学的模式。可以让学生自己结合课文,预先绘制图画,投影出来,自己用英语进行解说;老师也可以利用计算机的插入图象或自己预先制作的图象,投影到大屏幕上,让学生用英语加以解说。老师根据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师生进行对话,同学之间进行操练,并引导同学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使教学处于互动的状态。老师还可以利用计算机老师把教学内容编成各种类型的练习题,或补充新的阅读材料,拷入软盘,在多功能语音教室的计算机显示出来,投影到大屏幕,让学生进行阅读练习,加大课堂训练的密度。多功能语音教室授课,为英语教学改革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我做到每个星期最少让学生进语音教室上课一次,对于提高学生主体参与起了很大作用。
长久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因此,外语教学的研究也一度集中在对教学环境、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上,而大大忽视了外语学习的主体,即学习者本人的主体参与性。其实学习外语如同学习其它知识一样,是不能强迫的,语言学习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学习者本人。教师的一切努力,只有在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基础上才会取得好的效果。因此,每位教师都应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并将其贯彻于自己的日常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使他们更有效地掌握知识、发展个性,使知识、能力、个性和目标统一起来,实现个体素质的提高,真正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有用之材。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