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善用任务,放飞学生创新的翅膀
摘 要:任务型教学(Task-Based Learning,简称TBL) 是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研究者经过大量实践和研究总结出的具有重大影响意义的语言教学模式。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巧设善用任务,能有利的激起学生的创造动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语言能力。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 任务 创新 设计 小组合作
任务型教学模式(Task-based Learning)是20世纪80年代外语教学研究者经过大量实践和研究总结出的具有重大影响意义的语言教学模式。它将语言运用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其实质是交际教学思想的一种新的发展态势。
根据社会认知主义理论,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在实际中使用语言,交流的过程与语言成品(Linguistic product)同样重要(张建伟、陈琦,1996)。语言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动态过程。而以任务型教学活动为模式的英语课堂教学,是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学生带着真实的目的任务去学习,学生是任务的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学生在心灵深处将学习变成一种积极的心理需求;日常学习中许多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在集体活动中,通过互动、互助,都能得到很快解决。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不仅主动高效地获取知识,充分感受到成功的乐趣,还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展现学习者学习的潜能。
《英语新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教学,它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以应用为动力,以应用为目的,以应用为核心,能体现语言价值的、先进的、有效的、教学途径。这种教学途径既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基本能力,又充分体现了教师尊重学生的实际需求,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的教育理念,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每一节英语课的任务确定应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围绕特定的学习目标和语言知识能力的增长点,设计出针对性强,
操作性强,任务性强的多种语言活动任务,让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积极合作,成功体验,来提高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情景,营造自由与和谐的学习气氛。
在实施"任务型"教学过程中,要为学生创设愉快的情感体验、和谐的创新学习环境。因为心理学研究和实践证明,一个自由、和谐的环境可以使人的智慧最充分的发挥。首先从主观上引导学生树立想学什么,要学什么,而不是今天老师要求学什么的动机。学生与他人的接触中希望得到他人的注意与关爱,在学校里学生对教师和同学的喜爱几乎成了学习的主要动力之一,而且和谐的集体最能产生积极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必须变居高临下,谆谆教导的亲切关怀为民主平等的亲密合作,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和老师是平等的,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是爱我的。并且要支持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为创造性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气候和土壤,只有这样的老师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真实的内心世界,触摸学生的思想感情。在这种关系中,学生才会感到心理的安全与自由,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观察思考,才会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言而不尽;学生群体才会有群情激动、跃跃欲试的热烈气氛,创造欲望和行为才能得到激浩。课堂教学才会充满活力、智慧和情趣。
在导入新课之前,设计两个问题让学生猜“The most popular and happiest topic this summer, and the most popular but angriest topic last summer in Wenzhou”。 因为中学生最擅长于猜测,而且也喜欢这种活动,不仅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我对学生各种各样的回答都给予肯定和鼓励,如:“You are very clever”, “Wonderful”, “You did a very good job”, “I think all of you did very well, but who has the best idea?” etc.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发言是安全的,自己的意见是受重视的,体验到参与猜测自我表现的成功感,这样的自由与和谐的学习气氛为学生提供了创新的环境。
二、进行小组合作,激起学生的创新动力。
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是开展任务型教学的核心,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合作学习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动性学习。在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展开研讨和交流,这样优等生可以得到发展,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群体之间的互补作用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学生的合作能力、思维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可以得到发展。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成小组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合作完成情景活动的任务,发挥每一位学生的优势,互相帮助,形成交互的思维网络,收到拓展学生创造思维的良好效果.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各种各样合作的形式,开发学生交往的潜能,形成师生相互影响、和谐互动的教学局面,充分发挥优化组合的整体功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我把学生分为几个竞赛小组, “G1,G2,G3,G4”,小组竞赛贯穿全堂,或在运用在某个活动和任务中。
例如,给学生布置一个任务—列出“The importance electricity”,我首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What would our lives be like without electricity? ” 然后让学生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意见,并根据这些不同的意见,列出“The importance electricity”,在交流时学生各自把成果展示给其他组。每个学生取得的成绩都是对小组的贡献,小组成绩取决于小组组员的共同努力,这也成为学生自觉投入的动力.这种以学生进行的小组合作,能发挥其优势,相互激励,相互补充,开阔思路,有利地激起学生的创新动力,有利于创新思路的培养。
三、任务要贴近学生生活,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师在设计任务时一定要依据学生的心理,设计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开发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近乎真实的交际活动中,通过完成生活中具体任务来练习目标语,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学习的效果就能提高。本节课的话题是电,这是和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所以学生就会有话说,就会乐于开口。况且去年温州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停电之苦,这时,让学生谈“The importance electricity”, “How to save electricity”自然就会畅所欲言,言而不尽,应会有另外一种更深的体会。这种更贴近生活,更真实自然的任务型活动中学习英语,学生更容易产生兴趣,更容易理解语言的意义,掌握语言技能,帮助他们尽快地在真实的交际活动中使用英语这一交际工具。
四、布置学以致用的任务,促进学生的发展。
任务型教学的目的“Learning by doing”。使学生在做事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从而提高其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教师设计的任务一方面要贴近生活。另一方面也能满足学生在不定将来社会生活中运用语言的需要,为其未来的发展做准备所以要布置学以致用的任务。如我设计的任务“How to save electricity”, 这就是他们生活中面临的问题,解决了这个任务,也就是解决了生活中碰到的难题。这个讨论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从而达到"为用而学,用中学,学中用"的目的。
五、面向全体,人人参与,体验成功。
任务的设计除了考虑学生的兴趣,情景的真实性,还要考虑任务的难度。过易,学生达不到训练的目的;过难,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教师设计的任务要从实际出发,要让学生跳一跳就够得到,学生才能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产生更持久的学习热情。素质教育不是精英教育,不是为了培养特殊的尖子生,而是要让大部分学生完成任务,又要考虑兼顾两头。因此,可以给所有学生同样的材料,但设计不同的要求,给予不同程度的帮助;可以给不同学生不同程度的材料,执行共同的任务,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各尽其职,发挥各自优势、特长完成任务。
比如,让学生制定一本小册子关于“Electricity”,英语成绩较差的学生可设计封面或装订;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要求写出内容;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要求在此内容上进行补充。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这有利于了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
总之,任务型教学从新课程的精神出发,能使教学过程任务化,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突出实践性和体验性原则,着眼于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变知识性的课堂教学为发展性的课堂教学,让学生积极地“动”起来,让英语教学“活”起来,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特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了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感到骄傲。这也许就是我们进行这一探索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教育部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英语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Krashen,S.1981.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Oxford:Pergamon.
鲁子问:“任务型教学的课堂教学程序探讨” 《中小学外语教学》,2002年第2期。
廖晓青:“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和课堂实践”《中小学外语教学》,2001年第11期。
罗少茜:“Using Performance Assessment in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 in the L2 English Classroom”, 《中小学外语教研通讯》,2002年第1期。
吴立岗:《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