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学论文 -> 物理 -> 正文

一节注重情感、探究、联系实际的好课例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06-12-18 9:25:15阅读:
字号:|
贵州省贵阳市教科所 宋士钢 贵州省贵阳六中 王利亚

这是此次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贵阳实验区王利亚老师关于地球公转的一节课例。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历来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难点。王利亚老师通过转变教学方式,开发和运用有效的教学资源,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在活动和探究中主动学习,既掌握了课标要求的这部分内容,又培养了学生演示、观察、动手、探究、联系实际等能力。整个教学体现了注重学生情感体验、活动探究、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以下是这节课例的主要教学情况和点评,不当之处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课前,王老师让学生做好以下两方面的准备工作。1.将学生按8人一组分成8个小组,每组选一人做组长。2.每组在上次活动做的地球仪中选出一个做得比较好的地球仪,在上面比较准确地画出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如图一(1)所示。并将一个乒乓球切成两半,一半当太阳,固定在椭圆形的纸板上,纸板作为地球公转轨道面模型,如图一(2)所示;另一半当昼半球,罩在地球仪上,对准地轴剪两个口子,并在半球的中间扎一个小孔(当做太阳直射点),如图一(3)所示。

开始上课,王老师先请同学们用上节课归纳出来的地球自转规律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的顺口溜作歌词,配上《小星星》的曲子唱一遍:“地球不停在旋转,围绕地轴是自转,方向自西向东转,自转周期是一天,昼夜交替着出现,不同经度时差现。”

接着,王老师请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一、二自然段,归纳出地球公转规律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并将前面歌词中关于地球自转规律及其产生地理现象的内容换成地球公转规律及其产生地理现象的内容,请几位学生来演唱:“地球不停在旋转,围绕太阳是公转,方向自西向东转,公转周期是一年,四季交替着出现,不同纬度温差现。” 王老师在充分肯定几位学生演唱的基础上,问学生:“刚才几位同学演唱的歌词中,还有什么地球公转的特点和产生的现象没有说出来?”学生的思维活跃,有的说:“南北半球的季节相反,还有的说: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是倾斜的,并且空间指向保持不变。“很好,那么谁愿意上来演示一下地球的公转呢?” 王老师说道。学生非常积极,踊跃举手。王老师请了一位学生当太阳,另一位学生当地球,演示地球的公转,请下面的学生注意观察,看他们的演示是否正确。在演示过程中,下面的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不对,不对,方向错了。”“地球应该一边自转一边公转。”“转那么快,我们的头都给你转晕了。”“地球仪应该是斜的。“空间指向应该不变。” 等。经过几轮演示,全班学生对地球公转的特点有了立体的感性的认识。

点评一  教师通过让学生唱《小星星》和阅读课本第11页第一、二自然段的内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中初步了解了地球公转的一些特点和产生的一些地球现象,为学生下一步演示地球的公转搭建知识平台,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通过让学生演示地球公转,使学生对地球公转的基本情况有了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和体验,为学生在脑子里构建地球公转图和利用学具探究地球公转的活动创造了条件。这部分教学,体现出教师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和感性认识的教学理念。

接下来,王老师要求学生分组用自己做的地球仪模型和公转轨道面演示地球的公转,并按要求做好记录。

1.对照教材第11页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在地球公转轨道面上标出冬至、春分、夏至、秋分四个点,并用箭头标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如图二所示。

2.用自制的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提醒学生注意:演示时,公转轨道面模型与地球仪的交点就是太阳直射点。先将地球仪放在冬至的位置,将公转轨道面移至南回归线上,固定轨道面,如图三所示。水平移动地球仪到春分、夏至、秋分其他三个位置,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3.将当做昼半球的另外半个乒乓球罩在地球仪上,扎的小孔当作是太阳的直射点,演示地球的公转,提醒学生注意,地球是一边自转一边公转,当地球运行到冬至、春分、夏至、秋分四个位置时,观察在地球上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演示过程如图四~六所示。(秋分图与春分图相似,略)

各组学生在组长的安排下,有的拿地球仪,有的拿公转轨道面,有的准备好纸笔,每一组的学生都井然有序地演示起来。学生既动手又观察,既思考又讨论,情绪高涨,王老师则到各组巡回辅导。有的学生在演示时出现了问题,比如有的学生在演示地轴的空间指向时,方向发生了变化,有的学生在演示时地球没有自转,有的学生的轨道面没有固定好,等等,其他同学一旦发现,就及时给予纠正;学生在演示中有什么疑问,也及时向老师询问,课堂气氛非常热烈。开始,不少学生对一半乒乓球为什么要剪开两个小口子感到很困惑,纷纷向老师提问,王老师则巧妙构思,设置悬念,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演示去寻求答案。这时,王老师来到一个组,突然发现该组的昼半球是用透明胶固定在地球仪上,她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反例,于是让其他组的学生暂停演示,请大家看这个地球仪,想一想如果昼半球是固定的,那地球上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很快就有学生提出,如果昼半球是固定的,那么地球上每天就没有昼夜交替的现象,有一个半球总是白天,另一个半球总是黑夜;还有学生提出,如果昼半球是固定的,地球上也就不会有昼夜长短的变化了。还有的同学说,如果是这样,也许地球上就不会有生命存在了……通过这一 讨论,学生对昼半球上的两个口子不再感到疑惑了,因为如果没有这两个口子,演示时昼半球就移动不了了。

接下来学生继续演示、观察、思考、对比、讨论,经过几轮演示探究,学生逐渐明白了: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半球也在移动;由于昼夜半球的移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昼夜长短也在发生变化……

在此基础上,王老师让各组派代表发言,学生各抒己见。

“我们发现,地球在公转的时候,地轴是倾斜的,并且它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使得太阳的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冬至这一天,太阳的直射点到达南回归线上,夏至这一天,到达北回归线上,春分、秋分这两天来到赤道上。”

“由于地球一边自转,一边公转,地球上出现了昼夜长短的变化,春分、秋分两天,地球上任何的地方都昼夜平分;冬至这一天,北半球夜最长昼最短;夏至这一天,北半球夜最短昼最长。”

“夏至这天,在北极圈内,一天都是白天,南极圈内,一天都是晚上;而冬至这天正好相反。”

“夏至这天,北半球纬度越高的地方,昼越长;冬至这天,北半球纬度越高的地方,昼越短。”

“还有,还有,赤道上一年都是昼夜平分的。”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所以南北半球的季节是相反的。”

点评二  让学生利用教师设计的“地球公转与太阳直射点移动和地球昼夜变化” 的学具,动手、观察、探究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是这节课最突出的亮点。这种学具与探究性学习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主动、动态地探究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地球昼夜变化等难懂、抽象的内容具体化、直观化,教学效果明显优于教师用板图单向讲述,或者用手电筒等光源作太阳和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的教学。实际教学中,学生不仅掌握了这部分内容,突破了学习难点,而且在活动中培养了动手、观察、合作、探究等多种能力。体现出教师积极开发教学资源,转变教学方式、注重学生活动探究与发展的教学理念。

对各组的发言,王老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赞扬,然后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1.一天中,贵阳的太阳高度一样吗?什么时候高?什么时候低?太阳高度的高低与我们地面的冷热有什么关系?

2.一年中,贵阳中午(同一时刻)的太阳都升得一样高吗?什么季节升得高一些?什么季节比较低?

3.一年中,贵阳每天的白昼时间一样长吗?什么季节较长?什么季节较短?

4.贵阳的纬度大约是北纬27度,它是阳光的直射吗?

5.请归纳地面得到热量的多少与正午太阳高度和白昼长短的关系。

学生回答后,师生共同总结了四季变化的原因和五带的划分。

点评三  几个联系贵阳太阳高度和光照的问题,从学生身边的地理现象入手,将他们身边的地理知识引入课堂,在他们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和深化认识,使全班同学很快地理解了四季产生的原因,培养了他们联系身边地理现象进行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体现出教师注重培养学生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

这节课例虽然在学生利用学具主动学习探究上有一定的突破,但在教学中也有不完善的地方,比如说,在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上还有待加强,教师还是有将学生思路纳入自己思路的倾向;有的学生制作的地球仪比较粗糙、画的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不够准确,导致得出了不准确甚至错误的结论。另外,教师如果有一个与学生学具类似的大的教具,在给全班学生演示指导或学生小组汇报探究的过程和结果时运用,可使全班同学看得更清楚,也可节省时间,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开发运用有效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主动学习,不是一个只能停留在理念上的问题,通过实验区教师的努力,它确确实实是可以落实到大班额具体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并获得比传统教学更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动手、探究等多种能力得到培养,使他们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文章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