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高考历史试题评析 论文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06-12-18 9:19:36阅读:
字号:小|大
1994年全国普通高考历史试题(新科目组),较好地体现了《考试说明》所提出的原则和要求,在吸 取了前几年高考历史试题经验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试题对知识与能力的考查并重,更强调从历史 现象、历史事实,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更强调知识的内涵,更强调思维能力的考查和历史知识、理论观点的运 用,注意考查学习历史的潜能,突出了选拔性考试的特点。同时,也为中学历史教学和教学改革起了更明确的 指导作用和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试题全面挖掘和考查了历史学科的各种能力要求,突出了
试题的选拔性
今年的新高考历史试题,进一步挖掘了各种题型的考查功能,提高了能力考查的层次。试题中考查记忆能 力的分值约有36分,占24%;考查理解能力的分值约有33分,占22%;考查历史思维能力的分值约有 81分,占54%,使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成为整个试卷的灵魂和主流。由于加强了客观题考查能力的比重和 层次,使各种题型的考查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也使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在试卷中分布不均衡的状况得到一 定的改观。另外,试题从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历史观点的程度上, 把中学教学的重点与大学相关学科的重点 基础知识,中学的能力培养和大学相关学科的能力要求,较为恰当地予以了考虑和解决,使试题源于教材又高 于教材,突出了学科能力的考查,突出了试题的选拔性,使能力层次较为合理,实现“两个有利”的命题原则 。
今年新高考历史试题中“四选一”和“四选多”的题型考查能力的比重和层次有所加大和提高。除了提高 命题技巧,和选项文字表述不完全出自教材的文字表述以外,还注重利用选择题来考查多种层次的思维能力。 尤其是第26题这道材料选择题:汉谟拉比法典中规定:“自由民于原野捕到逃亡之奴婢而交还其主人者,奴 主应以银……酬之。这条材料可以用来说明……”该题涉及到如何去使用原始材料,最大限度地利用材料中的 有效信息,这是考查考生是否初步具有大学学习历史的基本功,体现了较高的命题技巧和试题的能力要求。
填空题对历史概念的考查也有所加强。其中有考查知识的理解性试题,如第33题的第2空“民生主义, 就是国家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同时逐步收买地主土地”;有考查知识综合性的试题,如第36题“奥斯曼 帝国的统治者素丹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有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试题,如 第34题“第二次国内革 命战争时期,地跨江西省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有中央根据地、闽浙赣根据地、湘赣根据地和湘鄂赣根据地”等等 。
材料解析题有效地考查较高层次的历史学科能力,是今年新高考历史试题一个特点。首先是加强所引材料 的客观性,每题所引用的材料之间联系比较密切、自然。如第39题的材料均引自1938年日本近卫内阁发 表的三次对华政策《声明》;第40题的材料是引自1972年至1982年这十年间中美关系发展中的三个 《联合公报》和卡特政府签署的《与台湾关系法》。
其次是提高材料解析题设问的技巧。今年的材料解析题加强了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试题的设问、考生回答 的内容之间的关系,问题大多数从材料中、从材料的联系中出,同时,对考生的知识水平、所应具备的能力方 面加以综合考虑来设计问题。所以提问的质量比较高,充分利用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如第38题中“在罢修 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什么变化 ”;第39题中“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中增添了什么新花样”;第40题中“据材料一、二,第二个公报比 第一个公报在内容上有何重要的发展”;“据 材料一、二、三,美国两党政府对华政策的基本立场是否一致” ;“据材料三,说明这三个公报对发展中美两国关系的作用”。等等。3道材料解析题共大小17问,直接从 材料中命题的有15问,而且都要从材料的信息中来回答。
再次是提高材料解析题对学科能力考查的层次。如第38题第4问“综观这三条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 如何认识”;第40题第4问“据上述各材料,说明我们为什么坚决的反对美国的《与台湾关系法》。该法对 中美关系的发展意味着什么?”等。这些问题对能力的要求并不亚于问答题,进行了对阅读能力、分析评价能 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较高层次的考查。
问答题的考查除了“小切口、深分析”的特点外,更侧重考查思维能力,考查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具有 很强的立体感。从考查一个知识点扩展为在纵向和横向的联系中理解历史的本质;或是在宏观中把握历史发展 方向;或是运用基本理论和观点分析说明,评价某一历史现象、历史结论,具有“小切口、多角度、深分析” 的特色。如第41题,从墨子的思想核心,深化到说明其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再从其产生的社会根源,从历 史的角度去评价其思想的积极意义。在分析这些问题时 又必然涉及政治与经济、个人与社会、历史与现实等角 度。第42题,从概括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主张到与法国启蒙思想相比较,分析在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上有何 不同,再进一步分析产生这种不同作用的社会、政治、经济方面原因,有概括、比较、分析。第43题,首先 要求领会恩格斯的思想,再找到这一思想结论产生的依据,即阐述19世纪50、60年代欧洲大陆发生的重 大事件的基本原因和性质;再从宏观上,抽象概括对恩格斯这一结论的理解。再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上 ,指出恩格斯观察历史的主要着眼点是什么;再从继承与发展的唯物主义角度指出对原先的结论进行修正,说 明了什么。
问答题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地考查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使人感到试题新颖、能力层次高、难度合适, 命题技巧完善。
二、试题考查了历史学科的主体内容
1994年新高考历史试题,考查的内容涉及广泛,全卷43个试题,涉及到国家、民族、人物、时代、 方针政策、思想主张、文化成就、原因结果、文件文章、政治概念、历史结论、国际关系、历史事件、经济状 况、文革历史等等。试题从形式上较全面地考查了历史学科的主体内容,其表现是 :
试题考查了反映历史整体面貌和发展线索的内容。如第23题,袁世凯得以复辟帝制的各种因素;第29 题,第三世界联合反霸斗争的突出表现;第30题,西方30年代大危机和70年代经济危机和共同点;第4 0题,中美关系中的三个《联合公报》和美国的《与台湾关系法》所体现的中美关系的发展线索,以及中美关 系的历史与现状的整体面貌;第41题,墨子思想核心以及产生这种思想的社会根源,积极意义等等,这些试 题都是以知识结构为基础来考查能力的。
试题考查了反映历史发展演变规律的内容。如第11题“建国初期,旨在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运动是 ……”,考查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斗争任务和历史使命;第21题“夏启 以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考查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社会发展必然性;第28题“下列各项出 现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有……”,考查了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随着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必然导致帝国主义国家在政治上矛盾加剧、在对外政策上加紧侵略扩张,第39题,考查了抗日战争时期, 日本侵略者的侵略本性,汉奸卖国贼的丑恶嘴脸、中国共产党及敌后抗日根据军民 的伟大作用、战争的发展规 律,等等。这些试题都是在动态中,在相互联系中进行归纳分析和概念的。
试题考查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内容。随着高考对历史学科能力考查的逐步 加强,各题型中都体现了对理论的要求。如第5题“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第7题“第一次国共 合作的政治基础正确表述是……”;第25题“在下列文章、文件中,为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作了舆论准备的有 ……”;第38题“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什么变化?”、“对唐 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第40题“两个公报的意义何在?”;第41题“说明墨子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 ,并分析其积极意义。”;第43题“阐述对恩格斯这一结论的理解。恩格斯观察历史的主要着眼点是什么? 对原先的结论进行修正,说明了什么?”等等。试题都渗透着要求运用正确的观点、理论来分析历史现象、评 价历史事件的作用或意义。
试题考查了各种思想情感教育的内容。在考查知识和能力的同时,积极、深刻地渗透着各种思想教育因素 。除了上述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试题以外,渗透了革命传统教育的试题有:第9题“九·一八事变后、中 国共 产党及时发表宣言,通电、提出……”;第11题“建国初期,旨在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运动是……”; 第34题“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地跨江西省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第39题中关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 的敌后抗日军民,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史实等等。
又如体现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和教育因素的试题有:第40题中第1问“据材料一、二,第二个公报比第一 个公报在内容上有何重要的发展?”,第4问“根据上材料,说明我们为什么坚决反对美国的《与台湾关系法 》”。第41题关于分析墨子思想这一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等。
再如突出国情教育的试题有:第12题“在下列各项中,提出党内走资派错误观点的是……”;第40题 关于中美关系的历史与现状以及我国的原则立场方面的内容;第42题关于维新变法思想产生的社会政治、经 济状况、历史背景,以及客观作用和必然结果等等。
随着高考历史试题选拔性功能的增强,对能力要求层次的逐渐提高,试题思想教育的功能愈是突出,寓意 愈是深刻,它不仅具有历史教育意义,还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试题考查了关连语文和政治知识和水平的内容。与考查历史学科 能力相适应,各学科之间知识与水平相互 渗透的倾向也越来越明显。如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试题问题的把握和答案的文字表达等都与语文水平有关、材 料解析题和问答题都有2/3的表述不能照搬教材的文字叙述,而要求考生独立思考、准确、精练地表述,语 文水平差是很难做好这些题目的。
历史与政治常识、时事政治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试题中除了运用唯物和辩证观点看待和分析历史现象 的内容外,还有中美关系的发展与现状,美国的两党政治、我国的国际关系准则、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等 政治倾向较强的内容。试题具有文、史、哲有机结合,相互融通的特点。
三、试题难中易比例合适,总体难度有效控制,试卷长度恰当
1994年新高考历史试题,以第Ⅱ卷为例,抽样数据表明试题难度大部分分布在0.3-0.7之间, 相对集中区域是0.5左右,其密度呈中间大两头小的趋势,这种难度结构是较为合理的,也有利于控制试卷 的总体难度,提高区分度。如果加上第Ⅰ卷的难度,估计试卷的总体难度在0.5-0.55之间。
试卷长度恰当,尽管与去年新高考的试题数量相比减少了10个题,但参考答案的字 符同1993年新高 考的参考答案字符相比,还略有增加,1993年为1569个左右,今年新高考为1682个左右。减少了 阅读量,提高了思维能力的要求,加强考查能力的深度。
四、参考答案的严密、科学、逻辑性强;评分标准合理,便于操作
“四选一”的评分标准比去年新高考有所改进,每题赋分值由1分改为1.5分,其分值同试题的难度和 “四选多”的分值相对应,更为合理和适当。填空题的参考答案大都比较客观、准确。
材料解析题由于命题技巧提高,设问更具有客观性,参考答案也紧扣题意,层次清楚,没有要求过高过细 的情况。第40题第4问的答案中,还允许对分析深刻的地方作出加分的评判。今年试题加强了材料解析题的 考查功能,考查了较高层次的思维能力,所以参考答案的字符比去年新高考多160个左右,但没有去年新高 考那样,个别材料题的答案字数比问答题答案字数还多的情况。试题问题的难度、答案长度、深度和赋分值都 较恰当。
问答题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在加强能力考查和减少评分误差方面又有发展和改进。一是沿袭了去年参 考答案按照分析的深度和根据的程度分为三个层 次,再按照三个层次的达成度分别给予不同的评分标准,提高 能力测试的信度和效度。如第41题,说明墨子“兼爱”、“非攻”的积极意义。第一层次是,指出这些言论 在当时是进步的;第二层次是,指出这些言论之所以具有进步性是符合人民利益的。第三层次是,指出这些言 论是符合人民利益的,是进步的,因此就有利于社会发展,顺应了历史的潮流,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值得 弘扬的。答案层次分明,逻辑性强,也便于阅卷中掌握和操作。
二是加强试题的客观性、概括性和答案的唯一性,加强试题考查独立思考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的力度。试 题答案中有约70%的内容是不能教材搬家的,参考答案文字组织紧凑,逻辑性强。这样既考查了考生的思维 能力,又可有效地控制答题的字数,不具备一定能力的考生想多答都很困难,这样也有利于减少评分误差。
三是改变以往问答题只标明该题的总分的格式,在问答题每一问题后标明小分,这一新举措不仅仅是形式 上的改变,它可以表明该问答题的考查侧重点在哪里,引导考生积极主动去加强对该问题的思考,同时可以避 免考生盲目地乱答、多答、少答,从而对控制答题字数、提高测试效果、减少评分误差等方面都是行之有效的 。
五、试题和参考答案的不足之处
今年新高考历史试题的命题水平是很高的,其考查能力的功能得到较充分的体现,但也有个别欠妥之处。
填空题有5个试题的题干中没有明确规定所填内容的先后顺序。如第31题“商朝,人们在天象观测中, 做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和月食记录”:第32题“那拉氏控制清朝最高统治近半个世纪,当时在位的是同治帝 和光绪帝”;此外还有第34题、第35题、第36题。不分先后顺序的试题这样多,势必影响试题的测试层 次。有的填空题答案缺乏唯一性,如第34题,地跨江西省的农村革命根据地除了答案中的以外,还有“闽赣 ”、“闽浙皖赣”、“赣粤边”(课本没有涉及);第36题,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者素丹掌握的大权,除了答 案规定的之外,还可填“经济(土地)”大权。
材料解析题的个别问题的答案也有不够完善的地方。如第38题第1问,“共识”与“根本目的”的答案 有互通性。“避免重蹈秦始皇、隋炀帝的覆辙”也可看作为共识,实际上根本目的就是维护封建统治。答案应 有相对独立性,否则容易造成判分的混乱;第39题第3问“联系史实说明它对国民政府产生的影响 ”,而对 国民政府中蒋介石的影响答案中没有列出来,显得不够完善;第40题的第3问“根据材料三,说明这三个公 报对发展中美两国关系的作用”,答案是“提供了双方确认的原则基础”,答案侧重的是公报在发展两国关系 中的地位。设问不够明确,容易引起歧义。
问答题第41题第3问“分析其积极意义”,在提问方式上,实际上已提示考生答出标准答案中第一层次 的意思,即是进步的。在提问方式上还可进一步完善。
(作者单位:江西省萍乡市教研室江西师范大学附中)
一、试题全面挖掘和考查了历史学科的各种能力要求,突出了
试题的选拔性
今年的新高考历史试题,进一步挖掘了各种题型的考查功能,提高了能力考查的层次。试题中考查记忆能 力的分值约有36分,占24%;考查理解能力的分值约有33分,占22%;考查历史思维能力的分值约有 81分,占54%,使历史思维能力的考查成为整个试卷的灵魂和主流。由于加强了客观题考查能力的比重和 层次,使各种题型的考查功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挥,也使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在试卷中分布不均衡的状况得到一 定的改观。另外,试题从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历史观点的程度上, 把中学教学的重点与大学相关学科的重点 基础知识,中学的能力培养和大学相关学科的能力要求,较为恰当地予以了考虑和解决,使试题源于教材又高 于教材,突出了学科能力的考查,突出了试题的选拔性,使能力层次较为合理,实现“两个有利”的命题原则 。
今年新高考历史试题中“四选一”和“四选多”的题型考查能力的比重和层次有所加大和提高。除了提高 命题技巧,和选项文字表述不完全出自教材的文字表述以外,还注重利用选择题来考查多种层次的思维能力。 尤其是第26题这道材料选择题:汉谟拉比法典中规定:“自由民于原野捕到逃亡之奴婢而交还其主人者,奴 主应以银……酬之。这条材料可以用来说明……”该题涉及到如何去使用原始材料,最大限度地利用材料中的 有效信息,这是考查考生是否初步具有大学学习历史的基本功,体现了较高的命题技巧和试题的能力要求。
填空题对历史概念的考查也有所加强。其中有考查知识的理解性试题,如第33题的第2空“民生主义, 就是国家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同时逐步收买地主土地”;有考查知识综合性的试题,如第36题“奥斯曼 帝国的统治者素丹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有考查知识的迁移能力的试题,如 第34题“第二次国内革 命战争时期,地跨江西省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有中央根据地、闽浙赣根据地、湘赣根据地和湘鄂赣根据地”等等 。
材料解析题有效地考查较高层次的历史学科能力,是今年新高考历史试题一个特点。首先是加强所引材料 的客观性,每题所引用的材料之间联系比较密切、自然。如第39题的材料均引自1938年日本近卫内阁发 表的三次对华政策《声明》;第40题的材料是引自1972年至1982年这十年间中美关系发展中的三个 《联合公报》和卡特政府签署的《与台湾关系法》。
其次是提高材料解析题设问的技巧。今年的材料解析题加强了材料所提供的信息、试题的设问、考生回答 的内容之间的关系,问题大多数从材料中、从材料的联系中出,同时,对考生的知识水平、所应具备的能力方 面加以综合考虑来设计问题。所以提问的质量比较高,充分利用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如第38题中“在罢修 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什么变化 ”;第39题中“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中增添了什么新花样”;第40题中“据材料一、二,第二个公报比 第一个公报在内容上有何重要的发展”;“据 材料一、二、三,美国两党政府对华政策的基本立场是否一致” ;“据材料三,说明这三个公报对发展中美两国关系的作用”。等等。3道材料解析题共大小17问,直接从 材料中命题的有15问,而且都要从材料的信息中来回答。
再次是提高材料解析题对学科能力考查的层次。如第38题第4问“综观这三条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 如何认识”;第40题第4问“据上述各材料,说明我们为什么坚决的反对美国的《与台湾关系法》。该法对 中美关系的发展意味着什么?”等。这些问题对能力的要求并不亚于问答题,进行了对阅读能力、分析评价能 力以及综合运用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等较高层次的考查。
问答题的考查除了“小切口、深分析”的特点外,更侧重考查思维能力,考查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具有 很强的立体感。从考查一个知识点扩展为在纵向和横向的联系中理解历史的本质;或是在宏观中把握历史发展 方向;或是运用基本理论和观点分析说明,评价某一历史现象、历史结论,具有“小切口、多角度、深分析” 的特色。如第41题,从墨子的思想核心,深化到说明其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再从其产生的社会根源,从历 史的角度去评价其思想的积极意义。在分析这些问题时 又必然涉及政治与经济、个人与社会、历史与现实等角 度。第42题,从概括维新变法思想的基本主张到与法国启蒙思想相比较,分析在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上有何 不同,再进一步分析产生这种不同作用的社会、政治、经济方面原因,有概括、比较、分析。第43题,首先 要求领会恩格斯的思想,再找到这一思想结论产生的依据,即阐述19世纪50、60年代欧洲大陆发生的重 大事件的基本原因和性质;再从宏观上,抽象概括对恩格斯这一结论的理解。再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理论上 ,指出恩格斯观察历史的主要着眼点是什么;再从继承与发展的唯物主义角度指出对原先的结论进行修正,说 明了什么。
问答题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式地考查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使人感到试题新颖、能力层次高、难度合适, 命题技巧完善。
二、试题考查了历史学科的主体内容
1994年新高考历史试题,考查的内容涉及广泛,全卷43个试题,涉及到国家、民族、人物、时代、 方针政策、思想主张、文化成就、原因结果、文件文章、政治概念、历史结论、国际关系、历史事件、经济状 况、文革历史等等。试题从形式上较全面地考查了历史学科的主体内容,其表现是 :
试题考查了反映历史整体面貌和发展线索的内容。如第23题,袁世凯得以复辟帝制的各种因素;第29 题,第三世界联合反霸斗争的突出表现;第30题,西方30年代大危机和70年代经济危机和共同点;第4 0题,中美关系中的三个《联合公报》和美国的《与台湾关系法》所体现的中美关系的发展线索,以及中美关 系的历史与现状的整体面貌;第41题,墨子思想核心以及产生这种思想的社会根源,积极意义等等,这些试 题都是以知识结构为基础来考查能力的。
试题考查了反映历史发展演变规律的内容。如第11题“建国初期,旨在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运动是 ……”,考查了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斗争任务和历史使命;第21题“夏启 以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考查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的社会发展必然性;第28题“下列各项出 现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有……”,考查了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阶段,随着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必然导致帝国主义国家在政治上矛盾加剧、在对外政策上加紧侵略扩张,第39题,考查了抗日战争时期, 日本侵略者的侵略本性,汉奸卖国贼的丑恶嘴脸、中国共产党及敌后抗日根据军民 的伟大作用、战争的发展规 律,等等。这些试题都是在动态中,在相互联系中进行归纳分析和概念的。
试题考查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内容。随着高考对历史学科能力考查的逐步 加强,各题型中都体现了对理论的要求。如第5题“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第7题“第一次国共 合作的政治基础正确表述是……”;第25题“在下列文章、文件中,为文化大革命的发动作了舆论准备的有 ……”;第38题“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什么变化?”、“对唐 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第40题“两个公报的意义何在?”;第41题“说明墨子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 ,并分析其积极意义。”;第43题“阐述对恩格斯这一结论的理解。恩格斯观察历史的主要着眼点是什么? 对原先的结论进行修正,说明了什么?”等等。试题都渗透着要求运用正确的观点、理论来分析历史现象、评 价历史事件的作用或意义。
试题考查了各种思想情感教育的内容。在考查知识和能力的同时,积极、深刻地渗透着各种思想教育因素 。除了上述历史唯物主义教育的试题以外,渗透了革命传统教育的试题有:第9题“九·一八事变后、中 国共 产党及时发表宣言,通电、提出……”;第11题“建国初期,旨在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的运动是……”; 第34题“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地跨江西省的农村革命根据地”;第39题中关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 的敌后抗日军民,沉重地打击了日军的史实等等。
又如体现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和教育因素的试题有:第40题中第1问“据材料一、二,第二个公报比第一 个公报在内容上有何重要的发展?”,第4问“根据上材料,说明我们为什么坚决反对美国的《与台湾关系法 》”。第41题关于分析墨子思想这一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等。
再如突出国情教育的试题有:第12题“在下列各项中,提出党内走资派错误观点的是……”;第40题 关于中美关系的历史与现状以及我国的原则立场方面的内容;第42题关于维新变法思想产生的社会政治、经 济状况、历史背景,以及客观作用和必然结果等等。
随着高考历史试题选拔性功能的增强,对能力要求层次的逐渐提高,试题思想教育的功能愈是突出,寓意 愈是深刻,它不仅具有历史教育意义,还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试题考查了关连语文和政治知识和水平的内容。与考查历史学科 能力相适应,各学科之间知识与水平相互 渗透的倾向也越来越明显。如对材料的阅读理解、试题问题的把握和答案的文字表达等都与语文水平有关、材 料解析题和问答题都有2/3的表述不能照搬教材的文字叙述,而要求考生独立思考、准确、精练地表述,语 文水平差是很难做好这些题目的。
历史与政治常识、时事政治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试题中除了运用唯物和辩证观点看待和分析历史现象 的内容外,还有中美关系的发展与现状,美国的两党政治、我国的国际关系准则、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等 政治倾向较强的内容。试题具有文、史、哲有机结合,相互融通的特点。
三、试题难中易比例合适,总体难度有效控制,试卷长度恰当
1994年新高考历史试题,以第Ⅱ卷为例,抽样数据表明试题难度大部分分布在0.3-0.7之间, 相对集中区域是0.5左右,其密度呈中间大两头小的趋势,这种难度结构是较为合理的,也有利于控制试卷 的总体难度,提高区分度。如果加上第Ⅰ卷的难度,估计试卷的总体难度在0.5-0.55之间。
试卷长度恰当,尽管与去年新高考的试题数量相比减少了10个题,但参考答案的字 符同1993年新高 考的参考答案字符相比,还略有增加,1993年为1569个左右,今年新高考为1682个左右。减少了 阅读量,提高了思维能力的要求,加强考查能力的深度。
四、参考答案的严密、科学、逻辑性强;评分标准合理,便于操作
“四选一”的评分标准比去年新高考有所改进,每题赋分值由1分改为1.5分,其分值同试题的难度和 “四选多”的分值相对应,更为合理和适当。填空题的参考答案大都比较客观、准确。
材料解析题由于命题技巧提高,设问更具有客观性,参考答案也紧扣题意,层次清楚,没有要求过高过细 的情况。第40题第4问的答案中,还允许对分析深刻的地方作出加分的评判。今年试题加强了材料解析题的 考查功能,考查了较高层次的思维能力,所以参考答案的字符比去年新高考多160个左右,但没有去年新高 考那样,个别材料题的答案字数比问答题答案字数还多的情况。试题问题的难度、答案长度、深度和赋分值都 较恰当。
问答题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在加强能力考查和减少评分误差方面又有发展和改进。一是沿袭了去年参 考答案按照分析的深度和根据的程度分为三个层 次,再按照三个层次的达成度分别给予不同的评分标准,提高 能力测试的信度和效度。如第41题,说明墨子“兼爱”、“非攻”的积极意义。第一层次是,指出这些言论 在当时是进步的;第二层次是,指出这些言论之所以具有进步性是符合人民利益的。第三层次是,指出这些言 论是符合人民利益的,是进步的,因此就有利于社会发展,顺应了历史的潮流,是祖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值得 弘扬的。答案层次分明,逻辑性强,也便于阅卷中掌握和操作。
二是加强试题的客观性、概括性和答案的唯一性,加强试题考查独立思考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的力度。试 题答案中有约70%的内容是不能教材搬家的,参考答案文字组织紧凑,逻辑性强。这样既考查了考生的思维 能力,又可有效地控制答题的字数,不具备一定能力的考生想多答都很困难,这样也有利于减少评分误差。
三是改变以往问答题只标明该题的总分的格式,在问答题每一问题后标明小分,这一新举措不仅仅是形式 上的改变,它可以表明该问答题的考查侧重点在哪里,引导考生积极主动去加强对该问题的思考,同时可以避 免考生盲目地乱答、多答、少答,从而对控制答题字数、提高测试效果、减少评分误差等方面都是行之有效的 。
五、试题和参考答案的不足之处
今年新高考历史试题的命题水平是很高的,其考查能力的功能得到较充分的体现,但也有个别欠妥之处。
填空题有5个试题的题干中没有明确规定所填内容的先后顺序。如第31题“商朝,人们在天象观测中, 做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和月食记录”:第32题“那拉氏控制清朝最高统治近半个世纪,当时在位的是同治帝 和光绪帝”;此外还有第34题、第35题、第36题。不分先后顺序的试题这样多,势必影响试题的测试层 次。有的填空题答案缺乏唯一性,如第34题,地跨江西省的农村革命根据地除了答案中的以外,还有“闽赣 ”、“闽浙皖赣”、“赣粤边”(课本没有涉及);第36题,奥斯曼帝国的统治者素丹掌握的大权,除了答 案规定的之外,还可填“经济(土地)”大权。
材料解析题的个别问题的答案也有不够完善的地方。如第38题第1问,“共识”与“根本目的”的答案 有互通性。“避免重蹈秦始皇、隋炀帝的覆辙”也可看作为共识,实际上根本目的就是维护封建统治。答案应 有相对独立性,否则容易造成判分的混乱;第39题第3问“联系史实说明它对国民政府产生的影响 ”,而对 国民政府中蒋介石的影响答案中没有列出来,显得不够完善;第40题的第3问“根据材料三,说明这三个公 报对发展中美两国关系的作用”,答案是“提供了双方确认的原则基础”,答案侧重的是公报在发展两国关系 中的地位。设问不够明确,容易引起歧义。
问答题第41题第3问“分析其积极意义”,在提问方式上,实际上已提示考生答出标准答案中第一层次 的意思,即是进步的。在提问方式上还可进一步完善。
(作者单位:江西省萍乡市教研室江西师范大学附中)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