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学论文 -> 历史 -> 正文

东方风来满眼春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06-12-18 9:19:42阅读:
字号:|

青岛市教育局历史教研员 陆安
 

潮涨潮落,岁月悠悠,黄海之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终于成长成为一座遐迩闻名的现代化大都市,这就是青岛。青岛是美丽的,青岛更是迷人的。八大关、栈桥、汇泉湾、五四广场,烘托出青春的、娇媚的风姿;海尔、海信、澳柯玛、双星、青啤,锻造出活力四射的品牌集群。改革开放的大潮,拍打着胶州湾畔这片人杰地灵的沃土,这里,再也不是百余年前风雨飘摇的小渔村了,而是孕育希望与繁荣的国际化大城市。

2001年,新世纪的第一个年头,注定要在青岛百年教育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共和国成立以来基础教育最大的改革举措──课程改革,正式启动了。经过层层选拔,严格审批,青岛市作为一个完整的实验区,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实验区。当时获得批准的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只有38个,很多实验区仅仅是小学参加实验,中学参加实验的只有17个,山东省只有青岛市和潍坊市下辖的高密市两个国家级实验区。

平地一声春雷,原本平静的青岛历史教育开始活跃起来了。谁也不是很熟悉的“课程”、“平等中的首席”、“学习共同体”、“校本教研”、“研究性学习”、“建构主义”等新鲜名词,宛若胶州湾一峰峰涌来的波浪一般,冲进了青岛的历史教师队伍中,荡涤着青岛的历史课堂。虽然已经过去了3年多的时间,回忆起当时第一次参加课程改革培训时的情景,很多青岛的历史教师依然是深有感触,记忆犹新。一位历史教师曾满怀激情地说:“今天看来,课程改革之前的历史教学是十分乏味的,教着没劲,学着更没劲,快走到穷途末路上了。课程改革救了历史教育。2001年夏天很热,当时的课程改革培训现场──青岛34中的阶梯教室也是热火朝天,从来没有面对面接触过的专家学者,一个个地来到了我们中间,讲座、报告、座谈、提问,教师们对这场全新的改革刚刚接触,疑问挺多,狐疑不少,但理念的冲击却是压倒一切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人们常常用“头脑风暴”来形容课程改革培训,实在确切。落后的教育理念、陈旧的教学方法、封闭的教学心态,在课程改革培训中受到重创,一个追求卓越、追求品位、追求质量、追求素养的历史教育氛围在青岛渐渐形成。

一张白纸,铺展开来,凭借着画师出神入化的创作,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品。历史课堂也不例外,需要历史教师独具匠心、巧妙构思、精心运笔才能成为令学生终生难忘的场所,成为他们终身发展不可缺少的奠基石。2001年秋季开始,青岛的历史教师们开始在课程改革这张大“白纸”上运笔描绘了。

作为建国以来第八次课程改革,与以往不同的是,瞄准的不仅仅是教材,教学体制、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体系等诸多领域面临全方位的挑战。改革意味着对以往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事情的反思、扬弃和变革,触动的往往是当事人的软肋。历史教师的软肋表现在哪里呢?在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历史教师积累起一整套“格式化”的教学习惯和教学套路,很多是自己无法察觉、无法描述、无法外显的“缄默知识”,这种“缄默知识”却如影随形般遥控着我们的课堂。于是,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昏昏欲睡,考试复制课本,答案一成不变,构成了传统历史教学的形象图。什么智慧,什么能力,什么素质,什么成绩,在变异了的历史课堂中遭到扭曲。最可怕的是,我们的学生通过历史课堂厌恶历史。为师者走入这种怪圈,职业自豪感和职业成就感便会受到抑制。

课程改革使得历史教师走进“教学医院”,进行了前所未有的诊断和治疗。对广大历史教师来说,一直可望不可及的“课程”,终于撩开了她神秘的面纱,走进了学校、走进了教室,进了每一个教师的心田。“课程”其实就是教材、教师、学生与教学环境交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四大因素缺一不可,任何一个因素的缺失,都会导致“课程”的畸变。走下神坛的“课程”,成为名副其实的“体验课程”,是可以被师生双方切实体验到的,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课程观念的转变,是课程改革最大的成果。

课程要从理想变成现实,需要历史教师一步一个脚印的摸索,一堂课一堂课的实验。边实验,边反思,边总结,边提高,成为青岛历史课程改革一条不断的链条。

每学期一次雷打不动的全员培训,作为一项制度,坚持了下来。每次培训其实更像是“专家门诊”,经过了精心的策划,集中全力解决问题。主题鲜明的培训,方式多样,内容充实。历史教师,包括农村偏远山区的教师,都会准时前来参加培训,因为谁也不想丧失一个“充电”的机会,谁都想与专家面对面地进行交流,“论断”和“治疗”自己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弊病。大规模的历史课改“专家门诊”迄今己经坚持了3年多的时间,前来青岛“坐诊”的专家,不乏国内一流的“大腕”,像教育部历史课程标准组组长、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汉国教授、全国历史教学研究会理事长陈其博士、全国历史教学研究会秘书长马执斌研究员、西北师范大学姬秉新教授、中国历史博物馆齐吉祥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陈梧桐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博士生导师赵世瑜等,都莅临青岛,作学术报告,与教师座谈,甚至深入课堂,观摩历史课。专家们高屋建领的引导,成为青岛历史课程改革的航船沿着正确的航道破浪远航的“指南针”和“导向仪”。

课堂是课程改革的实验室,师生就是课程改革的实验员。青岛课程改革的3年,就是新课程理念在历史课堂这个特殊的实验室中得到验证的3年。3年,对于人类历史的长河来说是短暂的一瞬间,但对于青岛历史教师来说却是刻骨铭心的漫长征程。他们经历了太多的彷徨和犹豫,领略了不少的辛酸和痛楚,也收获了很多的成果和希望。曾几何时,一些教师,特别是一些从教多年的老教师,忽然感到手足无措了,多年行之有效的经验开始遭到怀疑甚至否定了,给他们心灵深处带来的震撼是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于是乎,有些教师发出了“教了多少年学,现在不会教了”的感叹。新课程倡导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师生互动方式、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转变,课堂“动”起来了,很多教师,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感到“一动就乱,一统就死”,在课堂上畏首畏尾,放不开手脚。尤其是应付检查的时候,参加各类教学比赛的时候,展示公开课的时候,“作秀”、“假唱”等原本存在于演艺界的不良风气侵蚀到历史课堂,历史课堂面临诚信的危机。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失去诚信的历史教育怎能担负起“育人”的重任?作为青岛课程改革总决策机构,青岛市教育局普通教育教研室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历史课不求尽善尽美,但求学生发展”的口号。在教师评价机制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用宏观评价取代微观评价,不计较于一城一地的得失,不拘泥于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完善,鼓励教师个性化、创造性地运作历史课,各级评优课、公开课、研究课,都演绎得原汁原味,炉火纯青。一种课堂原生态的美,成为青岛历史教师的共同追求。青岛的历史课堂动起来了,活起来了,美起来了,历史课前所未有地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是课程改革高扬的旗帜。在这面旗帜下,青岛的历史教师努力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学生成才的良好教育氛围。一段时期以来,位于青岛44中的“青岛市历史课程改革成果展览”,吸引了很多外地前来青岛参观历史课程改革者的目光。琳琅满目的学生作品,都江堰模型、历朝历代服饰、半坡氏族遗址模型、专题历史邮票、历代钱币,五花八门,令人目不暇接。开放城市的学生,视野也是开放的,历史教育适应了学生的开放特点与需求,为学生个性化的历史学习提供了适宜的平台。很多学生家中有电脑,学校有电脑,看着老师上课用课件,便萌生了自制课件的念头,很多学校的历史教师发挥学生的特长,让学生结合教学进度自制课件,展览中的不少课件由此而来;美术特长学校青岛41中的学生,爱好绘画,历史教师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创作历史专题连环画,展览中的自制连环画由此而来;青岛61中的很多学生喜欢集邮,展览中的学生专题邮集由此而来。适应学生需要、发展学生特长、张扬学生个性的历史教育,是最有实效性的历史教育。“青岛市历史课程改革成果展览”,无疑是3年多的历史课程改革物化的成果,至于课程改革在学生长远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那是“春雨润物 细无声”,无法用准确的数字和文字来描述的。

课程改革的瓶颈是考试评价制度。考试评价制度就像是胶州湾中熠熠闪光的航标灯,引导着课程改革的航船绕暗礁、避险滩,安全航行。以甄别、选拔、淘汰为表征的传统考试评价,最后造就的只能是教育的失败者。课程改革到来后,青岛的历史教师积极探索科学的考试评价机制。评价理念的科学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手段的多元化、评价实施的全程化,成为青岛历史学科考试评价改革的奋斗目标。在经历了无数次学校层面的小型考试之后,2004年6月11日,迎来了课程改革之后的首次历史中考。为了体现新课程理念,更是为了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青岛的历史中考以“历史学业水平测试”的面貌出现,百分制的试卷,最后转换成等级制,不列入高中升学总成绩,只作为高中学校招生的参考。这样,学业水平测试、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和高中自主招生,共同构成了青岛新中考亮丽的风景线。历史学业水平测试不仅形式新颖,内容别具特色,极富创新价值。一道作文式的开放题目,引来了学生们无穷的想象和创意。题目是:五四85岁了。85岁的五四依然年轻。85年前的五四运动,开启了中国现代历史的大幕,也为穿越世纪风云的青春史诗写下了序篇。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继承和发扬“爱国、进步、科学、民主”的五四精神,树立“为 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壮志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请你结合所学知识,话历史,学先辈,谈理想,说抱负,写一篇演讲稿,题目自拟。要求有史、有论、有文采、有自己的观点,与具体实际相结合。在严格封闭的考场中,摆脱了课本的束缚,失去了成人的指教,学生驰骋自己的思想,一篇篇文采斐然的作品,跃然于试卷之上,每每令阅卷者感动不已。这就是改革以后历史中考的风采,学生再也不用畏中考如虎了,历史中考以其平实和随和贴近了学生的实际和社会的实际,为学生所喜闻乐见。2004年历史中考结束已经很久了,但直到今天仍不断被当地的人们所提及、议论,不断被外地的人们所函索、借鉴,足见其影响是深远的。历史中考改革,不仅为学生提供了释放潜能的舞台,更使得历史考试与历史教育有机地融为一体,成为历史教育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外在于历史教育。学生在历史中考考场上,继续在接受着历史教育。历史中考成为学生学习历史一个环节结束、一个环节开端的交汇点,真正发挥了考试评价应有的激励、促进、诊断、教育的积极作用。

教育科研承载着最前卫的教育理论。青岛的历史课程改革进程中,十分重视教育科研的作用。在分析和研究青岛历史教育现状的基础上,青岛市历史学科积极申报教育科研课题。2003年8月8日,青岛市历史学科申报的科研课题《历史新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和《在历史新课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方法》,经过严格的评审程序,被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批准为国家重点课题,课题批准号分别是KC2003-020、KC2003-021。课题研究的实验,丰富了青岛历史课程改革的内涵,提升了青岛历史课程改革的科学价值。课题实验的过程,是广大历史教师站在更高的起点上审视自己教育教学行为的过程。很多学校的历史组,结合《历史新课程中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课题第一阶段“校史与校友鼓舞我们前进”子课题,积极发动和带领学生深入学校、家庭、社区、档案馆、图书馆,调查研究,论证史实,撰写研究报告。青岛育才中学、求真中学、7中、22中、34中、39中、61中等学校的课题实验,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先进的理念已经渗透进青岛历史教育过程之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2004年5月,全国少工委、中国教育学会课外教育专业委员会、中国教育报联合主办的“全国课外校外教育成果征集评选活动”,青岛历史学 科的研究报告《“校史与校友鼓舞我们前进”活动述论》,荣获二等奖。

在发展学生的同时,发展教师。课程改革的历程,是青岛市历史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课程改革大潮中,历史教师,特别是很多年轻教师甘当弄潮儿,搏击风浪,勇立潮头。没有太多的框框、没有太多的束缚,拥有很多的热情,拥有很多的智慧,这便是青岛历史课程改革骨干队伍的特点。课程改革中,青岛历史学科组织了“青年教师教学沙龙”,定期聚会,适时研讨,针对课程改革中的新问题、新动向、新感受、新探索,集思广益,推陈出新,在不断否定和反思的过程中,升华了自己的专业素养。

校本教研缩短了历史教师成才的周期,促使教师从一个高点向另一个高点跃进。青岛38中历史组、青岛61中历史组、青岛求真中学历史组,便是其中的佼佼者。青岛38中历史组,组内教师定期切磋教学经验,苦心钻研教育理论。编写出《青岛38中人文教材》;青岛61中历史组校本教研成绩突出,提升了每一位教师的水平,提高了每一堂课的质量,2004年12月24日,青岛市校本教研工作会议在青岛61中举行,会议展示的示范课,就是该组王欣老师执教的历史课──《筑起我们新的长城》;青岛求真中学的历史组,承担了全市历史课程改革的很多任务,成为山东教育学院组织的“山东省骨干教师培训班”的观摩基地。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青岛历史教学》报出版。作为免费赠阅的内部资料性报纸,《青岛历史教学》报已经出版了十余期,成为历史教师课程改革经验交流的平台。青岛普教教研网历史学科网站也开始运行。一报一网,成为展示青岛历史课程改革成果的窗口。

2004年11月8日,在青岛市级机关会议中心,“青岛市青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命名表彰大会隆重举行。中共青岛市委副书记张若飞等党政领导同志出席大会,张若飞同志发表了讲话。为国家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改革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青岛历史学科中心组”,被共青团青岛市委、青岛市科技局、青岛市科学技术协会、青岛市青年联合会授予“青岛市青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荣誉称号。据悉,此次受到表彰的十大创新示范基地中,九个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如海尔、海信、青岛港等,唯有一个社会科学示范基地,而且还是基础教育战线的示范基地,那就是“青岛市历史学科中心组”。获此殊荣,实在不易,是青岛市对历史课程改革的充分肯定和褒奖。2005年1月25日,在教师之家礼堂,青岛市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刘炜老师代表青岛市历史学科中心组,走上主席台,从市教育局领导手中接受了“青岛市青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奖牌。

青岛的历史课程改革已经由初中阶段向高中阶段延伸,目前正在持续、稳步、健康地发展。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谋进步,努力打造有质量的历史课堂,成为青岛历史教师的共同追求。课程改革的春风,一定会吹拂出青岛历史教育的灿烂春天。

(作者:青岛市教育局历史教研员,青岛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中学特级教师)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文章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