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是创新之源
走进新世纪,中国教育改革的大手笔就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手笔来自大思考、大决心,这种大思考、大决心就是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为,任何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往往都起步于教育的重大改革。
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我们积极开展了历史实践课的研究和创新。实践活动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我们将之分为:课堂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两种类型。
历史课堂实践,是在新的基础教育改革下诞生的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它遵循“以活动促发展”,“以实践促创新”的现代教育理念,以课堂为载体,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问题为主线,思维为核心,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密切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自主活动、自主探究和实践,引导学生在历史实践中去体验,在活动中去创新。
首先,历史课堂实践活动离不开和谐的课堂环境。和谐的课堂环境最主要的是师生关系的和谐。教学实践证明,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师生之间的关系。对学生而言,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这种和谐的人际环境成为课堂实践活动的前提。
其次,历史课堂实践活动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学生亲身的活动和实践,使学习成为学生主体的自主活动,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活动中特别强调课堂时空共有、内容共创、意义共生、师生互动、成果共享。
历史课堂实践活动形式各异,内容多样。它可以是一节独立完整的活动课,也可以穿插常规的教学活动中。内容上,可临摹作品、朗诵诗歌、讲解地图、问题辩论、角色模拟、游戏竞猜等。
根据内容的不同,历史课堂实践活动可分为:主题性活动和常规教学活动。
主题性活动的教学设计较为简略,教学中需要教师根据活动的主题,在内容上加以拓展。对此,教师要在课前精心组织,充分安排学生从身边的事物中去分组分类收集资料信息。如:
A.《家乡的名胜古迹》
B.《家乡的变迁》
C.《我喜欢的历史人物》
D.《我的家庭历史》
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收集、自主合作、自主探究和创新,展示各自的学习成果,从而亲身体会和感受历史的真实存在。
常规教学活动,要求教师从课程实际情况出发,以课堂为载体,通过师生互动,将各种课程资源进行整合,帮助学生构建新的知识体系,让学生在历史活动中体验和发展。设计历史常规教学活动应遵循如下原则:
A.目的明确,针对性强,直指教学目标,有启发性,切入主题。
B.活动的方式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C.活动的内容要从教学目标出发,从教学内容出发,适合课堂的类型。
【案例1】“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片断:
教师:让我们穿越大秦时空隧道回到公元前221年秦国开国大典这一盛大时刻。
学生:分工,进入角色。
学生(礼仪官):秦国大典现在开始,有请大王登基。
众学生(大臣):吾王万岁、万岁、万万岁。
学生(秦始皇):众爱卿,免礼平身。今天下已定,万民归心,为号令天下,造福百姓,特诏,本王自称“朕”,名为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最后由朕决断。地方设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郡下设县。
教师出示(板书)
最高统治者
中央政府
地方政府
皇帝
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郡(守)、县(令)
众学生(大臣):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学生(秦始皇):众爱卿,平身,可有本奏?
学生(李斯):自战国以来,各国都铸造了货币。如,我国的“半两钱”,齐国、燕国的“刀币”,赵、魏的“布币”,楚国的“鬼脸钱”。各国货币的使用给商品的流通带来了许多不便。各国的度量衡对尺寸、升斗、斤两的规定不一。各国文字繁简不一,书法、形体各有差异。长此以往,势必对我大秦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后患无穷。
臣秉呈吾皇之意,现已整改:自发布日起,全国统一使用我大秦的圆形方孔钱;统一度量衡,对尺寸、升斗、斤两作出整齐划一的规定;以我大秦的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废除原来六国的文字。
教师出示(板书)
巩固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钱、小篆,统一度量衡
学生(秦始皇):就以爱卿所奏,诏告天下,即日实施。
学生(李斯):遵旨。
学生(淳于越)吾皇万岁,臣也有本奏。
学生(秦始皇):讲来。
学生(淳于越):皇上,今天下已定,万民归心。普天下莫非王土,率士之滨莫非王臣。论功讲德,皇上已远远超过三皇五帝,正是吾皇效法旧制,分封诸王之时。
学生(李斯):臣有不同意见。
学生(秦始皇):讲来。
学生(李斯):儒生淳于越借古非今,实有藐视吾皇权威之意。效古分封势必造成天下动荡,惑乱百姓,纯属毁我大秦之基业。身为儒生,本应以天下为己任,歌功颂德以传扬天下。此人用心不良,罪不该敕。
臣建议发布“书焚令”,规定:除政府外,民间只准留下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它的书都要烧掉;以后再有谈论儒家诗书的人都要判处死刑;对那些谣言惑众之徒抓捕活埋以效天下。
学生(秦始皇):依卿所奏,此事由你全权处理。
学生(李斯):遵旨。先拿下淳于越。
教师出示:(板书和相关图)“焚书坑儒”
学生(蒙恬):臣自追随吾皇以来,备受重用,奉命统率30万大军镇守北疆。然北方匈奴仍不断侵扰,防不胜防,百姓苦不堪言。南方愚蛮也是祸事连连,也应早早提防。请皇上下旨定夺。
学生(秦始皇):北方匈奴乃游牧民族,居无定所。尔可先主动出击,夺取河套;再从内地移民到此屯田;后筑边防,北方之危可解矣。南方愚蛮,爱卿尽管放心,朕择日另派他人。对此愚蛮只要恩威并施,传达文明,兴修水利,后患可绝。
众卿凯旋之时,就是我大秦强盛之日。
学生(礼仪官):庆典仪式结束,退朝。
教师出示:(板书、秦朝疆域图、长城和灵渠相关图)
教师:让我们再次穿越大秦时空隧道回到公元21世纪。
【评定】:师生共同演绎秦国开国大典的历史情境。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活跃了课堂气氛,增添了戏剧色彩。同时,也使相关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和合作能力,注重了学生对方法的掌握和历史的体验,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学效果。
历史社会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区,走进社会。通过学生的观察、调查、访问等方式,从而使历史教学更贴近生活,增加现实气息。具体做法如下:
1.建立历史档案室。一方面受历史学科独特性质的影响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另一方面受多种条件的限制,教学中的课程资源又十分有限,因此,开发和利用历史课程资源就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必需。建立历史档案室就是为整合课程资源提供一个平台。制作一些仿制文物,收集社区课程资源、历史音像资料,搜集网络信息,参观历史遗址和各类博物馆、纪念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2.开展专题讲座。根据教学进度,结合当前的形势,联系历史相关内容,进行专题报告。
【案例二】讲述美国的外交政策时,联系世界历史相关内容,得出霸权主义是它的一惯性。
【案例三】讲述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的一部探索史时,联系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维新派的变法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旧三民主义、无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纲领,得出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一历史结论。
【案例四】讲述三次科技革命时,联系每次科技革命对中国社会进程的历史影响,得出中华民族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实施科教强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
3.进行历史知识竞赛。历史知识包罗万象,涉及时期长,知识相互渗透。通过知识竞赛,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情绪,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同时也能强化学生归纳、理解、综合、构建能力,加强学生的竞赛意识,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
4.以人为本,开展历史国情知识的普及宣传活动。
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范围内各种文化互相激荡,政治多元化趋势持续发展。在这种新的背景下,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就成为历史教育不可回避的问题。与此同时,人文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也对基础教育历史课程提出了新的任务。
我们结合重大的节日,利用板报、“校园之声”,先后组织学生开展了有关国情知识的普及宣传活动。我们以历史简报《史海撷浪》为平台,展示历史发展的脉络和研究动态,从中更好地让学生了解中国和世界,形成对祖国历史的认同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树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意识。
5.参观调查进社会。
枣阳,历史悠久,“光武故里,人杰地灵”,区位优势突出,南北文化交融之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物化资源。利用独特的物化资源,使历史教育与社区教育相结合,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相结合,与风景名胜遗址相结合。我们先后组织学生参观了市博物馆、白水寺风景区,考察了雕龙碑遗址、九连墩战国遗址等。
【案例五】
走进战国九连墩,找寻古楚的辉煌
活动过程:
①参观战国九连墩战国遗址;
②观看多媒体片断《尘封下的辉煌》;
③聆听编钟乐《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满江红》千古绝响;
④交流、畅谈感想(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⑤撰写参观后记。
【评定】这次实践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了相关学科知识,教会了学生一般探究方法,让学生回归自然,走进社会,接触实际,陶冶情操,了解自然和社会,养成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热爱家乡、建设美好家园的情感,乐于探究历史奥秘和关注社会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及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得以升化,达到了实践育人的效果。
实践活动有多种形式,要发挥其独特的教育功能,应注意遵循的原则:
1.明确的目的性和周密的计划性。
明确的目的性是开展实践活动的灵魂。只有在明确目的的指导下,才能更好地确定内容、选择形式,把课程标准融入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整体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课堂教育的关系密不可分。二者协调不好,就会互相冲突,彼此影响。
2.广阔的知识性和丰富的趣味性。
只有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新知识,求知欲得到满足,他们才能保持活动的积极性。如果学生没有对某一项活动较为持久地投入和倾注,如果对一切都是浅表性的接触,那么,心灵的疆域就不会拓展,也就不能具备良好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活动的趣味性与活动的形式有联系。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出发,精心设计实践活动的形式,才能更好地适合更多学生的要求,以多种多样、多姿多彩的活动满足学生自愿选择的需要。
3.自主性与创造性。
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活动内容的选择、活动计划的制定、活动组织的建立、活动的开展、活动成果的汇报,都要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动手、动脑、动眼、动耳,切切实实地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考力、创新能力、开拓新生活的能力、选择与合作能力。
4.面向全体学生,贯彻因材施教。
实践活动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途径,要面向全体学生。实践活动具有普及性,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要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具有广泛的内容和多种形式,让全体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活动的成果,在活动中受到教育。
5.充分利用当地条件,与实践活动相配合。
开展实践活动,既要从学校自身出发,又要充分利用学校周围的物化资源。相反,如果脱离当地条件和需要,一味追求高层次的活动,则无法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历史实践活动课,在新课程改革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创新意义。
1.改变了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历史课堂实践活动课,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思考、探究和实践,学生始终处于活动的主体的状态中。教师则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师生共同构建了一种平等、和谐、民主、互动式的新型关系。
2.创设了真实的学习环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沉淀,引发了学生的先前经验和直觉,达成认知冲突。
3.促使学生展开高层次的思维。有条理地、有根据地、批判地、反省地、彻底地思考问题。
4.以学生学习的真实认知过程为基础展开教学,充分展开课堂交互活动,获取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产生想法、发展想法,促进学生多元化的理解。学生的想法之间产生实质性的碰撞和争鸣,在教师的引导下,达成“共识”,实现知识的重新构建。
5.促使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全面和客观。重视学生的发展,淡化甄别和选拔功能,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重视学生的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质标的多元化;强调质性评价,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强调参与互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注重教学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通过历史实践活动这一载体,从而更加全面和客观地评价学生。
实践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生活,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开拓了视野,养成了各种良好的习惯,提高了综合能力,培养了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情感和价值观教育。
中国古训中有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前者强调的是活动、实践、躬行对知识的领会与掌握的意义;后者强调的是“悟”即个体经验的激活在理解、吸收、构建和掌握知识过程的意义。没有比较丰富、深刻的体验来积淀形成一定的经验背景,悟就不易甚至不能产生。
“以活动促发展”,“以实践促创新”的现代教育理念也正是在新课程教育改革下对这一古训最好的笔注和拓展。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