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学论文 -> 历史 -> 正文

积极应对《历史与社会》课改中的困难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06-12-18 9:20:09阅读:
字号:|
    《历史与社会》是在替代原有的历史与地理(人文地理),并将其中的内容加以综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一门综合性课程。它所具有的综合性、人文性、创新性等特征,为当代教育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我们新课程的开放性、灵活性、多样性特点也给它在实践中的具体操作带来了相应的难度,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的知识结构还不能有效地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新课程要求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丰富的教育知识。当前,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理念必须发生相应的改变,才能适应新角色要求。
    第二,教师获取各种教学资源的途径还有待拓宽。
    通过对当前《历史与社会》课改革的实践,我深切地感受到,要使《历史与社会》这一课程变得生动有趣,变成学生爱学、爱思考的课程,必须要借助大量具体生动的事例,借助各种资源,如博物馆、名胜古迹等来加以开展。但是这些资源的获取远不是仅仅通过《历史与社会》课教师 和学校本身的努力就能解决的。
    第三,理解、评价标准的多样性很容易导致评价的不可通约性。
    《历史与社会》课强调评价方式的多样性,既要求教师评价,也要求学生自我评价,还要求家长评价等,这样,评价的主体也多样化了。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的多样性是否会引发评价的不可通约性,也就是说是否会引起相对主义问题?无疑,现实的教学评价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的合理性怎样解决?形成性评价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如何定位?这一系列问题,无疑会给《历史与社会》课教学带来相当的难度。
    第四,传统应试教育遗留下来的考试选拔制度对新课程起着制约作用。
    目前,考试选拔制度仍是教育评价制度当中十分重要的一环。不管在理论上对考试选拔的功能作怎样的弱化处理,但现实中,其作用是众所周知的。这样,问题就出现了,考试究竟采取什么方式?如果中止或弱化标准化考试,那么面对多样化的答案评卷者应如何把握?如果对同一问题鼓励多样化的观点,那么评卷者最后能否做到多样性的判决呢?这是问题最为关键的一部分。不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新课程所体现的新理念 就难以实现。
    这些问题的出现是《历史与社会》课程所必须面对的,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尚需我们在理论上和实践中不断加以探索。 
    首先,要加强教师培训,促进教师积极转换角色,主动改变教学方式。要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训,使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改变灌输式教学的做法,实行开放式教学,鼓励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问题、得出结论。
    其次,教师要善于利用和开发各种教学资源,增强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和生动性。《历史与社会》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现实观察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增强其社会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就必须强调面向现实生活,以最新的资料来充实教学内容。为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创造有利条件让学生了解社会。如电视新闻、报纸刊物、网络信息等都是很好的教学资源,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这些信息的接受、分析与《历史与社会》相关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以增强学习效果。同时,学校也要积极与校外单位联系,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地考察、参观,真正使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nbs p; 最后,要调整当前师范教育的培养模式,保证与新课程的要求相衔接。师范教育担负着为基础教育输送师资的特殊任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但应强化在职教师的培训,也需要在师范教育的培养模式上进行变革。目前的师范教育实行的大多是“学科知识+教育知识”的培养模式。但是,由于传统上对于教师的“知识传递者”角色的认可,教育类课程往往可有可无,教育类课程在师范院校中很长一段时间是局限于三大门,即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教育类课程的课时比重少,绝大部分时间都未超过10%,有时减少到1%-2%,甚至根本取消。即使仅有的教育类课程,也往往是倾向于传授给学生“教学的技术”,很少引导学生关注课程的动态,更不用说课程开发的具体知识。因此,当前师范教育的培养模式必须要与新课程相衔接,加强教育类课程的地位,教给学生必要的课程知识,引导他们对课程问题进行反思,追问,并教给他们课程开发的相关知识。只有把新课程的改革精神渗入到未来教师的培养机制中,才能为它的实施提供足够的保障。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文章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