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学论文 -> 历史 -> 正文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06-12-18 9:20:11阅读:
字号:|
    有一位历史教育方面的专家曾感慨地说:“某种程度上的应试教育,把活的历史教‘死’了”。历史课堂教学本来是生动活泼的。由于长期以来教学目标的单一,教育方向的片面,教学手段的陈旧,使历史变成死记硬背课,趋向单调、呆板和公式化。逐渐不受学生欢迎,甚至产生厌烦情绪。也使历史教师感到前所未有的困惑和茫然。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新理念和新教学方式的推广,给历史教学注入无限生机和活力,也给予广大历史教师发挥自已智慧和才干的机会。面对“生活中的历史才是历史的主体”, 我校历史教师因材施艺,因课而异,进行了一些大胆尝试,初步探索出一条适合本校实际和学生特点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我们暂定为“角色参与式教学法”。
    事先,老师早己把各班学生分成历史学习小组,每班分为6个组,打破原来的学习小组界限,按历史学习状况决定小组的成员。小组的命名更有“学问”,是本组成员喜欢的本单元历史人物的名称。如:始皇组,武帝组,张骞组,班超组等。每学完一个单元更换一次组名,其目的是在激发同学们的兴趣中掌握更多的历史人物。每组成员被编为1号、2号、3号……,老师提问时只叫号,不叫名,目的是看谁的反应 快,精力集中。将不同难度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同学回答,既便是学困生,也给他们留有展示自已“才华”的机会。把6个组的组名打在大屏幕上,看看哪个组的组员抢得问题多,答的正确,借以培养同学们的竞争意识。
    现在我们以讲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为例、加以阐述。上课一开始,老师先让普通话较标准的同学读课前提示,使同学们对本课的知识先有个大致了解。接着让全体同学自学课本内容,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集体找出本课中的知识要点和容易出错的地方,也叫做“集思广益”。讨论完毕后,由每小组的1号同学到讲台上面对全班同学介绍本组得出的结果。在进行这一过程中,老师以普通一员的身份洗耳恭听,让同学尽情地去发挥。这样以来,6个小组就是6遍,使同学们在有意无意中掌握了本课的知识点和难点。因各组结果不完全相同,但都有其独到见解,既增强了同学们的好奇心,又锻炼了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因各抒己见,学生的主题地位也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最后老师作简单总结,有错纠错,对有争议的模棱两可的问题,尽量采取不置可否的态度,以便给课后留有思考的余地,借以调动和激励同学们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和勇 气。待这一过程结束后,接下来就是老师提问学生抢答。每当老师提出问题让X号同学回答时,就出现6个同学举手抢答,竟争场面十分热烈。比一比、看一看,哪个组的同学抢得快、答的好。快就意味着反应快、举手早、动作敏捷;好就意味着分析问题能力强,言之有理,有逻辑性。哪个小组的成员答对一题,就在哪个小组的位置上打上一个红五星,以红五星多者为优胜组。由于各组互不相让,争相抢答,进一步活沃了课堂气氛。在这里,老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由“教练”变成了“裁判”。抢答题做完后,随既进入表演阶段。每组推出两位表演能力较好的同学,(此事也可以早安排好)。分别扮演汉武帝和张骞,按课本82页图的提示,表演一段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时的小话剧。为渲染气氛和增加点幽默感,老师预先声明可以跨越时空界限,准许添枝加叶、且不拘一格。其中有一个组的表演最能引人注目。
    道白:汉武帝召募使者出使西域,渴望为祖国建功立业的
    张骞,毅然应募。
    汉武帝:张爱卿、朕派你去西域,要历尽千难万险,可有怨乎?
    张骞:陛下,臣能为国出力,死而无憾。但西域路途遥远,肯请陛下给臣派辆汽车。
     汉武帝:张爱卿的超前意识着实可嘉,现在还没有汽车。且山高路陡,还是骑马合算,路上有的是草,可以就地取材。
    张骞:(显出一副无可奈何的样子。)
    汉武帝:张爱卿,还记得西去的任务否?
    张骞:联络大月氏人夹击匈奴,为下一步我大汉朝同西域的联系开辟道路。
    汉武帝:这样朕就放心了。朕可提醒你,到大月氏后办完事情立即返回,千万不要贪功西行。伊拉克地区局势不稳,人质事件及恐怖行动时有发生,巴勒斯坦地区更是多事之秋。你要切记。
    张骞:谢陛下,臣铭记就是了。
    汉武帝:现在是公元前138年,再过2142年,你所开创的丝绸之路,会在哪时的生活中有什么价值和作用?。
    张骞:微臣愚昧,还是请教老师吧。拜拜!
    此时的课堂气氛已达到最高潮,只见大屏幕出现了一首顺口溜:
    张骞两次去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
    中西贸易西汉始,丝绸之路垂青史。
    班超经营西域时,甘英又到大秦去。
    166年的大秦使, 中欧贸易是首次。
    下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用自已最喜爱的曲调唱出来,到下一节历史课时,看谁唱的最好。
    至此,我思绪万千,终于听到了较为理想的历史课,并看到了蕴藏在学生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我联想到《新世纪的中学历史教育》一文,作者引用的一位中学生的话:“历史之为历史,在于留给人们有血有肉的回忆与启迪。这样感性的历史怎么可以被过于理性的条条框框缚住手脚?我们愿意听老师的旁征博引,多讲些课本外的知识;我们也愿意站在讲台上,向别人讲述我们眼中的历史;我们更愿意多读些课外书籍、看一些影视作品。试想,又一个司马迁式的学生很激动却很自信地讲三国,讲唐宋,讲康熙大帝,是怎样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这位中学生说出了全体中学生想说还没有说出的心里话,道出了对历史教学的要求和希望,从中我们也领悟到:数以千万计的中学生们,到底是喜欢什么样的历史课?厌倦的又是什么样的历史课?那种不看对象对牛弹琴式的教学法方式,只知死记硬背,不知灵活运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已经到了悬崖勒马的时刻?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文章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