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智力因素──好奇心、求知欲的培养
北京市丰台区大成学校 马新元 |
好奇心是由新奇刺激所引起的一种朝向、注视、接近、探索心理与行为活动。是人类行为最强烈的动机之一。其强弱与外界新奇性和复杂性密切相关。求知欲是一种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知识和不断探究真理而带有情绪色彩的意向活动。人们在实践活动中,感到自己缺乏相应知识,就会产生探究新知识或扩大、加深已有知识的认识倾向,这种情境多次反复,认识倾向就逐渐转化为个体内在的求知欲。
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人就能比较早的表现出对知识的渴求,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爱好。
孩子的学习往往受兴趣的支配。如果孩子对学习没有一点兴趣,那就不但学不好,而且会觉得负担很重,产生畏难情绪和厌倦心理。反之,只要有兴趣,他们的思想就集中,容易学得好、记得牢,即使学习时间长些,内容多些,也不会损害孩子的身心健康。所以,我们开发孩子的智力,必须注意激发其兴趣。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好奇心、求知欲的产生和培养与环境的刺激有着密切的关系。丰富多彩的环境是激发和培养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必要条件,而单调、枯燥的刺激会抑制和扼杀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所以创设适宜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问题情境、情绪气氛)对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至关重要的。从事教育工作三年以来,我经过不断的积累和总结学习,我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总结出正确的引导与培养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不能直接用已有的知识处理,但可以间接用已有知识处理的情境。问题的难度是形成问题情境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就是说在初中教学中对学生的提问一定要用启发式问题。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等人指出:“当感性认识与人的现有认识结构之间具有中等程度不相符时,人的兴趣最大。”
例如在历史课上讲河姆渡、半坡居民生产状况时,可以让学生看书,然后让学生回答:“河姆渡、半坡居民已经掌握了哪些生产技术?”但是,这么讲学生就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失去求知欲望。所以,我在上课时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考古学家在挖掘河姆渡、半坡遗址时,出土了若干打磨得非常光滑的骨器、石器、陶器,有箭头、鱼叉、鱼钩盆、碗等物品,在一个窖穴里,还发现了稻谷、蔬菜子、麻布等物品。请根据以上材料想象河姆渡、半坡居民当时的生活情况?”这样就用一个启发、探究式的问题代替了枯燥的问答,既刺激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挥想象、创造思维、展示自己的平台,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二)保护学生好问的积极性
学生只有对他感兴趣的问题,才有着强烈的探索精神,喜欢追根究底。所以,如果学生能够提出问题,就说明他对这一学科的某些内容产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应该正确引导,积极鼓励,使他们的兴趣进一步滋长、扩大,从而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提供强大的动力,使学生自强不息,努力学习。因此,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管问题的质量如何,一定要有热情、耐心,正确引导。任何厌烦、搪塞和斥责的态度,都会挫伤学生好问的积极性,扼杀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精神,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三)鼓励学生自己寻找答案
独立性是各种人才所必备的心理品质,缺乏独立性,处处依赖他人,是不可能成为有首创精神的人才。作为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这一方面的培养,积极鼓励学生由于好奇心引起的各种探索活动,给学生以充分的“解放”和“自由”,这是培养学生独立性的重要途径。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要经常注意学生提出的不寻常的问题和有价值的想法。例如历史课上讲大汶口文化时,学生发现:“大汶口居民之前社会没有贫富差别,而大汶口居民出现了贫富分化。”随后提出“这一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贫富分化?”作为教师首先应对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给予表扬鼓励,但面对问题时不能直接解答,而应该有意识的启发学生自己思考问题,寻找答案。面对问题,我给学生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你有一千块钱,我一分钱没有,让你分我一半,你愿意吗?”有的同学马上就明白了:“当然不会,那是私有财产,这就出现了贫富分化。”紧接着学生又提出:“那么大汶口居民以前怎么没有私有财产呢?”我又给他举了一个例子:“如果你在一个原始森林,又冷又饿,想打只野兔充饥,可你一个人又打不着,这时你看见你看见一个陌生人,他跟你一样,你会怎么办?”这样,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自己不断的思考寻求答案,而且就把一个非常枯燥的问题变得非常生动有趣,进一步提高了他们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在学生想知道还不知道时,及时、热情、耐心、巧妙的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答案,不但满足、强化和鼓励了学生的求知欲,也使他们在自己的活动中增长了才干。
学生的学习,既需要聪明才智或学习能力,更需要正确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饱满的学习热情、坚强的学习毅力等非智力因素。人的学习和成才的过程,是一个智力与非智力相互影响,而又以非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过程。传统的教育观念只重视智力因素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忽视非智力因素对知识获得的作用。从心理角度来看,加强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正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在目前的教育改革中引进非智力因素、重视非智力因素,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重要措施。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