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学论文 -> 地理 -> 正文

开发地理学习资源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06-12-18 9:18:20阅读:
字号:|

    地理科学是研究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关系的一门科学,初中地理课程是以地理环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内容,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基础课程。对学生进行扎实的基本训练,培养基本技能,建立科学的观念,培养探究能力,是地理教学的根本任务。充分挖掘地理教材内涵,调动学生知识积累,培养学生科学的认识方法,渗透辩证发展的观念,树立敢于挑战权威自信心,最终达到培养探究能力的目的,是完成地理教学根本任务的有效方法。

    一、把握教材内涵,培养科学认识方法

    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对事物进行再认知的过程,因而,认识方法决定了创新能力的高低。科学的认识方法是指认知事物的过程,即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中学生伴随着年龄、心态、知识、心理等的变化,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不断增强;但是,对事物的分析、判断不完备,综合、演绎不全面,具有较强的片面性、表面性和绝对性;地理教材本身具有综合性和地域性,地理环境、区域地理特征,都是地理要素互相作用和联系的综合表现,具有一般性;地区差异是地理要素特征的具体表现,具有特殊性,把握地理的综合性,分析地理要素的联系和作用;抓 住地理的地域性,分析地理要素表现出来的特征,既可以理解地理环境、区域地理特征,又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方法,提高学生认识事物的全面性、思维的完备性。如:学习《种植业》一节,教师设计了一个包含地形区、干温区、温度带三个地理要素的表格。

    要求根据各地理要素的特征,结合土地资源的知识和生活实际,用数字排出适宜的耕作的地形区和有利的气候。同学们翻阅第三册教材、查地图、讨论,排出了顺序,接着老师指导学生进行综合评估,要求将不同的地形、干湿区、温度带各要素以“适宜耕作”为标准,用数字排出顺序,再把序数相加,排出综合顺序,在此基础上老师要求同学们思考:1、适宜种植的土地有什么特征?2、我国哪些地区有这些特征?我国的种植业分布是怎样的?学生通过思考、讨论、阅读,不仅掌握了种植业的分布,而且知道了种植业的发展是由地形区、气候等地理要素决定的。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分析种植业与地理要素的关系,升华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过程。如《农业的发展•科技兴农》,教材以"杨凌模式"为案例,解读了我国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是以科技为支撑,以"环保农业"、"农产品工业化"、"节水农业"、"绿色产品"为先导的高新技术农业,教师采用"案例式" 教学法,要求学生阅读案例,引导分析"杨凌模式"取得如此辉煌成就的基础,杨凌的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指导归纳了中国现代化农业的方向。学生在无意中学习了由感性材料上升到理性规律的方法,使特殊到一般的认知得到强化,拓展教材外延,渗透辩证发展观念。

    二、整合教材资源,渗透辩证发展观念

    创新思维具有全面性和独特性,思维的全面性决定了创新过程的科学性,思维的独特性决定了创新成果的时效性。全面独特的思维是以科学辩证、发展的观点为基础的,只有用一分为二,辩证发展的观点去全面认识事物的本质,才有创新的基础。而地理科学的核心是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因此,地理教材是效培养学生一分为二、辩证发展观念的载体。教学中抓住地理教材的地域性特点,分析地理要素的互相作用,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要素的关系。可以让学生理解各地区的地理特征、自然景观差异、生态环境的现状,以及经济水平的高低,历史文化的优劣等。如:《水资源和水能资源》,教材主要从时间和空间两方面概述我国水资源"南多北少"、"夏秋多冬春少",分布不均的特征,教材巧妙的将我国耕地"北多南少"的特征提出来,并强调"水土是立国之本",给学生提供了绝佳的思维材料 。为此,教师设计了如下思考题:1、同是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长江、黄河,各自流域面积、水文特征有什么差异?2、我国南北地形、气候各有什么差异?3、河流的流域面积、水文特征与地形、气候有什么关系?4 、长江、黄河流量的差异能否代表我国水资源的分布特征?学生通过读图、列表分析、讨论交流,马上掌握了我国水资源的特征以及导致水资源分布不均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教师直接提出我国耕地"北多南少"的特征,让学生分析我国北方水土资源分布水少地多的特征及其产生的后果。学生由缺水为起点,分析耕地与水的关系,耕地与气候的关系,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由于水资源分布"南多北少",耕地分布"北多南少",北方耕地得不到灌溉,土壤逐步沙化,植被减少,水土流失严重;降水量减少,加剧了北方缺水。最后教师提出解决北方缺水的途径。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把握地形、气候这两大地理要素与其它地理特征的关系,去分析、去讨论、去读图、去交流,不仅掌握了水资源分布的特点以及解决北方缺水的途径,而且学会了用一分为二辩证发展的观念去认识事物。

    三、挖掘教材因素,激发探究创造激情

    教材相对于科技成果总是滞后的,地理教材尤为明显,随着 地理科技成果的不断涌现,国际国内形势的风云变化,地理教材提供的地理特征、地理要素等信息,有的已经过时,有的已被新成果代替,还有的是错误的。这些错误的信息,恰好是学生探究的素材,教师精心引导学生分析、阅读教材,调动学生多种知识积累,分析评价教材信息,让学生主动、自发地发现错误,正好树立了挑战权威的自信心,从而激发探究、创造的激情。如:"学习《中国的工业•基础工业的分布》,教师要求学生读图,观察我国的石油工业分布区,学生通过读图、分析阅读材料,知道了我国的油、气开采集中分布在东北辽松油基地、华北环渤海油气产区,四川天然气基地,新疆石油基地。紧接着教师提出了:新疆仅仅是石油基地吗?这时学生有的交头接耳、有的低头沉思、有的翻书、有的查字典、有的读报纸、有的看笔记。一会儿,有说不是的,也是说是的;有的摇头,有的沉默不开口,老师让同学继续查资料、讨论。两三分钟之后,一个同学说:新疆不仅仅是石油产区,应该是石油、天然气产区,如果没有天然气,已经开工建设的"西气东输工程","输"什么?而报纸说"西气东输工程"是以新疆的塔北、塔中为起点的;另一个同学讲:石油、天然气是伴生矿,应该有石油就有天然气。又一个学生说:应该是石油、天气产 区,我爸爸的"地理"书上说: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一片油气资源非常丰富的"希望之海",已在塔中、塔北、塔西发现了十几个油气田,石油储量大约是150-180亿 吨,天然气大约是7万亿立方米。至此,学生完全推翻了教材的结论。在这个探索性学习过程中,学生调动了课外积累、生活积累,分析地理特征,教师精心设疑,放手让学生讨论、探究。再如,学习《中国的水运和航运•海洋运输》,教师要求学生通过看图、阅读课文,找出北方沿海航区的两个中心港口,学生甲读图、阅读教材后说:两个中心港是上海和大连。学生乙说:两个中心港口是上海和天津。老师问:你们两人的依据是什么?甲说:教材讲是上海、大连。乙说:海港分布图上,上海港有七条航线,天津港有四条航线,而大连仅有一条到天津的航线,应该是天津不是大连。教师让同学们分析讨论、查资料。一会儿,另一同学说:我认为天津港是中心港,大连港不是的,因为电视常常报道:我国出外访问的海军舰艇是从大连出发的,那应该是军港.如果是中心港,南来北往的民船及外藉船只不泄露了军事机密吗?在这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利用教材的文字信息与图片信息的矛盾,大胆让学生去探究、去尝试;大胆假设,大胆质疑;品尝了探究创造的甘甜。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文章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