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学论文 -> 地理 -> 正文

自主 自为 自律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06-12-18 9:18:23阅读:
字号:|

内容提要:
    保护环境,倡导环境道德,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以学生为本”,促进自能发展是当今教育界“热论”的问题。二个热点问题的切入点是:学习自主——夯实自能发展的基础、活动自为——创设自能发展的平台、道德自律——彰显自能发展的亮点。

关键词:环境教育 环境道德 自能发展 学习自主 活动自为 道德自律

    环境保护,归根结底是环境文明建设。这其中,最困难也是最重要和最迫切的是要在公众中树立保护环境的道德意识和信念。在中学生中开展环境教育,培养环境道德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中学时代是一个人道德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青少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希望,其道德素质的高低决定整个民族未来的道德素质状况。
    在中学生中开展环境教育,培养环境道德,也有助于学生自能发展。所谓“自能发展”是指学生通过教育者有目的、有组织地激发和引导,经过自探、自悟、自得,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实现自我身心连续不断的积极变化,促使自我独立而稳固的能力素质的形成。它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是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的一场“革命”。
    一、学习自主——夯实自能发展的基础
    1.1地理学科是培养环境道德的主渠道
    个人道德能力源于丰富的文化积淀、明确的是非善恶标准以及在此基础上作出的道德判断和选择。同样,学生环境道德规范的养成,根植于丰富的环境知识、深切的环境体悟、强烈的环境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和正确的环境观。我国各 地现行的中学课程设置,一般不单独开设环境类学科,而是将环境教育渗透在几门相关学科中如地理、生物、化学等。地理学科以其人地关系的主线和十分宽厚的环境知识资源以及人文与自然兼备的综合性特点,无疑在实施环境教育和培养学生环境道德的过程中,有着独特的优势,理应发挥主渠道的作用。
    1.2地理教学要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长期以来,地理教学尤其是必修课教学的现状是:教材理念先进,教学资源丰富,但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厌学、弃学现象严重。究其原因,“应试教学”、“一言堂”的教学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死记硬背、“地理八股”使得地理学习“索然无味”。结果是想“灌输”的知识“灌”不进,要追求的分数上不去,更谈不上对学生渗透环境教育,培养学生环境道德。不少学生对地理“绕道而行”,很多学校无人或很少有人选修地理。
    教学活动的本质特征既是学生在教师组织指导下的一种特殊认识活动,又是学生自主学习改造主观世界并发展个性的实践活动,这种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都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地理教学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把学生从教育的客体转化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地理教学只有 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会学、善学和乐学,使得地理学习成为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觉参与的活动过程,才能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才能渗透环境教育,培养环境道德;才能开发学生能力,促进自能发展。
    1.3地理教师必须确立科学教育理念
教育的目标应服从和服务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尤其是学生走出校门面对现实社会的需要。地理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研究新课程标准,跳出“应试教学”的桎梏,树立对学生终身负责对全体学生负责的思想,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整合课程资源,贴近社会生活,使学生感到是在“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法指导,关注学习过程,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创设平等和谐、互动合作的师生关系,充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为学生自主学习和自能发展创造适宜的学习环境。总之,地理教师要立足于适应社会的需要,培养自能发展的人才,为学生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活动自为——创设自能发展的平台
    2.1实践活动是培养环境道德的重要阵地
    首先,环境是我们“周边”的环境,我们能够 感受环境。环境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环境科学知识融汇在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我们置身其间,能够“耳濡目染”,切身感受。这是地理教学和培养学生环境道德的一个重要资源。其次,环境问题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问题,我们必须关注环境。一方面,我们每个人的行为都要作用于环境,比如你浪费水电、纸张,你使用含磷洗衣粉,随意丢弃废电池等,甚至你在美容、美发、美食时,都可能给环境、给生态带来不良影响。当然,你也许很“环保”,很珍爱环境,用科学、“绿色”的消费行为在为保护环境作着力所能及的贡献。另一方面,环境问题直接关涉着我们的生活。空气质量、水源水质、“绿色食品”、能源紧张、噪声污染、紫外辐射等等,无不与我们的生活和健康相关联,追求阳光明媚、空气清新、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的优美环境,拒绝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是我们每个人当然的权利和义务。第三,环保事业是我们“生活中”的事业,我们能够参与环保。倡导“利用环境教育”和“环境中的教育”,让学生离开课堂,走进田野,走近大海,去感受大自然,认识大自然和探索大自然;让学生离开校园,走进工厂,走向社区,去进行环境调查,投身环保宣传和参与环保行动。在环境实践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方法和思 维品质,提升学习能力,增强环境意识,养成环境道德,是新地理课程标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的实践。
    2.2在实践活动中鼓励学生“自为”
    自为就是自我践行。在环境实践活动中鼓励学生自为,是指教育者有目的、有组织地引导学生在地理情境中自我经历、自我体验和自我感悟。在环境实践活动中鼓励学生自为,能激发学生围绕自己调研的主题,自主设计、自主探索和自主解决问题。这是现代教育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要求,也是学生自能发展的题中之义。在环境实践活动中鼓励学生自为,是对学生兴趣、爱好和能力的一种尊重,是为学生自能发展创设的一个平台,有利于真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学生在活动自为的过程中,主动关注问题,展开思考,检索信息,探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处理互助合作的关系,他们的聪明才智得以自由发挥,他们的个性得以张扬,他们的潜能得以开发。活动自为,有助于环境意识的增强和环境道德的养成,有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
    2.3实践活动中教师角色的定位
    在环境实践活动中鼓励学生自为,教师角色应该定位为研究者、参与者、合作者 。第一,给予学生方法。地理教师自身必须对环保事业给予高度关注和进行积极研究,是环保事业的热心人和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融,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活动目标,制订可行的活动方案,指点合适的研究途径等等,使学生逐步形成问题素养,具备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第二,给予学生时空。地理教师应抛弃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形成的以知识传授为主旨的教学思想,既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又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在确定教学目标和安排教学内容时,为环境实践活动“找点时间”,留点空间。第三,给予学生鼓励。地理教师要致力于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环境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育自我,完善自我。一些学生在环境实践活动中,往往害怕失败,而不愿主动尝试,还有些学生又会觉得环保事业与自己没多大关系,而漠不关心。这就要求教师善用教学技巧,发掘学生“沉睡着的”潜力,鼓励学生自我唤醒,在活动中展示才华禀赋,在成功中寻得学习乐趣。
    三、道德自律——彰显自能发展的亮点
    3.1道德自律是时代赋予的崇高责任
    环境道德是一种具有世界性普遍意义 的社会公德。这是因为,消除环境污染,改善环境质量,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人们期盼环境保护除了政府重视、法律约束以外,全社会逐步形成环境道德自律这一伟大精神力量的约束。试想,如果企业经营者能够规范排污行为,达标排放;如果农民不点燃那一堆堆熊熊的秸秆之火;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绿色消费”、“绿色生活”……我们的环境问题的解决,还有什么人为的困难吗?《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保护环境作为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将加强环境道德教育纳入了公民道德建设要求。最近温家宝总理给北师大实验小学的少先队员回信,向全国青少年倡导环境道德。这些都表明党和政府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和环境道德建设。环境道德自律,必将成为我国社会的主旋律。
    3.2环境道德自律是自能发展的一个亮点
学习自主为渗透环境教育,促进学生自能发展夯实了基础,活动自为为提高环境教育效能,促进学生自能发展提供了平台,实践环境道德自律,大大丰富了自能发展的内涵,则是促进学生自能发展的一个亮点。因为环境道德包含的三个方面的素质要求——价值观(责任、公共利益、平等、公正)、态度(参与、合作、关心、分享)和情感(正义感、荣辱感、爱憎感)正 是人们倡导的社会公德的核心内容,无疑也是构成学生自能发展的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倡导和实践环境道德自律,将使学生思想的全面解放、个性的全面完善、创造力的全面提高落到实处,“对终身发展有用”,将是推动学生自能发展的推进器。
    3.3引导中学生成为环境道德自律的践行者。
    学校环境教育的重要目标是要将环境保护意识转变为环境保护行为,是要引导学生践行环境道德自律。环境道德自律,是人们基于科学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基础上自主作出的价值判断和选择,是基于完美人格之上的一种选择,是基于真正意义上的自能发展的一种选择。地理教师自身必须成为环境道德自律的楷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态度,培养利于环保的道德情感,寻求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引导学生从身边最基本的“小事”做起,践行环境道德自律,如节约水电、爱惜花草、拒食野生动物、不使用一次性碗筷,尽量选购环保产品,等等。不要小觑这一件件小事,环境的重负可以因此而减轻,学生在 “学会做人”上就能又上一个新台阶。
    保护环境,倡导环境道德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学生为本”,促进自能发展是当今教育界“热论”的问题。这 二个热点问题,都是地理学科、地理教师无法回避、必须直面且能找到切入点的问题。培养学生环境道德,可以促进持续开发和自能发展;而培养自能发展的人才,也有利于推进社会公德和环境道德。二者相辅相成。


作者简介:姚卫新,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办公室主任,中学高级教师,通州市地理学科带头人,南通市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发表有“中学生环境意识及其培养”等20余篇论文。现正从事“科学环境观的养成与学生自能发展”的课题研究(该课题为国家级“十五”规划课题“重点中学学生自能发展研究”的子课题)。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文章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