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学论文 -> 艺体 -> 正文

转变体育教学观念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06-12-18 9:17:22阅读:
字号:|

    体育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或“伴奏”下,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对身心健康知识、技能、技巧以及品行进行培育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长期以来,学校体育界把科学认识论作为体育教学的认识论基础,按照“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四个阶段来安排教学。客观地说,它为保证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全面学习体育知识、技术,提高能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科学认识论指导下的体育教学活动的局限性也日益暴露了出来:
    (1)把体育知识、技术、技能视为客观存在的真理,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准确传授有关增强体质的系统知识、技术,发展体育能力,而其他的情感、意志、创造性等目标则成了次要的、附属的。
    (2)体育教学被当作是增强体质的工具,而作为完整的人的形成、发展和完善幢灰磐恕=萄е醒拇嬖诮鼋鍪俏苏莆战滩摹⑻岣呱硖逅刂剩路鹗俏滩模硕寄芎椭丁⒓际酰炊钭牛ㄎ┒啦皇俏约海衷诙钭牛=萄Ч讨腥擞肴恕⑷擞虢滩牡墓叵挡皇潜豢醋魇腔钌纳罟叵担衔鼋鍪且恢秩现叵怠?BR>    (3)与以上两点相 适应的是教学呈封闭化倾向,以“达标”、“合格标准”、出勤表现来督促学生学习。没有对智慧的刺激,对道德、审美的体验,对生活的感悟,使课堂变得沉闷乏味,学生缺乏生机与活力。据有关调查显示,学生普遍喜欢参加体育活动,但随年级的升高却越来越不喜欢上体育课。
    由此来看,转变体育教学观念,让体育教学走进现实生活,与学生的个性特点、生活需要、社会化进程紧密联系 ,不仅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而且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体育教学的本质与意义
    从根本上来说,体育课程教与学的过程是人类生命存续和生命活动的过程,也是促进个体自我生成、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过程之一。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不仅要运用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发展个体健康的体魄,更重要的是运用体育的手段和功能培养完满的人格,构建人与世界全面、丰富的意义关系,引导个体去体验生活,理解世界,感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人是社会的组成分子,也是社会生活的主体,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要开发、利用一定的社会生活资源和条件,不断地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类个体和群体的各种需要,展示生命的力量,实现自我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动态平衡以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体育教学是学生充分而全面地参与、创造和享有社会生活,发展个性,促进完整人的生成、发展和完善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规律生活、坚强意志、健全人格、创造性地生存与发展,正确认识和参与人际交往,适应社会的一个重要课堂。因此,转变体育教学观念,教学内容走进生活,融入生活,从人的主体性和现实社会生活的真实状况出发,严格遵从其规律,充分利用现实社会生活所创造的环境和条件,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培育,以不断实现其全面发展,就显得特别重要。  
    转变体育教学观念的几个主要方面
    体育教学过程是社会生活的继承和创造过程,即教授学习和培训仿效人类所积累的体育文化以及探索、构建、尝试新的生活空间,发明、创造新的生活工具,增添新的生活内容,营造新的生活方式和途径。为了使这一过程变得名副其实,这就需要我们在观念和行为上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第一从生命的意义和人的自我生成、自我实现、自我完善的意义上来把握体育教学,把教学看作是学生的生命 形式和生活形式,从而释放体育教学的生命力,展示其生命价值。
    第二、把教学看成是学生参与、创造和享有现实生活的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充分发挥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是他们与人类经验进行生命和情感的沟通,引起心灵的共鸣,激发对意义的追寻和感悟,从而形成自我的内在和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三、实现体育教学内容生活化,让学生走进生活,融入生活,在一个“社会——信息——教育——学习——生活”同构一体化的人类生存形态中,不断寻求身体、心理、社会需要的满足,体验生命存在和发展的乐趣与价值,促使他们不断创造更丰富的社会生活,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第四、真正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共 享精神的沟通与知识、经验、智慧的意义,从而增长体育健全社会、健全体魄、健全人格的知识,掌握和运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游戏规则,形成“具有对自我、工作、家庭和其他重要价值的执着,对自我生命的掌控,视生活中的转变为突破和挑战”的完整而健康的人。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文章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