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学论文 -> 艺体 -> 正文

高中体育课程的性质和体育教学目标体系(上) 论文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06-12-18 9:17:23阅读:
字号:|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供试验用)》(以下简称新大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 会正式颁发,并将在一些地区进行试验。这是我国教育改革和继《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体育教学大纲》(以下 简称《义务教育体育大纲》)颁发之后,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学的一件大事。新大纲的颁发,标志着学校体育和 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向前迈进了一步,它是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改革的继续与发展,也是一个跨世纪的工程 。这部新大纲是在总结《义务教育体育大纲》实行近十年的基础上,总结了学校体育的科学研究成果和体育教 学改革的经验。历史的经验证明,历次新大纲的制订和颁发,都是我国学校体育历史经验的总结,同时又是新 一轮体育教学改革的开始。因此,通过新大纲的试验和学习,必将有效地推动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与 提高。
    这次颁发的新大纲是否科学、是否符合我国高中(包括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是否可行和能否作为 编写教材、进行体育教学、评估体育教学质量的依据,还要在试验工作结束后得出结论。我们的责任就是共同 研究、学习新大纲的精神实质,深刻体会高中体育课程的性质,明了高中体 育教学的目标及其目标体系。本文 仅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认识。
    一、高中学生的体育,如何体现“高层次的基础教育”的精神
    (一)体育是高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体育也理所当然地是高中教育的组成部分。关键是高中学生的体育是不是具 有基础教育(或称高层次的基础教育)的性质。这里仅从高中学生的体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来论述高中体育的 基础性。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在讲到《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是实施素质教育》一文中指出:“体育是素质 增长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视体育。健康的身体既是良好道德素质的载体,也是知识的载体,抓智育 没有载体不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没有载体也不行。重视体育不只是要求学生有一个好身体,还要通过体育培 养良好的身体素质、优良的品质和心理素质,体育对于促进人的和谐发展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不可替代的。” 体育和健康不能等同,但是健康是离不开体育的,体育的功能也首先是为了健康,为了体质的增强。因此要提 高包括良好的身体素质在内的国民素质,是离不开体育的,任何忽视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是不完全的教 育。 < BR>    (二)高中学生的身体发展尚处于发展阶段
    体育课程的特点主要是通过体育活动的教育过程,完成体育的目标,也是完成教育目标的一部分。体育课 程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十分紧密的学科,而体育的实践活动是本学科的主要特征。因此,制订体育课程和编写体 育教材时,必须以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为基础,反映其生理和心理特征,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高中学生的 生长发育、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发展具体情况如何呢?他们的年龄一般集中在15~19岁之间,刚进入缓慢的 增长期,除少数发育指标外,大部分指标仍处于正向增长期。80年代和近几年对全国学生前后进行的近100 万 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调查、测试与研究,所获得的有效数据表明,在高中年龄段的汉族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能 力,如50米跑、1000米跑(男生)、800 米跑(女生)、立定跳远、引体向上(男生)、斜身引体(女生)等 项目的指标,除个别项目略呈平稳的下降趋势外,绝大多数项目的指标都呈缓慢上升趋势。因此,抓住高中阶 段的有利时机,全面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内脏机能的发展,对他们的整个人生都是十分重要的,也是 为终生体育打好基础的关键时期。高中阶段要教会他们锻炼身体的方法,增进健 康,提高身体素质,促进身心 的健康发展,打好强身健体的基础,既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也为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归根到底 是全面锻炼身体,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培养对体育的兴趣,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逐渐形成较为正确的体 育价值观。因此,高中学生的体育教学,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仍是主要目标,这一基础的目标是不能动摇的。
    (三)高中学生体育价值观的特点
    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力是什么?动力,来源于动机。学生是否喜欢上体育课,对体育课的态度如何,学 习动机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内部趋动力。高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不能否定兴趣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他们对体育课程的学习意向、愿望、兴趣已不是他们唯一的趋动力。而且高中学生对于兴趣内涵的理 解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也可以说他们的体育价值观有了“转变”。如果把体育的功能概括为生物功能、心理 功能和社会功能,高中学生的价值观是与其功能相对应的。而且逐渐地从比较单纯地追求兴趣的心理满足,向 比较理性的、为了实现体育的生理的和社会的功能转化。
    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内涵及其分类,可作下列表述:
    ┌ 心理价值观:追求和满足自己的心理要求,寻求和
    │享受体育的乐趣,把兴趣、爱好作为
    │ 自己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趋动力。
    │生物价值观:把体育活动作为锻炼身体的一种手段
    │ ,追求锻炼身体的实效性,认为生命
    学生的 │ 在于运动,把改善身体健康状况、增
    体育价值观 〈 强体质作为参加体育锻炼的趋动力。
    │社会价值观:加强对参加体育锻炼的理性认识,并
    │ 且与个人的幸福、未来事业的发展和
    │ 社会责任相联系,把服务于集体、社
    │ 会、国家相联系,责任感和荣誉感成
    └ 为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趋动力。
    把学生体育价值观这样分类,不表明它们之间是截然分开的。特别是兴趣对各级学校的学生,都是他们积 极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之一。但是,对体育的兴趣有直接的兴趣和间接的兴趣。直接的兴趣是学生在体育 的学习锻炼中,通 过参加丰富的体育活动内容,追求体育成绩和竞争中获得的。而间接的兴趣则是学习目的明 确、把参加体育锻炼作为达到身心发展目标的自觉活动。这种兴趣是必要的,而对高中学生来说,间接的兴趣 逐渐得到升华。如果说初中以下学生体育价值观,是以满足心理的价值为主要倾向,而高中学生生物的、社会 的价值观则逐步成为主要倾向。这里讲的只是一种“倾向”性,而不否认几种价值观的融合兼顾性。特别是兴 趣几乎是伴随人们终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之一。
    高中学生与初中以下的学生不同,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体育观,提高他们的体育意识,是体育课程的重 要目标之一。高中学生的体育与成年体育、康复体育、竞技体育和单纯的娱乐体育也不相同,他们仍然需要用 多种多样的体育手段与方法全面锻炼他们的身体,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这也是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在体育 课程、教材和教学中的体现。
    (四)普通高中的“普通”性,决定了它的“基础”性
    普通高中的体育课程,不仅与竞技体育中的运动训练不同,而且与职业中等技术学校的体育课程也不相同 。高中体育课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是否具有“普通性”和基础性?回答应当是肯定的,而且 这种普通性与其 它学科相比较,更具有其现实性。因为体育课程既是学科课程之一,又具有普遍性,其目标的内涵具有教育目 标的基础性,与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具有直接的、主要的关系。不论学生未来的去向如何,都必须具有强健的体 魄和通过体育的教育活动所获得的相关素质。即使有少数高中学生,把体育作为未来的一种职业,毕业后希望 自己成为一位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或体育的管理人员,但是就学生的学习而论,也必须在学好基础 课程的前提下,因材施教,通过各种途径发挥自己的特长。不能把普通的体育课,改成某一运动项目的运动训 练。将来不论做任何事情,包括做一位体育的专业人才,都必须打好思想、科学文化和身体素质的基础。即使 是运动技术的提高,也必须在身体素质全面提高的基础上才能发展与提高。这里还必须强调指出,不经过科学 选材、增加训练时间、强化训练、提供多种特殊的条件,只是通过体育课是不可能培养出专业运动员的。
    (五)基础教育与学科发展的关系
    课程教材必须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学科的知识,体育课程教材也不例外。但是,教材内容的发展 与更新,也必须体现基础教育的特点和教材相对稳定的特点。体育,就社会 文化的一部分而论,它既是一个传 统的概念,又是一个欣欣向荣不断发展的事业。新的体育项目不断增加,健身方法也不断增加并向科学化发展 。但是,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体育,特别是学生必修课程中的体育教材内容,是不能完全与社会文化体 育相提并论的。竞技体育的项目层出不穷,新的竞技项目,作为文化是一回事,作为教材内容又是另一回事。 例如,拳击运动,特别是女子拳击以及散打等项目,搏击剧烈,最容易伤害身体,不符合高中体育教学目标。 这类的运动项目对学生既无强身健体的价值又无教育意义的项目,绝对不宜选入普通高中的课程教材。但是, 新的体育思想和有关强身健体的研究成果,则必须在体育教材内容中有所反映。例如,不顾学生的具体情况, 过分要求学生达到某种不切实际的目标,或无氧锻炼的时间过长等,科学已证明对青少年的身体锻炼不仅是无 益的,而且是有害的;而有氧锻炼对改善人体健康,增强体质是非常有益的。因此在高中体育教材的构建中就 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体现基础性和科学性。
    (六)高中的基础教育是义务教育后“高层次”的基础教育
    在论证了高中体育的基础性的同时,还必须明确高中的基础教育性质与初中是不完全相 同的,它是九年义 务教育后的“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它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普通高中的办学任务和培养目标与义务教育不完全相同
    就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的目标而言,在与初中体育的目标相衔接,继续锻炼学生身体,增强体质,学习体 育知识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几个方面都提高了要求。例如,在身体锻炼方面,从初中强调促进学生的正 常生长发育,改善健康状况为重点,向培养强壮型体魄,提高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方面转化。特别是要加强 正确的体育价值观的教育,强化体育意识的培养,使学生养成积极、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把锻炼好身体 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并且在体育学科能力方面有较大的提高,即具有自学、自练、自我调控、自我设计锻炼 计划、自我检测和评价体质状况能力等。
    高中学生应具有与高中教育阶段相适应的体育运动文化和体育卫生保健的知识水平。
    2.体育教材内容的层次提高了
    高中学生的课程,有的是采用小循环排列的,作为课程的学科名称是相同的,但具体的内容和难度、高度 却不相同。甚至个别科目的内容也是相同的,但知识的深度、广度却不相同。体育教 材的内容,从运动项目和 身体锻炼的手段名称来看,大体都是相同的。例如,初中有田径、体操、球类、民族传统体育、韵律操和舞蹈 等,普通高中几乎都重新开设,继续学习、锻炼,但是其动作的难度、定量要求、熟练程度、技术和战术(如 球类教材)都有较大的提高。其中较大的差别是加大了学生对教材的选择性。在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 加注意因材施教,发展学生的特长。
    3.办学模式的改革与变化
    高中的办学模式与初中有所不同,普通高中的办学模式正在从比较单一的升学预备教育模式,逐步实现普 通高中办学模式的多样化。例如,一部分普通高中可以升学预备教育为主,有所侧重地为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 打下坚实的基础,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一部分普通高中,通过分流,办成兼有为升学和就业两种预备 教育的学校;还可以试办以就业预备教育为主的学校;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还可以办 一些特色学校。
    新大纲与高中各种不同办学模式的关系如何呢?首先不论是哪一种办学模式,都必须重视体育,体育课程 是任何一种办学模式必修的基础课程之一,并保证贯彻执行新大纲的内容和规定。如果办具有体育特色的 学校 或班,在使用新大纲时,应相应地有所变化。由于升学和就业的去向不同,在完成新大纲基本要求的同时,在 限选和任选教材的授课时数和有关的规定范围方面可灵活使用。
    4.为学生主动性和创造性地学习提供了条件
    高中学生对体育运动文化的渴求,新的体育思想、内容和方法的探索,都比初中学生强烈得多。高中学生 的“高层次”,表现在体育教学的内容、方法等方面,更加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 加了由学生自己组织练习,自我创造、创编锻炼内容,并将学生在课堂上的创造性的学习,作为评价教学质量 的依据之一。
    5.增加娱乐性和有利于社会交往的内容
    高中学生接近成人,他们通过体育的手段作为社会交往,加强人际关系的可能性大为加强。在体育教材内 容中,除丰富了韵律操和舞蹈内容外,拓宽了任选的教材内容和有关体育文化娱乐的运动项目。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这样结论: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同各科教学大纲一样,是义务教育后的 高层次的基础教育性质的一门学科的大纲。因此,它所确定的体育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评估 指标体系 等,都反映了它的基础性和高层次性,既要与义务教育相衔接,又要在初中的基础上提高要求。新大 纲还是一本试验大纲,经过试验,总结经验,修改提高,将在下个世纪开始使用。它是一项跨世纪的工程,也 是编写体育试验教材的依据,上好体育试验课的依据,管理和检查体育教学试验工作的依据和评估体育教学试 验结果的依据。
    二、确立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目的的理论依据
    《九年义务教育体育大纲》,提出了“一个目的和三项基本任务”。这次新制订的高中大纲,没有用目的 和任务两个层次,而是只用了“体育目的”一个层次。这里的体育目的包含的三个内容基本精神,大体与《九 年义务教育体育大纲》的“三项基本任务”相类似。但除了相关内容的层次不同外,其立意也不完全相同。怎 样理解目的、目标、任务、目标体系的相互关系及其内涵,要进行必要的辩析。
    目的和目标,英文都是goal,外文中它们之间并无明显的差别。在我国的汉语中,也是同义的成分大于差 异部分,只是在使用时由于语言环境和表述内容的习惯等不同有所差异。在汉语词典中把目的释为:“想要达 到的地点、境地,想要获得的结果。”而目标则释为:“想要达到 的境地或标准。”习惯上认为目的带有最终 的意思,而目标则带有层次性、阶段性,如总目标、分目标等。在心理学词典里,把目的释为“行动所要达到 的结果”,目标则是“行为所需达到的目的”。两者都是刺激(或称激发)人们为之努力争取达到或追求某种 结果的趋动力。
    高中《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体育教学目的,未用体育教学目标,既有词语上的考虑,认为这里规定的体 育教学目的带有整体性、终端性和自上而下的规定性,又有与其它各学科教学大纲的一致性的考虑。
    关于高中体育教学目的确定的理论和结合实际的问题,笔者体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研究:
    (一)确定高中体育教学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学科特点和学生发展的“三个基本要素”
    体育在学校不论从教育方针的角度,还是作为一个学科,其教育教学目的的确定一定要根据社会的需要、 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发展这三个要素。但是,在确定高中学生体育教学目标时,认识也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例 如,体育作为一门学科教育,要不要反映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把社会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 育作为教育目的的内容?增强体质是不是体育教学目的的学 科特点之一,应放在突出的位置上?体育是国家规 定的必修课程之一,是按照自己的学科体系进行教学,还是只要按学生自己的需要“活动起来就行了”等,这 些问题都需要认真地进行研究。特别是近些年来,对学校体育功能的开发与讨论有很大的发展。学校体育功能 的讨论,特别是关于多功能论和为主论的讨论。这些都关系到如何确定高中体育教学目标的问题。
    在体育教学目的(也可以作为目标)的讨论中,都认为体育教学的目的应当是包括与体育功能相关的多种 目标,但又都认为应有所侧重,如:
    以改善健康,增强体质为主的目标;
    以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技能为主的目标;
    以对学生进行竞技教育,提高运动水平,为国家输送运动员为主的目标;
    以使学生得到快乐,满足娱乐心理,享受体育乐趣为主的目标;
    以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积极性,经常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为主的目标;
    以学生终生体育为主的目标;
    以学习和提高体育的文化素养,培养竞技意识为主的目标;
    以促进学生的智力发 展,培养优良品德,进行思想教育为主要目标;
    以身体活动为手段,以锻炼身体改善健康状况,增强体质为主要特征,促进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身心 发展,达到育人为主要目标;等等。
    我们在研究和讨论这些问题时,必须树立教育的整体观,把学校体育放到教育的范畴,充分体现体育的学 科特点,并且根据学科特点研究和论证体育教学的目标。提出的这些目标,尽管有的过分强调为主论,不免有 些偏颇,但一般都应是普通教育中的体育教学目标之一。目标的提出只是实现目标的一种愿望和要求,如果选 用的教材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得当,符合实际,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就可以把可能性变成现实性。但是, 如何把可能性变成现实性,是受多种条件制约的,而且也不可能“一次完成”。应当辩证地考虑和研究这些问 题,既不能单一化,也不能绝对化,同样也不能把目标的内涵无限度地泛化。应当抓住育人的总目标,分阶段 、分层次,从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体育教学(或整个学校体育)的特殊性教育、教学过程,促进 学生的身心发展。其中特别是通过身体的活动和锻炼的过程,达到改进学生健康状况(包括心理健康)、增强 体质的目标,体现学科的特点,最终达到 育人的总目标,为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确定高中体育教学目的的法规依据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 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依据教育方针和普通高中的性质和教育目的,在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中,提出了四 项培养目标,这四项目标涵盖了各个教学科目的教育、教学目的。其中第三项目标是: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 和身心保健的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情操和初步的审美能力。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一定的应变能力和待人诚 信友善、处世积极乐观的情感。
    这一项是特指体育目标的,目的在于强调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身心的发展与保健的能力。
    (三)确定高中体育教学目的是从我国实际出发的
    编订高中《体育教学大纲》和确定体育教学目的,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反映我国普通高中的实际情况 ,反映我国的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特别要体现社会主义中国的实际。具体情况主要表现在:
    1.全国有高级中学3278所, 完全中学有10713 所, 总计高中学生713万人。普通高中绝大 部分办在县城或 镇上, 县高中或县城的两级中学,相当一部分是县重点中学或省重点中学。
    2. 全国在校高中任教的体育教师31210 人, 达到大学本科的教师1473人,占36.7%,其中大部分学过体 育专业。一般能做到按体育课堂常规教学,上体育课。
    3.在全国高中学生713万人中,男生428万人,女生285万人, 大体男生占60%,女生占40%。男生略多于 女生,每班学生在40~60之间。学生平均年龄集中在16~19岁之间。据1996年学生体质测试,高中学生生长发 育正常,健康状况一般较好,身体素质总体上逐步有所提高,唯耐力素质相对较差。运动能力和水平,一般学 生与尖子运动员反差较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文化素养,比初中有所提高,体育的社会价值观有所加强。 更加重视自身的健康,逐步认识到强健的体魄对个人、国家、社会的重要性。同时不再满足于一般的体育活动 ,更加重视体育的理性和身体锻炼的实效性。对体育的技术动作要求有一定的难度,对个人以及团体间的竞争 意识和参与的欲求加强了,关心体育比赛及技艺的欣赏,崇拜体育明星,有的受社会和体育大赛的影响成为所 谓“体育迷或球迷”。特别值得重视的是近年来在高中女生中形成一股足球热和崇拜足球 名星的倾向。
    4.高中的体育场地、器材一般都比较好,大部分有200 米跑道的运动场,体育器材一般都能达到国家教委 提出的体育器材设备目录要求的标准。
    以上这些实际情况,对贯彻普通高中《体育教学大纲》,改革体育教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利 的条件。但是,由于受追求升学率和应试教育的影响,高中学生的体育,特别是高三毕业班,往往把学生的体 育不能摆到应有的位置,甚至有的人把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实际上体育也是文化知识的一部分),准备升学高 考与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对立起来。只看到时间是常数的一面,担心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占用了学习的时间,而不 懂得或认识不到学生按规定上好体育课,参加必要的体育活动,不仅可以改善学生的健康状况,体质得到增强 ,保证有效的学习,而且体育也是学生应具有的文化知识。参加体育锻炼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造精神 和发展个性,培养坚强的性格和顽强的意志品质都大有裨益。学生参加了体育活动不仅不会影响文化课的学习 ,相反会促进学生的学习。事实已经证明,假设每天以8小时学习为限, 如果参加1小时体育锻炼,会获得8- 1>8(学习效率而言)的实际效益。在学生的体育课本里,必须在理性上 使学生提高认识,在实践上运用有效 的内容与方法,切实达到这一目标。
    在确立我国普通高中体育教学目的时,是从我国的历史和文化的背景,特别是我国现实的发展出发的。不 考虑这些特点,盲目地照抄外国的东西,就会脱离我国实际,是不可行的,也是不科学的。
    (四)高中学生的体育教学目的必须与终生体育相联系
    学校体育不仅要把身体锻炼好,保证在学校完成学习任务,还要为其终生体育打好基础,而且要把培养学 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良好的锻炼习惯作为教学的重点。为其走出学校后,仍能根据变化了的条件运用学校 已掌握的体育知识技能,继续从事体育活动,参加体育锻炼,体验体育的乐趣。
    鉴于对终生体育的这种认识,在确定高中体育教学目的时,必须考虑到体育的现实目的,锻炼学生的身体 ,增强体质,学会和掌握必要的体育知识、技能以及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同时也要为走向社会后,仍能利用 这些知识、技能锻炼身体,并养成良好的身体锻炼习惯,使自己终生受益。为此,高中学生的体育教学目的、 教材内容和教学方法都应体现这一基本精神。

相关文章:

暂无相关文章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