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信息技术 -> 正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边缘化成因探析及对策研究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20:47:07阅读:
字号:|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边缘化成因探析及对策研究

  摘要: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在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其边缘化问题越来越严重。本文主要对边缘化现象进行了描述和边缘化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扭转信息技术课程边缘化的一系列对策。

  关键词:中小学 信息技术 课程 边缘化 成因 对策

  自2000年10月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来,全国各地教育管理部门以及各级学校都非常重视信息技术教育,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学校信息化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第三期”工程建设的完成,全国所有的中学(高级中学和初级中学)和大部分城镇小学都具备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条件。但是,当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硬件设施建设基本达标后,却作为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主要渠道──信息技术课程却越显边缘化,是一个值得重点研究的课题。

  一、边缘化现状

  (一)课程开设不规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综合实践活动(包括信息技术)是中小学生在校期间的一门必修课程,其意义不言而喻。早期,由于大部分农村学校和西部部分省(市)的城镇中小学不具备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基本条件,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也就无法实现。有条件的学校,在没有统一管理的情况下,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也就非常随意,开设与否?怎么开设?随意性较大。当现在大部分学校已经具备了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硬件与师资时,不仅没有加强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反而显得十分随意,加快了信息技术课程边缘化。

  (二)教学内容不系统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课程,应该有较为完备的、统一的课程内容。而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除进入课改实验区高级中学外)一般都是以一定区域(省或单列市)的教研部门进行编辑出版。根据不同版本的教材内容与编排形式来看,五花八门、良莠不齐,更谈不上教材内容的大致统一。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学校在无法选取理想教材的同时,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自己编写教材,执教教师想上什么内容就上什么内容,随意性就更大,其课程教学质量就不言而喻了。

  (三)课堂教学很随意

  由于课程开设不规范,教学内容不系统,从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不知道到底教什么,如何教,信息技术课堂就成学生聊天、游戏的课堂。从而造成学校、家庭和社会对信息技术课程产生了顾忌,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产生了抵触情绪。信息技术课程无用论便在人们心中逐渐萌芽,造成一部分学校,特别是高、初中学校取消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

  (四)教师地位较低下

  信息技术课程不是中考、高考科目,信息技术也就成为副科,加上信息技术教师是学校信息技术“高手”,只要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事,比如网络、广播、电视、计算机有关的,甚至打字文印之类的杂事都是信息技术教师承担。信息技术教师授课时间难于保证,就更谈不上信息技术教师钻研教材,研究教法、学法。这样,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得到不良性发展,学科得不到重视,其地位在整个教师队伍中也显得比较低。

  二、边缘化成因

  (一)课程定位模糊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课程,也才短短的几年时间,其理论与实践研究都非常浅薄。虽然高中已经颁布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义务教育阶段也有《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其培养目标也明确的规定了下来。但是,许多学校还是完全按照原来计算机课程进行开设的,特别是在社会、学校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信息技术完全是一门技术性的课程。加上,现在计算机技术越来越“傻瓜化”,技术难度不高。人们对计算机技术的掌握难度大大降低,培训的需求也相应降低,学校按照纯技术类培训课程的思路去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就显得没有必要,造成信息技术课程无用论,促进其边缘化的原因之一。

  在课程定位模糊的情况下,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工具性的内容划归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成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一个模块。经过几年的实践,没有课程标准、没有教材、没有固定教师的综合实践活动只是成为一门设计理想,却严重脱离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教学实际,无法实施的课程,使原本稚嫩的信息技术课程进向即将消亡的边缘。

  (二)课程认同度低

  信息技术课程虽然将目标定位以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中心,但是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纲要)》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来看,其目标的描述更多的还是停留在技术操作层面上。学生的信息素养具体是什么?怎样培养、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缺乏可操作性。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是否是信息技术一门课程能够且唯一的功能?其他学科可否替代?都缺少必要的论证。

  现在许多课程专家、学者将信息技术归类为工具性的实践课程,那么试问:学生运用计算机绘制一幅图画,在绘制的过程中,是绘制的技术(工具)特性的掌握重要还是运用工具创作作品本身创意设计、实现过程更重要?看似再简单不过的问题,许多学科教师、行政领导、学生及其家长却以为前者更重要。在多数人认为前者更重要时,就如同教会学生握笔写字的方法没有两样,那么,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与否,对学生的学习没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认同度降低,甚至引发人们对该课程的存在的意义持怀疑态度,信息技术课程边缘化就在情理之中。

  (三)教材质量低下

  由于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兴的课程,而且是从原来计算机课程发展过来的,人们对信息技术课程性质缺乏必要研究的情况下,匆匆忙忙,凭借一腔热情,在没有明确的理论指导下便拼凑出了以“任务驱动”、“主题活动”等说明书式的、活动式的教材。我们不能说是“任务驱动”或“主题活动”阻碍了信息技术的发展,而是我们没有透彻的理解“任务驱动”、“主题活动”到底是什么?在一时间里造成许多教材将“单击鼠标”确定为“任务”,“打一个字”也确定为“任务”,一节课下来多则几十个“任务”,少则也有上十个“任务”的现象。当“主题活动”在被少数专家推荐使用时,大部分教材也马上将教材翻版全是“主题活动”式。每当尝试一种新的教育理论或方法时,大部分教师在没有亲自实践并取得成功的经验时,却大部分信息技术课程实践者认定该理论和方法是信息技术学科的“救命稻草”,不切实际的夸大该理论或方法的作用。在这种浮燥的心态下,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主要蓝本──信息技术教材的编写质量不仅没有提高,而且把一线的信息技术课程实践者折腾得“找不着北”,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情况就不言而喻。

  另外,许多信息技术教材内容选择、知识点的确定等方面没有按照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水平方面把握好难度系数,小学、初中内容不仅重复,甚至有小学教材比较初中教材的难度还大得多。致使在有限的课时内无法完成教材内容,打消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欲望与热情。

  (四)教师职业定位不清

  学校信息技术教师大多有计算机或相关专业背景,他们关注技术发展比研究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及其学科发展方向更感兴趣。信息技术教师关注技术本身发展是其职业发展、课程变化所必须的。但是,信息技术课程理论及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对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显得更加重要。因为,信息技术课程不是把中小学培养成为网络管理、计算机维修或相关行业的专门人才。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活动过程中,实现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况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固然重要,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落实也缺一不可,否则,信息技术课将会还原成为原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范围内是信息技术方面的“技术高手”,当其领导或其他教师遇到信息技术方面的难题后,自然会请教于信息技术教师。作为同事的信息技术教师,有能力帮助其他教师时,在短时间内容会获得被帮助者的羡慕或赞许,同时,信息技术教师也会有一定的成就感而高兴。当学校将“帮助”变为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后,信息技术教师即从学科教师的身份变成服务员。成为服务员的信息技术教师当然就会花更多精力要去服务,服务即成主业,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成为副业。久而久之,信息技术教师的学科教学水平不仅得不到提高,而且还会被他人(包括学校领导)遗忘其真正的身份,信息技术学科当然也会被他人淡忘。

  (五)评价体系不健全

  众所周知,新课程改革以来,课程虽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评价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但是,各地仍然是围绕中考、高考这根“指挥棒”转,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不考的科目不学、少学或者应付检查而排上课程表。

  信息技术虽然是中小学生必修课程,由于没有进入升学考试科目,自然成为学校冷落的课程之一。当然,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不仅受制评价体系不健全,而且就学科自身的发展来看,也还要进行深入研究。如何评价某位学生信息素养高低,用什么方式,采取什么方法都是信息技术学科发展值得研究课题。

  三、扭转边缘化对策

  (一)重新定位课程

  一门成熟的课程必须有坚实的学科理论基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性质、培养目标以及课程内容到底是什么?虽然通过多位学科专家、学者的多年用心研究,已经概括出了初步轮廓。笔者认为,作为一门需要广大中小学教师实践的课程,目前的信息技术课程理论研究还要继续深入,让课程理论指导性更明确,操作性更强。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是建立完备、科学的信息技术学科发展理论体系。根据中小学课程体系的发展关系,明确定位信息技术课程的定位、性质、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建立明晰的信息技术课程框架体系,准确划分各学段课程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让每一位课程管理者、实施者心中有数。

  二是建立适合本学科教学的方法体系。根据学科性质和特点,创建适合本学科教学的方法体系是迅速推广、落实本学科的有效方法。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教学处于尝试、探索阶段,没有建立起适合大多数地区教师实施教学的基本方法体系。因此,建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基本方法体系是落实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是拓展学科发展的空间。通过学科发展理论体系与教学基本方法体系的建立,加大学科课程管理者与实施者的理论培训。通过课程实践,不仅让每一位课程管理者、实施者均具备一定课程理论素养,而且让所有学校、家庭和社会高度认同信息技术学科在所有学科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规范课程实施

  规范课程开设是课程良好实施的重要控制环节。目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边缘化与课程实施不规范有直接的关系。如何规范课程实施,主要从以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规范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课程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中小学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开齐”与“开足”不是体现在课表上的,而真正落实到每一节课堂教学之中。当然,作为信息技术学科实施者──信息技术教师也有义务和责任上好每一节课,为本学科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是课程文件与课程实施同步。课程的实施者是处在不同地域、不同教育教学观念的教师。他们对课程文件的理解程度,对课程、教材的理解水平各异,导致静止的课程文件与变化的课程实施就会产生矛盾,导致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也就会千差万别。因此,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也是规范课程开设的重要工作。

  三是确立课程实施者的地位。无论从宏观的管理政策、规章制度,还是微观的课程实施,只要是学校必须开设的课程,课程实施者都应该享有平等实施条件和相关待遇。在许多地方,一些管理者为了激发部分“考试”学科教师的积极性,将学校课程分出“三流九等”,不同等级课程实施者享有不同的待遇。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考试”学科教师的积极性,同时,也阻碍了其他学科正常的发展。不仅不利学科课程的发展,而且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三)把握教材质量关

  教材是一门课程发展必要基础。如何开发高质量的信息技术教材?笔者认为严格教材审定制度和扩大教材选用权是开发高质量教材有效法宝。

  信息技术课程虽然是必修课程,也属于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相结合的课程。由于他的特殊性,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教材一般都由省级教材审定委员审定通过,就会形成既是教材编写者也是教材审定者的双重身份,出现教材质量无人有效监管的局面,不利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因此,要开发出高质量教材必须规范、严格教材审定制度。

  新课程实施以来,教材的选用权虽然下放到市(地)一级教育管理部门,但是,往往出于地方保护主义或为了区域教材统一,一些适合本地区教学、学科教师认可的教材进不来,一些质量不高的教材却强加给课程实施者,不利课程良好的实施。因此,进一步扩大教材选用权的改革是开发高质量教材的有效法宝。

  (四)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是培养合格公民重要前提。教育评价体系直接影响每一门课程的建设与发展。目前,以考试为主要手段的评价体系,造成了考试科目畸形发展,不考试科目难以发展的局面,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使所学科健康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合格的中国公民,必须改革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充分发挥评价育人的功能,促进学科课程的全面发展。

  在改革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的同时,信息技术学科也要深入研究,探索出适合本学科特点,易操作,效果好,促进学科发展的学科教育评价体系。

  四、结束语

  总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边缘化问题必须得到各级教育管理、科研部门、学校及教师的高度重视,否则,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会停止不前,而且会影响中小学生全面发展。因此,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健康、良好的发展,需要我们共同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试行)[DB/OL].http://www.edu.cn/20010926/3002911.shtml

  [2]解月光.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的课程认同状况及其归因分析[J].中小学电教,2005,(10),4-7.

  的计算机课程。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