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德育 -> 正文

和谐德育思想在学科中的应用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20:48:26阅读:
字号:|

  和谐德育思想在学科中的应用

  和谐德育是以人为本,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教育在于传承人类文明,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人类文明包括科学知识方面和思想德育方面。而现在的教育普遍存在者“重智育,轻德育;重书本知识传授,轻创新能力培养;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问题。身为教师,肩负着教育祖国下一代的责任,面对莘莘学子,我深感责任重大。和谐德育思想究竟如何更好地渗透到语文学科中去?我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

  一、和谐德育思想带给语文教师的启示:以己做起,言传身教。

  ㈠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健康的教育者,才能营造师生互动的和谐氛围。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是指身体,精神对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教师健康是包括两个方面的:一是身体健康,二是身心健康。有的老师不辞劳苦,默默奉献,积劳成疾,甚至昏倒在三尺讲台。诚然,他们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他们是不健康的。试想,一个不爱惜自己生命的人又怎会得到生命的报酬?又怎能教育学生敬畏生命,热爱生命呢?教师应该懂得劳逸结合,丰富自己的生活。教师应该拥有强健的体魄,神采奕奕地站在讲堂上传授知识,抒发情感。没有一个学生喜欢病殃殃,精神不振的老师。学生喜欢跟健康的,幽默的,充满活力的,知识渊博的教师交流。同时,仅又健康的身体也是不够的。教师必须又良好的性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职业负有重大的社会责任,社会对教师的期望甚高,教师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比例等等问题,导致教师职业在辛苦之余,还必须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教师必须调整自己的心态,做生活的乐观者。坚信:没有五味的生活,哪有七彩的人生。让自信,乐观,坚强成为一笔宝贵的财富,笑对人生,将自己和社会和谐相融。教师的这种乐观精神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起到了好的德育教育作用。教师身体和心理都健康,不但使个人受惠,它还会像池塘涟漪一样荡漾开去,超越个人,惠及学生;超越时空,惠及未来。

  ㈡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懂得美,善于表达美的教育者,才能感染学生,启发学生。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自己要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热爱自己的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和激情在教学中感染学生。一个拥有良好的道德素质的教师,自己的行为也会对学生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如果一个教师把热爱事业和热爱学生结合起来,他就是一个完美的教师。”语文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所有的巨大魅力,在课堂上极富感情的朗读、讲解,将学生引入那美妙的境界中,对学生的情操无疑是一种陶冶。其次,语文教师要运用精美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纯洁学生思想,提高学生觉悟,及早帮助学生找准和确定人生的坐标,学会做人的道理,从而激励学生更好地把语文知识学深,学透,学活,学好。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生命意识、责任感,和谐共处等教育,做到既教书又育人。

  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的永恒主题。语文学科蕴含着生动、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因此,在语文学科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渗透,使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统一起来。如在授《土地的誓言》这篇文章时,先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知道中国历史上的“九·一八”事变,知道课文写在“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作者端木蕻良所眷恋的关东原野,当时却已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等等信息。努力唤起学生内心情感。当学生为之感动时,再启发引导学生:那么在和平年代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呢?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从而培养起学生的爱国意识。又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让学生了解到小弗郎土面对国家的沦陷,把自己的满腔爱国热情表现在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上。那么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又该如何对待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呢?给学生提出启发,教育学生爱国并不空洞,并不遥远,只要我们从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这就是爱国的行动。

  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来之不易的。但是我们的一些中学生由于缺乏对生命的认识,不尊重自己的生命,把自己的生命当作儿戏,离家出走、泡网吧、轻生等这些不光彩的事时有发生。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敬畏生命》时,我让学生了解到: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经过豪华的、奢侈的投资之后才得到的。因此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热爱我们这来之不易的生命。针对我们的一些学生有浪费生命的现象,在授《热爱生命》时,我教育学生不要因为生之本质在于死就任意把生命浪费掉。而是应该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针对我们的一些学生认为世上无爱心从而把自己的爱心收藏起来的这种现象。教育学生只有尊重生命,才会爱惜自己,进而爱惜他人。作为世纪之交的中学生,应该试着去尊重生命,热爱生命,那么就会发现我们的生活处处有爱心。生活中不是没有爱心,只是我们缺少发现。

  在人的素质中,责任感是极其重要的,它是一个人有所作为,事业成功的基本因素之一。如果学生缺乏责任感,就难以担负起时代、国家赋予的重任。而学校的教育又是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而现实生活中有的学生出现了不负责任的言行,作为教师,应该把学生的这种不良的言行扼杀在萌芽状态里。如在学习《散步》时,先引导学生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的意思一一表现了作者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而启发学生,那在生活中,我们需要不需要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呢?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谈谈自己的感受,使学生的责任认知与现实状况联系起来,并逐步落实到行动上,培养起学生的责任感,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人类完全可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不知何时兴起了 “场风”,全国中小城市纷纷上马“广场工程”。树被砍伐,取而代之的是塑料树、绿草坪。呆蠢板滞、毫无灵气的塑料树似乎在嘲笑人类的伪饰与做作;柔‘弱的小草似乎在呼唤阳刚与刚烈。因此在授《那树》这篇散文时,先让学生复述大树的生命历程,让学生从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了解人类文明的进步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认识保护自然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使学生懂得,人类文明的发展,越来越需要和谐的自然环境作保障,没有了青山绿水,没有了鸟语花香,没有了蓝天白云,人类的生命将困难重重,人类文明的进步将变得不可想象。面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我们更应清醒地认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人类无节制地开采大自然的宝藏,必然导致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必然导致特大洪灾,“汶川大地震”类似的灾难。学生在学完《那树》后大发感慨,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同学们深刻地认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保护环境从身边的一点一滴做起,爱护自然也是爱护人类自己。

  以上这些,是我实践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一些初浅想法和作法,还有许多东西有待进一步检验和完善,更需要学习一些先进的科学理论来加强指导。我觉得德育的本质在于教育和培养人,教育培养怎么样的人,至于方法形式是次要的,应当注重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育过程中的实际效果。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也不能一味牵强附会,把语文课上成了道德课,应当关注学生全体,把握学生主体脉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正如看一篇好的文章,一部好的电影电视作品,自然而然受到感化甚至是一生的影响。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把学生潜在的感性和理性的能力都挖掘出来,发挥出来,把德育渗透在听、说、读、写的各个环节,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使之和谐统一,让学生在接受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体会作品的内在蕴含,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达到传文受道的目的。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