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德育 -> 正文

学生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策略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20:48:26阅读:
字号:|

  学生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策略论文

  摘要:要使德育教育走出误区,必须增强学生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这一直是老师工作研究的重点。本文笔者从七个方面进行探讨,以供广大同仁借鉴和共勉。

  关键词:德育教育 有效性 树立 确立 明确

  在我国,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德育教育走入一个误区:一方面,无视人的正常诉求,盲目拔高道德要求,道德目标“圣人化”,从而压抑正常人性;另一方面,与此相反,日常生活中,缺乏规则意识和参与意识,更缺少最起码的公正和民主,任由人性弱点泛滥,从而走向另一个极端。如何增强德育教育的有效性,一直是教师们工作研究的重点。我的体会是,必须遵循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教育。具体做法是:

  一、树立科学的德育教育理念

  培养和造就能够将正确的道德认知付之于道德行为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让生命之花艳丽芬芳。”

  “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二、确定符合学生实际的德育教育目标:责任、个性、文明

  我认为,责任、个性、文明是一个生命最重要的三维目标,责任:是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就在于要担负起应该担负的责任,否则,就是行尸走肉。个性:是生命的色彩。没有个性的生命体颜色是灰色的。文明:是对生命的尊重。文明即是对他人的尊重,更是对自我的尊重。

  三、确立德育教育的主题:生命教育

  德育教育的内容广泛:集体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国防教育……我把这些教育内容全部会聚到“生命教育”的旗帜下,通过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的教育教学活动,达到帮助学生了解生命的意义,呵护生命的尊严,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从而拥有享受美好人生这样一个目的。

  在此基础上,我努力挖掘生命教育的元素,确立每个月生命教育的主题,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生命教育体系。生命教育的月主题是:1月份——积累,2月份——实践,3月份——爱心,4月份——自强 ,

  5月份——劳动,6月份——选择,7月份——敬畏 ,8月份——关爱,9月份——尊重 ,10月份——信仰,11月份——和谐,12月份 ——创新。

  四、明确德育教育的途径

  ①从大德育教育的观点看,“人人”都担负德育教育的责任,“时时、事事、处处”都应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②从班主任的角度看,班会、夕会应是主渠道。应该认真的思考、研究它们的内容、形式。我所采用的主题班会形式有:讲座、朗诵、角色扮演、游戏、名人名言、经典故事、唱歌、讨论、辩论、模拟法庭等。主要是根据不同的主题,采取有针对性的形式。

  五、确定德育教育的载体:《班法》的制定、执行、处理、修订

  ①制定:在教师的宏观指导下,学生民主讨论制定。

  ②执行:由各监督检查小组检查评定学生的执行情况。

  ③处理:这是关键环节。处理不仅仅是批评、处罚,而重在养成和发展。

  ④修订:根据执行情况,由学生讨论修改。如此循环往复,《班法》由繁到简,学生品行由好到更好。

  六、做好德育教育的常规工作

  ① 开学前:修订印制《班务工作手册》、《学生思想品德评定用表》等各种表册;制定班级德育教育计划;

  ② 开学初:了解掌握学生情况,组建各种学生组织;制定(或修订)《班法》。

  ③ 每天上好夕会课

  ④ 每周上好主题班会。

  ⑤ 期中考试(期末考试)前一周,组织学生思想品德评定。

  ⑥ 期末考试前,做好德育工作总结。

  ⑦ 期末考试后,组织学生填写好《家长通知书》《学生成长手册》

  七、明确德育教育的几个观点

  1.教育≠说教,而应是交流、沟通,在这一过程中,把自己的价值观传递给学生,把分歧的观点统一。实在无法统一,就让它保留。这就要求教育者应有平等、民主的思想和理念,具有准确把握交流、沟通的切入点和契合点。孔子的教育方式就是对这一理念的最好证明。孔子的教育方式(李零语):我觉得,谈话效果最好,促膝谈心,面对面谈;三人也行,两人说,一人听,插着说或论着说;三人以上的谈话,有点乱。孔子谈话,一般都是“二三子”,顶多四个人,加一个弹琴的。上课,就是陪老师聊天。或者坐屋里,东拉西扯;或者在户外,边走边聊。我很羡慕那时的教学。

  2.通过教育让学生形成一种观念固然是教育的成功,但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观念也不能说是不成功。往往这就是我们教育的误区:过于重视教育的结果。这也就是“实在无法统一的观点,就让它保留”的原因。

  3.教育应该是开放的,而不应是封闭的。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把学生的言行、品德与整个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联系起来加以教育。这就要求教师主动的介入社会生活,对整个社会保持一种关心、兴趣和审视的眼光,经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形成自己健康的、积极的、向上的价值观,以此来和学生交流、沟通。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