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论文 -> 德育 -> 正文

浅析网络社会背景下的学校德育对策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3-4-21 20:48:27阅读:
字号:|

  浅析网络社会背景下的学校德育对策

  论文关键词:网络道德教育 学校德育 实效性 对策

  论文摘要:网络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已成为学校德育关注的问题。通过研究网络道德教育增强德育的实效,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颁布,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已经引起全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以承担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为主要职责的学校德育也被重新审视并给予高度重视。而学校德育工作如何跟进社会网络化趋势则是当前面临的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问题。社会网络化的迅猛发展给学校德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学校能否适应社会发展,抓住机遇实施网络道德教育,这不仅是学校德育研究过程中的一个理论建构间题,更是直接影响现实学校德育活动并起着重要导向作用的实践问题。随着网络社会化的发展,对于德育必须关注网络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影响已经没有异议,学校网络道德教育也试图从初始的“热点聚焦”状态迈向常规的系统运作。然而,要真正实现网络道德教育在学校工作中的“掷地有声”,对网络社会背景下的学校德育工作进一步研究和论证是不可缺少的,而且是至关重要的。

  网络道德教育是网络时代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的新任务。它具有两层含义:首先是指教师对触网学生的正确引导和正面教育;其次是指教师运用网络技术手段和网络德育资源开展学校德育工作。在网络社会背景下,学校德育需要以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工作方式应对信息化社会的挑战。

  一、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网络化社会的迅速发展,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受教育。学生可以在网上获取大量的信息,通过有效的分析、整合、吸纳内化为自己的知识;网络也可以将名师课堂搬到家中,进行更具个性化的学习。在网上,没有中心,没有上下级等级关系,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主体,可以毫无约束地挥洒自己的个性。网络能够改变学生的交往方式,扩大学生的交往范围,使学生不再受任何时空限制地去与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的人自由、平等地沟通和交往。也正是由于网络对任何人的这种充分的自由性和自主性,使学生在接受正面教育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负面影响。

  1.网络社会化使一些学生迷恋上网

  近几年,网络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互联网连接着千家万户,网吧也在城乡遍地开花,在客观上为学生上网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学生上网非常普及,网络文化对他们的影响也在逐步深人,为当代教育注人了新的活力。但是,另一方面,网络社会化也给学校和家庭教育带来困惑,许多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由于过度沉迷于网络而出现的“网络沉迷”现象及其消极影响几乎是束手无策。比如,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网上聊天,对网络产生强烈的依恋;人机对话或网上交流使学生趋向孤立、冷漠和非社会化,造成学生交往能力下降。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当世界正兴高采烈地迎接下一个社会的来临时,因特网所带来的负面伤害正悄悄地侵蚀人们最脆弱的心灵层面。”

  2.网络信息良芬交织造成学生价值判断迷失

  互联网的开放性,内容的庞杂多样性,使大量的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与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交织在一起。由于教师难以控制学生上网,又不能及时给予指导,面对多元文化结构的网络社会背景下的多种价值标准,容易造成学生价值判断的失误。例如,网络上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文化传统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青少年学生通过网络接触到的多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宣传论调、文化思想等,往往与学生头脑中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冲突,使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倾斜。因此,对于缺乏明确的判断是非善恶标准的学生,在道德评价和道德选择上会十分矛盾,文明与落后、现代与传统、激进与保守等完全相反的思想道德水准可能同时存在于头脑中,使其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造成学生价值判断的失误,表现出不同的思想觉悟和道德言行,甚至表现出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不一致的人格特征。

  3.网络的隐蔽性导致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

  青少年学生缺乏政治经验,世界观、人生观尚未成熟,所以网络对他们造成的不良影响更为严重。在网络上学生可以发挥想象,做自己愿意做的任意事情,随心所欲地成为“破坏者”、“大侠”等虚拟人物,其身份、行为等都能够得到充分隐匿和改变,而且大多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和义务,成为一个完全理想的自我。这种凸显的自主意识冲击着他们的责任感,引发了大量的失范行为。例如,有的学生在校是个好学生,在家受到家长及邻里的称赞,在社会上遵章守纪,可是在网络社会中,则表现得完全相反,残忍、贪婪、不顾伦理道德,甚至充当“黑客”导致犯罪。还有的学生从网上下载不良的信息或下载他人作业等,更为严重的受害是美丑混淆,价值取向迷乱,幼稚的学生肆无忌惮、为所欲为地进行心理放纵,浏览黄色网站,受黄毒的侵害导致“网恋”。网毒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和精神造成了重大伤害,腐蚀了学生的灵魂,弱化了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意识,严重的出现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甚至导致犯罪。

  二、网络社会背景下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校对网络道德教育重视不够

  当前学校德育的状况并不乐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劳凯声教授组织的调查中,在回答“你所在的学校进行过哪些有关网络的道德教育”的问题时,有31.1%的学生选择“从未进行过网络道德教育”;在回答“学校是否开设有关网上与伦理道德的课程或者主题班会、讨论”这一问题时,94. 8%的学生认为所在学校没有做到。可见,总体上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学校德育观念还停留在传统德育时期。学校教育对网络时代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没有及时做出反应,学校网络德育远远落后于网络对青少年学生的冲击,造成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淡漠。笔者曾经对中小学生进行调查,问学生对“黑客”的看法,学生讲的竟然是对“黑客”的羡慕、崇拜,“黑客”在他们的心目中是侠客、偶像、英雄。在网络社会背景下,学校德育内容缺少与网络相关的价值判断指导,必然会导致学生思想及行为出现问题。

  2.家庭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严重滞后

  家庭教育在孩子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也要与时惧进。随着社会的发展,“文盲”将与不懂计算机、不会上网相提并论,因此,家长要教会孩子上网,让孩子知道网上还有比“游戏”和“聊天”更精彩的世界。可是,目前家长只看中孩子的学习分数,根本不了解孩子的需要,不会启发引导,也不会建议忠告,依然沿用已经不适合现代家庭教育的传统教育观点与手段,与孩子难以沟通。多数父母由于对网络和游戏了解不多,难以理解孩子“e网情深”的感受,只对孩子接触网络顾虑重重,或简单粗暴地否定、干涉,或阻止孩子上网,结果适得其反,引起孩子的反感、对抗和叛逆。家长很少反躬自问—我们懂得多少关于网络的知识,真正懂得孩子的上网需要吗?如果不懂,又怎么去引导孩子上网?北京师范大学一位博士母亲对孩子使用网络非常谨慎,直到有一天家长的权力受到挑战,10岁的孩子从网上为她订购了一本书,名为《你的孩子吃你这一套吗》。这预示着传统教育观念与手段已面临互联网的冲击与挑战,家长一味采取强制或批评的做法不但解决不了问题,相反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使他们更加痴迷网络。

  3.教师网络道德教育素养亚待提高

  中小学教师现有的网络德育素养是开展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前提条件和基本保证。笔者对当前中小学教师的网络德育素养的状况进行过调查。结果发现,一些教师对学校网络道德教育认识模糊,有28.9%的教师对学校目前是否对触网学生进行系列化德育“不清楚”,27.5%的教师对学生进行系列化德育持否定态度。一些教师认为学校对触网学生进行系列化教育,主要是通过德育课或教育讲话、讲座、座谈会、班会以及与家长沟通等传统方式,没有提出采取网络技术手段和网上德育资源进行德育的,多数教师还停留在德育工作的目的是禁止学生上网上。一些教师认为自己的网络知识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学生,并且缺少学习信息技术和网络道德教育知识的积极性。据调查,“经常触网”的教师只占19.1%,多数教师不经常上网,而“从不触网”的教师人数比例达28. 6 %其中小学教师、年纪大的教师、农村教师更为明显。

  三、网络社会背景下的学校德育对策

  1.转变教育观念,突出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网络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应结合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发展要求,制定新的学校德育目标,培养具有民族精神血脉的现代中国人的人格。要改变以往过于抽象、过于空泛、过于理想的德育理念,回归基础性、生活性的德育。网络已经走进学校教育,走进人们的生活,使人类的交往、学习、休闲娱乐突破了时空性,更加便捷、迅速和丰富多彩。学校教育工作者要意识到网络发展是社会进步的象征,是未来个人学习的有效途径;更要意识到网络道德教育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面临的新任务,教师要将学生带进网络世界。我国已经确定在中小学中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加强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及课程的整合,网络道德教育也将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新视点。广大教育工作者对网络的认识不能存有偏见,不能停留在网络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上,应彻底改变“网络是禁区,不能让学生上网”的观念,相信科技的进步一定会带来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如果不更新教育观念,必然会导致行为上的障碍,对学校网络德育产生排斥心理和抵制行为,教师引领学生上网就会变成一句空话。比如,不注重引导学生触网,只是一味地“抓”学生“上网”,就是观念不到位的表现。学校开展网络德育工作,转变观念要先行,要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等有关文件,以及国内外信息技术与学校德育工作整合的先进经验,调动广大教师主动研究、探索网络道德教育新途径、新方法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提高教师素养,增强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社会对德育教师的素养要求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相对稳定的个人思想道德素养,如正确的世界观、深厚的人文底蕴、熟悉青少年心理发展特征等;另一部分则是处于动态发展中的具有强烈时代特征的德育素养。在中小学生普遍“触网”的今天,网络上的新思维、新动态层出不穷,瞬息万变,如果不具备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锐的思维,教师就很难与学生进行毫无障碍的沟通。提高德育教师素养不能局限于对网上知识的体验,还应该尽快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良好的教师信息素养是学校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条件,是学校实施网络道德教育的关键性因素。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素养已经是教师适应网络社会的基本素养和走进网络社会的“通行证”。国家教育部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一“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师教育跨越式的发展,积极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紧迫的重要任务。教师一定要意识到,当我们喋喋不休地讨论网络的利弊时,网络已经征服了学生的心,而作为以传递知识、信息为己任的教师,信息素养却落后于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与信息社会格格不人。许多教师不会上网,不会发E-mail,不懂“QQ”,甚至不会使用U盘等等。教师连这些最简单的信息技术都不懂,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呢?如何向学生谈上网的利弊呢?如何利用网络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呢?师生网上交流已是今天教育不可回避的现象,应视为网络道德教育的新途径。因此,加强网络知识和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网络德育信息素养刻不容缓!

  3.调整德育内容,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根据学校德育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我们应调整德育内容的重点。网络道德教育不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学校德育现代化的需要,更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时代的发展促使德育课程体系变革,有必要开设网络德育课程。学生只有掌握了网络技术才能深人网络生活,体验网络交流。网络道德是现实道德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而对于现实道德中的一些规则和范畴,网络道德同样应该遵守,制定明确的网络道德规范并向学生实施影响和教育,就成为学校德育课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互联网作为新的信息传媒,已成为现代人获取知识、传递信息和交流情感的重要载体。人的信息素养不仅体现在搜集、检索、处理和使用网络信息上,还必须具备较强的信息伦理素养和社会责任意识,有较强的信息免疫力,能够甄别有害信息,帮助学生抵制有害信息的侵蚀,履行网络信息技术要求下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现代信息技术传递的大量信息中,各种大众媒介传播的各式各样的信息—娱乐节目、新闻、广告等与孩子们在学校所学的东西形成竞争或者背道而驰的局面依然存在。当前,没有一个机构和部门能够支配和控制网络传媒信息的流向,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承担这个社会责任,引导和帮助学生甄别和消除有害信息,抵制信息技术带来的负面效应。一些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家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已将“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安全规范教育纳人教育课程,以防患于未然,从而使学生的道德伦理素养在网络学习和网络道德实践中不断提高。

  4.加强校园网建设,充分发挥网络德育的功能

  进人网络社会,学校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浓郁的运用信息技术的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目前我国正在实施“校校通”工程,一种引导学生正确上网的新举措率先在一些大城市兴起,那就是建设校园绿色网吧,给学生上网营造一个宽松、舒适、健康的新环境,积极引导青少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对于具有一定数量的电脑、网络资源的学校来讲,创建校园绿色网吧是满足学生对网络的需求、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的一项重要措施。校园网吧与电子阅览室(或网络教室或电脑机房)与营业性网吧相比,具有很多优点,其中以“绿色”为其主要特征。“绿色”是建设校园网吧的重要保证:室内整洁干净、通风良好,上网人员成分单一,氛围清新;设备功能先进,聊天、宽带视频、小型益智游戏既吸引学生,又有助于学生网络素质的提高。校园网吧的人性化管理,既能严格控制网上内容,过滤网络垃圾,又能随时监控上网时间,及时警告浏览不健康网页的学生或强制自动关机,充分体现网络德育的人文性。学校要善于利用校园网及网上资源来提高网络德育的质量,提升校园网的文化品位及文明程度,强化校园网的育人功能。

  5.重视科学研究,探索学校德育工作的新途径

  网络道德教育是随着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课题,需要将德育科研融人学校的常规运作,其“切人口”就是从现实情景出发,通过德育科研实践探索,寻找符合时代特征、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的网络道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进而推动学校网络德育工作的深人开展。

  近几年来,我们通过科研推动学校的网络道德教育,指导学校探索社会网络化趋势下的学校德育的途径,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诸如,加强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学校德育要注意疏堵的结合,引导启发学生,促进上网自律。加强人文精神教育,培养学生的价值理性,让他们学会选择;加强道德自律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让他们学会在虚拟世界里选择“慎独”。开设“网络信息欣赏”或“网络信息辨析”等网络德育课,通过建“绿色”校园网争夺学生“眼球”,吸引学生到传播先进文化的网站。在学生中建立计算机兴趣小组,开展网络知识竞赛或网页设计赛、动画制作赛、电脑编程赛、网络游戏赛,征集与网络有关的文章、漫画等活动,既满足学生的上网乐趣,又可以引导他们进人安全健康的网上精神家园和快乐大本营,从而营造出绿色网络空间。鼓励教师上网与学生交流,开展网上心理咨询,班主任向学生公开E-mail地址,或利用QQ与学生网上交流。实践表明,德育科研的作用是全方位的,从提高教师网络道德教育素养到积累网络德育经验,从拓展学校德育的途径到促进德育实效的提高,都是通过科研促进和带动学校网络德育的结果。

  综上所述,网络道德教育是一个既有理论探索和创新、又富含实践操作及要领的教育实践,其学术意义和实践应用价值都是不言而喻的。尝试探索网络社会背景中的学校德育对策,带给我们的认识和思考将不限于定义本身所演绎出的意义或价值,而是要通过对网络道德教育的考察和理解,触动和改善人们对受教育主体所处的整体环境的认识,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落实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推动我国教育改革向着更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方向发展。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