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资本建设的现实选择
学校文化资本建设的现实选择
[摘要]文化资本是影响学生学业成就的重要因素。但是,当前我国学校文化资本建设存在学校本位课程及重要文化活动的文化缺位、学校文化物品陈旧并利用率低下以及学校奖励制度有形式无“血肉”等弊端。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以校本课程与学校文化活动为重心体认学校文化资本,拓展学校文化物品井提高利用率。建立以学校为纽带的多元社会关系以及提升教师的自主意识和能力等方式。来促进学校文化资本建设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
[关键词]文化资本;学校文化;校本课程
众多研究表明,文化资本已成为学生学业成就的重要影响因素,不同阶层及不同家庭的学生往往因文化资本的差异而取得有差异的学业成就,同样,学校所提供的文化资本也是学生高学业成就取得的重要因素。我国现有研究对于家庭和学生所在阶层提供的文化资本对学生的影响比较重视,而很少论及学校文化资本建设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这导致了学校文化资本建设的诸多问题,有必要在厘清问题的基础,提出学校文化资本建设的思路,进而促进学生学业成就的提高。
一、文化资本及其在学校教育中的意义
一般来说,文化资本主要指个人具备的知识、观念、行为等文化资源的多寡,因为这些资产的多寡会影响个人的生活、成长与发展,知识越丰富、观念越进步、行为越适宜,就拥有更优越的文化资本,因此,可视为是个人的一种资产与财富,与金钱、社会地位等资产相提并论。Ⅲ国内外研究发现,文化资本受家庭背景影响而造成差异,学生的家庭背景越好、父母教育程度越高、家庭收入越多,其拥有的文化资本越丰富。然而,文化资本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不仅表现为学生对家庭文化资本的继承和运用,其中学校能否为其提供充量与合适的文化资本也影响学生高学业成就的获得。学校文化资本对学生学业成就的影响说明,我们通过在学校增加学生的文化资本可以提高学生学业成就的表现。学校文化资本建设对于提升自身素养和能力,进而对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首先,提倡建设学校文化资本体现了对学校文化所蕴含的精神、价值及意义的尊重与发扬,可以在充分挖掘学校文化潜力的基础上有步骤和有层次的提高学校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其次。从资本的内涵上讲,学校文化需要在不断发展中实现增值,将学校文化作为一种资本建设不仅可以提升学校文化的价值,还可以在提炼和创新文化的过程中实现文化的滚动发展,进而为学生提供丰厚的文化土壤。再次,鉴于资本本质上体现了一种权力关系,学校文化资本建设有助于认清学校文化体系中的各种关系,进而帮助学校成员认清各自的位置,在尊重各自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实现文化的多元创生,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
二、学校文化资本建设的现状及其问题
文化资本包括身体化、客体化和体制化三个层面,本文以台湾学者廖慧宜硕士论文《学校赋予学生文化资本及社会资本之研究》中提供的学校文化资本调查表问卷作为调查工具,将原调查表的文字由繁体改为简体,以利于用大陆教师理解的语言结构予以表述,并请有关教育学和心理学专家审定。该调查表共20题,1-4题为“学校基本资料”,5-14题根据“学校文化设备”编制,15-17题依据“学校文化活动”编制。鉴于该调查表主要调查了文化资本的具体化和客体化两个层面,本文为了达到研究目的,采用质性个案学校研究方式,选取大中城市、城郊结合部和郊区三个层次学校作为材料来源,通过分析学校的制度文件,辅以访谈和调查,以期明确学校文化资本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共性问题。
(一)学校本位课程及重要文化活动的文化缺位
文化资本的首要层面在于具体化文化资本,是指与个体直接联系的文化资本,需要主体付出时间、精力和财力,而且必须亲自投入其中,是通过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而储存于个体中的文化知识、文化技能和文化修养。在学校教育中,学生所积累的文化资本主要通过学校本位课程及其重要文化活动体现出来,但学校文化资本建设中却存在如下问题。首先,学校为课程开发而开发,没有注重通过课程开发培育学生文化气质(通过身体表现出来的包括体态、姿态、举止仪表、交往行为、操作技能等形式与特征),不注重学生的文化积累,落入了既有课程开发活动对于知识及技能技巧过分倚重的“俗套”。其次,知识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在文化活动中不断丰富与发展,而当前学校文化资本建设往往忽略了二者的联系,没有将学校文化传统作为一种文化氛围或文化环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实现文化资本具体化,也就是说,学校没有充分利用文化的资本作用,没有通过特定的文化活动有机联系学生的多元文化实践,造成学生形成片面的文化知识,而不是富有文化性的知识。再次,学校文化的“文化背离”。按照文化资本理论,只有当学校为学生提供符合主流认可的文化时,学生的学习成果才能最大化。也就是说,学校所进行的课程活动以及其他重要文化活动没有有效分析课程标准所体现的文化蕴义,造成学校文化不能更好适应学生对于“正统文化”需要的满足。
(二)学校文化物品陈旧并利用率低下
文化资本的另一种形式是客体化,它是文化的物化形式,从资本的角度讲,也是一种商品,一种打上文化烙印的特有商品。这些文化产品具有双重特性:首先表现为一种资源,一种能够促进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资源,可以为文化的增值提供新的源泉和动力;其次表现为一种精神象征,一些文化物品不仅是物化的形态,而且透过这种物化形态能够感受到一种精神的存在,一种催人奋进的标示物。客体化文化资本的双重特征决定了个体所拥有的文化产品蕴含两层涵义:首先是个体能够拥有经济资本意义上的文化产品,也即这些文化产品归属于自身,或者能为自身所用;其次是个体能够拥有消化或者理解这些文化产品的能力,也即能够认识到这些文化产品中蕴含的精神意义。学校文化资本的客体化主要表现为学校文化设备,诸如学校藏书、电子资料以及相关资讯设备等,同时,这些设备在学校中的利用率以及这些文化设备对学生学习的帮助程度。具体而言,虽然某些学校藏书较多,但并没有表现出较高的阅读频率,而且很多文化书籍不能反映出当前新知识的发展特征,也与当前学生的学习联系不紧密,不能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实质帮助。同时,虽然我国实现了校校通工程,但学校的电脑及资讯设备使用率比较低下,有些学校的硬件设备仅供教师使用,软件的储备以及使用更为低下。此外,学校很少充分利用校外的图书及其他资讯设施辅助教学,这也间接造成学校资源来源单一化以及利用率低下,无法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资源。
(三)学校奖励制度有形式无“血肉”
体制化是文化资本另一种重要形式。它是经过某种制度确认的文化资本,其常见或典型的表现形式是通过毕业证书、等级证书和职称证明等来确定个体的学术资格或文化程度。学校制度化文化资本的内涵就在于通过奖励社会认可和学校器重的文化资本而区分学生的学业成就,学校赋予学生体制化文化资本的高低也就在于能否为促进学生学业成就提高而提供的各种方式与手段,其核心是能否为促进学生高动机和期望而建立一套奖励制度。制度化文化资本运用于学校教育是一种普遍现象,但也存在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首先,缺乏明确的哲学指导。制度化文化资本建设源于学校的教育哲学,是学校办学理念下的一种具体化。然而,许多学校设定的各种奖励制度普遍一致,没有学校特色。鉴于与众不同的稀缺性特征的资本特性,只有当学校设定的奖励制度在体现学校哲学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特色才有资本的特性,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其次,各种奖励制度“各自为政”。许多学校领导者没有意识到奖励制度对于学生学习的有效促进作用,导致虽然学校有很多对学生取得较高学业成就的奖励措施,但这些措施没有有效联系学校特色活动,没有交叉与综合使用,导致了制度效益的低下。再次,重奖励形式轻过程中的精神鼓励与动机激发。从学校奖励制度看,很多学校有一套“完备”的奖励制度,各种措施层出不穷,既有精神奖励也有物质奖励,但物质奖励成为主流,没有在活动展开过程中给予适当的精神奖励,让其成为一种学习的不竭动力。这种重物质奖励忽略过程中的精神奖励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全面发展。 三、学校文化资本建设的路径选择
根据布迪厄文化资本的假设,学生所获得文化资本越丰厚,就越有可能取得较高的学业成就。因此,我们有必要在深刻理解学校文化资本建设存在的共性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学校文化资本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以校本课程及文化活动为重心,体现文化资本价值
校本课程是学校哲学指导下的课程活动,是以学生根本发展为旨归的学校课程行为。首先,学校应具备符合自身发展和当地社会发展实际的教育哲学,形成特色,将学生的需求作为第一要务,这样才能有资本的“稀缺性”特征,有了区别其他学校的典型标志,也才能形成学校独有的文化模式,才能提升学生特有的文化资本。
其次,强化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以及地方课程的内在联系。鉴于我们当前对于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以国家课程为主要指标的考试形式,只有当校本课程成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或者说成为国家课程的重要部分的时候,这时候的校本课程才具有很高的文化资本价值。对于具有明确哲学的学校而言,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制度的完善以及提高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实际参与,切实提高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实现,可以进一步提升学校的文化资本,这样可以通过国家课程的延伸性学习补充和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进而提高学业成就。
再次,强化学校文化活动的文化内涵。文化资本理论认为,只有符合和满足学校所认可的文化体系,或者说符合社会要求学校所传授的文化体系的那些学生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学业成就。学校之间尤其是资源和社会文化的差异决定了,只有那些有充足文化资源和条件的学校才能够为学生提供多样的文化活动形式,才能培养哲学家意义上的“有文化的人”,即“消息灵通、有智慧并且知识渊博的人”。学校文化资本的文化活动建设就需要从提高文化活动的意识、认识学校文化活动的目的及其意义,立足当地文化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并使其紧密结合课程所蕴含的文化资本结构,进而通过促进学生知识视野等方面的拓展加深和强化学生的课程学习。
(二)拓展学校文化产品并加强利用
从现有的学校文化产品看,学校所拥有的客体化文化资本主要包括图书资料、电脑设备以及相关的配套资讯设备,从深层次的资源看,还包括学校能够从这些资讯设备中所获取的各种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各种资源。学校文化产品具有增值性,并在文化学意义上体现为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即这些文化产品应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使其得到精神的享受和素质的提高以及自我价值的实现,而不是成为学校的一种固定资产。也就是说,学校的这些文化产品应该增强其利用率。将其用于一切促进学生学习的各种文化活动之中。
其次,从我们对学校的调查情况看,学校的文化产品已经有了一定量的积累,但很多学校却没有充分使其资本化,进而影响了学校的文化资本总量。这就需要学校了解本校所拥有的各种物质资源和相应的文化设备,并了解师生使用这些文化产品的需求及问题,妥善规划,并教导学生善用这些文化设备学习,使学生拥有自我学习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再次,将文化产品的使用逐步制度化。文化产品的持续增值不能仅靠一任校长的一己之力,而应将其作为一种长期的学校文化资本,使其不随领导的变更而失去效力,这就有必要建立一整套关于文化产品利用使用的制度,通过制度规范来引导对于学校文化产品的建设和利用,进而提高学校总的文化资本。
(三)建立以学校为纽带的多元社会关系
社会资本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也是提升学校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国外的相关研究表明,当一所学校能够有效增进学校与家长、社区的互动与联系,有效提升学校形象,增进家长及各界人士的认同,就可以为学校创造更多的社会资源,并为学校带来长期的社会效应,成为学校的一种长期的理性投资。
首先,增进学校教师与家长的联系。相关研究表明,学校的社会资本越高,说明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越关注,也就越有利于学生取得有效的学业成就。其他研究也表明,如果教师家访次数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良好,可以有利于学生的数学成绩。_由此可以看出,如果我们增加学校与家长的各种联系,建立家校合作的各种模式,通过多元的方式让家长参与学校的各种文化活动以及学习活动之中,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业成就。
其次,加强学校与社区的联系。从社区与学校的关系看,学生在其特定社区的朋友数、学生同伴文化、家长与孩子友伴父母间的熟识程度等都是社会资本的重要层面,有实证研究表明,家长对孩子朋友及朋友家长的熟识程度对数学成就有正向的影响。同时,如果学校能够有效利用社区的各种文化场所以及社区内的人力资源,既可以解决学生学习活动的衍生性问题,也可以利用校外知识资源予以增进学生对于学校文化资本的掌握。
再次,形成学校社会资本开发的制度化。学校应该具备一定的制度,建立家长、社区及相关人员人力与物力资源库,当学校在面临问题时,可以立即透过人力和物力资源库的搜寻,找到可以予以学校协助的相关人士,让校外资源发挥最大的经济和文化效益。
(四)提升教师的自主与资本意识以及文化活动设计能力
教师是学校中促进学生积累文化资本的重要主体,主要通过创造性的传授课程文化知识予以增进学生的文化资本。此外,教师对于学生文化资本的积累作用还体现在,教师是否能够鼓励学生参加有利于课程文化知识积累的各种文化活动,以及利用各种社会资本促进学生知识视野的拓展和增加。具体而言,需要通过如下方式提高教师资本进而促进学生文化资本的积累。首先,提高教师的自主性。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虽然给予了教师很大的课程权力,但教师的工作自主性仍显不足,学校应给予中小学教师更多的自主空间,提升教师的专业自主地位。以及提高其在学校行政决策参与、教材内容、教学进度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自主性,发挥其对于正式课程的创造性传授。其次,提高教师的资本意识。中小学教师有相同的专业心向,特殊的生活风格,其本身就反映出很高的文化资本,这是因为文化资本与教育程度息息相关,教育程度越高,所具备的知识、观念与行为就越优越,形成有利的文化资本,而现实中教师往往没有认识到自身的文化资本在促进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资本意识不强,这有必要帮助教师认清自身的资本形式与内容,充分运用自身资本以促进学生的文化资本。
再次,开发教师的文化活动设计能力。除正式课程学习外,学生文化资本积累需要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及相关文化途径予以实现。在这方面,教师的文化活动设计能力至关重要。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利用弹性时间结合艺术与人文领域,培育学生艺术、音乐等才艺,提升学生文化素养,也可以利用自身的社会关系和学校的人力与物力数据库,灵活科学地设计辅助学生增加文化资本的各种正式与非正式文化活动。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