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研究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可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十分必要的。那么,我们应如何在课程实施中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的培养呢?我们在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能力进行理解后,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能力的结构要素,并进而提出了培养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能力的四种方法。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学习能力;结构要素;培养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从小学到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生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见,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十分必要的。那么,我们应如何在课程实施中对学生进行学习能力的培养呢?这个问题是值得深入探讨的。
一、研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能力的价值
(一)时代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已进入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许多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新事物、新问题冲击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过去从小学、中学所学到的知识几乎是一生通用的,而在当前这急剧变化的时代,只有全面地从社会的各个领域去获取信息,尽快获得正确认识和解决社会的能力,才能应付来自时代的挑战。所有这一切都表明,仅仅依赖学校里教师传授的知识,单靠书本上的一些现成的结论,显然是不够的。所以,教育的真正意义不在于让学生获取一堆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会学习。
(二)教育、心理学理论发展的必然
传统教学论是一种主知的理论,视教师为主体,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首要职能。在这一教育过程中,教师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然而,近几十年来,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除了尝试建立一套理论架构外,都希望将学习理论所发现的变量加以有效的控制,以促进学习者达到预期的目标。即从过去的以研究教学行为如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业成绩,转向研究教学如何通过研究学生的内部认知过程而影响其学业成绩。因而,“学会学习”则成为研究的主题。可以说,未来的文盲将不是那些不会阅读的人,而是那些没有学会如何学习的人。
二、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能力的理解
学习能力是在学习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策略去独立地获取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个性特征。任何学习活动都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策略的定向调节和控制下进行的,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知识、技能和策略,则学习活动的定向和执行环节就不可能实现,也就无法形成相应的学习能力。由此,我们认为,构成学习能力的基本要素主要有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策略。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言,它主要是围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三条暗线以及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四个领域,并结合学生身心特点和年龄特征,在三条暗线四个领域上有层次有侧重地进行活动设计的。它主要是想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使学生在“考察”、“实验”、“探究”、“设计”、“创作”、“想象”、“反思”、“体验”等一系列活动中去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其实践和创新能力。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能力结构要素
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目标是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根据这一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能力应包括以下几个要素:(1)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2)处理信息的能力。(3)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4)科学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
1.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创新意识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的观念和意识,而创新技能则主要包括创新主体的信息加工能力、一般工作能力、操作能力以及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等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就是基于提高学生“发展性学力”的理念,力图在保证学生“基础性学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其“创造性学力”。它要求以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体验为基础,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墨守成规,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究,勇于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
2.处理信息的能力
这项能力是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信息时代的现实表明,单纯追求知识的量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学会如何处理信息,以为我所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发展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信息素养。这就包括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对信息进行反思和辨别的能力等等。
3.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实施中,有很多是需要学生分组进行的。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基本组织形式贯穿学习活动过程的始终。课题研究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小组成员间合作的好坏。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必须学会相互理解、彼此尊重和信任,学会互相帮助和支持,使同学之间建立起一种融洽、友爱的亲密伙伴关系。同时,通过社会调查、访谈、外出收集资料、向专家咨询等,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而且还能培养他们独立运用社会交往技能去争取成功的能力。
4.科学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会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它能使学生获得亲自参与探究的积极情感,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乐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品质,养成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四、如何培养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能力
1.教学应重视学生学习过程,培养学生创造性自主学习能力
我们可以把学生的学习过程看成是创造的过程。让学生学会自主创造,使其能发现身边事物的问题,把问题提出来,并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努力开发学生的自主创造潜能,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不断锻炼这种自主创造的过程。
如在教学《海底动物之“家”》这一课时,我们就给学生画出了很多海底动物。在图中,有的动物做了介绍,有的动物没有介绍。那么这些没有介绍的动物什么动物呢?它们究竟是不是海底动物呢?是怎样生活的呢?学生发现了问题,并提了出来。此时,教师就不能对这些问题作平铺直叙的回答,而应启发学生展开创造性思维,自主探究解决这些问题。如提供学生相关资料,让他们查阅,自己回答这些问题。或者让学生上网查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详尽的资料,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创造性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充分锻炼。
2.游戏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手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具有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且还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悦的情绪,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游戏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在《黄色通道告诉我》这一课中,我们设计了这样一个游戏活动:就是让学生两人一组,一人用手帕蒙住对方的眼睛,让其独自摸索着走走操场,摸摸校园理的树等等。然后请给自己蒙眼睛的小伙伴牵着自己走走。然后两人再交换。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在教学中,看着学生在游戏时表现出忽而兴奋,忽而紧张,忽而神奇的小脸,可以知道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已全身心投入到自主学习中。教学中的游戏,富有启发性、创造性、灵活多样,又能使学生产生成功的愉快情绪体验,是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利器”。试想,若在这节课直接给学生讲要如何帮助盲人,那他们的感受是远远不及这种直接体验来得深的。
3.求知欲促使学生自主探究知识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求知欲(即学生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一种需要或倾向)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对学生学习活动最具推动力的因素。在教学《嫁接小尝试》一课后,许多学生都有这样的要求:“这些水果、鲜花真神奇,我很喜欢它们,我还想学些它们的知识。”这个时候,求知欲在他们身上继续“作怪”,学习的动机在发生变化。在刚开始上这堂课时,学生拥有的是“要我学”这种外在动机,而到课后,它已转变为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对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的“我要学”这种内在动机。为了解决学生的“课已上完”和“我还想学”的矛盾,我们就安排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在现代信息工具的帮助下,自主探究学习。学生利用因特网,在多种网页中查找嫁接的有关资料,并试着嫁接一些新品种。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不仅增长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学会并掌握了学习知识的方法。
4.巧设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问题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一个好的问题,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锻炼学生能力等教育功能。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能解决问题是有能力的体现,能发现问题同样也是具有能力的体现。经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逻辑过程的多次反复练习,学生会大大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教学《玩中的科学》这一单元时,我们就为学生设计了“不倒翁”为何不倒、有趣的影子游戏和我的发现这样三个活动。其中,在“不倒翁”为何不倒这个活动中,我们通过让学生玩耍不倒翁,使其自己提出“不倒翁为何不倒呢?”这样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拆开不倒翁,发现它的秘密。同样,在“有趣的影子游戏”这个活动中,我们也巧妙地设计了一些问题,让学生从问题切入,以问题为“导火线”,自主进行探究学习。经过这样的反复练习,学生的科学探索能力必然会得到提高。最有希望的成功者,并不是才华出众的人,而是那些最善于利用每一时机去发掘开拓的人。
参考文献:
[1]李臣.活动课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
[2]毕华林.学习能力的实质及其结构构建[J].教育研究.2000.7.
[3]靳玉乐.活动课程与学生素质发展研究[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
[4]西南师范大学教科所编写的《综合实践活动》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