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论文]立师志 修师德 练师功 树师表
江泽民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到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究其实质就是要求学校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无数正反事实告诉我们,要完成这一历史重任,关键是要全面提高教师素质。而“立师志、修师德、练师功”恰是教师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最佳途径。
一、立师志 乐于奉献
社会赞誉“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然而,教师却是清贫的。选择了教师就意味着选择了两袖清风和一室“蜗居”,更意味着选择了责任和奉献。
1、甘守清贫方能爱岗敬业不犹豫
在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面对金钱与名利的诱惑,面对行业不正之风的侵蚀和社会偏见的压力,是坚守岗位,成为广大教师的表率,还是为“脱贫致富”而跳改槽行、下海经商,或身在曹营心在汉呢?这就要看看你的为师之心坚与否了。事实证明,只有那些立下终身为师乐于奉献 的崇高志向的教师,才能不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甘守清贫、敬业爱岗,全心全意地为社会造就人才、贡献力量。
2、坚守信条才能无怨无悔乐奉献
陶行知先生之所以会出访海外26国,却满怀一腔热血,布衣草鞋,走向村庄,让中国的教育在贫困中放出曙光,就是因为他坚守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信条。只为当初立下的为师志,又有多少教师像小草一样,默默无闻,甘于奉献呀!他们有的远离家乡,扎根山区;有的舍弃亲情,一心扑在事业上……当前,面对高科技时代的挑战, 面对教育改革的考验,教师任重而道远,如果矢志不坚,又怎能无怨无悔、迎难而上呢?
二、修师德 勤于育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理想、原则、信念、兴趣、好恶、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准则在教师的言行上取得和谐一致,这就是吸引青少年心灵的火花。”可见,教师的良好品德情操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发展有多强的感召力呀!它不仅影响一个人的学生时代,还可能影响他们的一生。人民教师肩负着培养好青年一代的崇高使命,应重视职业道德修养,把自己修养成为一个值得推崇的楷模。
1、严格的自律能慎独
教师劳动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要求教师具备慎独修养,即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处处按社会主义教师道德要求行事。教师能否把师德规范内化为自身内心信念,化作行为品质并时时处处以此支配自己的行动,直接关系到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此,教师必须有崇高的自尊自重、自强不息、严以律已的精神,否则,很难做好教育工作。
2、广博的爱心当法宝
赞科夫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只有给予学生爱,让学生感受到爱,体会到被爱之乐,他们 才会学着去爱别人。“金凤凰”要爱,“丑小鸭”更得爱,唯有爱满天下才能换来桃李芬芳。一个生病的学生看到老师为自己着急得流泪,一定会倍感温暖而铭记在心;一个能对学生问寒问暖的老师,必定是一个深受学生喜爱的好老师。面对学生的偶然犯错甚至是冒犯自己,你是宽容地就势引导,还是大发脾气或撒手不管呢?有爱心的教师总是选择前者,他们善于把关怀和宽容作为与学生沟通的法宝。
三、练师功 精于教书
为了进一步贯彻《谈话》精神,落实“减负”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并举,关键在教师,学生“减负”,要求教育增效,要求教师充电。
1、夯实基本功才能游刃有余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把自己知识的百分之一用于课堂讲授就够了的教师才是真正热爱自己学科的人。可见,作为教师必须严谨治学,勤练基本功,既要精通学科知识,又要博采相关知识,还要有过硬的有关本领。为师者只有达到厚积薄发,游刃有余的境界,才能应变不惊,胜任教师职业。
2、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迎挑战
面对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二十一世纪的挑战,面对多层次素质人才的呼唤,教师只有尽快地掌握多媒体教育技术,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3、进修培训赶超大时代挑重任
国际间人才创造力的竞争要求教师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提高教育科研能力。而唯一的途径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一句话,为师者只有严谨治学,勤练基本功,方能精于教书而不失职呀!
四、树师表 言传身教
谈话》中强调: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
1、有形的榜样 教师无小节,节节皆楷模。青少年学生的“向师性”强,“可塑性”大,他们往往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作为自己学习的内容,从言行到举止,处处都应带头做到期最好,以利于潜移默化地感染、教育学生。
2、无声的命令 教师的师表形象是一种巨大的道德力量,一种无声的命令 。教师板书一向认真规范,久而久之学生的书写也会规范美观;教师坚持“候课”,再散慢的学生也会尽快克服迟到的毛病。正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恰如第斯惠所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教育别人。很难想像素质低劣的教师能培养出什么优秀人才。为师者只有立师志、修师德、练师功、树师表,才能达到江总书记“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格高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要求,才能更好地贯彻《谈话》精神,切实担负起为育才的重任。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