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学论文 -> 劳技 -> 正文

趣中启智培养技能

作者:夏昌平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05-12-1 19:27:53阅读:
字号:|

劳动教育是贯彻执行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学生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劳动和简单的生产劳动的实践,使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逐步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劳动习惯,以及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动手操作技能呢?

一、导言引趣,激发动手操作愿望

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它标志着一个人参加某种活动的积极性。强烈的兴趣能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去学习,使其在学习中全神贯注,积极思考,乐于实践。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发学生动手实践、进行实际操作的愿望,首先必须设计一个新颖而有吸引力的导言,千方百计地刺激学生心灵中蕴藏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在最佳的精神状态下迅速地投入对新知识的学习之中。

导入新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要因人因课而宜。常用的方法有:①展示实物法。把要学做的劳动成果先展示给学生,以激励他们要做的欲望。如在学习《编小筐》一课时,拿出几个精制漂亮、形状各异的小筐展示给学生。问学生:“你们看这几只小提篮精美吗?它们是怎样编制而成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编小筐。”②

创设问题情境法。根据课文的内容提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学习《缝套袖》一课,可设计这样的导言:“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件事。你穿的上衣什么地方最爱脏?哪个地方最先破?你能想一个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吗?”当然还有谜语导入法、组织比赛等很多种方法,我们应引导学生通过“兴趣”这座桥梁,自然地集中起全部注意力,去学习,去实践。

二、启发诱导,激励掌握操作要领

劳动课不同于其它学科,它充分体现出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这一特征。学生在课堂这种特定的客观环境中实践特定的行动,如扎毽、编织等等,都是由一系列的特定动作方式构成的动作系统,它们都需要身体不同部位一连串动作的互相配合与协调。而要使这些动作方式互相配合与协调,这就要掌握方法与技巧,即劳动的操作方法。

因此,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就要启发诱导、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劳动操作的要领。首先让学生会“读”,就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如《扎毽子》一课,教者紧紧围绕各种毽子怎样扎的问题引导学生看书,使学生初步感知扎制的方法,同时师生总结出扎“撕裂膜毽”需“剪、穿、梳、烫、按、涂”六步,从而领会扎“撕裂膜毽”的基本操作要领。其次让学生会“看”。看是启发诱导学生看老师的示范操作,使他们在头脑中形成动表象,进一步掌握劳动的步骤方法。所以教师要认真地进行分步操作示范,并将过程一一展示给学生。如果有动作细微、学生不易看清楚的地方,可用录像带或投影仪放出这一过程,以增强可见性,使学生能够看清劳动实践操作中每一个细小的动作要领。

三、做中启智,培养动手操作技能

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单纯靠读课文、看老师示范是不行的,还要积极引导学生独立参加劳动实践。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只有动手做,才能真正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劳动技能,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其实质也就是一种新的动作方式,掌握实现新的动作方式更重要的是初学者的亲身实践,由此应反复练习以形成劳动技能。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先动口后动手,即在独立实践前先复述一下操作方法,想一想应怎样做,然后再动手操作。先模仿后创新,即先模仿老师的操作要领,在掌握原有制做方法的基础上,再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找出新的操作方法,创造新颖的劳动成果。如学会了扎“撕裂膜毽”后,在看书模仿的同时,总结出扎“麻毽”、“鸡毛毽”的方法,并且自己动手进行扎制,使技能得以巩固和升华。

总之,教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情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勤于动手,反复训练,以培养学生们的劳动技能,在劳动中增长知识和才干。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