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学论文 -> 其它 -> 心理健康 -> 正文

消除封闭型心理气氛的不良影响创造开放型心理气氛的形成条件

作者:网络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05-12-1 19:28:10阅读:
字号:|
我校教育教改实验课题“分组式教育教学管理”,以新的模式,化繁为简,有效地组成了班主任、学生干部、小组成员之间的管理网络.努力营造小组民主管理氛围,培养群体健康心理素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在具体实施中,我们还发现开放型群体小组时有新的表现,新的动态,新的进步,而封闭型群体小组却常处于被动、静止甚至僵死的状态。显然进入知识竞争、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我们的学生心理负担加重了,我们教育工作者不能“老调重谈,旧曲新唱”而应努力探讨符合时代特点,符合现代学生心理特征的新的教育观念和方式。
“营造小组民主管理氛围,培养群体健康心理素质”这个课题中的小组群体的组建是怎样的呢?群体的概念是指为了达到特定目标,由两个以上的个人所组成的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人群结构。群体的形式包括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两类,正式群体包括班级干部群体、学生小组群体、寝室单位群体等;非正式群体是由学生邻座、友谊、同乡等关系组成的。群体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群体的目标是避免在个体中存在孤独、寂寞、恐惧等心理障碍,使个体乐于向群体倾诉,群体中个体间的交往自然、联系紧密、有人支持,及时帮助,群体与群体公平竞争、相互合作、同舟共济、努力营造一种 开放型的民主管理氛围。但是群体中存在的封闭型心理气氛却会给群体目标的实现带来种种不良影响。
一、封闭型心理气氛的不良影响
心理学关于向性说是指心理活动中个体倾向于外部或内部,把人的性格进而分为外倾型和内倾型,这两种性格的人在心理气质上都具有封闭性。性格属内倾型的人通常表现为做事谨慎、沉静、孤僻、反应缓慢、适应能力差;他们中有的人想热心工作又羞于参与,想奋起直追又背负各种压力;情绪受环境因素、人际关系等的影响波动大,参加到群体中势必造成群体的被动、静止甚至僵死的行为状态。性格属外倾型的人通常表现为接受新事物快、活泼健谈,不拘小节;他们中有的人虚伪善于隐蔽,热情过余浮躁,好奇且认识多变,甚至在一瞬间会做出不理智的事来,参加到群体中势必造成群体的混乱、无序甚至偶发事故频繁的行为状态。有些学生如果在某一段时间专注于一件事并投入精力与兴趣在心理上极易“走火入魔”,而且他会封闭自己的这些行为和由此产生的意识;如长期接触色情、暴力、凶杀、复仇等出版物,在心理上去欣赏、陶醉、赞同,他就可能进入这种封闭的“审美空间”,在行动上去模仿,导致犯罪;有些平时看起来“优秀”的人实际也存在着如此严重的心理障碍:他们不能忍受批评,报载 一优秀女生因第一次挨老师批评跳楼致残;他们不能忍受歧视,报载一优秀男生求爱不成“殉情”自杀;他们不能接受同情,电视报道一女生因家庭负困而离家出走;还有的“优生”不能正视自我,耐挫力不够自以为是,骄傲任性……这些表现与他们平时在老师同学面前的形象大相径庭,这些就是一种危险的隐性封闭,使我们在教育过程中既容易忽略又容易进入教育的误区。“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放任其心理中的每一点错误,就容易铸成大错,酿成悲剧。当然“生命是一条川流不息的河,这条河有很多转变的地方,人的生命就在每一个转变处迂回曲折,起伏跌宕,然后重新积蓄力量流向更远的地方。”所以对封闭型的诸多表现还不能片面地认为是道德问题、素质问题,我们应从心理角度去看是由什么因素造成的,努力去消除它带来的不良影响,为民主开放型心理气氛的形成创造条件。
二、开放型心理气氛的形成条件
心理学认为开放型心理气氛对群体个体都具有高度的推进性,其心理精神振奋度高。那么形成开放型心理气氛的条件是什么呢?
1、群体中的个体都有耐挫力。
挫折是因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而无法达到目的时所产生的情绪状态,是对客观事物或环境的一种主观感受,主要有人际挫折、自我挫折、舆论挫折。如上面提 到的“女生跳楼”、“男生殉情”的事例实际是人际关系遇到挫折自我认识遇到挫折又自我封闭不能解脱造成的。又如当学生受到外界对其工作的不支持,角色的不认可的外部刺激,加上青春期生理心理“自我意识”的成长,就会认知到人际、自我、舆论方面的受挫,就有可能体验到烦恼、不安、沮丧、愤恨等心理情绪,承受力减低,心理失衡,严重的远离群体、封闭自我。所以不能耐挫的人他就会愈发自闭,不能自拔,仿佛陷入“山穷水尽”的心境;而有耐挫力的人他就会忍受事实,正视现象,不采取轻率越轨行为,继续正常的工作学习,去适应挫折。在班级干部这个群体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干部就受不了工作中的挫折,使工作失误多,引起同学不满,又会逐渐封闭自己的热情,使工作再难进行。而有些干部能顶得住工作的压力,劳动委员范桃谈及自己在工作中与同学发生冲突时,心理情绪上产生困惑,她就去请教劳动部长刘娟,得出结论“小不忍则乱大谋”。“是啊,对性格一贯浮躁的我来说,不忍应是一大忌,老师说过在心理素质上增内涵,养城府,应该好好谢谢和我作对的同学,他们不经意间帮助我改掉了浮躁的情绪。”“对她来说,我应该很讨厌。作为室长,我老对她的一些举动不满,还给她起了绰号,我觉得起绰号真的不对,但 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我应该是心理不平衡的行为吧,谁叫她成绩比我好”。看,这就是一个室长的最真的心理体验,如果让她在嫉恨中去与同学相处,她的挫折愈多,她也会更加封闭自己:她越好,我越不喜欢她,我越要给她制造麻烦……室长的工作还怎么做呢?在室长会上我及时给她指出“对你来说,这种不平衡的心态要快点消失,然后才能真正管好寝室。”只有这样,群体与群体间、群体与个体间才能真正达成迎难而上、同舟共济的共识。
2、群体及个体都有自救意识
“适者生存”,我想不仅是指生理的生存,更指心理的自救,群体及个体都要有自救意识,才能帮助他们从封闭的困境中拯救出自己。
注意是人们伴随着认识过程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普通的心理现象,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来,俗话说“闷在心理闷久了才容易导致封闭,”“死结解不开”才容易导致悲剧。“解铃还需系铃人”封闭型的不良心理情绪是可以用积极的注意的转移来淡化消解达到自救的目的。脑力劳动如听课、计算、作业久了,学生注意力必然分散、产生浮躁,注意力若转移到打架、滋事、说脏话、干傻事上就是不正常的渲泄。要真正实行自救,对这样的群体及个体必须让其注意力积极转移。如寝 室群体成员的团结协作问题可以通过打球、拔河、竞赛、郊游的活动来实现,使寝室这个单位群体的成员在活动中有新的看法、新的收获。如曾超同学因参加作文竞赛未获名次就在周记中呐喊:上帝!救救我!我给她的批语是:你就是你自己的上帝!你在寝室中的地位、角色是室长!《还珠格格》在中学生群体中产生那么大的轰动效应就是一种“封闭”注意向“出格”注意的心理有偿的转移,是学生对专制的教育管理的一种逆反,一种渲泄,一种心灵的放飞,当然我们要注意引导他们“出什么格”最好。“喜怒哀乐溢于言表”,勇于打开心灵,实行自救,是一条群体与个体健康成长必走的路。要清醒地认识自己:自信而更自负吗?大胆而会蛮干吗?老实是否又不善交往?热情是否又不易忍耐?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在小组群体中,个别组矛盾冲突,互不理睬,隔阂越多,误解越深,小组活动无法正常进行,小组如何自救,可以通过“巧用话卡”的形式对话而不是对抗地面对矛盾。心理封闭型“认死理”“钻死胡同”似乎是“山穷水尽”其实又何尝不会“柳暗花明”呢?“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名言警句、名人轶事都可以成为自强、自勉、自救的航标,群体及个体在成长中不断更新、不断自我完善。正如罗钐同学在《拾 蝉蜕》一文中写的那样:“脱一次壳,是一次更新,一次升华。”
3、群体中相互的有益影响
管理心理学认为群体可以满足个体的下列心理需要:获得安全感;把群体环境当作“家”,避免孤独、寂寞、恐惧,满足归属的需要、去交往、联系,获得友情、支持;满足自尊的需要,地位角色的认可;增强自信、交换意见、辨别是非、获得一致,增加力量,鼓励与批评并存,向有困难的伸出援助之手,在一种民主开放的氛围中学习、生活。
(一)获得群体的安全感:群体安全感是指群体能给个体情感上的依靠,使群体内个体之间有一种联系的纽带,不致脱节,不致孤立。如集体活动统一着装的心理效应,“好环境利于成长的心理效应。李刚同学因顶撞管理老师损害了集体荣誉,他觉得不敢面对同学的议论、老师的眼光,失去了安全感,渐渐进入了自我封闭:吃饭时不敢与同学谈话,上课时不敢正视黑板。《星语小报》编辑组针对此事给了他热情洋溢的鼓励:“事情已经发生了,我们能不能从另一个角度来弥补呢?愿我们共同为班级争光,不让悔恨的泪水挡住我们的视线!”他没有离开队伍,因为只有在群体中他才找到了真正的安全感。也即在群体中要统一目标,鼓舞士气,让彼此情感相投,势必激发群体及个体的潜在能力,有效的参与 竞争。
(二)获得群体的认同感
群体的认同感是指群体能对群体及个体的认识给予支持、评价与鼓励。当个体认识符合客观标准,符合群众利益时,群体给予支持评价与鼓励,对个体的影响是健康积极的。如班干部的工作方法得当,就会得到支持,工作就干得更顺利;若方法不当,就得不到鼓励和认同,他的自我意识受挫,就会封闭自己的工作热情,变得冷漠。自诩为“边缘生”的群体就会在集体中产生“有我不多,无我不少”的封闭心理,丧失了地位和扮演角色的勇气,被迫退出群体舞台,只有通过同“优等生”群体的互帮互学,长善救失,才会真正给他们优点上的肯定,缺点上的纠正。“放弃即是失败”。一旦有什么不能沟通的事,我班“面对面”协调小组同学就会主动去协调化解矛盾。一些小组、个别同学的烦恼,群体间、个体间的矛盾都可以主动去找协调小组解决,协调小组的工作就是登记备案、倾听陈述、耐心劝解、认同支持。只有利用群体与群体个体间的相互依赖、认同才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效果。
所以在群体中要让个体自愿选择,角色互换,使他们心理上有互为倾向,行为上有相互作用,能自愿选择接受帮助的组合,角色互换的相互监督、提醒,在各项活动中注意尊重群体的角色担任。
(三)获得群体的力量感群体的力量感是指群体能给群体及个体以力量,使群体有吸引力。别的群体能做到,我们这个群体也能做到。《星语小报》编辑组坚持每周两刊的工作效率使班干部群体立即分部门行动,各班干部的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宣传委员每周办一个园地,文娱委员每周教两首新歌,学习委员每周有一个突击作业检查,班主任在与不在班长能处理好日常事务……让群体的力量去影响群体及个体的知、情、意、行。心理学中关于“双关图像”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在知觉认知对象时需要我们保持一种清醒;“三维立体画”的视觉感受给我们的启示也就是在知觉认可对象时需要我们不断地观察凝视与追寻达到心理相容,去获得可模仿顺从的力量。
综上所述,我们在进行班级管理中,还要继续增强学习心理学的自觉性,减少管理与育人的盲目性,努力提高建设班集体的水平,才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发展学生优良性格,激发学生高尚动机,强化学生民主开放意识,提高群体心理素质。我们不能只是单一的说教者、鼓动者,而应是懂得如何撞击学生心灵火花的“有力磁场”;我们不是学生前途的算命者、预言家,而应是教会学生拿好开启心灵钥匙作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的“引航灯”。
参考书目:
1、南京师范大学主编《心理学》
2、人民教育出版 社《班主任大全》
3、恽昭世《走向未来的学校》——中小学教育模式探讨
4、李镇西《爱心与教育》
5、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