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学论文 -> 其它 -> 心理健康 -> 正文

语文学科中的心理品质教育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05-12-1 19:28:10阅读:
字号:|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把语文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与心理素质教育二者关系处理好;如何关于运用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妥善寻找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最佳结合点,在“渗透”“滋润”上狠下功夫,一直以来是语文教师龙其是语文教师兼班主任苦苦探索的一个问题。本文试就阅读和写作如何渗透心理品质教育问题作一个初步探讨,并就教于大方之家。
首先,谈谈阅读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品质教育。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对所教授的课文一定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全面深刻的理,把握住课文的语文因素和心理因素,确定恰当的教学目的和要求,还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思想、状况及语文实际水平,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做到语文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与心理品质教育完美地统一。这样,老师在教授课文时,就不会空发议论,不着边际,或者强行嫁接,张冠李戴,把一篇篇生动活泼的课文讲得不着边际,索然寡味。在讲授中要尽量联系现实生活,贴近学生的心灵世界和情感世界。如初中语文第二册《短论两篇》“失败是一个未知数”,该文避开“失败乃成功之母”一类小贯话题,对失败后的两种走向作了一番分析,指出“失败是个未知数”,并进一步用典型事例印证“失败并不是最终结果”这个道理。许多学生听了教师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分 析这篇课文后,常常热泪盈眶,不能自己。因为在生活和学习中,很多学生常常遇到太多的挫折和失败:测验不及格,开学考试名落孙山,体育文娱没有取得名次等等。在学校里教师常常批评,回到家,家长喋喋不休地指责,和同学常常受到成绩好的学生轻视等,挫折和失败使他们丧失了自信心,严重的自卑,甚至产生“破罐破摔”的念头。读了这篇课文,听了老师分析后,明白了人的一生中,挫折和失败是任何人都不可避免的,但却是可以控制的,只要有信心,有勇气,化痛苦为动力,挫折和失败都是可以战胜的。教师的讲解和剖析有心理医生抚平了学生心灵的伤痕,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增添了他们生活的勇气。所以这篇课文给予学生们的,不仅是端正学习、生活态度问题,而且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如何采取积极心理方式去适应它的问题。要知道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积极学习的态度,学生会终身受益。
然而,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和创造者,仅仅有个健康的心理素质还远远不够,他们还必须拥有宣完善的人格,高尚的情操丰富的感情。初高中语文教材就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渗透心理品质教育的课文,在这些课文里既有勤劳勇敢的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又有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仁人志士,既有献身共产主义事业,高风亮节的共产 党楷模,又有锲而不舍,勇攀高峰的科技英豪,分析这些人物形象,再现他们崇高的思想境界,可以培养学生向英雄学习,坚持正义,追求真理,一往无前,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又有许多课文,形象地描绘了祖国壮丽山河,既有气势磅礴的泰山、黄山,又有雄伟壮丽的三峡;既有艳丽迷人的天山牧场,又有素谈朦胧的月下荷塘。阅读、分析这些课文,带领学生神游祖国的名山巨川,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神圣感情。
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教好讲读课,导好自读课。要谆谆善诱,引导学生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启迪智慧,感悟人生,滋补精神,醉心于祖国悠久的文化,使他们对语文课情有独钟。
其次,谈谈写作教学如何渗透心理品质教育。在批改学生的作文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成绩平平的学生有时定出一些有真情实感,令人爱不释手的好作文,而一些优生的作文却写得很一般,很平谈,很让人失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是因为在“差生”的学习生活中,挫折、失败和痛苦比较多,这对他们的成长来说似乎是“坏事”,然而对写作来讲却不能说极其有利。这就是所谓的“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呢厄而作《春秋》;屈原故逐,而作《离骚》,左丘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司马迁 《投任安书》)。学生积郁在心里的喜怒哀乐,以及强烈的和憎,一旦找到喷发的突破口,往往可以写出很多叫老师兴奋不已、拍案叫绝的优秀作文。所以,教师要仔细地寻找表达他们感情的突破口,热情鼓励并指出努力的方向。要知道学生作文的高低,不仅仅取决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写作水平,文章和文采更多的受到个人情感、气质和兴趣和影响。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尤其对差生千万不要求全责备,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大加表扬,力求让你教的每一个学生都发现自己作文的优势,并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写好作文。要想方设法使学生摆脱那种烦恼,忧虑、压抑或无动于衷的负面心理状态,努力将学生的情感,写作情调动到跃跃欲试,不吐不快的地步。如果能够针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实际谆谆善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写作的激情,同时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我想作文教学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阅读和写作教学中,要有意识的注意,渗透心理品质的教育。通过这种教育,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培养,感情得到熏陶,个性得到发展。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