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教学论文 -> 其它 -> 心理健康 -> 正文

浅谈如何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05-12-1 19:28:11阅读:
字号:|

   平时,我们在学校常常听到老师说,哪个班的课难上,上课的学生像木头没反应,或是乱哄哄,不好教。也会听到学生说不喜欢某某老师上课。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师生间的年龄差异,造成了一些学生与教师难以沟通,相互间缺乏必要的理解。因此,教学上,教师觉得课堂气氛沉闷,与学生无法开展情感的交流,而学生则觉得教师的课犹如一杯白开水,没有味道,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种冲突也许会导致师生之间的对立,从而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健康。但是,小学生经验有限,内心世界不太复杂,因此,他们的心理活动显得纯真、直率,能将内心活动表露出来,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他们的情绪和情感富有表情化,喜、怒、哀、乐明显地表现在面部,容易变化,不善于修饰和控制。小学阶段的学生极易与成人沟通,师生之间,亲子之间的关系容易融洽,这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是极其有利的。
   那么,在小学低年级的课堂教学中该如何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呢?我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摸索出一些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思维儿童化
   孩子们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而我们成人的思维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因此,我们的思维容易受到老经验、 旧事物的影响和局限,思维已形成了定势,对外界的认为缺乏新意。而孩子们不同,在他们眼里,这个世界是多彩的、多变的,他们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着不同的看法,有着不同的答案,尽管有些看法在我们成人眼里是那么的幼稚可笑。但是,这也许就是孩子的创造性,也许你在否定一个孩子不同寻常的答案时,你已经在扼杀了一个天才,一个发明家,一个创造者……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学会用儿童的眼光看世界,用儿童的思维认识事物。记得有一次,我在上《秋天》这一课时,我问孩子们飘落的"黄叶"像什么?他们的答案很多,有的说像黄色的蝴蝶,有的说像一片飘飘的羽毛,有的说像纸飞机……答案很多也很美,我肯定了他们,这些一年级的孩子很高兴。在教师对他们肯定的同时,孩子们和教师的心灵得到了沟通,情感得到了交流。
   二、 口语儿童化
   对低年级的孩子上课,切忌引经据典,长篇大论,一幅深不可测的模样,语言应该浅显、生动、儿童化,尽量用孩子的语气跟他们说话,如夸奖他们时,可用些夸张的语言说:"你是最最最棒的。"表示惊奇时,可用:"哇,好……!"在对事物进行描述时,尽量多用些比喻、夸张的方法,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具体化、浅显化,孩子们才会容易接受。如在教拼音时,用一 些形象的儿歌化的语言来帮助学生记忆字形,例如"一扇小门n,n,n,两扇小门m,m,m。"很容易就让学生区别了"n"和"m"。儿童化的语言,拉近了教师与孩子之间的距离,使得孩子们有话喜欢跟你说。
   三、身体语言儿童化
   教师在上课时,除了用口头语言去感染学生,还要用身体语言去带动学生。面部表情、身体姿势、手势等,构成了人类的非语言交往形式。心理学家和语言学家称之为"体语"。人们除了使用语言沟通达到互相了解之处,还可以通过由面部表情、身体姿势、手势以及语调构成的体语,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和态度。在许多场合下,人们毋需使用语言,只要通过观察脸色,看看手势,听听语调,就能知道对方的意图和情绪。
   孩子们是很情绪化的,他们的喜、怒、哀、乐都写在脸上。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与孩子们同喜同悲,分担他们的忧愁。如,时而像他们一样为胜利而欢呼,并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胜利的姿势;时而像他们一样跺跺脚,摇摆一下身子,表示不满的情绪;时而夸张地瞪大眼,张大嘴,表示自己的惊奇;还可以利用课文中的情境,同孩子们一起学学小鸟唱,扮扮大灰狼,演演小青蛙。这样活泼的老师,使孩子觉得你是他们中的一员,因此更乐于接受你的教育。
   四、 教 学手段儿童化
   孩子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方式,因此,教师在上课时,教学手段应采取一些较为直观的方式,而且应该形式多样。如图片、灯片、实物、录音等,都是孩子们喜欢的教学用具。例如,我在上《奇妙的"眼睛"》一课时,就拿来了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用一用,孩子们很高兴。
   低年级的孩子们好动,坐不住,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应多设计一些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学,学得有趣,学得所乐。如数数小棒,找找朋友,戴着头饰演一演,唱一唱,跳一跳,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我在上《坐井观天》这一课时,让学生分别扮演青蛙和小鸟对话,还让他们想象青蛙跳出井底后会看到什么,想象表演,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学生变得爱学乐学,得到成功的情感体验。
   孩子们的心是容易走近的,只要我们教师多花点功夫,孩子那扇紧闭的心灵之门就会向你开启;孩子们的心灵也是脆弱的,他需要我们教师在两者的心灵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彩桥,这样,我们才是走进彼此的心灵,才会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主要参考资料:
   1、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现代学校心理辅导》;
   2、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小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咨询》;
   3、 九洲图书出版社、人民日报出版社,《学校心理教育全书》。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