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生的心理成因分析及对策
差生的心理成因分析及对策
差生的心理成因分析及对策
摘要:“差生”痛在心底,但它真实地存在与生活细节中,差生内心矛盾、叛逆行为、悲观失望情绪牵动着每一位家长、教师的心;本文从差生失败的学业经历、来自教师、家长对孩子教育不良心态以及社会环境等外部影响去触摸差生的内心世界;或是情感的缺乏、失衡或是消极颓废的心态、不良恶习使得他们在失去成人的信任与关爱中不断陷入恶性循环。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播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差生内心渴望更多尊重、信任、理解与进步;从调整学习机制调动差生兴趣角度、从对差生融入的人生理想信念教育、从增强自信心学会正确自我评价等方面渗透以上意识;用父母理性的爱为孩子护航,用真诚热情的心体谅关爱差生成长。我们与孩子一起审视、一起共勉。我们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坚持正向教育、渗透积极的理想情感,重在引导差生学会珍爱自己、坚定人生信念,通过体验生活、社会实践等方式抛弃陋习、完善自我。
关键词:需要层次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调整学习机制;成功教育;正向教育
2003年起从事高中教学以来,在所带的平行班中接触了教师眼中的“差生”。教师对他们的评价一般都是学习成绩差、个人习惯差(经常迟到或旷课、作业不交,少数孩子还有打架、抽烟等),或是思想有问题的孩子,总是以违反校规、顶撞教师为乐。然而对于这些评价,“差生”并不以为然,他们在教室之外有自己的群体,被伙伴认可接受。
课堂上“差生”的表现,除了有时没精打采地趴在课桌上,就是偷看杂志、发短信、交头接耳。每学期的家长会上,“差生”的父母如坐针毡,不及格的成绩单屡屡让他们难堪。在父母焦急地向教师发出求救信号时,却无奈地感到身边孩子无所谓的态度,亦或是叛逆的行为。例如在家长会后有些孩子就选择离家出走,以此来惩罚自己的父母。更有的学生在校外抽烟打架,以此表明自己长大有能力与父母对抗。
面对社会巨大的就业压力与舆论宣传,“差生”对高考有自己理解认识,“条条大路通罗马,并不是只有考大学。”他们喜欢模仿超男、超女彰显独特个性;喜欢体验网络虚拟游戏,读郭敬明小说,敢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考虑背后所付出的沉痛代价。面对“差生”种种现象,思考究竟有什么心理根源?
通过围绕失败经验的社会学习机制导致的“差生”现象。
大多数孩子充满热情地开始学习之旅,而后他们当中很多人会体验到学习所引发的焦虑与心理威胁。他们有责任对老师的提问做出反应,要完成作业,参加考试。他们的表现受到监控、评比并报告给他们的父母。在报有隐私或取得持续成功的时候,这些责任压力还是可以承受的。但如果失败会带来公开的尴尬,就会有威胁性。某些学生,特别是那些经历过持续的失败或近期步入了失败的循环中的学生,会认为自己缺乏成功的能力。一旦这种信念生根。失败期望就会开始破坏他们注意力的集中,限制他们的应付能力。结果,他们失去掌握任务的动机,开始关注保持在他们眼中的自尊和在其他人眼中的尊严。
1.1学业挫败感带给差生的心理压力
班级中存在成绩排名现象,赤裸裸的“倒数第几名”严重损害了“差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班级存在以成绩为标准评价学生好与差的体系是不可取。它会导致学生认为:“凡是成绩好,在教师眼中就是好学生;成绩差,就算是偶尔表现好,也不过是个差学生”,这使得学生心理失衡。在压力面前那些学业上有困难的学生避免失败的动机更强,将试图避开一切考试,如果难以避免,即使参加考试,他们也根本不会在乎分数。我们始终难于理解“差生为什么始终那么差?”,问题的背后是那些“差生”们自我保护尊严的方式。他们用可怜的数字来表示自己对排名等级无言的反抗。
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68年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分析。他把人的需要依次按顺序分为五个层次,即生理的需要(睡眠、渴)、安全的需要(远离危险、焦虑或心理威胁),爱与归属的需要(来自父母、师长、同伴的接受),尊重的需要(掌握经验、相信自己的能力)、自我实现的需要(创造性的自我表现、好奇心的满足)。除非低级的需要已获得满足,否则高级的需要可能不会激发,如果学生在课堂或家庭中得不到而安全需要,感到焦虑或沮丧的学生只有对作业、考试等应付了事。这些消极学业行为反而又会增加差生的自卑与无助,感受来自环境的孤立与同学的排挤。
1.2教师对差生的低期望影响
教学评估体系是建立在测验成果基础上来狭隘地评判教师的价值,结果学业失败的学生越来越多。他们不参与学习,他们考试不及格,他们也不会学习。如果没有有效的干预,初级阶段的问题学生到了高年级就会放弃学业。参与是学习的重要前提,在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要远远高于家庭成员或同伴的作用。差生最需要教师的关注与支持,但由于学业成绩或自身行为的原因,他们最有可能得不到教师的关注与支持。
在与“差生”心理沟通,教师下意识的下列教学行为忽视了对差生的尊重,教学中缺乏耐心、缺乏鼓励,从而加剧了他们厌学的心态。
列举例子【1】如下:
1.在提问时对差生等待的时间更少(在给出答案前就叫下一位同学);回答过程中不提示线索或重组问题来改进差生的反应;如果回答不出问题,差生少不了教师的训斥,有时还要罚站。
2.差生在教室里被安排坐得离教师更远。
3.在与差生打交道时教师表现的更加不友好,包括更少微笑或更少的其他非言语支持;有时差生主动的问候等不到回应。
4.对差生的主意更少能接受和使用。
5.一般较少注意差生,更少与他们互动。
6.如果时间有限,对差生的指导方法效率更低而且费时。
它们无处不在地透露出教师对差生的低期望值。它影响着学生参与学习任务的主观体验。如果教师对差生即将承担的任务抱有怀疑态度、较低的期望,那么差生就会感受焦虑、尴尬、对失败的恐惧,从而拒绝或愤恨学习,而且他们会认为自己能力不够,本身就是差,它加重了差生的心理负担。但是,如果教师能表现对他们较高期望或者敢于肯定进步,那么差生会感受到对回报的激动与高兴的期待,在情感上更愿意尝试学习,关注发展自身的知识与技能。因此教师对差生低期望值,直接影响他们参与学习的主观体验。所以他们在碰到困难和挫折时候,表现出更多的焦虑与沮丧,害怕失败、信心受挫,更加容易放弃。
受失败经验困扰的差生的不良心态
2.1他们“渴望表现好”的心态,过分地强调自我价值保护
研究中发现差生虽然学业能力上表现出弱势,但是他们却希望得到比程度好的学生更多的关注。因此班级学习中过多的关注自我表现,比如有时想给同伴留下深刻印象或者流行装酷、炫耀,有时也会是想考试好取悦教师等心态,从而脱离学习目标。尤其当他们接近青春期,变得更为关心社会比较和荣誉问题。这种心态下的差生越是因为社会性考虑而远离学习目标,他们越有可能采取消极学习,为失败找借口,实际上逃避接受真正的挑战。他们过分强调自我价值,看重表现目标导致学业越发困难。
课堂中这类学生的表现【2】如下:
1.一般是在座位上低着头,不与教师目光接触,逃避教师的提问。
2. 如果教师叫到他们,而他们又不知道答案时,他们可能支支吾吾,希望你能帮助他们。或者他们会给出一个模糊的答案,希望你能接受并继续讲课。
3.听课时他们可能会表现出思考的样子而实际上在做白日梦,或是看上去认真做作业而实际上只是在猜答案甚至抄同桌答案。
4.他们的作业只是象征性地执行而不是接受能力范围的挑战。
5.他们看重自己的外表,每天花时间收拾打扮、衣服鞋子几乎每天换。
6.他们紧追时尚潮流,手机、MP3、电脑游戏样样精通。
7.在学习成绩上的差生,往往在其他方面不择手段的寻求他人认可,而出现行为偏差,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2.2他们对待学习生活“无所谓”的心态--自暴自弃
教学中总免不了碰到少数几个“无所谓”心态的差生,他们对自己没有目标,拒绝为他们的成功承担任何责任与努力,因为他们不愿意被期望去保持好的成就。这类差生可能经历过严重的创伤,或者是来自学业、来自家庭压力,“家长埋怨,老师指责,同学歧视”导致他们自暴自弃,不思进取,长期生活在一种颓丧、抑郁的氛围中,对学习丧失信心。
结合自我效能感理论分析—也就是说,对自己成功完成任务的能力(包括所需要的特殊策略)有无信心方面,影响着人们做事的努力和坚韧性。有着高自我效能感的人们更有可能自信、持久的做事,而那些怀疑自身是否具有必要能力的人更可能逃避做事,如果无法逃避他们会在碰到挫折、困难时更容易放弃。差生在不断体验失败与痛苦过程中,形成对自身消极评价,出现严重的自卑感、挫折感。与此同时,由于学业失败免不了出现负面影响,比如差的同伴关系、与教师的敌对行为“逃学、逃课”,这些因素都形成了差生“无所谓”的心态,极力想摆脱、逃避学业;也更加会为自己的失败找寻理由、借口。
这些差生志向水平低,都缺乏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对自己的学习目的不明确。总感觉一天不知道该做什么,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结果什么都做不好。
2.3强烈逆反心理
父母絮叨、教师课堂不停的追问、繁重的学业负担,挣扎在不停的考试练习中,难有自己内心平静的地方,经常看见父母的高压下,有默不做声的反抗、被动的学习;有暴风骤雨般离家出走,尤其青春期的学生,他们更容易出现叛逆,看重的是自我感受。由于差生得到的常常是批评、指责和嘲讽,自尊心受伤,对教育产生反感,形成逆反心理。
2.4惰性心理
学习上不肯用功,思想上不求上进。只图安逸自在,玩字当头,混字领先。怕动脑筋,缺乏吃苦精神,不愿意在困苦中学习。这类差生“投机取巧”,爱凭“小聪明”,做事一知半解,轻言放弃。
2.5具有胆怯心理
学习上遇到困难不敢向老师同学请教,不愿意暴露自己的弱点,怕别人讥笑,结果学习上遇到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形成恶性循环。家庭生活中做事唯父母是从,总担心自己不如别人好,经常犹豫、怯懦、神经紧张、打退堂鼓。这种性格不但影响着差生的进步,而且会使人孤僻、情绪低落,郁郁寡欢。
2.6具有压抑心理
多数差生也想把学习搞好,家长也希望他们成才。但由于基础太差,总是学不好。于是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同学的关怀和家庭的温暖,常常陷于痛苦忧伤难以自拔的心境之中,情绪波动,性格浮躁,导致悲观消极的压抑心理。这种压抑心理得不到释放,会让差生性格变得暴躁、叛逆或沮丧、颓废。
2.7严重的自卑心理
大多数差生在家娇生惯养、溺爱袒护造成对父母过分依赖,当学业、生活出现问题他们畏难发愁,缩手缩脚,自认为不如他人、自己轻视自己。还有的差生家长过分严厉,经常打骂、恐吓、羞辱,把孩子吓破了胆形成怯懦性格。再有个人因素,如智力缓慢、能力差、性格内向、失败体验过多过强等,使差生失去信心。
3.社会关系影响差生心理
克里希那穆提曾说过:“有一面镜子,在其中你可以看到完整的自己,看到自己心中所有的感觉、动机、嗜好、冲动及恐惧。这面镜子就是关系的镜子:你与父母、老师之间的镜子;与自己思想之间的镜子…”在家庭生活中,差生背后的影子里少不了父母影响。
3.1父母不良的心态影响
3.1.1虚荣的面子心理带给孩子的压力
有些父母认为如果孩子学习好,自己就有面子;如果孩子学习不好,自己也丢尽颜面。差生家长在心理压力下就会粗暴地对待孩子,几番打骂、数落的结果却激发孩子的叛逆心理,孩子表面上默不做声,内心已经拒绝学习,有的甚至认为不学习可以更好的报复父母,让父母痛苦。久而久之父母发现孩子下滑,也只有彻底失望、不甘心地接受现实。
3.1.2对孩子依赖的心理
中国传统家庭文化中,认为孩子生来属于自己的,在精神上依赖孩子,把自我投进孩子的生活中。也就是说,在他的生命中一切围绕孩子转。我就曾听一位母亲说过“孩子好好学习,妈辛苦一辈子赚的钱都是你的!”母亲付出却换来孩子肆意地挥霍、更加掠夺母亲的付出,认为自己是理所当然地自私自利。在现实中,家长牺牲得太多,所以就有了对孩子的心理依赖,也就对孩子抱有过高的期望。如果孩子没有成才,或不听话,家长的心理失衡;对孩子打骂、抱怨、唠叨就会接踵而来,干扰孩子心理、学业等正常发展。
3.1.3父母低期望值、放任的心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我们对于儿童有两种极端的心理,都于儿童有害。一是忽视;二是期望太切。忽视则任其像茅草一样自生自灭,期望太切不免揠苗助长,反促其夭折。所以合理的教导是解除儿童痛苦增进儿童幸福之正确路线。”
父母在对孩子的表现彻底失望时,一段时间内会表现出消极的心态和做法。对孩子暂时放任不管;尽管有教育、劝慰的话语也会因为自己消极的心态而使得亲子关系紧张,孩子会变得孤独、无助、沮丧、自卑、消沉,甚至一蹶不振、选择逃避,甘愿自暴自弃。
父母没有尽到监护人的职责,疏于管教和关心孩子。 许多家长都是忙于生计,托孩子的爷爷或奶奶看管,而老人则一味溺爱,对孩子缺乏严格的管理;有的虽在家,却疏于管理教育孩子,甚至放纵其行为。有些家庭是父母离异或因其它原因造成的单亲家庭,对孩子的关心不够。从对差生的家庭背景资料分析来看,父母疏于管教和关心孩子是形成差生的重要原因。
3.1.4父母对孩子溺爱、偏袒心理导致孩子恣意妄为、缺乏正确道德价值观。
观察差生家庭教育情况不难发现父母对孩子相当的溺爱。80年后的独生子生活上衣食富裕,在家好吃懒做,父母的“掌中宝”几乎“心想事成”家长宁可亏着自己,也要满足孩子的需求;有些家长甚至发展到帮孩子“学校请假”、帮孩子欺瞒考试成绩;而且孩子在学校与教师发生冲突,家长会第一时间来找教师的错误、挑剔教师的毛病。面对这种家庭教育,孩子养成的是撒谎、仗势欺人等恶习。这种心理在隔代家庭教育中体现的更加明显。父母严厉管教孩子,爷爷奶奶不时地从中袒护,不仅让孩子逃避惩罚、而且更加导致孩子形成两面性,学业成绩差不说,道德品质也败坏,这才是真正毁了孩子。
3.1.5 淡漠的亲子关系,父母缺乏与差生内心的交流。
两代人之间存在着代沟,相互之间的沟通困难。父母整天忙于工作,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较慢、较少;而青少年接受新事物快,思想新潮,因此,两代人之间的沟通存在着许多障碍。做父母的对孩子情况知之甚少,甚至认为只要有钱给他们用就行了,“这么好的生活条件,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他们还有什么不满足 的呢?”但却不知道其实他们最需要的就是心灵的沟通。
3.1.6父母欠缺家庭教育知识
父母的综合素质水平不足以指导、教育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将直接影响着孩子。但有的家长热衷于赌博、嗜酒、玩麻将、扑克牌,甚至游手好闲,孩子长期在这种环境下生活耳濡目染地只会养成不良的恶习。有的父母性格暴躁,教育子女没有耐心,动不动就大打出手;有的父母文化水平低下,子女认为不值得听取;有的父母见识面窄,难以教育“见多识广”的子女。这些单一粗暴的教育手段也间接地加重了差生的心理负担,导致他们产生不良的心态。
3.2不良的社会交往
有的家庭不和睦或父母关系破裂,增添了孩子在家庭中的烦恼,于是孩子走向社会寻找“快乐”,结交了坏朋友;有的家庭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孩子在家庭中得不到温暖,却从社会上坏朋友得到“温暖”,甚至加入不良团伙;有的家长从小溺爱孩子,致使孩子个人欲望膨胀,一旦家庭满足不了欲望时,便到社会上寻找“刺激”进行不良社交;有的孩子从小性格软弱,受欺辱得不到正当保护,自己去寻找所谓“靠山”交坏朋友;也有成绩差,越学越无趣产生厌学情绪,进而结交社会朋友等。孩子与有不良思想和行为的人频繁交往“近墨者黑”,沾染恶习。
3.3教师的负面影响差生的心理成长
3.3.1对差生的强制
面对学生违纪表现以及成绩差,教师常伴有如下评价“鄙夷的目光、损人不利己、强词夺理、任性妄为”等,它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挫伤学习积极性;而且更容易与教师形成情绪对立。教师越是强制管理,孩子越是叛逆,最终干脆差到底。
托尔斯泰曾说“教师和学生之间最好的关系,就是自然的关系。相对的,则是强制的关系。因此,所有教育方法的尺度,应该在于授业时自然的关系的或大或小。在儿童学习之时所给予的强制程度越小,这个教育的方法就越好,强制的程度越大,就是越低劣的教育方法。”
3.3.2对差生的歧视
常听有教师对差生说“你比人家某某是少鼻子还是少眼睛,别人考第一,你倒好考倒数第一;”“都是一样的教师教,别人一下子就懂了,你怎么就这么笨啊?”“咱班评轮动红旗,不是有你们这些差包包,早就该当选了。都是你们的错!”
教师以一种不平等的心态去歧视学生,不仅伤害孩子的心灵,扼杀孩子心中充满生机的上进心,更糟糕的是诱导孩子以不平等之心待人,导致孩子对世界的仇视和厌恨。
3.3.3对差生的矫情
有些教师急学生之苦,“苦口婆心”的一番教诲之下学生无动于衷;有些教师软硬兼施的招数轮番使出却毫无成效后,气急败坏尽失为师者风度;有些教师对学生不分理由地训斥甚至还有拳脚相加;种种表现看似是关心、爱护学生,然而背后是无止境的责备与失望,是对孩子严格控制,并不惜剥夺学生的人生自由为代价。所以,孩子在受到更多如此的“爱”,身心疲惫,与其坚持还不如放弃,让教师彻底放手。
赞可夫曾说“没有教师对儿童的爱的阳光,学生就会混成模糊不清的一团。”爱是心的感受,如果教师是真心爱护差生,孩子敏感的心自然会感受到。
综上可见,来自学校、家庭、同伴三者不良心态影响下,差生对自己的认识是片面、盲目的,差生们在学业、家庭表现出可能取得进步的潜力、决心也随之被抹煞;消极心态、负面的评价不仅剥夺了差生转变的机会,而且也为差生逃避失败的经历找到了出口。
4.情感的缺乏让差生“心理”失衡
4.1单亲家庭孩子缺失的爱
随着社会单亲家庭的增多,孩子内心“恋父、恋母”情结得不到释放,容易对不抚养照顾自己的一方父母怨恨、抵触,借此表示内心的抗拒;越是父母教育不做的,他们越是尝试做,让父母后悔自责。这种不成熟的心态让亲子关系紧张,反而更加容易相信别人,倘若受到伤害会一蹶不振,自暴自弃。
4.2父母教育不一致,差生出现矛盾的心理
家庭文化氛围、家长的期望,在对子女的情感教育中产生强有力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家长对子女情感的投射越强,越一致,教育影响力就越大。反之,就越小。接触了好些所谓的差生家长,双方在教育孩子中的行为态度反差极大。一面是严厉训斥、一面是疼爱呵护;一面是放任自流,一面是专制管理;孩子在父母双方难以协调,难以妥协,经常出现紧张、忧虑、退缩或者过分敏感、容易感情冲动、脾气暴躁、说谎叛逆等不良恶习。
4.3成人对差生失去信任、误解带来的伤害
孩子在顺利和成功时应该得到信任,这一点家长容易做到。但孩子在遭到失败和挫折时父母赶快收回自己的信任、理解,而恶语相向、棍棒政策、讽刺挖苦都派上用场,它们不仅伤害孩子自尊、自信和危机亲子关系。而且也使得差生对自己的厌恶、失望、充满消极情绪体验。有的孩子说:“父母也是世态炎凉。”差生是最需要信任和理解的孩子,更需要在温暖可靠的信任和理解中去学习和探索,在信任中去克服幼稚和错误。
4.3.1“差生”的叛逆行为是对自己情感的掩饰和宣泄
某些时候,我们不能要求孩子不能犯错误;而且对待他们所做的错事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加以制止。对个性倔强、爱面子的孩子从心理上会与父母产生对抗,依孩子的脾气,很可能会一走了之。如果一味顺着孩子,又会让父母在孩子身上的努力形同虚设。不如给孩子空间,让他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孩子如果被迫丧失权利,郁积的情感就少了一条重要而合理的宣泄渠道。父母要理解孩子:他们活在自己的世界中的。
4.3.2“差生”在失去对家长理解与信任中学会了逃避。
父母、教师一次次反思差生的问题时,我们发现找无数的犯错中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在我们一次又一次尚未醒悟究竟错在哪里,就迫不及待、自以为是地以写检讨、口头认错等方式来衡量孩子是否知错的过程中,学会揣摩大人心思,并且有意无意利用心态逃避惩罚,尝到不用为自己错误负责任的甜头。他们内心拒绝与家长沟通,退而寻求以说谎、欺骗等方式逃避麻烦;孩子长期处在不良心态中恶习将会越发严重,最终毁了自己。对此,无论父母还是教师需要掌握差生心理,试着换位思考,保持理解与信任孩子的心态,引导让他们知错、改错、才能让学生学会真实面对自己,完善自己。
5.社会环境的影响
每个孩子的个性发展与形成,都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社会中的不良因素是腐化孩子心灵、荼毒孩子身心的始作俑者。很多孩子经不起诱惑,身陷其中不能自拔,从而成绩一落千丈,甚至走上了歧途。
5.1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青少年失去了正确的价值观。
不少青少年个人主义思想严重,在公德方面存在知行错位的现象;社会中恋爱、婚姻、道德观念混乱,婚外恋日益增多,家庭责任感淡漠,重幼轻老现象严重的影响了青少年的价值取向。另外,贪污腐败现象也使青少年失去了正确的价值观,滋长了好逸恶劳的思想。
5.2消费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其负面的、消极的方面对青少年的危害更大。
不健康的网络、书刊及其他“娱乐”活动,比如打扑克、打麻将、玩台球、游艺机等很容易让人着迷,造成玩物丧志的恶习,甚至使青年走上了堕落、犯罪的道路。
5.3 读书无用论
荒谬的读书无用论影响了一些学生(包括家长),他们认为花钱念书以后赚小钱,不如不念书打工,经商赚大钱。以至孩子有的退学了,有的人在校,心不在校,无心学习。
6、差生转化对策
分析差生心理成因的根源,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差生的转化不仅需要耐心、更重要的是方法与策略、热情与毅力、信念与坚持。把握教育契机,结合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三维教育,促进差生的转化。
6.1关爱差生,发掘自主学习的“动力”
6.1.1用兴趣激发差生学习主动性
素质教育重在教育多元评价,差生表现在学习技能上的拙劣并不能因此否定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学校教育中坚决反对“按成绩排座位”或者因成绩差受到“特殊对待”,比如挖苦、讽刺等伤害差生的心理。相反的是,我们结合多种教育资源进行多角度巧设计,全方位地培养差生的学习兴趣。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给人带来疲倦”,兴趣能驱使人接近自己所喜欢的事务,促使人对事物进行钻研和探索,并会获得成功或取得成就。对差生而言,培养他们各方面的兴趣,是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关键。
教师组织教学要关注群体,与他们沟通注意放大差生的优点,积极引导他们意识到多样的文化学习能增长个人能力、丰富思想,更重要的是学会信任、尊重别人;帮助他们朝着自己的目标发展;特别要运用了解到的相关差生的爱好习惯,并把这些爱好和习惯运用到课堂管理中去,给差生创造环境。比如,有一名差生在教师、班委的鼓励支持下担任班级的纪律委员,一开始有热情、兴趣,但缺方法,班级管理有些混乱。班委及时帮助他出谋划策,帮助他提高了工作效率。事后的他遇到问题经常与班委、教师交流,不仅学习提高了,而且也学会思考、解决问题。
6.1.2用好奇心激发差生的求知欲
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和好奇心联系在一起的。激发孩子对知识的好奇是促使他们学习进步的有效方法之一。班会、学科教学中一个富有意义的问题,可以诱发差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在问题的牵动下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不妨让他们在班级中谈个人的感受、与其他学生交流与沟通,会惊喜的发现差生也积极地参与学习,心理的变化推动着差生学业的转变。
6.1.3用鼓励和熏陶差生确立奋斗目标
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它的发现会让孩子看到一种希望,体会到一种满足。家长、教师要满腔热情地设法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环境,给他们提供显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切实品尝到受信任、受尊重的喜悦。带着父母、教师的鼓励、伴随着榜样的熏陶,孩子逐渐确立自己的目标,并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我们帮助孩子采取正确的行动、并要他们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让孩子具有勤奋努力的品质。特别是差生,必须让他们明确成功来自于勤奋。
6.1.4用科学方法培养差生的良好习惯
良好的习惯是一种比较巩固的动力定型,是一种推动进步的巨大力量。使差生收获好习惯,就会让他们终身受益。它包括培养孩子敢问、善问问题的习惯;养成按计划完成的习惯;引导孩子养成自律的习惯等。特别是差生,他们更加需要父母耐心、细致的自学指导:一要帮助他们在学习中掌握心理的疲劳度。差生在学习中容易遇困难放弃,一知半解,家长尤其要耐心引导孩子遵循“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先解决基础问题,掌握必要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二要帮助差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思维能力;生活中经常用类比、举例、比喻的方法强化和现实的联系,加深理解记忆;三要为差生创立整洁、安静、有条理的学习环境,保证他们有足够的自学空间与时间;父母、孩子在教师分析下结合自己实际调整学习科目、进程,必要时参加补课,父母给与鼓励、耐心支持。
6.2关爱差生,因材施教分层辅导
李岚清指出:“教师不能够用一种模式教学,不能够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要区别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由于差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再造想象能力差,实现不了问题的类化,在知识的接受能力上与优等生、中等生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从差生的实际水平出发,按照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在要求上要降低标准,不能搞一刀切。
①作业布置分层次要求。将差生的作业单独批改,每天的作业按照A、B、C三个等级进行评定。其中,A等的标准是:作业中无知识性错误,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基本掌握;B等的标准是:作业中存在个别的知识性错误,有些知识点还没有完全掌握;C等的标准是:当天学的知识点大多数没有掌握或者全部没有掌握。对于C等的学生作业要求全部重作,老师单独指导;对于B等的学生要求错题重作;当面订正,有问题当面解决。
②学习目标分层次要求。对于难于转化的差生只要求他们能够初步理解当天的学习内容,记住一些主要知识点,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最基本的题型;对于易于转化的差生要求他们能够理解当天的学习内容,记住主要知识点,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教材上的基础题和部分中档题。
6.3.差生心理疏导
6.3.1帮助差生增强自信心。
教师对差生要充满热情,充满爱心。用教师的热情去激励差生的学习热情;用教师的爱心去增强差生学习的信心。定期或不定期地找他们谈心,经常了解他们的心理状况,关心他们的学习。给他们讲一些伟人成长的故事来帮助差生树立学习的信心。父母与孩子交谈中多用肯定语气,不断地向孩子提出一种真诚的期望,会增强差生的自信和力量。他们在父母眼中找到前进的方向,并沿着这条道路勇往直前。
心理学中有这样一个著名的实验:一个女孩自认为长相很丑,对自己缺乏信心,不爱打扮自己,做事也不求上进。心理学家为了改变她的心理状态,让大家每天对丑女孩说“你真漂亮”、“你真能干”、“今天表现不错”等赞扬性的话语。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人们惊奇地发现,女孩真的变漂亮了。其实她的长相并没有变,而是精神状态发生了变化。她变得爱打扮、做事积极、爱表现自己了。其变化的根源正是在于自信心。
所以,无论家长还是教师对差生的自信心影响很大,要尊重、理解差生,要关心差生,更要善于赞扬孩子、肯定与相信孩子:“孩子,只要你努力,你一定能行。”
6.3.2帮助差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评价,避免“好表现”的心理或妄自菲薄。
作为家长和教师要正确客观地评价孩子,无论是好正面的(赞许、表扬、奖赏)和反面的(批评、惩罚)都要客观、公正,给孩子一种正确的意识,就如林格曾说:“在惩罚一个人时,最重要的是唤醒人的自尊自信:我是真正的人,优秀的人,错了应该受惩罚,接受惩罚是为了更好地做人。”只有父母或教师以积极的心态和正确的评价,才能帮助差生摆脱不良心态。
建议一:不要做个完美主义家长或教师。我们给差生定一个能力范围内的学习目标,并帮助他努力实现,就会发现:差生能做到的。
建议二:培养孩子承受失败的健康心理。差生要面对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面对困难,还要有勇气承受失败。不因失败而贬损自己,不因失败而自卑。家长、教师协助其认真分析自我不足,从失败汲取经验不断前进。
建议三:帮助孩子学会互补技能。引导差生走出失败的学业经历,意识到自己闪光点,帮助差生扬长避短,发展其兴趣和特长。它使差生变得自信,这种成绩会对其他方面起到积极的迁移作用,使其他方面也会产生一定的进步。
建议四:引导孩子去关心别人,学会同学间的合作和互助。它让差生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感受到自己拥有别人所没有的力量。他帮助差生驱除自卑、建立信心。
建议五:家庭中建立尊重原则。即使差生犯的错实在应该受到责罚,也不能损害其自尊心。
6.3.3家长“人生观”指导,帮助差生度过“青春期叛逆”,树立人生理想目标。
这一时期孩子独立意识增强,但行为、心理上有依赖性,价值观判断标准模糊、喜欢模仿身边伙伴的行为,与家人之间容易对抗,尤其是差生因为学业问题而产生叛逆心理更为普遍。此时家长要着眼解决好独立性与依赖性、反抗与服从;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兴趣志向,更重要是帮助树立正确的生活理想、职业理想和社会理想,并逐步明确做人标准,学会关心爱护别人等;逢节日、家长会,父母推荐好书籍、感人的影片与孩子一同分享,潜移默化促进差生的转变。
建议一:家长以身作则。身教胜于言传,孩子受到家长的影响。家长树立高尚理想追求,爱读书思考,乐于助人,积极人生态度都会传递给孩子。差生更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
建议二: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青春期孩子的家长要观察差生的兴趣,了解情况,譬如和孩子一起议论他们内心崇拜的偶像等,然后再作适当的提醒,做到有的放矢,当利害关系一目了然的时候,孩子也就能接受劝告了。每个孩子都愿意和家长融洽相处。
建议三:以信任为基础适度放手。家长及时放手,充分信任孩子,给孩子锻炼的机会,把生活自主权和学习管理权渐渐地从自己的手中移交到孩子手中,让孩子在体验中成长。
建议四:家长学会沟通,循循善诱。家长要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看待差生的问题,要对孩子进行有情、有理、有据地说服、劝导,让孩子自己去思考,尊重孩子的感情和人格;同时,用具体事例改变孩子幼稚的理想化思维,用自己的冷静、理智,就能换取孩子的明智的选择。
6.4.营造良好、和谐的社会关系,提供给孩子成长的空间
6.4.1真诚的师爱、注重心灵沟通。
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教师只要对工作付出爱,他就可能成为好教师。教师只要对学生付出父母一样的爱,比那些教完所有的书本,却不对他的工作和学生付出爱的教师,更有可能成为出色的教师。能将对工作的爱与对学生的爱合并在一起的教师,是一个完美的教师。爱我们的学生。”爱的支持鼓励,让教师能与差生群体做“心与心”的交流,倾听、建议、指导、进步。孩子的需求得到满足,那么他们对自己、对学校的态度就更为积极,与成人和同伴的关系也更为积极,良好的心态、积极的情感态度将是不竭动力促进差生的不断转变。
6.4.2父母建立有效的亲子沟通
父母要善于运用规则引导差生行为习惯的改变,比如订立“亲子协定”。孩子出现反复时父母要耐心,用故事、比喻等去让他们从中领悟,有时差生有问题时,对孩子对一些拥抱、抚摸,也会促进他们在情感、智力上更加健康向上。没有沟通,就不了解孩子,也就无法教育孩子。如果亲子间一直保持有良好的沟通,那么孩子就不会走出你的“视线”之外。
建议一:父母要和孩子坦诚交心。尤其差生在遇到烦恼、失败与挫折而向父母倾诉时,父母不妨也坦诚地将自己的喜、怒、哀、乐种种情绪向孩子倾诉,和孩子交心,让他了解他的悲伤快乐,也就是父母的悲伤快乐。
建议二:父母善于聆听孩子说话。从聆听中很容易了解孩子情感和心智发展情形,越能耐心聆听,越能知道孩子所需要的帮助是什么。如果确实不知道如何回答,有兴趣的倾听就能给孩子满意的教导。
建议三:要避免在孩子主动道出心事或做错事时责备他。同时善于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差生需要得到家长的反馈,从而懂得调整自己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建议四:父母教导孩子遵循“大事,原则性问题从严;小可,非原则性问题从宽。”对差生教导只有一个爱字,父母懂得把它表达出来,化为关怀、尊重和理解。
6.5运用正向教育帮助差生转变
差生内心需要鼓励、信任和支持,了解他们内心想法,淡化孩子的问题;关注孩子好的一面;学会用正强化、正向的语言、积极暗示来促进差生变化【3】。正如斯宾塞所言“积极暗示就像点燃孩子生命和智慧的火把,会对孩子的心理和心智方面产生良好的作用,孩子能从积极的暗示中隐约看见未来的曙光;父母应该教育孩子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看待问题,形成积极的思维习惯。”
建议一:学会正面引导,注重实效。重在肯定差生进步,以此启发激励孩子向更好的方向转变。
建议二:制定目标、耐心指导,用榜样的力量促进其改变习惯。不论孩子现状如何,只要坚定不移地去用事例、理想改变并形成孩子新的行为模式,培养孩子新的学习习惯,一定会有成效。
建议三:学会合作、学会调整,激发潜能。父母尽量安排一些时间和孩子谈学习,在自然、亲切的谈话中给与孩子积极正面的指导和帮助,帮助孩子调整心态,对孩子个性发展、开发潜能大有好处。
6.6父母学习家庭教育理念,做好孩子的心理辅导
差生遇到挫折不可避免,但挫折而生的失望和自暴自弃是因为父母、教师的过高期望或学生本人的自我否认等因素造成的。他们对学业及生活事件的预期、分析、解释和评价过程中容易形成消极的心理暗示。因此差生的家长尤其需要更新理念,和孩子换位思考,在信任、理解前提下鼓励他们进步,重要的是认可差生在集体中的价值,有适当的正面期望,提供需要的支持;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客观接纳自己、学会欣赏自己。
6.7父母理想、情感教育积极促进差生的转变
加强差生的转变是离不开父母、教师长期的干预和观察,培养他们乐观、毅力、勇气、坚韧的积极心理品质;它们可以通过有意识地强化习得,但更需要鼓励差生参与更多的实践活动,尽可能让他们有责任和机会来感受、理解、体会和发展与积极心理有关的行为。所以父母要坚持渗透理想信念、情感教育、坚持终身学习和孩子共同成长,发挥榜样力量,形成差生强大的内驱力,让他们对自己的情感行为进行反思、分析,促进自发的转变。
6.8让“差生”学会珍爱自己
生命教育比知识教育更加重要,拥有正确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观才会让差生学会鉴别选择,承担自己人生责任和义务。西方幼儿园在《灰姑娘》戏剧中就渗透着珍爱自己的生命教育“即使没有人爱你,自己也要爱自己;即使别人没有给你机会,自己也要创造机会!”这对差生来说,它就是坚定的信念,转变的力量永远在自己的手中,就像蚕蛹化蝶的痛苦挣扎而后拥有的美丽,如果受到人力的帮助,其结果只有蜕变后死亡;让差生学会珍爱自己是一种人生能力、信念。
6.9差生参与社会实践,获得体验、思考与成长
将家庭、学校、社会三者教育紧密结合,多方面的引导差生理解、参与、合作意识,保持积极心态健康成长。校园文化熏陶给予差生潜移默化的情景感染,是一种情操的陶冶。让差生参与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参加心理教育讲座等活动去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适应能力。家庭教育中与孩子平等、民主、和谐的亲子关系会有利于他们良好的品质、坚定理想与信念的形成。但进入社会大课堂,实践磨砺出生存能力,考验出心理素质与面对不良环境干扰的自制力;无论家长、教师适度的放手,理性地指导孩子成长,使其自身克服困难、积极进步。
我们可以看出,差生的心理是多样、复杂的,他们的学业挫败感、来自教师、父母、社会交往三方面的关系、情感失衡以及社会环境影响都会导致它的产生。如果我们运用以上策略很好地处理问题,将会促进差生向好的方面不断转变。
我们始终相信:给予差生一份信任与鼓励、一份指导与爱心、一种脚踏实地的行动终会有一片希望的田野;每个人心中终会响起一种自信又坚定的声音“我们是最好的”!
注释:
引自(美)布罗菲 著 陆怡如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68页
引自(美)布罗菲 著 陆怡如 译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74页
引自 顾晓鸣 主编 《家庭教育指导师培训教程》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第247页
参考文献:
施利承 《唤醒学生的积极心理》 《心理与健康》2009年第4期
姚宇 《“差生”的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2007-3-29
曾宏燕 著《红钢笔》 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7年1月
石宣 主编《不输在家庭教育上》 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9年1月
[美]Karen F.Osterman, Robert B.kottkamp著 郑丹丹 译《教育者的反思实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年1月第一次出版
孙振云 姚卫 编著《孩子成绩差怎么办》 海潮出版社 2009年5月第一版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