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毕业生的心理辅导
浅谈对毕业生的心理辅导
[摘要] 当学生面临毕业时,心理压力的减轻应从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心态,指导学生调整心态,针对学生中出现心理问题提出解决意见,以帮助学生顺利通过毕业考试,迎接新的生活。
[关键词] 家庭 教师 心理辅导
近年来,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问题引起了我国教育部门的重视,尤其是身为中学生,他们身心压力,紧张与焦虑问题已经引起广大教师和家长的很大的关注,因此教育部三令五申下文件,要求学校必须为中小学生减去额外的学习负担。虽然教育部的减负决策深受中小学生的欢迎,但从目前我国的高考制度来说,考试是选拔学生升入大学的重要手段,也就是说“独木桥”还是要走的,也是必走的,从这一点来说,学校和家长也很难给学生减负。面对成千上万的学生走在“独木桥”上的表现,我们做教师的做家长的就必须要清楚两个问题:一是学生的负担从何而来,是学习任务繁重还是心理厌倦学习?二是当学生真正的有身心压力时,老师和家长有没有办法为他们保驾护航,使他们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克服学习的压力。就这两个问题,曾有人做过调查,对初中一、三年级的2000名学生进行了多种指标的测量,发现他们的学习负担主要来自心理负荷超载,即枯燥无味的学科任务不仅消耗他们的能量,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情绪处于焦虑与应激状态,这就充分说明学生的心理负担比学习任务重,因此减负更多的要考虑学生的心理问题,身为教师,身为家长,只要看到了学生的心理压力的存在,就会通过努力为他们提供积极有效的帮助,使他们克服困难,达到理想的彼岸。
一、指导家长要有接受现实的心理准备
父母的心境,永远是孩子心灵的指南针,也是孩子这艘航船的舵。父母严肃而又庄重的面容,父母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父母接受现实面对现实的人生观,父母乐于生活、热爱生活的行为,父母正视挫折和失败的坚强的意识,都会使青少年得到同样的心境,同样的执着和乐观。父母应该在考试之前让孩子通过父母的心境感悟到:生命的要义在于过程而不在于结局如何。孩子已经经过了多年的努力,肯定会有收获。就像秋天来了,一定会带给我们结果。我们所需要的就是带着一颗平实的心,努力去收获。无论怎样,我们都会从中知道:新的一年里,我们应该如何努力,如何继续。岁月之舟依然前行,生命之水依旧流淌,这一切对于我们的一生只是一个小小的结点。所以当学生备考或临近中考、高考时,家长应该有“三颗心”。
(一)一颗是平常心
家长应该将“补偿心”、“超常心”和“内疚心”变成“平常心”。有些考生在备考时,往往自信不足,这和家长的压力有关,有些家长总是用自己孩子的短处比别人孩子的长处,其结果就是越比越使孩子没有自信心,所以家长不要做这种不合理的比较,应该用孩子今日的进步去比过去的不足,或者认识到通过努力成绩提高了。能够正确看待自己的孩子,不再向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要保持正常的期望心理,接受孩子的现实表现、现有能力、现有成绩,变高分要求为适当指标。
(二)一颗是平静心
家长应该开始心平气和对待孩子的成绩,能够像农民种庄稼一样,顺其自然,不再拔苗助长。当孩子成绩不能提升时,家长能够心如磐石,稳如泰山,平静地告诉孩子:一个人要赢得起,也要输得起,前进路上不光是 阳光雨露,还会遇到狂风暴雨,要准备承受失败。面对失败和困难,要勇于大声呼喊:“即使榜上无名,也一定脚下有路。”
(三)一颗是平稳心
家长应该站在世纪教育发展的高度,以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为航标,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孩子的素质的全面发展上,变只求通过考试找前途到以平稳心态通过学习求生存、求发展。如果家长真正地能以自己的高屋建瓴,自己的宽宏大度来影响孩子,孩子不但能轻松快乐的参加考试,获得良好的成绩,而且可能会以立长志、发奋图强来回报家长。
二 、家长要善待备考的孩子
(一)还给学生自主权
中考、高考复习,是一种自主性很强的活动。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随着考试的临近而适当减少对学生的具体要求,给他们一定的自主学习时间。学校尚且如此,家长更要积极配合。因为考生是否愿意在家庭中延续学校的学习,要依他们自己对学习的把握规律程度和需要。如果家长不懂得这一点,在考生复习过程中过多地进行干涉,过分要求,无疑会给考生带来一种新的压力,使他们处于一种新的紧张状态,会产生被控制、被管教、被削夺自主权的厌烦心里。因此,我们建议家长不要强行安排考生的家庭学习。
(二)不要一厢情愿,下达指标
有些家长自认为给考生规定一定要考上什么学校、什么专业;一定要考多少分;一定要达到班里的前几名等等,是对考生的关爱、呵护、激励。殊不知,这种话多了非但激励不了考生,反而会给他们增添心理负担。有些家长喜欢以向孩子许愿的方式来激励孩子的学习,比如,你考多少分,我给你买自行车、或带你去旅游等,如果考不好就什么都没有,等等。如果家长的许愿许的不让孩子开心,就会成为干扰孩子学习的负面因素,所以建议家长最好还是多给考生讲些“宽心话”、鼓励的话。
(三)少唠叨,还考生一个安稳的心里环境
有些家长出于好心,对考生左叮咛右嘱咐,老是以一种不放心的口吻关照考生。尤其是越临近考试,唠叨就越频繁,越具体,使得本已经紧张、疲惫的考生如雪上加霜,心情更为烦躁,甚至还出现逆反心理。因此,家长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注意有些话说的时间、地点、方式、口气和频率等等。这样可以保证考生心理空间比较安静和平稳。
(四)家庭氛围要轻松,不要搞一级备战。
很多的家长在考前为了照顾孩子,在家里不敢大声说话,不敢放音乐,走路要无声,实际上是给孩子最大的心理压力了,应该如平日一样的自如,不能出现过热现象,免得给孩子增加额外负担和压力。
三 教师要对学生的学校生活进行调整,对自己的心理进行调适
(一)教师为学生最后的学校生活再添新内容
教师在考试即将临近的最后一个月中,要给学生的生活做适当的特殊安排,即教师要着力对学生的学习方法、日常生活和心境进行调节,使之处于最佳状态。
学习方法方面:课业复习有张有弛,零散和系统的内容、重点非重点、难点非难点、文科和理科的材、记忆和推理等不同性质的内容交叉进行,遵从感受,适当取舍尤为重要。
活动安排方面:打破三点一线的生活,尽管学习生活很紧张也要点缀生动有趣的新异的活动。改变学习——生活的唯一内容,家——教室——食堂,三点一线,每天相同的景物,相同的人,同样的事情的局面。从生理机制上看,单调的刺激容易造成大脑皮层的疲劳,降低大脑皮层的兴奋度,抑制过程增多,抑制消失缓慢。例如开展简短的家庭或教室美化活动,青少年的美的需要得到满足,并能体会到生活的美好,更能强化学习的动机。也可以开展低强度的体育比赛,风景优美路线的徒步,或者一天的野外踏青野餐等,也可以共同想象轻松的假期,美好的大学生活等。打破枯燥重复千篇一律的生活,激励个性,激发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心境方面培养任重而道远的心境。当一个少年为了远大的而又必能实现的目标而奋斗的时候,他就会有无穷的力量和无以泯灭的信心,家长和父母要创造一个这样遐想的世界,使之形成高远的心境,对青少年以积极的心态迎接考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教师要采取积极的期待心理鼓励学生
1968年,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的典故作了一次所谓预测未来发展的实验。研究者在一所小学随机在各个班级抽取少数学生,故意告诉老师说,这是从一项测验里发现的天才学生,他们是最为有发展潜力的儿童,要求老师注意观察,但不要告诉学生本人。然而有趣的是,八个月后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真的比其他学生进步快,智商高,而未被取样的另一部分学生实际进步很少。十分明显,由研究者提供的假信息所引起的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产生了自我实现的预言。即一个人往往会复演出另一个人的期待。这种期待一方面对教师教学产生一定的倾向,采取一些偏袒措施,另一方面,这种期待会对那个学生产生心理影响,使他自己一定会成为出类拔萃学生的愿望加强,从而在心理上出现安慰和激励作用。也就是说,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递给学生,学生也会按照期望的方式来塑造自己的行为,这样,研究者的预言似乎自动实现了。这种心理现象被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或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和雅克布森在概括自己的实验结果时指出:"教师所说的,她怎么说,何时说,她的温柔表达、姿态,甚至也许还有她的眼神,都可能传递给被选取的儿童。这种交往连同教学技术上可能的改进,都会有助于儿童自己对自己行为的期待,应改变自我观念,改变自己的动机以及认识方式和技能。
这种效应的实质,是由于信心、关心、激励等因素构成的期待心理所引起的人的思想行为的变化,朝着激励者期待的方向发展。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教师期望的自我预言效应确实存在,教师对学生的低期望则会使学生越来越差。
1、教师采取积极态度,适当地运用肯定和期待,调动学生求得主动发展的积极性。
在实际教育情境里,每个学生都希望教师公平地对待学生,盼望得到教师的赏识,讨厌教师的厚此薄彼,偏袒和不公正。如果教师有把握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人格特征,形成恰如其分的期望,这种期望有可能产生良好的自我实现预言效应。否则,教师对学生带有偏见、看不到他们的长处和优点,形成低期望,学生也会自暴自弃,越来越差,造成恶性循环。
教师在运用该效应时,要注意:
(1)对学生的期望要适当,不能超出他们的身心承受力,当其竭尽全力也不能完成时,他们就会泄气,甚至产生自卑。
(2)要坦诚面对所有学生,这不仅在于你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关键在于你怎么说,怎么做。教师的体态、表情、语调以及其他非语言的暗示,均能微妙地向学生传递自己的期望和真诚。
(3)对学生的期望,经有的放矢。了解学生在想什么,这样才能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
2、学生也会运用这种效应,适当地把自己的期望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给教师,对教师的角色行为寄予期望,这样会使一个集体形成很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教师与学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着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向广大教师奉献一份珍贵的礼物,即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关心、激励等因素构成的期待心理所引起的学生的思想行为的变化,朝着教师期待的方向发展。这就是说,教师在指导学生复习、考试过程中,多给学生一些真诚的期待,如对学生讲“宽心话”,特别对于那些缺乏信心、担心考不好,心理压力很大的学生,更要多讲些“宽心话”,比如,“你还是有实力的,一定能考好”,“你在班里不是很差的,能考出水平来”。同时,教师的状态、表情、语调以及其它非言语的暗示,均能微妙地向学生传达期望和真诚,这一切都会像春天的细雨无声地滋润学生的心扉,使其自信、蓬勃、健康、快乐地迎接毕业考试
四、帮助学生正视对于考试的心理问题
临近毕业学生约有一半存在各种程度的不良心理问题。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压力感大。有1/3的学生存在这方面的心理问题。这些学生感到负担太重。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2、学习情绪不稳定。这类学生的比例仅次于学习压力感,其表现是学习劲头时高时低,对父母、老师一会儿亲近一会儿疏远。他们的心情时好时坏,情绪易波动,自控能力差。缺乏忍耐性,常常只想让别人来适应自己,而自己却很少考虑应该适应别人,与自己的生活学习环境难以和谐,导致人际关系紧张。
3、学习心理不平衡。表现是看别的同学考得比自己好就觉得不舒服。另外总感觉老师和家长对自己不公平。自私狭隘,虚荣心强。缺乏包容开放意识,学习上生活上只能听恭维,不能听批评,只能比别人强,不能让别人超过自己,对强于自己的人,常常犯"红眼病",当面冷嘲热讽,背后挖苦打击。
4、学习自信心不足、缺少意志、毅力。读书学习上目标计划善始而难以善终,遇到困难与失败,表现为意志软弱,缺少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决心,心理承受能力弱。一旦遇上风险和挫折,心理堤防容易崩溃,情绪容易低落,产生失望感甚至信念危机。
5、学习考试焦虑、厌学。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甚至出现焦虑泛化现象。这之后往往就是产生厌学。而厌学,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亦出现这类情绪。“国家教育委员会的一位负责同志在一次会议上说,中学生厌学的有30%,有的班甚至高达60%”。可见,厌学是一个普遍问题。
高三学生以上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学校教育教育、学生、家长及社会等方面的因素而造成的。
在现行的中等教育体制中,实际上升入大学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学生面临的是升学难、就业难、出路窄的现象,特别是那些成绩差的后进生更是感到升学无望,一种毕业后无出路的忧愁和恐慌感控制着他们。这一种情况反映在学习上,就是感到学习的沉重,讨厌学习,考试焦虑。教学内容过难,也导致了一些学生由厌恶学习发展到逃避学习。一些学校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学校当中分好、差班,考试排名次,搞题海战术,使学生的心理整天处于一种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之中;而对分数的错误看法又造成学生心理上的痛苦:教师的嘲讽,同学的轻视甚至家长的埋怨和打骂,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另外,一些学生到了高三,为自己定立不合实际的升学目标,不少家长对进入高三的孩子过分关注、操心,期望过高等。如果一个人的抱负水平太高,严重脱离自己的实际情况,势必长期备受失败感折磨,引起严重的情绪冲突,有碍心理健康。
解决临近毕业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的方法:
通过有效的途径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使学生的心理得以正常发展,心理困惑得到疏导,不良心理与行为得到矫治,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在中学阶段学习积极性高、思维活跃,学习上没有心理负担与压力,爱学、会学并富有创造性;个性健全发展,能够适应学校、社会的要求,完善自我。
第一、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全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当前,要加大素质教育的宣传力度。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建立,“科教兴国”、提高“全民族素质”等一系列战略方针的确立,都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全面的要求,时代呼唤高素质,个性健康的人才。爱因斯坦早就说过:"只教人一种知识、技术是不行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一个和谐的人格”。要提高思想认识,树立全新的观念。
第二、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开辟多种渠道,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课堂是教育和教学的主阵地,要把心理健康的教育寓于各科教学实践中去,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得到提高和锻炼的同时,也使他们的心理素质得到提高和锻炼。除此之外,也可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指导和训练。这是对学生心理活动影响最大,教师要随时随地观察学生的心理动态,对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要对症下药,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谈话、指导及训练,这需要教师有慈母之心和绣花之功,做到"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
第三、要开展丰富多彩并且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可利用出板报、办校刊、开展知识竞赛以及各种表演等多种课外活动,使学生在有益的文化熏陶中提高文化素养,陶冶高尚情操,养成健康心理状态。
第四、充分动员和利用社会力量、特别是家庭力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的人际关系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偏异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需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要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的宣传。
第五、教会学生制定合理的目标和实现的策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而不是别人的期望确定目标。在确定目标的过程中,多与自己的过去,而不是他人的现状作比较。这一点,无论对于差生还是优生都很重要——从自己的进步中,差生不致于气馁,而优生不致于懈怠。同时,要学生学会把目标分解为一个个远近不同的具体目标,由近及远,逐步实现,等等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