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丘是全国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她历史悠久,物化天宝,人杰地灵,文化名人灿若星河。一万年前,燧人氏钻木取火,揭开了人类的文明乐章,商丘的生意人被称之为商人,沿袭至今,是商业的发源地。更为人称道的是在距市区东南,二十公里处有一坐古城,名曰归德府城,气势雄伟,古朴庄重,是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城。
从南部进入古城南门,五百多米的地方矗立着一个大牌坊,上书“商祖苑”,牌坊肃穆高大,不远处还有举世闻名的“八关斋”,显然鲜明的色度有人为修饰的痕迹,“八关斋”取名于《八关斋会报德记》,内部现存有珍贵的碑文,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64岁时,路遇商丘而做,碑文记载了河南节度使田神功两解宋州围,有病初愈,当地官吏为逢迎田神功竟相举办八关斋会,以答谢神灵的降福。抗战中日本欲将颜真卿的瑰宝运往日本,后因战事无奈放弃。中间一条笔直的油漆路穿过牌坊直达古城南门,路两旁长满了花草,还有茂盛的小树,全支棱着叶子为古城平添了许多活力。
古城始建于明朝1502年,共有四个城门,整体呈八卦行,城外是宽广的护城河,据《商丘县志》记载商丘古城“高二丈,顶阔大,址阔三丈,城堤距城一里许,围一十六里,阔二丈,地阔六丈一尺。”可以想象在生产力还很落后的年代,建造如此一座城池要耗费多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到了近代,战火、革命让古城遭受了巨大的创伤,城内古色古香的建筑、四合院、庙宇都一同在疯狂的年代,消失在了人们的记忆里,这个灾难性的毁灭让很多古城守护者痛心疾首,如丧考妣。当地的老人说,他们小时候古城的四周十余里还都是水泊,护城河波光粼粼,碧波荡漾,清澈见底,时有渔船漂浮在湖面上。夏天,芦苇丛里就会有很多美丽的水鸟,成群的野鸭出没其中,他们经常下水捞鱼很少空手而归。但是随着人口的激增,填湖造田的声势一浪高过一浪,护城河急剧缩小。
近年来,山西平遥古城的经济效益让很多人都懂得了古迹的重要,尽管还认识不到无价文化的深刻内涵,但表面来说对古城的保护意识还是提高了。现在的古城虽然遭受了致命的伤害,但修复后的古城还是再现了往昔的辉煌。街道两旁竖立的两层小楼都是仿古的明清建筑风格,街面上悬挂着古装戏里见过的店铺招牌。古城墙的修复很成功,东门和西门都还保持着明朝的原貌,破败的青砖,将要坍塌的城门上已经长出了自然生长的树木,野草,荒凉中渗透着迷人的古典情致。南门和北们较为雄伟完整,基本上再现了原貌的风格,站在城楼上城下尽收眼底,一览无余,深蓝色的南湖,绿意盎然的草木,往来如织的游人,川流不息的机动车,路旁叫卖的蒸绿豆糕、油炸吃食、古玩小市、溜冰场、跑马场、游乐场混合的声音让古城不再寂寞,喧闹一堂。
空闲的时候我喜欢一个人骑上单车,静静的环绕着古城,注视着城墙,它被腐蚀的表层,还有人为破坏的砖跺都使我的思绪漫天纷飞,我想那蓬乱的草丛处,或许原来就是某位将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指挥战斗的大本营;那倒数的半截青砖说不准下面就有一位忠烈遗魂在寻觅千年悲怆的倾听者;河面上翻越出水的鱼儿,也许是古代战船英勇献身军士的幻影。踏在青石板铺就的小路,我心静如止水,呼吸着清新的古朴气息,有种酣畅淋漓的愉悦。
张巡祠,坐落在护城河边,唐朝年间“安使之乱”叛军围攻睢阳城,张巡弹尽粮绝,杀妻为兵卒食,士卒多为感动,誓死效忠大唐,更有忠烈神箭手南霁云“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死命追随张巡,最终全军覆没,但为唐王朝军队争取了宝贵的军事部署,功不可没。台湾人敬重张公为人的忠勇,万里寻觅,捐献巨款建祠堂纪念其功勋,那场残酷的战争就发生在归德府城池的所在地。
踩在这片热土上,追昔抚今使人感慨万分。古城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历史,更传承着先辈的精神与英勇,悲壮与豪迈。夕照下,南湖中休闲的市民畅游在水中,古城的遗风是独具的,战争已经远去,人们在平静中乐享逍遥,在逍遥中仍旧念叨着先人的美名,骄傲之情溢于言表。那远去的英豪们,那奋斗的将士们,那不屈的英烈们,那效力的志士们,安息吧!古城依然,群心依旧,你们将同古城一同彪炳史册,万古流芳!
本文作者:逃生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