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语文说句话
市教研中心主任在一次现场会中关于教育的道德力问题的激情演讲,我深有感触。
我也要为语文说句话。
近一段时间,我一直很彷徨,甚至有不想再教语文之意。原因是有一股力量突破了教育的底线,突破了语文的底线,我羞愧我还是个语文教师,我羞愧我为什么不是个数学教师。
导火线是今年的中考,因为是首次与杭州市合作,备考阶段是各种声音不断,但我还是比较平静,在我看来,知识就是知识,无论与哪个市、区合作,无论采用哪种试卷,无论出哪种题型,只要是初中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我们就别无选择,因为我是个语文教师,大语文的理念不应是谁说了算就算的问题。
很多人不适应,向学校反映,向区、市教育行政部门反映,然后是轮番去杭州“取真经”,利用各种关系搜集“全真模拟试卷”,马不停蹄地参加各级各类中考应对策略培训等等。这些都无可厚非,教师的研究性、敬业性,甚至功利性,也在此全然体现。
区模拟考试刚刚结束,我第一时间研究学生的试卷,却有了惊人的发现,我不能平静,我更想借此掀起一场“理性的批判,科学的质疑”。
60分的学生作文,玄机重重。好几篇学生作文让人发晕,不仅“牛头不对马嘴”,细一看,题目之下竟是“试卷中现代文阅读部分某篇文章一字不落的复制或是几篇文章的剪贴”,阅卷教师给出的分数是“35分”。而又有几篇作文,很明显是学生的即兴之作,有内容,有思想,语言流畅,因为点题较弱或观点不是很鲜明或内容有点失真,只得了“38分”。
我去质疑阅卷组长,很生气地指责她“为什么不按照中考细则作文评分标准”,她很吃惊也很委屈,说是阅卷组都默认这个标准,这个标准不是她定的,也不是阅卷组定的,而是在一次重要培训会议上某个语文教研员说的,而且是几个县、区教研员达成的一致意见。
难道这里也有“潜规则”,另类的“潜规则”竟然也在教育教学上运作?这是我当时的真实想法。
我们当时谈了很多,我也第一次真实地听了这么多,因为我是领导,她必须为自己辩护。根据她的说法,我终于懂了其中的一点玄机:送35分对于差等生来说并没有什么,他们对于升重点高中的学生一点威胁都没有;送35分给一点不懂作文的学生,可以避免因不会作文而交作文空白卷或学习态度不端正而拒绝作文的一种教育尴尬……但为什么是“35分”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又有了更进一步的说法,这“35分”是送给老师的,是对辛辛苦苦教书的老师的一种安慰;这“35分”是送给学校的,使上级有关部门在统计时,后20%学生的成绩不至于很难看。为了这35分,老师们也做了大量工作,模拟考试中只有极个别考试态度极恶劣的学生一字不写得了零分,如果事先老师们不拿这“35分”去哄学生,说不定作文得零分或者得几分的学生会更多。
这个做法从市模拟考试阅卷就开始了,而且中考阅卷中也要采用。真的会这样吗?但愿只是我们老师的误听误信,只是对专家精神的曲解,只是个人行为而不是行政所为,但不管怎么样,对于区模拟考试已经发生的既定事实,我要为语文说句话——
——做学问容不得“潜规则”。
——为了提高成绩,居然在阅卷上动脑筋,看来政策之下,依然无孔而不入。
——人性化教育不是这样的,对作文35分学生的人性化,是对作文非35分学生人性的极不尊重。教育的人性化,我们迷失了方向。
——“35分”迎合了现在教育中不正常的发展态势,尊重了教师的劳动,体面了部分学生,但却亵渎了语文,亵渎了知识。毕竟就知识而言,不是你想送谁分就送谁分的。
——教育必须有底线,语文必须有底线。有底线才有生命力,否则教育将陷入“欺上瞒下”的可悲境地。
——教育中的诚信问题不是嘴上说说的,做学问,必须还学问一个真实。
——“35分”与“38分”,学生独立的创新性劳动只值“3分”,不能不说是对新课改的莫大讽刺。
——知识是无辜的,语文是无辜的,任何时候它都不应该沦为人性功利的一个工具。
与一些老师交流时,他们都无力与我反驳;与领导论证时,他们都极力避实就虚。我开玩笑说我转行去教数学,毕竟数学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教书就教一个坦坦荡荡。大家都沉默不语。
看来教育中真的有“潜规则”,只是我不识时务。
那我只有不教书了。
“很多年过去了,天堂离我还很遥远,而我却走在去天堂的路上”怕是我从教近二十年后的真实心情,也许也是现在教育的真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