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无小事
余普查
之一 20名合同工与一辆大型拖拉机
小村很小,不足千余人,居住在半山坡上,土瘦民穷。于是大部分青壮年男子都去百里外的林场去伐木混口饭吃,年底不仅给队里上缴工分钱,还能满满拉回几东风车的木料。这两全其美的差事让他们干起来既卖力又过瘾,林场的公区主任非常喜欢这些合同工。
但这一年,大约七十年代初吧,春节刚过,这些刚从婆娘被窝里爬出来的男人们,准备行李又要走的时候,大队书记却统统把他们留了下来,让他们去峡门炸石头,修河堤。公区主任在山里等不住了,就亲自到村里来叫人,大队书记可是有威信的书记,全公社的红人,一言九鼎,哪能更改呢。公区主任苦口婆心劝说,什么给他们转正呀,给村里多拉木料呀,全都无用;书记说天大的事也没有修堤增地重要。公区主任最后说送给队里一辆大型拖拉机交换,只要20名合同工,书记也一口回绝了。无奈,公区主任只好到别的队里去叫人。
这样过去了许多年,修成的河堤也没发挥多大的作用,因为天旱再没发大水,河水几近断流。而别的村里去的合同工都转了正,有的人甚至当上了林场场长,县级干部待遇,给村里拉来的木料也不计其数,新房盖了无数间。咱村里的那些当年没有走的人们不免愤愤不平,指着老书记的脊背发一通牢骚和不满,但老书记已下台多年了,他们自己也儿孙满堂了,也就释然的怪自己的命不好,咱村里的风水不好,不出人。
之二 山背后也是中国的地盘
来顺父亲和我父亲交往的时候,他是一个健壮的男子汉,黝黑的脸膛,高高的个子,走起路来虎虎生风,他与父亲的交往是因为有一个特殊的爱好,放鹞子给队里看谷子。不然我的父亲比他年龄大的多,行动迟缓,又是一个老实本分的放羊老汉,反正当时在我的眼里,他们不是对方,而且居住又远。来顺家在高高的堡子背后的三队里,我家则在山脚下的一队。
他们经常在我家里切磋养鹞子的经验,又互相欣赏对方鹞子的英姿,品评鹞子的优点和不足。架鹞子的长竿子一般比人稍高些,下端安着铁匠打成的长而尖的铁尖,架鹞子的人铆足气力,往手心吐一团唾沫,搓搓手,攥紧鹞竿,铁尖便深深的插进了坚硬的土院。然后撕一块捕来的雀肉喂饱它。于是父亲的鹞子和来顺父亲的鹞子就雄赳赳气昂昂的挺立在两枝长竿上,如果不是爪子上被绳索套住,它们就会像两个势不两立的男人一样决斗起来。我看他的鹞子比我父亲的鹞子清瘦的多,根本比不上父亲的鹞子那么圆润和矫健。等来顺的父亲走后,父亲就向我说,你看他的鹞子比咱的品种优良,但喂得毛色不顺像病鸡似的。我问为什么?父亲说人懒吧,懒人有懒命,队里还把好鹞子给他放。当时一只鹞子一百多元,和一头骡子的价钱差不多,是队里从集市上买来的。这一年秋天,谷子成熟了,我跟着父亲去谷地看他们放鹞子赶麻雀。我便亲眼目睹和证实了来顺父亲的懒。他在较平坦的谷地里架着鹞子来回转悠,要么就将鹞子竿插在地头上,蹲在阳洼旮旯里一边晒暖暖,一边一锅又一锅地抽旱烟。而我的父亲则在高山老硬洼上不停地穿越,像一个优秀的侦查员,深入敌人的心脏,赶走了一群又一群麻雀,他的鹞子也捕来了一只又一只猎物,出色的完成着任务。等麻雀们躲在远远的树林里养精蓄锐,伺机反扑的战斗间隙。父亲还要爬在土崖上拔蒿草,等太阳落山,鸟们栖息,父亲已有一大捆柴草堆在了谷地,还要分些死麻雀给来顺父亲的鹞子。
谷子上场了。来顺的父亲也就不大到我家里来了,我不知道他的鹞子还养否?父亲则给鹞子泥了个大土笼子,捉瞎瞎,逮麻雀,想方设法让鹞子过冬。很久不见来顺父亲了。我问父亲,父亲说在家里养伤呢。我问怎么回事?父亲说他家里没柴烧了,去山背后偷人家队里的苜蓿草,被人家逮住了,押送到大队,大队书记问为什么偷人家的苜蓿,来顺父亲说不是咱队的,是山背后的。山背后属另一个县管辖,来顺父亲寻找着理由为自己开脱。大队书记断喝一声:胡说,山背后也是中国的地盘!给他坐土飞机。坐土飞机就是绑一扎绳的意思。民兵连长就叫来几个民兵,把来顺父亲五花大绑,提起来又放下,放下来又提起来……来顺父亲疼得哇哇大叫。坐土飞机的代价是他的一只胳膊断了。残了胳膊的来顺父亲此后就再也架不成鹞子看谷子了,以后每年的谷子,都是我的父亲一个人去看。父亲的鹞子,还是那么矫健和敏捷,秋天的谷地,还是那么郁热,充满雀噪。
之三 碎求子的落点
村里不见碎求子大约一个礼拜了,一个礼拜的时间人们都沉浸在过年的氛围里,把这个平时在村里乱窜,见谁都叫“爸爸”,的少年娃有些淡忘,几个走亲戚抄捷路的小孩子路过一个叫后湾里的地方,远远望见一个蜷缩在雪堆里的人。调皮的孩子们先是捡起土坷垃抛掷过去,又抛掷过去,见无动静,就扯破嗓子唱了一曲《黄妈换亲》里的社火调:走近前来看一看,黑啦啦脖子猪项圈,你是谁家的老蛀贱(方言:低贱的意思)……这样丢三落四乱唱一通,也没引起那个人的反应,于是就有孩子们径直跑到跟前去,原来是碎求子,硬硬的陷在一个土窟圈里,满面的雪泥。当时人们的议论一致是:冻坏了,饿坏了。
其实碎求子年前刚没了妈妈,是喝农药3911走的。因为他的弱智,爸妈经常闹矛盾,他爸也经常打他骂他,最近几年他爸去跑副业,一去就不回来,他们母子二人相依为命。之前我回家乡,只要车在村口一停,他就远远的赶来,喊我作爸爸,我知道他的心思,就发一支烟给他,他美滋滋地吸着,傻傻地憨笑着、一边在车门前转游。父亲却要把他打发的远远的。我说不碍事,让他耍吧。父亲则说他会撬车门,乡长的车门被他撬开了几次,拿走了好几条好烟哩。我不相信他有这种绝活,也笑着说我没有好烟。让他去撬吧。果不出父亲所料,等我们吃毕饭起程时,发现车门被撬开了,司机也百般不解,他怎么会有这一手绝活。去年春节,我回去没见到他,也没想到去打问一下。村里过来办事的人说起他的落点,我感到凄然。他的父亲也没有去找他,他陷在土窟圈里爬不上来,正过年,地里又没干活的人。村里人补充道。
之四 耍社火的田万民
电视台当记者的剑锋兄打电话给我,说和村里联系一下,南方一家电视台要征集一批反映地方民族特色的专题节目,他打算把村里卧坛多年的黑社火推出去,我心里格登一热,儿时在村里看耍社火的情景立时浮现在眼前:
三天年一过,社火就耍起了。平时静谧的村庄之夜因为耍社火而激情四溢,铿锵铿锵的锣鼓声把每户人家的窗户纸都震颤出和谐的韵律,孩子们喧哗的回声在远远的崖畔上一浪高过一浪,提着灯笼的汉子们,端着酒碟的婆姨们,前呼后拥涌向一个灯火通明的院落,院子里大姑娘小媳妇们已挤拥得密不透风,连墙头上都有调皮的孩子们爬了上去,有的孩子甚至骑在树杈上呼朋喊友。廊檐上挂着一盏高瓦数的电灯,把院子照耀的如同白昼。而那些红色的、紫色的、蓝色的灯笼光又交织出五彩缤纷的图案,把上面剪出的龙呀、凤呀、花呀、童子呀映衬的活灵活现。等装身子的还未化妆完毕,人们就忍俊不禁的欢笑起来了,你看那装摇婆的,用马尾巴的毛缠在头上做发髻,用蕃麦棒子作耳坠,用棉花作眉毛,再看那装老生的,同样是棉花沾成胡须和眉毛,在背上绑一枕头作驼背,用金箔纸贴在口里做金牙……等一切准备就绪,锣鼓开敲,二胡拉奏起,社火头领打开场子,唱伞曲的田万民就出场了,他擎着一把伞,矫健的身姿在院子旋转开来,伞随身子转,人伞合一,动作敏捷,速度如同孩子们抽动的陀螺,引起大家一阵又一阵的喝彩,最后站在院子的中央,清清嗓子,一边上下舞动着伞,一边唱了开来:进得场子转一转,一盏明灯挂房檐;大红对联贴在门两扇,欢欢喜喜过新年。耍社火的伞曲都是顺口编的吉祥语,田万民不但唱得好,编词也是能手,出口成章,又使一手好拳脚,村里人称他是耍社火的把式。在谁家院子耍社火,就要给这家人编得越吉祥越好。但也有例外的时候。如果社火出庄,交流演出,对方在接待服务方面有不周到或怠慢的地方,唱伞曲的人会编一些不礼貌的词语提醒对方,两家的社火头领就论起理来,直到把对方说服,一家道歉一家原谅为止。伞曲唱毕,就是耍狮子滚绣球,跑旱船,演节目,如《下四川》、《黄妈换亲》、《打草鞋》等等。在老幼妇孺的欢声笑语里,所有的节目都耍毕了,装身子的人就喝酒暖身子,吃着大家凑来的酒碟,划拳的划拳,说笑的说笑,有一句口头禅,我至今还记着:有心明年不干了,这一碗冷豆腐碟子舔惯了。不管天有多么的冷,不管夜有多么的深,乡亲们都感到意犹未尽,回家的路上,还七嘴八舌地为每一折社火中的故事调侃,或为男女之情而伤感、或为婆媳不和而愤慨、或为浪子回头而赞叹。乡村的夜在浓稠的社火氛围里像一首朦胧的诗章,让人百读不厌。
我离开家乡已二十多年了,家乡的社火卧坛也二十多年了。耍社火的锣鼓声却时时刻刻敲击着我的心房,那缠绵悱恻的男女对唱也同我情感的历程一样跌宕起伏在岁月的长河里,尤其是唱伞曲的田万民这个人物还有谜一样的东西有待于我进一步去推测和理解。
田万民和我五叔家是邻居,论辈分,他还是我的堂舅,因为他是我五娘的堂弟。小时候,我的祖母常住在五叔家,我也就常去五叔家去玩。路过田万民家门口,我常看到他一个人进进出出,再没有别的人,院子里冷冷清清的,祖母说他没女人,打光棍呢,其实那时村里的光棍汉很多,就连我的哥哥也是光棍,并不为奇,但我们一家人口多,有父母兄弟姐妹,他却除了空空土院,什么也没有,就显得与众不同了。时光荏苒,随着年岁的渐长,我从大人们口里听到了一些有关他的事,他童年就没了父母,是叔伯们养大的,本来说不上女人,后来却和村里的一个有夫之妇好上了,并铁了心的去好,就是有人给他介绍女人,甚至送上门也不要。这大逆不道的事让村里人戳透脊梁骨地骂,严重的是挨过几次打,甚至伤及筋骨。所以最初关于他们的男女私情炒的沸沸扬扬,连我们小孩子都感到他是村里最坏的人?在路上碰到了,也不会去主动打招呼的,我有时勉勉强强叫一声“舅”,心里却感到很别扭,不自在。我们的学校也在五叔家的房背后,我们在操场里踢沙包,滚铁环玩,一次我的铁环沿着五叔家的路上滚过去,眼看要落下崖去,我跑过去捡,但这时候却从田万民家出来了一个女人,快步赶上了铁环,给我拿了过来,我发现我也认识她,她家和我家是亲房,只不过住的较远,平素打不上搅,红白喜事却在一块儿,她蒸的馍馍特别好吃,帮事的人都夸她的手艺,就是因为她有相好,有时候也遭到大家的冷落,不让她进厨灶,只能在院子里打闲杂,干一些摘菜洗碗的事。当她把铁环递到我手里,满含温情的看我时,我身后的同学们就哇啦哇啦讥笑起来。我不敢去看她,便慌慌张张跑回校园。回头我看她从另一条路上绕过操场消失在田野里。但田万民并没有因为这点在村里抬不起头来,他当过村干部,副业队长,拜师学过武术,特别是每逢过年时的组织和演出社火,到处是他的用武之地,岁月推移,慢慢地,我对他开始敬佩起来,其中有两件事情值得一提:一是力主为我们村里修了新学校。我们的学校架在一个土台子上,小小的四合院,拥挤不堪,教室里光线很暗,还是复式教课式,桌椅板凳更不要说有多么陈旧破烂了。我已在中学当老师了,他来中学给我谈建校的打算,又让我领他参观了学校的布局和教室的设计,要知道我们的中学在当时还很落后,但比起村校来说,那就现代化多了。这个没有孩子的村干部谈吐是那么不凡,见解是那么深刻,关于建校经费问题,他说向上要一点,村里自筹一点,群众捐献一点,砸锅卖铁,也要把学校修起来,再苦也不能苦孩子们,在穷也不能穷孩子们。这一年夏天,经过重新选址的一所漂亮的学校就在他的带领下修成了,这在近百年以来的小村史上,也算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另一件事是支持我们在村上开了一次成功的联欢晚会。这年学校刚放寒假,我连夜赶回家里。在炕沿上还未暖热屁股,村里几个小伙子就涌进门来。直奔主题就请我去商议过年演节目的事,我以为他们又要耍社火了,便推脱说我是外行,哪能行呢。他们说不耍社火,演新节目,搞联欢晚会。我说那得村上支持啊。他们说没问题,田主任满口答应哩。田主任就指田万民,他是村委会主任。我一听来了神,这可是村里的一件新鲜事,我不参加谁参加?于是,我拿出自己的特长,为晚会编写了话剧,快板,相声等脚本。田主任也每天来指导,并派人去市上购买了一些道具和化妆品。晚会开得很成功,田主任还献了一出秦腔清唱。当时已调到区委报道组的剑锋兄也参加了我们的晚会,他的女儿为我们唱了一首《在那遥远的小山村》,他为我们在省报上报道了别开生面的首家村办春节联欢晚会。这是村里多年没有耍社火以来最富有生气的一年,多少年过去了,村庄在我来说已成为遥远的故乡,什么时候,我还能再编导一次春节联欢晚会呢?我常常这样想着。
剑锋兄的这个提议,一下子触动了我的怀乡情结,我为能在家乡的社火之夜重温儿时的梦而兴奋不已。便连夜给村里打了电话,提出了目的和意图,要求原汁原味的老社火。经过村里紧锣密鼓地排练,我们同电视台的其他俩位记者驱车前往拍摄。还是那条乡村土路,还是那副场景,还是那拥进的院落,还是那一声声锣鼓的调子,当我们摄像机的镜头对准年过古稀的田万民老人时,尽管他的动作、他的唱腔仍是气概不减当年,但我分明产生了岁月沧桑之感,一个时代、一个人,谁也阻拦不了它的前进、他的老去。听着他粗旷、刚烈、又显凝重的歌声,剑锋兄给他同事介绍道:这位老人,一生对爱情坚贞不渝。听完这句话,我却再无兴致看社火,悄悄一个人挤出人群,在门外的土台子上伫立良久,古老的村庄不知演绎了多少故事,田万民老人的一生 ,只不过是故事里的一朵小小的浪花,没有大起大落、悲欢离合的震撼力,但在他即将走完生命历程的背后,却蕴含着一股令常人无法看到的力量,这力量平静,坚韧,和谐。这,也许是最客观的答案,但似乎又不完全准确。演出完毕,村里人拿着镢头砸开已封冻的冰碴,送我们的车过河。回望又复归平静的村庄,我想,我们这个偏僻的小村子,因为有了耍社火的田万民,有在外谋生的我们,已迈开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