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从容而绝望
天边曙光再次映上我年轻沧桑的脸庞
再次映着我那一颗诗性不安的心
活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上
思想的深处依然是如此的荒凉
这是一场没有结局的表演
那无尽的旅程依旧如此遥遥而漫长
包含所有荒谬和疯狂
像个孩子一样满怀悲伤
静悄悄地熟睡在大地上
现在的我有些倦了
倦得像一朵被风折断的野花
虽然还是永远向着远方独行的浪子
可步履从容,却又无比地绝望
—— 摘自自己的《漂泊日记》
【一】
窗外的街灯很早就点燃。昏暗的夜晚,暖昧的灯光,若隐若现映射着一张张陌生的脸。沉默中,是谁的呢喃,在不悔的执著里,瘦尽沧桑?是谁的流年,涉过秋水,在凝眸的眺望中悄然逝走?
马路上等待回家的车排起了长龙,对面的写字楼里却灯火通明。里面的人还在热火朝天地忙碌着,每天都有处理不完的俗务……
梦中有柔和的采莲曲荡浆滑过,一个身穿白色棉布长裙的女子,年轻的脸上却写满了沧桑,走到落地窗前,窥视着这个城市的一角……
浮叶,落花一般,慢慢的,从眼前流过。一弯娥眉,在粼粼波光里无眠。霓虹的彩帘和淡淡的月光交织,挂满了整扇窗,每一个方向却都是潮湿的心情。
忧伤的旋律,纵横阡陌,有遥远的声音低吟着的殇,一直在心底深处流畅。努力地张开双眼,望着午夜月光,它住的空无人迹的地方已经明艳照人,而自己栖息在这座霓虹闪耀、车水马流和人群喧哗的城里却黯然幽凉。
【二】
安静的时候,多是蜷缩在角隅或坐在书桌前,把自己的灵魂关在身体里。组合文字、整理blog、处理图片、码字灌水……
渐渐,渐渐,就习惯了这种生活姿态。觉得这是一个很空的城市,有一些很空的朋友,在做一些很空的事情,觉得自己是没有什么欲望的,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也不过是看书和写字而已;觉得自己是可以遗忘身外很多人、很多事的……
多年以来,以知识女性特有的沉静打量着粗糙的现实,对现实世界强烈地介入,欲竭力揭示理想的无穷可能性,以此来改善“理想的期待”,使之脱离庸碌生活的窠臼。形而上的“精神贵族”倾向始终都是自己生命的底色之一。无论季节怎样变换,都会固执地活在诗性之中。
因为一直都觉得,生命即是一个从左岸摆到右岸,从右岸渡到左岸,不停摆渡的过程。真正的诗性是一种个人性情,是一种建立在心灵的丰富性之上的内在的、原发的精神力量。物欲的泛滥在某种程度上只是一种语词假象。我宁可相信生活的世界是天蓝的右岸,如同澄静的天空一样的蔚蓝。
所以,很长时间之内,柏拉图、济慈、雪莱、里尔克这样的诗人始终盘旋在我的头顶上方。总以为在理想主义时代,抵抗平庸是悲壮而充满快感的,因为以此可以显示出精神的清洁,甚至可以用“崇高”的姿态来获得某种生存优势,从而成为掌控俗世权力的操纵者。
然而在当下,在商业话语的驱动下,生活世界不加掩饰地放纵其物欲的一面。唯恐被市场规则抛弃的人们拼命地追赶着大众嗜好、流行趣味,诸如小资的酷姿、白领的矫情……
尽管其中的许多人其实从骨子里同这些东西是不相容的,但跟风的惯性和对落伍的恐惧使他们蜂拥而至,不假任何思索,要想始终保持诗性的气质,无疑是一个异常艰辛的任务……
因为总有一些生活在地层的人。他们需要的不过是新鲜的空气,可他们一无所有。于是只好跟在前辈们的身影后面,踩着他们的脚印,被现实日渐同化。而处于喧嚣尘世苟于生活的我,自然亦不例外……
【三】
思绪游走中,默默掬一缕贫血的苍白,穿越飘零,穿过一畔的风尘。眼睛是片忧郁的蓝,清澈见底飘着落叶,点缀着忧伤。活着,从容而绝望。在一个月光,照进山林的夜晚,微澜的水面,串起种在心间的咸涩,点点滴滴,击碎夜的宁静。化为零乱的诗行,被红尘流放。泫然湿润铺陈一地,隐约是微微的清凉。回到现实的原点,湮灭在时光中的,不只是这一株水墨娇颜的水份,更有那伫听寒声的缠绵,以及人去寂静的诺言。
瘦弱的双肩,扛起漫长的岁月。忘记自己应该活在清幽潮湿背光的隧道,歇斯底里想爬上墙角窥视阳光的闪耀。在阳光下来回冲撞奔跑,忽左忽右,迷失了方向,总有许多的风雨坎坷从足下延伸……
活着,从容而绝望。锦瑟的心事,栖息在江南的老树。渐退的暑色,抽干灵魂中点点润色。而灵魂,被贫穷和孤寂控制得太久,就如漂浮在城市上空,却看不清楚自己的影子一样。惟有停留于指尖的温柔,一寸一寸默数情愫的长度,阑珊中,细描成一阕易安小令,缀入岁月的书简,在枯黄的经脉里刻画下千年轮回的谴卷。前世的嫣红,在曲折的纹间,写满荏苒光阴,似水流年。忙碌的都市里没有草长莺飞的传说,有的只是匆忙的背影……
【四】
天边曙光再次映上我年轻沧桑的脸庞
再次映着我那一颗诗性不安的心
活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上
思想的深处依然是如此的荒凉
那无尽的旅程依旧如此遥遥而漫长
我是永远向着远方独行的浪子
步履从容,却又无比地绝望
一个人走在大街上,看到流动的人群,看到温暖的物质,看到持续着的生活,才发现,什么都没有改变。即便有些人离开了,有些人相遇了。可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一如既往的,车水马龙,灯红酒绿。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谁也不会在乎你曾经经历过什么或正在经历着什么。
【五】
灵魂孤独的人活在现实之中,麻木的眼神,戴着面具的笑容。用心灵的翅膀织起一片清朗的纯净的天空,轻轻地拂去市井的尘埃。
曾经以为春天,是被当作一枚精致的书签,蕴含在古典的唐诗宋词中,然后被拽出来,试图用久违的美丽感染枝头那簇雪,让不经意的微笑蜂拥枝头;曾经把追求心中的诗情画意当作一个无法企及的高度,在成长的路上,总喜欢把自己开放在灵魂寂寞的季节里,任飘飞的思绪在生命的低语中悄然逝去。
然,这是一场没有结局的表演。包含所有荒谬和疯狂,像个孩子一样满怀悲伤,静悄悄地熟睡在大地上,现在我有些倦了,倦得像一朵被风折断的野花……
思维破碎、激情不在时,摊开双手,吹落满天的晴朗,荡下一地的心碎,旁人永远听不见。闭上眼帘,伸出双手,欲触碰明天的晴朗。音阶迷离,反覆弹著不止的旋律。是怎样心伤。只留下那些长长短短的句子,与誓言谎言纠结的痕迹。
【六】
思想,在孤寂漂泊的路上行走,跌进了黑暗的深坑里,满身灰土。
想起无数个静如止水的日子。一个人在家里,写字,看书,或者是学习。觉得时间是静止的。就像没有声音的音符。一个一个,联串起来,不动声色。朋友说,你该出来看看阳光。我说,阳光是什么颜色。就像问快乐是什么颜色,心情是什么颜色一样。有时候,觉得生活的环境只是一些由虚假的映像组合而成,对一切事情只能以被动的平常心去看待。觉得生活是没有颜色的,且在暗淡的天空下,生活太久,就渐渐习惯了暗无天日。
一个人,独坐在黑暗的深坑里,回忆暗涌,发现年华似水。淡淡的忧伤,淡淡的惆怅,也许,这就是人世所谓的心态沧桑……
而在光与影交叉的地带,在寂寞的时刻,心灵的窗台,涉足到达的光线布满俗世的尘埃。生活在这样一个喧囂的都市里,这样的一个城市,如同硝烟弥漫的战场。更容易的渴望,也更容易的伤感。同时,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看到有些事是可以遗忘的,有些事是可以纪念的,有些事能够心甘情愿,有些事却一直无能为力。
活着,从容而绝望。有时候忙完公务,走在上班下班的路上,时常会被那些双肩背包,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学生所吸引。看到他们的笑容灿烂,如同溪涧般清澈。在羡慕他们无忧的同时,也时常会想起曾经无虑的自己。可最让自己难过的是,这些人几年后又会像自己一样苟于生活……
【七】
独倚阑轩,把一觞透着醇美红炉锫酒丝丝殆尽,绵延一世云烟。透过那层层鱼鳞样的微白,隐约的一丝曙色穿透无边的梦境。如兰的心,似那枯蝶的落叶,在经历了一夜无为的旋舞之后,回归大地的厚重,沉淀了千年的思绪跌入红尘。
怀一颗不安分的心,试图在人生短短的旅途中找到真正的内涵。似曾潜心寻觅了许久,回首间,笑容凝结,思绪慌张。过去的日子,已经永远的孤独的埋藏在心底了,只想在一个霏霏的雨夜中,凝视往昔秋水般澄澈的双眸。
逃避黑暗幻想光明,一颗破碎的心,就如以深入中国人内心黑暗见长写作的摩罗的《因幸福而哭泣》书的封面,充满了黑暗,只是黑暗中还有一束并不足以照亮心中黑暗的光——写作。然而这束光的穿透力很强,弥散性却不够,对光明的幻想削弱了洞察的穿透力,如老和尚的百衲衣,总给人一种破碎的感觉。因此不仅难以照亮心中的黑暗,且外面的黑暗,在写作之时,又铺天盖地地朝自己压来。
以前很忙的时候,总是想,等闲下来,要做一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可这些日子等大学放了假,真正闲下来之后,才发现,面对一个漫长的假期,就像面对漫长的人生一样,因为突然不知所措。
对于这种黑压压与无能为力的感觉,我不懂为什么有人幸福了还要哭泣,也许是自己从来没有幸福到这个程度吧。所以将摩罗的《因幸福而哭泣》从开篇读到最后,我并没有感到摩罗是幸福的,也没有发现他真的在哭泣,我只觉得欲哭无泪,而且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深切地体会到知识分子内心的卑怯和懦弱。
活着,从容而绝望。虽然杨支柱在《关于神与灵魂的断想》中说:上帝总是让人们在无论多么绝望的环境中保持一线希望。
然而和时间之外的流花飞絮产生纠缠,时常会被如云的心事绊倒,于是,字里行间,终是迷茫。低头的温柔、及肩的长发便会缠出眼眸不尽的忧伤,无论阳光月光下,思绪都慌张。
且每每想起台湾“最高检察署”检察官的长女、外型亮丽的黄宜君,便忍不住唏嘘不已。总觉得自己活着,在字里行间如她生前一样从容而绝望![黄宜君在就读于中正大学中文系四年级时,就曾经获得台湾大专生文学奖,其作品曾刊载联合报副刊“读书人”周报,是师生眼中才貌兼备的女孩,去年初终一圆作家梦,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流离”。可是这样一位优秀的文坛女子,去年十月二十日,在她三十岁生日的前一天晚上,竟然在其就读的东华大学研究生宿舍二楼阳台缓降机支架上以一条丝巾悄悄自缢……]
【后 记】
卡尔维诺在《看不见的城市》告诉我们,城市什么也不是,它只是所有过去与将来记忆的集合,是欲望的膨胀,是反复重复的细节,是需要用生命的每个瞬间填补的空虚,是虚幻与现实无法分开的存在,是疯狂且遥远的想象……
活着,从容而绝望!尽管感到异常压抑,为了生存下去,要想反抗现实永远由不得自己!
一个人爬到高高的十四层楼顶,风从不同的方向吹来,凉意一阵一阵袭来。站在阳光下,突然觉得眩晕。太灿烂,让人难以适应。许是在阴暗中太久的缘故。
记不起是谁说的,生活在喧哗的世界,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
也许是社会现实环境导致与个人内心思想的剧烈冲突,我想绝大多数的知识分子在生活中表面从容的言谈举止下,其灵魂都是破碎的。而带着叔本华式的上世纪末感伤情绪,以敏感的听觉从大都市的嘈杂中从容听着现代生命最深沉的声音,文学界、文学理论界的知识分子一方面因为比较敏感而又缺乏逻辑思维的训练,另一方面由于比较多地接受了现实流行的不同思潮的观点,却又不能把它们纳入到一个符合形式逻辑的体系中进行检验,因此灵魂更易破碎,却又不得不无奈地屈于现实绝望地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