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散文 -> 写景散文 -> 正文

江南行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9 11:55:28阅读:
字号:|
    一

    很久就酝酿着有一次江南之行,其实我的家离江南并不远,只是由于庸常的日子犹如无边的海,一头钻入其中,竟不知岸在何方,于是那不远的江南竟成为我的朝思暮想、成为我奋力追寻的岸。

    今年的七月一日,是党的85周年生日,单位利用双休日组织了一次红色之旅,说要去皖南,我有幸忝列其间。虽然两天的时间不长,但对于久居方城中的我,也算是一次奢侈了。车子如鱼般的从城市的楼房间穿过,当我们确定离开了自己的居住地后,大家始才兴奋起来。

    是哦,人的心原来是要时常放逐的呀!

    因为是“红色之旅”,我们的第一站于是就选择了参观皖南的新四军军部旧址,对于那段熟知的历史,老实说我早就失去了那份朝拜的崇敬和冲动,那些曾经推动过“五四”车轮的年轻人,并没有继承“五四”的科学和民主精神,而是陷入了历史的轮回,以农民暴动开创了另一个朝代,终于还是将自己的脑袋交给了一个人思考,在经过系统处理,屏蔽了“皇权、独裁、军人政治”等字眼之后,我们终于生活在“集体领导”的民主之下,“独裁”变为了“众裁”,当欺骗充盈这个世界每一个角落的时候,反而就感受不到了欺骗。至于皖南的新四军那不过是这过程之中的一个符号罢了。

    有了这一层念想,旅途便少了一份沉重,多了一份轻松。连原本炎热的天气也颇通人情起来,碧蓝的天上飘起了些许白云,从重山间飞过,于是天空便层次分明起来,深的更深,浅的更浅、绿的更绿。

    人生不过是一出戏,那些深宅大院不过充当了历史的舞台,而背景竟是那片青山绿水。导游毫无感情的宣讲,给我的印象原来那是一出并不好看的戏,于这样的山水之间充满着血腥的悲壮竟是为了个人或是党派之间的一己私利。倒是一间不起眼房屋前,像山一样端坐着一位满脸沟渠的老者,眯缝着眼,透过他自己深深吐出的烟雾,蓦然的打量着我们这些红尘中来来往往的过客,仿佛已经进入了禅顿......

    车子在山路上蜿蜒,一条宽阔的河流陪伴着我们流淌,清澈的河水上不时的有几只鸭子在嬉戏,稀疏的村落于绿树掩映间时隐时现,我想要是在这样的溪流间点缀上几位正在凉洗衣服的少女,那该是怎样的优美和安祥啊!

    二

    根据红色的行程安排,我们到达了龙川——胡锦涛总书记的祖居地,应该说这是一座不错的村落,一条修葺完整的沟渠从胡村中间穿过,不时的有石拱桥将分开的两边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沟的上游是诺大的一片水面,矗立在水的前方就是龙须山了,导游说胡锦涛的祖父就下葬在龙须山的尾部,就是俗话说的葬在龙尾上,自然就有龙脉了。有意思的是胡氏家宅的门牌号码竟然是010,似乎在暗示着胡氏一定会有人入主北京的,否则怎么连门牌号码都会与北京的区号一致?可见当初发放门牌号码的人是何其用心良苦呀!

    用心良苦也算是国人的光荣传统了。胡氏祖宗为了感谢其帮他发家致富的丁氏大管家,在胡氏宗祠旁为丁家也建立了一间宗祠,为了表彰丁家的功绩,将丁氏宗祠祠堂的门槛抬高了半截,但如此一来丁氏的宗祠岂不比胡氏宗祠的高?岂不抢了胡氏的风水?当然胡氏先人是不会这么傻的,于是就将丁氏宗祠的屋檐降低了许多(有具体尺寸,恕我对此不太上心之罪),这样一来自然就不会坏了风水,胡氏先人对此似乎还嫌不足,于是就在丁氏祠堂的匾额上做起了文章,丁氏祠堂的匾额为 “邦家之光”,从书法的笔画上那个“邦”就没有写出头,是呀,要是“邦”过了头,岂不坏菜?岂不是邦了倒忙?可见古人用心之良苦。

    至于那些表征着徽式建筑风格的青墙灰瓦、玉石牌坊、宗庙祠堂、亭台楼阁、青石深巷、雕梁画栋、小桥流水、工笔细画......它无时无处不在昭示着处于封闭状态的徽州古人将他们那点聪明才智于生活的细节上渲染得淋漓尽致。当然也给这方水土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化的传承有多种方式,而宗庙祠堂不惕为其中一种很直接的方式,记得不久前的一天清晨,我被我所居住的小区内一阵鞭炮的轰鸣惊醒,掩不住我的好奇,竟如孩童般的跑到楼下欲看个究竟,原来是某某姓氏在修家谱,家谱这个东东我还真没见过,于是趁着这家主人高兴,厚着脸皮央求能否将其家谱给我瞻仰瞻仰,好话自然是说了不少。厚厚的两卷本,显示了该家族的兴旺。不过较之我这次看到的徽州祠堂,那还是逊色太多。祠堂应该说是体现家族凝聚力的核心所在,供奉祖先的牌位,整饬族规,即便是朝代不断的更迭,即便是“城头变换大王旗”,有家族的祠堂在,有家族的族规在,这个家族也是无法解体的,而家族的能人或因商发达,或因仕及第,既为家族的后人做了表率,不断的激励他们继续为家族的兴旺作贡献,同时也为家族的延续做了文化和精神上的铺垫。而徽商文化更是以“诗书传家”为其精神内核,将此种文明演绎成一段辉煌。

    从网上搜寻得知,各地正在如火如荼的修着族谱,这是在抢救民俗文化?还是这开放的社会以另一种形态在倒退?

    三

    因为这次旅游属于“红色”之旅,所以“黄山”就不在这次的行程之列,好在黄山我去过一次,而且凭的是脚下功夫,不但一睹了黄山的丰采,而且还见识了“翡翠谷”和太平湖的水,所以也就了无遗憾了。

    因为山水是用心来感悟的,所以文字就变成了多余,比如那黄山你该描写哪一段呢?是那轮鲜红的太阳从云海中喷薄而出给你灵魂带来的震撼,还是一支独秀的生花梦笔使你感受到的奕奕神采?你说那“翡翠谷”的水,是情人眼里的涟漪波光?还是少女身姿的曼妙婀娜?你说太平湖的水是山镜子,还是山的恋人?她们都是属于大自然的,作为个体的人在她们的面前是渺小的,只能被那种或而精巧或而瑰丽,或而舒展或而博大,或而玉珠暗点或而洋洋洒洒的自然之美所震撼、所消融。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在这方水土之间的人,一定是会少了一份浮躁,多了一份沉静,因为感受着山的魂魄和水的灵异,而变得越发的清明和秀丽吧。

    朋友知道我要去宏村,发来短信说:“宏村的特点是水,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可谓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了”。是的,他的一句话已经概括了所有,我还能说些什么呢?

    一下车,依依垂柳掩映下的池塘如诗如画般的展现在我的眼前,导游说宏村水道是按照牛的消化系统来建制的,我顺着水道把玩良久,不得不赞叹古人的聪慧和隽永。直至深入到巷里人家,再次看到徽州民居高高的飞檐,敞亮的天井,精细的雕梁和层次分明的厅堂,我不再戏谑他们浪费了自己的智力,而是深深的感到在这样的地方,人的文化原来是山水之灵性所钟结。

    我漫步在如戴望舒诗里描述的那幽深而又寂寥的“雨巷”中,虽然今天这小巷不但无雨,也不寂寥,但是仍有不少学子旁若无人的于小巷的溪流边架起画夹,专心的描摹着那江南水乡片刻的静美,而那画画的人也融为了画里的风景......

    四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我的江南之行刚开始就注定了结束,好在我的书房里悬挂着朋友用狂草为我写就那幅条屏。是的,我没有赶上江南的春,也无缘和春而住,我已然错过了花期,却不想错过芬芳,于是那江南就成了我隔岸的一脉清香,成了我辗转反侧的理由,成了我干涸土壤中的一眼清泉,成了我今生今世无言的伤痛。

    无数个日夜,那江南宛如一位明眸善睐的姑娘,她如水般的澄静,如水般的清澈,如水般的柔美;青黛般的秀眉伴着两汪盈盈秋波,顾盼间带着羞涩,带着了无着落的愁怨;她从幽幽深巷中走来,从华灯初上的繁华中脱出;她像一片落叶轻轻的飘落在我的梦里,仿佛一万年前就已经注定了今生的的邂逅?轻柔的音乐似乎是对那次飘落过程的回忆,朦胧的灯光填补来时的路。我惊讶于她的那份自然、那份从容、那份优雅。

    而她就坐在我梦的对面,用纤纤细指端起了精致的茶具,轻啜着,有一句无一句的捡拾往日的记忆。而我则嗅着从她身上飘逸的清香,品着她那“一低头的温柔”,看着她如“水莲花”般的娇羞,让她盈盈的眉眼沉淀了我的浮躁,消去了我的疲惫,淡了我的愁颜,解了我的相思。

    “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我知道那样的美是不容人玷污的,她如一弘清泉、一汪池塘,你只能静静的坐在她的身旁,看着她的波光鳞鳞,看着她的盈动,而不忍心惊扰她。捧起她,怕她从手心里溜走,掬起她,怕脏了她的容颜。她只能用洁净的柳来拂拭,她只能用洁净的心来感悟。

    她应该是陪伴在我的身边的,与我在夜色阑珊的河边漫步,好让我的心被她的细语软化,被她的暗香浸透,被她的秀发拂拭;好让我的眼为她曼妙多姿身影牵引,为她的莞尔灿烂的微笑闪烁;好让她离去时那一回首的容颜在我的梦中定格,好让她吐露的玉珠在我的心底轻轻的、轻轻的滑落、滑落......

    2006年7月14日

  

上一篇: 江南的冬景   下一篇: 池塘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