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手和父亲的背
母亲的手
晚上吃饭的时候,我偶然发现母亲拿筷子的手,有一些微微的颤抖,我的心咯噔一下就跳了起来,眼睛不自觉地就对母亲的手多盯了几次,才发现母亲的手真的在轻微的颤动着,那一刻,我百感交集,那时一双曾经把一家人的生活,操持地井井有条的手啊。
母亲也算是个命苦的人,早年父母双亡,跟着叔父长大,不曾想建国前参加革命的叔父,在建国后被人陷害后自杀。或许是母亲太过于聪明伶俐,加上个性有十分倔强,母亲嫁给父亲后,又不受祖母宠爱,连一双碗筷都没给,祖母就把她和父亲从那个杨氏大家庭中分了出来,可怜的母亲只得和父亲一起拉扯着我们弟兄四个过起不黄连还苦的日子。
好胜心强而且不喜欢服输的母亲是个理家的好手,为了操持好一大家人的生活,她总是起早贪黑忙里忙外。在我的记忆中,夏天天还没亮,家里的大门就吱呀一声开了,母亲就开始喂猪喂鸭了,冬天,我进被卧的时候,母亲就坐在煤油灯下做阵线活,我睁开眼睛醒来是,母亲总还是坐在煤油灯下,一年四季,母亲好象就没有什么时候能坐在那里歇息着,她的那一双手总是不停顿地为一家人的生活忙碌着。
母亲是个方圆小有名气的裁缝,我们一家大人孩子穿的衣服,满意一见都是母亲亲手量裁缝制的。母亲做的衣服,不论是夏天的单衣,还是冬天的棉袄棉裤,不仅针线细蜜,而且穿在身上合身得体,如果时间允许,衣服上一定还有在乡下经常能见到的小鸟、花卉,这让虚度其他的孩子经常对我红眼。母亲不仅会做衣服,还会纺纱织布,母亲放的纱又细又结实,母亲织的布又平又光滑,每年春节前后,是母亲纺纱织布最忙碌的时候,家里总有不少来观看欣赏的大姑娘、小媳妇,甚至还有一些大男人和老太太。
母亲的菜也腌得好吃,夏季的黄瓜、豆角、冬天的萝卜、白菜,自己家里栽种的蔬菜,再加上一点粗盐,只要一经过母亲的手,就会变成特别能下饭的美味。在我们乡下,不少女同志腌制的咸菜,过不了多长时间,就开始上霉腐烂,母亲腌制的菜,不仅不会腐烂,总始终又嫩、又脆、又鲜,为此每年不知有增加多少劳累。清楚地记得,每年冬天腌制腊菜的时候,很多乡邻都要来请母亲去做指导,有的就干脆请母亲代劳。
母亲最擅长的还数做鞋,鞋底是母亲把旧书、旧本子、旧报纸和自己织的布,用面糊糊一层层粘结到一起,成为鞋底样子,然后放到太阳下晒干,接着把鞋样子一层层用布包好,再用锥子引着自己搓好的麻线去缝制,这就是乡下人说的纳鞋底,母亲纳的鞋底,不管厚的棉鞋底还是薄的单鞋底,针脚都整齐细蜜。所以母亲做的鞋子,不仅穿起来舒服,而且特别奈穿,经常是别人家的孩子的鞋已经穿坏了两双甚至三双,母亲给我做的一双鞋还在大弟弟或者小弟弟脚上穿着。
母亲不仅是干家务活好手,到了庄稼地里,一样是个让许多男人都自叹不如的能人。我们老家主要种水稻,种水稻最按的就是犁田打耙、栽秧割稻。犁田,牛在前面,母亲扶着犁在后面,母亲甩甩鞭子,老牛就老老实实的又快又直的往前跑,打耙,母亲打出来的田透彻而平整,栽起秧来格外省力。栽秧割稻,百十米长的一趟,许多人总要直起腰来歇几次,母亲经常是一弯腰就一趟到头,然后再之起身子喘口气,母亲载的秧苗匀称,母亲割的稻子干净。每年“双抢”季节,队里都要把收割早稻和栽种晚稻的任务,分到每家每户。这个时候的母亲,在地里辛劳的那双手,总让每个经过的人要停下来赞上两句。
母亲的那双手,是支撑一个家的手,天冷的时候,这双手摸过我们的手和头,量量我们冷不冷,粮食紧张、吃不饱的日子,这双手把锅里能数得着米粒,盛到了父亲和我们几个孩子碗里,然后捧着水一般的米汤给自己充饥。是这双手把我拉扯大的,是这双手把我养育成人的。而如今,这双能让田里长出庄稼、能把棉花变成衣服的手,已经开始有些麻木了,已经拿一双筷子都要轻轻颤抖了,我看了怎么能够不难受呢。
吃过晚饭,放下碗筷,我把母亲的手抓在我的手里,来回轻轻搓糅着,搓着搓着,泪,就从我眼睛里流出来。
父亲的背
从办公室出来,看见办公楼下的小广场上,一个和我一般大小的汉子,携扶着一个老汉在慢慢蹒步,一脸的怜惜,那老汉怕有八十岁了,一脸的沧桑宛如活过百年的柳树皮,行走已经有些不便,在汉子的携扶下,在广场上慢走的老人,一脸满足的笑容,我就在那一刻想到了十六前已经过世的父亲,想到了父亲脸上的笑容,一幅永远藏在我心中的画面,顷刻就挂到了我的眼前。
春天的雨,绵绵的,密密的,滋润着田野里等待已久的水稻,稻田和稻田之间狭窄的田埂上,一个四十多岁的汉子,背着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在艰难的行走着。孩子打着一把长杆的油布伞,汉子身上披一件已经不知缝过多少地方的塑料雨披,不着鞋子的双脚,一步一步在又窄又滑的田埂上,来回小心交错着,并不时停下来,托着背上的孩子的屁股,往上送一送,生怕孩子落下来。雨水,顺着雨披落在汉子的额头上,又很快模糊了汉子的眼睛,汉子腾不出手来擦抹雨水,只甩甩头,再挤挤眼睛,就继续背着孩子往前行走。
“阿爷,你累吗?”,是孩子稚嫩的童音,汉子摇摇头。
“阿爷,你冷吗?”孩子又接着问,汉子还是摇摇头。背上的孩子就不再问什么了,只是把自己的小脑袋,紧紧贴在汉子的背上,汉字的两只手,也把孩子围得更紧了,脸上,是孩子看不到的笑容。
这是三十多年前,在长江北岸一个叫杨家小村的庄稼地里,可以经常看到的一个画面,那个孩子就是去上学的我,那格外汉子就是背我去村子的小学去上学的父亲。那个时候,我们家里的穷,是方圆数十里都有名的,不少左右邻居说到穷时,都爱拿我们家当靶子。我们家穷不仅因为我们家有四个正在长身子、要饭吃的男孩,更因为为了给四个孩子找一天好出路,辛劳的父母在把比我大十岁的哥哥送到部队的同时,还不顾奶奶的坚决反对,相继把我们小弟兄三个送到学校上学读书。要知道,那个时候,用一分钱都可以说是要从牙缝里挤出来的,把哥哥送到部队,本就让家里失去了一个正能干活挣工分的劳动力,再加上供我们三个孩子上学,家境的窘迫就可想而只了。
因为家里太穷,父母有不愿一个孩子辍学在家,于是除了多养些家禽挣点额外收入外,就是把能省的都省下来了,新衣服,我是隔了几年才能难得穿上一次,那还肯定是母亲自己亲自纺纱织布、剪裁缝制的,两个弟弟就根本没穿过新衣服,他们总是接着我的衣服穿,他们穿得不能再穿了,再有母亲拆了两件、三件后斗成一件,穿到自己和父亲身上。在这样的困难里,家里要买一双胶鞋或者一把伞,那简直就是要盘算几年才能做到的事情,没有胶鞋,遇到下雨天,我们兄弟上学就是个大难题了,夏天每问题,我们自己可以光着脚丫子跑,冬天也凑合,天寒地冻,穿着鞋子勉强可以走,最难办的就是春秋两季了,天不是很冷但还不能赤脚,要去上学有没有胶鞋,解决的办法就只有一个,那就是父亲把我们一个个背到学校去。
清楚的记得,每年春天或者秋季,一到下雨的时候,首先听到的就是母亲的叹息,然后就是父亲的招呼。那个时候,或许是我们都还太小的缘故,站到老屋的大门前,总是争先恐后地眼父亲背,争到最后,父亲总是先把最小的弟弟送到学校,接着回来背大弟弟,最后才把我背到村子的小学小里去,每次站在那里,看着父亲背着弟弟们的身影,们们从村子走出去,慢慢消失的雨中,我就感觉父亲是天底下最伟大的人。
三十多年,只是弹指一挥,我们几个曾经趴在父亲背的孩子,都已经长成顶天立地的汉子了,那一次次把孩子背到学校的父亲,已经到了另一个世界。每次看到那些和我一样大小的男人或者女人绕着父母,有说有笑时,我总会情不自禁的想到父亲,想到父亲背我们上学的一幕幕,想着想着,我眼中就会湿乎乎的,我就会向着远在千里外的家乡问一声:
“父亲啊,您在天堂里可好”!
2007-2-21于养心斋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