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范文参考 -> 讲话稿 -> 科教文卫 -> 正文

张卫锴 曹义等:加强高校院(系)党总支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2-2-12 17:00:09阅读:
字号:|
1990年以来,党中央连续召开了八次全国高校党建会议,十分重视高校党建工作。经过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务工作者的积极探索,努力开拓,高校党的建设总体上得到了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干部队伍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等方面出现了新的局面,具体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与之相比,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仍显得有些薄弱,实践中没有大的创新,也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工作思路。    高校院(系)处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直接面向教师和学生,具体组织并实施教学、科研和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院(系)党总支的建设水平及其作用发挥得如何,直接影响着本单位的各项工作。在当前推动高校深化改革和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引导教育广大党员和教职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积极支持并投身改革,化解矛盾、理顺情绪、自觉维护团结稳定的大局,倡导敬业爱岗、教书育人、正确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自觉抵御不正之风和腐朽思想的侵蚀,求实创新、开拓进取、进一步增强学校工作生机和办学活力,等等,都必须通过充分发挥党总支的作用来做保证。近年来,我校坚持从实际出发,围绕学校的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以改革和务实的精神,在加强院(系)党总支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和探索。    一、院(系)党总支在具体实践中的工作模式    事关学校大局的大政方针,一般由学校党委和行政作出决策,院(系)是一线的教学、科研单位,其主要职责是贯彻执行学校的决定。院(系)不是院长(系主任)负责制,也不是由党总支全面领导。党总支的主要作用是政治核心作用,党总支在履行保证监督职能的同时,要积极参与本单位重大问题的决策,党总支与行政是划分职责范围,强调分工合作,共同做好工作,共同对本单位的改革、发展和稳定负责。这种辩证的功能关系,是近年来高校基层组织建设一项重要经验的总结,体现了新时期党中央对高校院(系)党总支工作新的构想和要求,其理论本意也得到了广泛认同。但由于种种原因和因素的影响,在具体实践中院(系)党总支的工作模式却不尽相同。    从目前我校各院系的具体情况来看,院(系)党政关系及其工作模式大体可以归纳为三种。第一种是党政各管一摊,工作相互脱节。党总支负责组织发展、党费收缴、思想教育等日常性党务工作,行政领导则负责教学、科研、管理等行政事务工作。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出,有的党总支书记理论上不够强,对教学、科研等具体业务了解不多,缺乏统揽全局、统筹谋划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思路,不注意与行政上沟通协调;有的院长(系主任)自身业务强,在本专业领域和同行中有一定影响,但缺乏领导经验和工作艺术,加之有些院长(系主任)是民主党派或党外人士,在实际工作中不注意与党总支合作共事,不注重发挥党总支在理论先导、思想动员等方面的作用;还有的党总支书记和院长(系主任)业务素质都比较强,在群众中也都有一定威信,但由于个性气质、认识差异等方面的原因,具体工作中经常在“谁说了算”的问题上纠缠,甚至闹不团结和纠风,等等。这些原因都可能引致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相互脱节,党总支的作用不能有效发挥,其职能也被削弱,凝聚力和号召力自然不强。第二种模式是党总支除搞好党务工作以外,也分管和参与部分行政工作,如学生管理、开发创收、成人教育等。这种模式从表面上看,党总支和行政都参与院(系)领导工作,共同为本单位的改革和发展而努力,但事实上,党的工作和行政工作“两张皮”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而且由于实际工作的交叉和撞车,导致相互扯皮或推诿等问题;另外,由于参与了具体行政工作,使得党总支自身在改革创新、组织动员、观念更新等方面的导向、凝聚、保证作用削弱了,也影响了行政职能的行使。第三种模式是党政关系融洽,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同心协力地开展工作。实际工作中,党总支书记能统揽全局,统筹考虑,组织协调,充分调动班子成员和工会、团总支、学生会等各方面的力量去做具体工作,而自己则更多地与院长(系主任)共同关注和谋划如发展规划、改革方案、专业改造、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大事,并在其中发挥把关定向、理论先导、组织动员等方面的作用,保证了系上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形成这一模式的党政班子,分工合作,协调一致,目标明确,措施得力,工作关系和运行机制符合《条例》要求,从实践效果看,教职工队伍整齐稳定,富有活力,教学科研工作稳步发展,成绩显著。    这些多元化的工作模式,一方面反应了贯彻落实《条例》过程中客观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院(系)党总支在具体实践中的运行机制还缺乏统一规范,仍然处于实践和探索阶段。  二、近年来加强院(系)党总支建设的主要举措   总结院(系)党总支在具体实践中的工作模式,我们认为,造成党的工作与行政工作相互脱节、党总支的作用不能有效发挥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一是对加强和改进党在高校的领导的重要性认识有偏,把党要管党理解为党只管党,认为工作中心转移后党可以不参与具体工作,只要所在单位运转正常,不出事尤其不发生政治方面的问题,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就算搞好了;二是党总支书记政策理论水平不高,对总体形势认识不清,对改革、创新及新事物、新问题不够敏感,对教育方针、教学规律、教育改革发展的前沿和现状以及实践中的动向和趋势缺乏了解,造成在实际工作思路不明确,措施不得力,不能统揽全局,统筹谋划,致使党总支的实际作用削弱了;三是院(系)党总支的工作在实践中没有成型的模式可供借鉴,仍处于实践和探索时期,与此同时,相关的制度和规范还不够完善,工作运行机制还没有完全理顺。针对这些原因,几年来,我们从统一思想认识着手,重点在加强党总支班子建设、建立健全制度和规范、进一步理顺运行机制、提高领导干部素质等方面下功夫,使党总支在院系工作中的作用切实得到加强。   统一思想,建立规范,为党总支发挥作用提供思想和制度保证。《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是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多年来,我校非常重视《条例》的学习和落实,力求把学校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教师的思想统一到《条例)的精神上来。在宣传、学习过程中,我们一是强调高校中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使大家充分认识到,重视和加强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和根本任务决定的,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疑惑和动摇;二是强调基层党的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要围绕本单位教学科研的发展和创新来进行,要按照党的教育方针、科教兴国战略、深化教育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本单位确定工作重点、部署工作内容、动员组织群众、实施日常管理等环节上参与谋划决策,发挥领导和创新、保证和监督的作用。为了使以上两个强调落到实处,我们还注意从制度上予以规范和保证。近年来,我校先后组织制定了《中国共产党西北师范大学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西北师范大学各类会议议事规则》等制度和规范,明确规定院(系)重大问题由党政联席会议共同研究,共同决策;重要工作由党政共同布置,共同提出要求;定期召开班子成员碰头会,党政之间互通情况、交流思想;在基层组织实行交又任职,党支部书记一般由教研室主任或副主任兼任。这些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坚持执行,为党总支在院系工作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和监督保证、参与决策职能提供了保证,也为党总支致力于本单位的改革、发展和创新赋予了权力和责任,给予了鞭策和督促。   选好书记,配好班子,加强院(系)党总支的组织建设。实践证明,发挥院(系)党总支的作用,选好书记、配好班子至关重要。近年来,在总支换届、班子调整时,我们都十分重视总支书记的选配工作,始终从有利于加强党政之间的团结协调、有利于提高党总支参与决策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党总支的威信和影响力的角度,选拔一些政治素质好、理论水平高、党性观念强、思想活跃、思维开阔、个人品质优秀、能团结凝聚人、懂赞宵、会管理、注重协调关系、口头表达能力强、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同志担任党总支书记。在选配班子时,我们注意从同院长(系主任)个性相容、气质互补的角度选拔党总支书记,从既注重教学科研能力,又注重个人品质、行政工作能力、奉献精神和合作共事情况的角度选拔院长(系主任)。   加强学习,注重培训,提高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总支书记的理论素质。九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开放和大众传媒的形成,“先党内,后党外,先干部,后群众”的传播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已不复存在,大家拥有的信息量相差无几,靠传播信息来体现党总支与书记的影响力和领导作用已不可能了,而是要面对纷繁众多的信息勒于思考、善于分析,在总结、筛选、提高和加深上下功夫,通过在实际工作中发挥理论先导、把关定向、观念更新、舆论环境、组织领导等方面的作用来体现党总支的政治核心作用。近年来,我校在组织讨论和学习贯彻中央有关教育的重大方针、政策和决策时,总是组织党委委员、党总支书记先学习,先理解,先领会,旨在把党员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总支书记培养成为信息解释和理论武装的权威。为学习方便,学校还专门选编了《理论学习材料》,领导干部人手一册。在组织转变教育观念大讨论活动时,学校组织了领导干部学习研讨班,并聘请有关专家和领导作了辅导报告,首先在领导干部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然后再由党总支书记分别组织本单位教职工进行学习和讨论;在学习贯彻《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过程中,学校首先组织领导干部学习《计划》内容,并对党总支书记的学习情况组织书面考试,然后举办了各单位一把手脱产学习班,由学校教育学专家教授和校长分别作了辅导报告和自己的学习体会,进一步加深大家对《行动计划》的认识和理解,学习结束后,各院(系)都按照《行动计划》的精神和要求,制定了本单位的改革和发展规划;在今年的“三讲”教育中,学校党委对党总支书记的理论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党总支书记立足面向新世纪的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高度,着眼于做好新时期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在完整准确掌握地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和科学体系上下功夫,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和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切实提高自身的思想理论素质。另外,学校每年都根据工作形势的需要和领导干部的实际水平,组织各类理论学习班、读书班、培训班和研讨班;在学习过程中,学校明确要求,领导干部尤其是党总支书记首先要解放思想、带头换“脑筋”,要在广学、博学、学透上下功夫。  三、进一步加强院(系)党总支建设的建议    现阶段,高等学校正在经历教育观念、教育体制、内部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等一系列重大改革,作为在其中发挥政治保证、理论先导、宣传动员、更新观念等作用的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也必须积极主动地投身于自身的改革,只有这样,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才会有生机和活力,才会在推动高校改革与发展的事业中有所作为。   强化院党总支的功能。由于高校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大学实行学院制。在此过程中,校级职能部门将以管理为主变为宏观指导与协调为主,而学院则逐渐成为学校领导下的一级行政管理实体,对所属系、所、中心实行领导。因此,院级党组织的功能也要随之强化。首先,学校要随着管理重心的下移,要逐步给学院下放权力,明确责任,重点加强院级组织机构和干部队伍建设;其次,院党总支要根据管理模式的变化和学院工作的实际,确立工作思路、工作重点、发展规划和中期目标,并建立健全配套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第三,要加强对新情况、新问题的研究,积极采取措施,除了以更高的水平、更开阔的视野和更为有力、有效地方法,抓好基层组织建设以外,还要抓好干部的教育和管理工作、知识分子工作、统战工作、民族宗教工作、群众团体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   进一步加强党务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实际工作中,基层党支部和党小组以及基层团组织的工作,主要是由教师和学生兼职来做,但是,实践证明,作为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桥梁和纽带的院(系)党总支的建设,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专职党务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作保证。因此,加强院(系)党总支建设,首先要加强工作队伍建设。第八次全国高校党建会议强调指出,要像选拔、培养学术骨干一样,花大力气选拔、培养党务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要认真落实有关政策,既严格要求、严格管理,又关心爱护;《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按照提高素质、优化结构、相对稳定的要求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近年来,学校在教学、科研骨干队伍的建设中,积极采取措施,扎实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在党建、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工作中的力度还显得不够。当前,高校正在进行新一轮机构改革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在此过程中,不仅要注重优化教师队伍,也要注重优化党务工作者队伍,要把那些优秀年轻干部选拔到党总支书记的岗位上来,同时要加强组织员队伍建设,使组织员在完成具体党务工作的同时,积极协助党总支书记做好工作,保证党总支书记集中精力学习理论,思考问题,关注大事;1999年,我校出台了《优秀管理干部评选条件和管理办法》,设立了优秀管理干部奖励基金,对那些自身素质高,工作中肯投入,在本单位的改革与创新中表现出色、成绩显著的党务和管理干部予以重奖;从2000年起,我校还将举办高教管理硕士研究生班,提高管理干部的学历层次和专业素质。这些措施对于激励和调动工作积极性、重视和稳定这支队伍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重视青年教师的党员发展工作。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的逐步年轻化,各类突出人才和优秀干部中年轻同志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必须积极积极做好年轻教师的培养教育工作,吸收更多的年轻教师,尤其是高学历、高职称的学术业务骨干到党内来。目前,不少高校的教职工党员中离退休党员的占有较大比例,随着“文革”  前毕业的同志陆续退休,这个比例还有扩大的趋势,而与此同时,高校青年教师的入党积极性却不高,使得这一问题更为突出。因此,积极做好工作,在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院(系)党总支首先要高度重视,要认真研究、统一规划、整体部署,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首先,党组织要树立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主动和青年教师交朋友、谈心、交流思想,关心、支持他们的学习和工作,引导他们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其次要准确把握青年教师的自身特点,深入分析问题的根本原因,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第三要完善政策导向,在职级晋升、人才遴选、进修深造、各类评优等工作中,对政治思想方面要提出明确要求,制定硬化标准,充分发挥党员身份利益功能的积极作用。学校各级组织在制定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时,不仅要有业务上的培养目标,而且还要有政治上的培养目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