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散文 -> 优美散文 -> 正文

电影的记忆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9 11:56:37阅读:
字号:|

记得曾经在好像是《读者》上看过一篇文章,说上世纪七十年代人的特征,其中有一条好像说七十年代人是最后一茬用过煤油灯的人。其他的条目记不得了。反正当时给我的感受是,我这个八十年代中期出生的人好像和七十年代人有诸多相似的生活经历。后来一想,作者或许是城市人或者较发达地区的,从自己的经历出发进行了一番概括,也就没有再过于责备他。大约是1991年,我们庄上才拉通了电。拉通后很长一段时间极不稳定,老停电,庄上有人扬言要拆电线,说“没电过了几十辈子人了,也没见得把人给黑死”。1992年,我们家里买了电视,“春风”牌、十八寸彩电,花去了1800多元钱,是我父亲好几个月的工资。当时哥哥正在初中上学,在一篇好像是《家乡的变化》中的作文中说家里买了电视后“弟弟乐得在炕上手舞足蹈……”,说的就是我。1991年以前,我们生活在一片黑暗之中,家里唯一的电器是手电筒加一台“多灵”牌收音机。到了晚上,家里点上煤油灯(过年的时候点上罩子灯,平时不点,怕费油。),一家人在一起说一会闲话,不到八点钟就上炕睡觉。后来哥哥到了小学高年级,晚上要用功读书,便在黄漆油过的木头桌子上点一盏煤油灯,母亲用针把捻子挑高一些,灯亮了一些,油烟也多了。我睡觉很早,有时候一觉醒来后发现哥哥还趴在桌子上写字,煤油灯将他的脸照得通红。
那时候,电影对于村里人来说,是文化奢侈品。有电影的日子,是整个村庄的狂欢节。全庄子人早早地吃了晚饭,见了人相互吆喝一声,“看电影走!”兴奋而迫不及待。北方乡村的夜寒冷而多风,看电影的人一般都早早穿好“背心子”(方言:棉衣),有穿黄色的毛领子军大衣的,有穿蓝咔叽布缝面子的大绒领棉衣的,羊户长(方言:牧羊人)则披着皮袄,有一股奇怪的味道。天终于黑下来,幕布早已扎好,位子也已经抢定,放电影的人拿出带子,就有好几个人准备帮忙。忙活上半天,电影终于开始。风大,幕布便晃来晃去,看电影的人也随着幕布晃来晃去。怀里的孩子在梦中尿了大人一兜巾尿,也没有人发觉。我当时还小,听说有电影了,便哭着、闹着要去,但往往得不到父母的批准。事后每当我听着哥哥谈论电影的时候,心里便充满了嫉妒,盼望自己快快长大。长大了好看电影呵。
放电影的人在那个时候是倍受人尊敬的。在我们庄上放电影的主要是杨家窑的杨贵仁,人们在那个时候见了他,总要问一句:什么时候放电影?后来拉了电,买了电视,看电影的人就少了,都嫌站在黑地里(方言:夜晚在屋外)冷。去年寒假时回家,听说村上出钱放电影,还是杨贵仁放,便穿了父亲的黑呢子大衣跑去看。不料,来的人还真不少!大家都说很多年没有看电影,来凑个热闹。放的是《燕子李三》,片子老了,模模糊糊的。刚开始时大家还感觉很有意思,在一起说闲话,看了一会儿都说这么冷啊,还不如回家看电视。结果一部电影没有演完人已经走光了。
我上初中时只看过一次电影。是在家乡的小学看的。中科院兰州分院附属小学和家乡的小学搞联谊活动,他们在小学的操场里放了两场电影。一部是《九香》,由于片子出了问题,放到一半便没有再放。一部是李连杰主演的《赤子威龙》,动作片,又带有很强的喜剧色彩,引发了长时间的笑声。我记得当时小学的操场里有一辆不很大的推土机,好像是准备修路用的,由于暂时没地方放,扔到了小学里的操场上。我怕冷,便跑到推土机上去,坐在驾驶室里看。不料没过多久几个初二的“混混”学生也钻进来了,我便边听他们吹牛边透过推土机的窗户去看电影。他们每人手夹一只劣质香烟,在黑暗中一明一灭。他们都说谈恋爱的事,一个一个盘点班上的女生,有时候还说初三的,也骂老师。我后来才听说,中学里(家乡中学只有初中)过来的学生,趁着看电影的机会和夜的黑暗,和几个女生偷偷亲了嘴。我当时很后悔自己跑到了推土机上,没有看到幕布下面的“活电影”。
高中的时候学校组织看过几次电影。一次是《人命关天》。还有一次是关于毛泽东的记录片。印象最深的是《我的父亲母亲》。县城电影院座位有限,所以分年级分班去看,轮到我们的时候,前面的同学已经看完。看完的同学一个个眼睛跟红桃子似的,一个劲儿地说,好感动哦,进去之前最好带上纸巾。有了这个印象,我看电影时就老在想,怎么不感动啊。看到有些感动的地方还在想,可能感动的地方还在后面,现在不能掉泪,要留着点。不料这样一想,直到电影看完了我都没怎么感动,更不要说流泪了。看完电影后大家都在纷纷讨论这部电影如何如何令人感动,自己掉了多少次泪等,我站在一边插不上话。
高三时有一次学校搞“文化活动周”,全校放假一周、不上课。主要的活动是举行篮球邀请赛,邀请的队伍有兰州大学的、附近驻军部队的和其他中学的。因为不上课,大家便决定放松放松,不知谁说的,有天晚上突然说起要去看毛片。不料这一提议,经同宿舍的胖子一鼓动,大家都说好,全宿舍的人都去。一伙人冒着夜晚的寒冷穿过小县城昏黄的路灯和狭长的街道,直奔县城电影院后面的录像放映室。讨价还价了一番,女老板勉强同意,每人五元钱。十二点一过,女老板准时送来了“好”片子。看了大半夜毛片,大家都说没意思、恶心,便又放了武打片看,不过大家都迷迷登登的,我连什么片子都忘了。第二天上午七点多,大家准时出了录像放映室,在大街上吃了一碗“金鼎”牛肉面。吃完面后大家赶回学校睡了一个多小时,十点钟又跑到操场去,精神抖擞地看了一整天球赛。



那时候,电影对于村里人来说,是文化奢侈品。有电影的日子,是整个村庄的狂欢节。全庄子人早早地吃了晚饭,见了人相互吆喝一声,“看电影走!”兴奋而迫不及待。(作者自评)

相关文章:

·菜园拾趣2011-10-9
·围城的他们是爱人,还是仇人2011-10-9
·美味在童年2011-10-9
·暗香疏影逐波来2011-10-9
·今时此境2011-10-9
·围城中坚强的公主2011-10-9
·贵阳行2011-10-9
·左眼微笑右眼流泪2011-10-9
·劝恋书2011-10-9
·错肩2011-10-9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