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nyq.cn
 当前位置: -> 范文参考 -> 汇报体会 -> 工作汇报 -> 正文

市文化新闻出版(版权)局关于文化工作的工作汇报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2-2-12 16:50:20阅读:
字号:|

一、市文化新闻出版(版权)局基本情况

市文化新闻出版(版权)局(下称市文化局)现有直属单位8个,其中副县级单位2个(市文化馆、市李白研究所),科级单位6个(市文物管理局、市图书馆、市文艺创作室、市艺术实验中心、市黄梅戏剧团和市歌舞团)。局机关设办公室、社会文化科、艺术科、人事科、新闻出版(版权)管理办公室、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和中国国际吟诗节组委会办公室等7个科室(其中新闻出版办和吟诗办为副县级)。文化局党组成员4人。全局系统实有在职职工225人(其中中共党员76人,民主党派18人,省人大代表1人,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10人;大学专科以上学历126人,高级以上职称49人),其中局机关27人。共有离、退休职工153人,其中处级以上离、退休干部16人。

(一)文化设施现状

现有市、区(县)两级公共文化设施近百个,主要有市博物馆、市图书馆、市文化馆、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太白楼、李白纪念馆、美术馆、徐培晨美术馆、三区一县文化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区、县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其中市图书馆为地、市级一级馆,市文化馆为全省唯一的二级馆。市文化馆、市博物馆、图书馆和朱然家族墓地博物馆属于市文化局管理,其余设施分别属于区县政府、建委、文联等部门和单位。正在建设的市大剧院预计今年内完成土建工程,三个不同功能的剧场共有座位2100个。正在建设的14个乡镇文化站预计今年10月份竣工。

(二)专业艺术创作与演出

从事专业艺术创作与演出工作的单位有市文艺创作室、市艺术实验中心、市黄梅戏剧团和市歌舞团,现有各类工作人员150人(含临时聘用人员)。近几年,专业艺术工作者创作和改编了大量的戏剧、小品、音乐、舞蹈、电影、电视作品、音乐会和专场晚会,主创或参与创作、改编的舞台艺术作品《风流大唐月》、《净土》、《闪闪的红星》、《乾隆辩画》、《黄梅雨》、《男子汉行动》、《雪童》、《我心握你手》、《情人风波》、《家有来客》、《女儿买车了》、《小夜曲》、《儿子的礼物》和电视剧《平湖秋月》、《家》、《春》、《秋》等多部作品产生过重大影响,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五个一工程奖、优秀组织奖、特等奖、一等奖、文华奖、飞天奖等重要奖项。XX年年的安徽省第八届艺术节上,我市获奖数量和质量均位居全省各市前列,市委、市政府专门致信市文化局表示祝贺。黄梅戏《红罗帕》、《女驸马》在北京长安大戏院和航天员训练中心、南京、上海等地演出,获得轰动效应。七集黄梅戏音乐电视剧《诗仙李白》在央视播出后,观众反响热烈,入选“飞天奖”,网络投票满意率占总投票人数的76%。近三年,市黄梅戏剧团和市歌舞团坚持收入分配制度和人事制度改革,调动了绝大部分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出精品,出人才,其演出收入一直在全省各专业剧团中名列前茅。

(三)文化遗产保护

XX年成立市文物保护委员会,文化、建设、教育、区、县等部门为成员单位。XX年年成立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10年10月成立市文物局。全市已发现古文化遗址等140多处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市级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7处。朱然家族墓地、当涂李白墓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白楼、烟墩山遗址、林散之墓、叶家桥等8处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博望土墩墓群、赤乌井、石门等27处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遗址多属新石器中、晚期至商周时期,其中烟墩山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将我市的历史提前到53XX年前,近期正在进行第二次抢救性科学发掘取得重要成果。古墓葬绝大多数是三国和六朝时期,其中朱然家族墓地、宋山墓和青山六朝墓的出土文物精美,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市、县博物馆现有各类文物近万件(套)。其中经过专家鉴定的一级文物19件(套),二级文物40件(套),三级文物900余件(套)。这些文物,大多为本市出土,具有准确的文化信息。其中的青磁羊被专家称之为“羊王”。朱然家族墓地中的出土文物在韩国和日本展出期间,引起轰动,引发“三国文化”热。中央电视台XX年正月初一开播的十五集《甲申国宝纪行》的压轴之作是介绍朱然家族墓地的漆木器专题报道,时间长达十五分钟。近期,中央电视台《走近中国》栏目专门拍摄了《东吴墓葬之谜》长达半小时,预计10月份播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始于XX年。目前,已建立了国家、省、市、区(县)四级代表作保护名录。其中当涂民歌为首批国家级保护项目,在10多个民歌项目中名列第四。太平府铜壶、博望打铁工艺、采石跳和合等为省级项目。姑孰画派、乌饭节等11个项目为县级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田野调查资料》正式付印。

(四)社会文化

社会文化工作分为群众文化工作、图书工作两个方面,群众文化和图书的具体工作任务由市文化馆和市图书馆承担。

市文化馆主要是组织开展各类群众歌舞文化活动、展览展示活动、少儿艺术培训、区县乡文化馆(站)工作指导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馆承办的“江南之花”群众文化活动自1987年始,至今已举办22届,XX年被文化部授予“群星服务奖”。每年的元旦、春节、五一、七一、八一、中秋、国庆等重要节日,区、县基层文化活动此起彼伏。据2010年底统计,全市业余群众性文化演出队伍共有230个。这些团体活跃在街头、广场、社区和乡镇,义务为市民演出,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其中映山红艺术团、老年大学艺术团和马钢老年大学艺术团曾在各种赛事活动中获得重要奖项。杨桥社区被评为“全国特色文化社区”,幸福广场被评为“全国特色文化广场”。

多年来,市展览馆坚持举办各种艺术水平较高的展览,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其中以书画、摄影、文献资料居多。其中建市40周年建设成果展、中国诗歌节李白诗意书画展给市民留下深刻印象。所有展览全部免费入场。

据统计,全市高校、区县、市直单位以及马钢等大中型企业的图书馆共有藏书600万册。市图书馆设计藏书140万册,但现仅有纸质图书34万册和9万册的电子图书。各区图书馆刚刚成立,藏书有限。

(五)文化研究

中国李白研究会办公室设在马鞍山市。目前,我国冠以“中国”二字的学术研究团体共有103个,办公室设在地级城市中的仅此一家。以人名命名的学术团体仅有孔子、李白和杜甫三人。李白研究会现有会员260名,分布在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和11个国家和地区。多年来,市李白研究所与中国李白研究会合署办公,共主办过14次全国和国际级学术会议,出版《中国李白研究》、《李白学刊》、《谢朓与李白》、《李白与马鞍山》等约近千万字的研究成果,收集了世界范围内90%名以上的李白研究论文和著作。马鞍山市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李白研究中心和资料中心。

XX年,马鞍山市“文化定位”研究形成成果10多万字,由《皖江学刊》结集出版。XX年以来,五卷本计200万字的《江东名城马鞍山》文化丛书、《诗歌的审美期待》、《马鞍山历史与文化研究》。《马鞍山文物聚珍》、《李之仪研究论文集》、《林散之研究》、《马鞍山六朝墓葬研究》等专著正式出版,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

(六)文化市场和新闻出版(版权)管理

全市现有各类文化经营单位近800家,其中歌舞娱乐厅92家,游戏机室87家,网吧181家,正式(内部)报刊出版单位31家,印刷厂110家,书报刊和音像制品零售单位和经营户135家。打字、复印点57家。文化市场和新闻出版(版权)管理工作由市、区(县)两级文化部门负责。歌舞厅、游戏机室、网吧和音像制品管理工作自XX年6月份起由区(县)负责。其中花山区管理167家,雨山区管理160家,金家庄区管理29家,当涂县管理181家,其余由市文化局负责。此外,还专门设有协调性机构文化市场管理委员会和市扫黄办。文管委办公室设在市文化局,市扫黄办设在市委宣传部。为了加强行业自律,先后成立了市文化市场行业协会、印刷业协会等社会团体。另外市、区文化管理部门还聘请了文化市场监督员140多人,共同参予监督和管理。

(七)文化体制改革

XX年年底前,市文化局有自收自支科级事业3家(市演出公司、市文化服务管理部、市工人剧场)和副县级企业1家(市电影公司),全额拨款事业单位6家,差额拨款事业单位2家。至XX年年底,演出公司、文化服务管理部、工人剧场和电影公司四单位改制完毕。文化局所属的其它单位的人事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初见成效,受到市改革领导小组好评。自2010年初起,开始启动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按照市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市文化局于2010年5月上报了改革方案。

方案的主要内容是:

第一,改革文化管理体制。转变职能,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行的文化管理体制。

具体内容是:

1、转变市文化新闻出版(版权)局工作职能;

2、强化文化综合执法;

3、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4、加强文化产业管理。

第二,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科学界定各事业单位的性质和功能,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充分调动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切实提高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和发展活力,为社会提供优质高效的文化服务。

具体内容是:

1、深化公益性事业单位三项制度改革;

2、组建马鞍山市艺术剧院。

第三,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共享共建的原则,加速构建结构合理、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具体内容是:

1、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

2、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3、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4、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第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认真执行国办发〔2010〕14号文件支持企业发展的规定,全面整合文化产业资源,坚持市场取向,培育新兴产业,促进动漫、印刷、演艺等文

关于本站 | 免责声明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