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语文首页 -> 外国名著 -> 马可·波罗游记 -> 在线阅读

第五十七章

小说:马可·波罗游记   作者:马可·波罗   更新时间:2012-10-7 21:34:18   阅读次数:

  《 马可·波罗游记 》

  凤凰卫视凤凰大视野《马可波罗重归中国》电视记录片解说词

  第一集 传奇故事

  公元1254年,马可波罗出生於意大利威尼斯的一个商人家庭,他的父亲尼古拉波罗和叔叔马非奥波罗到过远东经商,自称带着忽必烈大汗的使命回到欧洲晋见教皇。

  公元1271年,17岁的马可波罗跟随父亲和叔叔开始了这一次伟大的旅行,他们从地中海出发,经大小亚美尼亚,穿过了波斯和帕米尔高原,走过“丝绸之路”上的茫茫沙漠,最终在蒙古草原的元上都见到了中国最高的统治者忽必烈。此后的17年间,马可波罗居住在当时的元大都,在中国经商,足迹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直到1295年,马可波罗才回到了故乡。由於他经常向人们提起那个繁荣强大的东方帝国,动辄以百万之巨的形容词来描述它的富足,所以威尼斯人戏称他是“百万先生”。

  今天人们关於马可波罗的所有记忆几乎都来自於他的游记本身,据说在马可波罗回到家乡的第二年,威尼斯与热那亚爆发了一场贸易战争,在海战中被俘的马可波罗进了热那亚监狱,在监狱中他结识了一个名叫鲁斯蒂切诺的作家,为了打发狱中的无聊时光,马可波罗将自己在东方游历的见闻口述给后者笔录,两年后成书,最初的名字叫《寰宇记》。1299年,马可被释放,这本书也随之风靡了整个欧洲,自从1477年,第一个印刷本问世后,至今全世界已有130多种译本,中国有关《马可波罗游记》的最早译本出现在1913年,《游记》共分四卷 229章,主要是一部关於中国的旅行记,同时也涉及了往返中国的途中所经过的中亚、西亚和中南亚的情况,这本书第一次让欧洲人认识了东方世界,文字中蕴含着历史文献般的朴实和不可思议的传奇魅力。然而从《游记》诞生之日起,这部作品的真正性就引起了广泛的争论,当时的欧洲人根本不相信东方有那样繁华的城市,发达的经济和昌明的文化,世界上怎么会有可以燃烧的石块呢?一张印刷过的纸就能买到贵重的商品吗?很多人都把《游记》当做是一部天方夜谭式的作品,马可波罗被看作是一个骗子,喜欢吹牛的人,甚至有人在舞台以小丑的形象来扮演马可波罗。马可波罗及其《游记》的相信者也大有人在,他们彻底摆脱了欧洲就是世界中心的宗教谬论,许多探险者为了寻求东方的财富开始了远航,哥伦布就是其中之一。至今在西班牙基维利亚市的哥伦布图书馆还藏有一本拉丁文本的《马可波罗游记》,上面写满了哥伦布的注释与批语,这本书伴随哥伦布走完了地理大发现的全过程。因此马可波罗和他《游记》也被认为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今天,马可波罗被称为促进中西交流的最伟大的使者,《马可波罗游记》也被誉为意大利13世纪最宏伟的作品。

  20世纪90年代,英国学者弗朗西斯.伍德出版了一部专著书名为《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吗》,对《马可波罗游记》的真实性提出了全面的质疑,由此引发了马可波罗学界的巨大反响,马可波罗之所以成为七百多年来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恰恰是因为在《游记》充满了种种真实与传奇色彩的奇妙组合,书中的许多悬疑至今仍为后世史学家所无法破解,这部由口述形成的奇书至今已有100多种传抄本和译本,但是那部由中古时代的法意混合语书写的原稿再也找不到了,手稿究竟到哪儿去了,《游记》中的旅行线路时断时续,甚至常常不合逻辑,是马可波罗的记忆出了问题吗,还是因为他根本没有走过这条路,还是抄袭了别人的文字,或者是道听途说呢,在《游记》中,马可波罗的遗产登记以及他叔父的遗嘱中都提到了。

  蒙古大汗赐给的那块金牌可是对於金牌的数目和描述各不相同,真的有这样一块金牌吗?马可波罗说自己见过忽必烈深受器重,可是在《游记》中他竟然搞错了蒙古帝王的亲系族谱,他真的见过那个伟大的世界统治者吗?马可波罗在中国游历了17年之久,可为什么对中国的最具特色的事物只字不提呢,例如长城、茶叶,还有裹小脚的妇女,马可波罗说自己多次奉大汗之命出使各地担任扬州总督三年,可为什么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史籍文献,以及扬州地方志中都没有关於他的一点记录呢,马可波罗说自己的父亲和叔父为元朝军队攻打南宋的襄阳城,作出了致胜的贡献,这是真的吗?马可波罗真的把耶稣圣墓长明灯的圣油带给了蒙古大汗吗?马可波罗真的见过书中描述的那些奇怪诞的事物吗?无头的怪人人蛇大战。

  2003年7月9日凤凰卫视与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在意大利驻中国大使馆举行了新闻发布会大型纪录片《马可波罗重归中国》,联合摄制组正式与媒体见面。

  我觉得这次可能这个有特点的,可能是两个卖点,这两个卖点都在“重归”这个字上,一个情况就是世界上也都在探讨就是马可波罗是不是那个时候到达过中国,我今天说的,我们认为马可波罗走过张骞,法显、玄奘和当时中西交流走过的那些路,应该那些地方有他的足迹,那么我们现在的记录恰好感觉到几百年以后当代的人对马可波罗的重归;第二个情况就是,这次国家地理频道选择了Yamashita先生对马可波罗这个研究的探险家和摄影家同行,凤凰卫视选择了翁一先生,中国的探险家、摄影家和马可波罗的学者同行,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被观众认识到他们是今天的马可波罗来重归中国麦克山下,《美国国家地理杂?》著名摄影师从2000年开始麦克山下先生,沿着《马可波罗游记》中所记述的路线先后历时三载,跨越十多个国家,拍摄上万张照片,以精彩的画面展示这条大道上不同文化中,人们的生存状态,因此麦克山下先生获得了国家地理杂最佳故事奖和最佳摄影奖。而他本人也被马可波罗的传奇故事所吸引。

  翁一,中国探险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体育报资深记者,从1980年开始,自费行走於《马可波罗游记》中,所记述过的中国的每一个地方,23年过去了,翁一先生行程两万六千多公里,跨越十八个省、146个市县,拍摄了一万余张图片,他是公认的走遍马可波罗中国之旅的第一人。

  一个外国人他能够在中国17年,他能把很多的东西都反应出来,而现在许许多多的书和历史要追溯七百年前,还要引用他《马可波罗游记》里面记述的一些东西,所以我感到我很佩服他,但是我自己所想的,所做的、所走的,我自己感到是自己要圆这个,马可波罗在中国的一个梦,来自不同国度的探险家和摄影家,东西方两大传媒的携手合作,他们将跨越高原和沙漠,从蒙古草原到江南水乡,用心灵去感受,七百年前的马可波罗时代,用影像去记录今天的传奇故事。

  梁冬:在现代的派对上面,有一个很流行的词名子叫做全球化,如果你是一般虚伪的话,你也应该常常提到这个字眼,如果你提到的话,有一个备份的资料链接,那就是马可波罗。你必须要知道马可波罗这个人,否则的话,你不知道他在全球化的过程当中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在七百多年前,意大利有一个商人,名字叫做马可波罗,据说他来到了中国,然后看到了当时元朝的繁华景象,然后回到西方被人抓进了监狱?面,在监狱里的无聊的岁月当中,他写了一本书名字叫做《马可波罗游记》,后来想不到这本书流传了出去,成为了当时一本很流行的书,就有如我们现在的人去看村上春树或者《挪威的森林》一样,是很风雅的,於是很多的西方人就以那本书为基础,来想像整个东方世界,於是也激发了一拨又一拨西方人向东方探险的历程,据说当时的哥伦布也是怀揣着这样一本书去寻找美洲大陆的,后来在过了700多年之后,也就是2004年今年的时候,马可波罗750岁了,凤凰卫视和美国的国家地理频道National Geography,两个电视就联手在2003年的时候开始着手拍摄了一个大型的纪录片,名字叫做《马可波罗重归中国》,希望按图索引,拿着当时那本书,按照他当时所走过的路线,来拍一下或许我们可以透过一个历史的眼光,再用现在的角度可以呈现出一番别样的景象,当然这所有的情况是基於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马可波罗真的来过中国,他所写的东西真的是他看见的,否则的话一切不是显得很无聊吗。当我把我这种疑问跟我们导演去沟通的时候,他说不会,就算当时马可波罗不是真的来了,他是凭着自己的想像道听途说写了那么一本《游记》的话,我们现在再拍这样一个故事,也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起码再过750年之后,今天你看到的片断就会成为文物。

  13世纪的欧洲在历经了前后近200年的十字军东征之后,已经显得十分倦怠和疲惫,宗教战争的狂热已经逐渐被,日渐增长的贸易需求所代替,尤其是获得亚洲的宝石、香料和丝绸,欧洲人对这些商品的渴望,保证了这项远渡重洋,历经艰难的通商活动所能获取的最大利益,而正在此时,从蒙古草原迅速崛起的鞑靼人以其游牧式的战争开始了对全世界的征服,在很短的时间里,蒙古帝国的版图已经扩大到了多瑙河和地中海以东的所有地区,在这一辽阔的帝国中实现了有效的统治,繁荣的贸易,多民族的宗教信仰都得到了自由的发展和充分的保护,而此时的威尼斯城邦控制了地中海中部的贸易和交通,他们的势力范围与蒙古人的疆土已经连接在了一起,这就没有任何理由阻止长於对外贸易,富有冒险精神的威尼斯商人走向耶路撒冷以东,甚至比中亚更遥远的地方去寻求梦想和财富。

  马可波罗和他的父亲正是这些先行者当中的一员,公元1274年,马可波罗一行离开了阿富汗东部的瓦罕地区,走上了帕米尔高原,从此开始了他长达17年的中国之行,此高原名称帕米尔,骑行其上更12日,不见草木人烟,仅见荒原,所以行人必须携带其所需之物,其地甚高,而且甚寒,行人不见飞鸟,寒冷极具,燃火无光,根据这段生动的文字,后人推断马可波罗进入中国的时间应在春前,然而行迹中最后这段行程的路线和地点描述含混不清,帕米尔高原地势极高,但是顶部相对平坦,马可波罗究竟是从哪一条路走进的中国呢,今天的人们把更多的目光集中在了位於塔什库尔地区的两个重要山口,红其拉甫和明铁盖大坂。

  第二集 寻找游踪

  生活在塔什库尔的中国塔吉克人,他们的祖先最早可以追溯到很远以前游牧於中亚高原上的塞人,到了大约公元一世纪前后,这里出现了定居的塞族,开始接受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影响,诞生了早期的部落文明。

  我们中国塔吉克,他就是一直生活在塔什库尔这一带,但是整个高山塔吉克有一个特别部分,生活在“丝绸之路”必经一个地方,虽然帕米高原气候恶劣,但是他们还是勇敢地生存了下来,可以说自己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有它的乡村,有它的城市,这些都是塔吉克人搞的,当时很繁华。再一个方面,它就把这个东西的文化融合在一块,变成了它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虽然它是高山上的,虽然它现在和发达的民族不一样,但是它还是有它自己的独特的这种文化,它在这个丝绸之路上,丝绸之路对东西文化的交流,它是一个见证。

  在托勒密的地理书上,关於中亚石塔的一个记载古代希腊商人提塔雅鲁斯,就是中国去做买卖,他经过了阿富汗的巴尔赫城。古代巴克特拉以后到这个走到20多天以后,就走到这个石塔,他当时写到这个石塔是当时一个很繁荣的国际贸易城市,现在一般的学者都认为托勒密书上的石塔,就是现在的塔什库尔的石头城,这个如果从那个算起来,它就是公元初,石头城的规模在《唐书》《梁书》上记载,我们实际量过,顺着这个城墙,古代的城墙有4000米,和古代说的记载是基本吻合的。这个城墙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个是城墙外墙,这个外墙是顺着山梁这么走的,中间有居民住房,但是乱七八糟的石头堆子,就是原来的居民住房的痕迹,现在我们看到前面的那个是个以前说的这个官吗,当官的住的地方。

  塔什库尔石头城是中国现存的三大石城之一,许多西行的文化使者都曾对此地有过记述,其中尤以唐代高僧玄奘对石头城的描述最为详尽,而也正是因此后人才论断,中国历史那个著名的古国盘陀的都城,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石头城,而《大唐西域记》最有价值的一点在於玄奘记录了一个关於盘陀建国的神话传说,相传中国的大秦公主远嫁波斯,走到这里时遇到战乱没法前行,在停留期间,有从天上骑白马的太阳神与她每日幽会,最终中国公主即没有到达波斯,也不能回国,就带着她的卫队侍从留下来,她生下的儿子在当地做了国王,这就是著名的“汉日天种”的传说。

  今天的塔什库尔还留有公主堡遗址,据玄奘考证, 那里是盘陀国早期的都城,“汉日天种”的传说实际上反映了早期的盘陀人在血源上就与中西不同种族密不可分。天地之间的大门敞开着,你和我就站在那里,看见人来人往穿流不息,生命随着河水而消逝。盘陀国曾经一度非常强大,和汉朝中央政权来往密切,它曾将附近几个小国置於自己版图之内,在西域的政治军事史和中西交流史上都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大约在唐末盘陀国灭亡,但是这里的人群继续在此地生存。到了马可波罗时代,塔什库尔处於蒙古察合汗国的统治之下,石头城已经是一处著名的驿站,但是为什么马可波罗没有在此地停留和记述,至今也没有任何史学家能够做出合理的解释,今天塔什库尔的塔吉克自治区域就在石头城遗址的旁边,这里生活着大约四万中国塔吉克人,他们是我国56个民族中唯一属於欧罗巴人种的族群,他们崇尚勇敢的高山之鹰,至今在他们的生活中仍保留有许多独特的传统和礼仪。

  塔吉克人信奉伊斯兰教,他们非常讲究家庭观念和宗教传统,每家的房屋都是有五根木柱作为支撑,因为它们代表了塔吉克人宗教信仰,信奉的五位圣人。

  我们塔吉克民族有着独特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塔吉克人诚实,待人热情,家庭生活关系和睦,像你们看到的一样,大人之间相互吻手,长辈在小孩脸上亲吻,都是我们内心热情地反映,我想现在文明社会发展带来许多新的风尚,也会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但是像那些好的传统还是会保留下来。

  塔吉克人以畜养牛羊和农业耕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男人们很少出门做生意,这是历史上就留下的一个传统,在大家庭里最老的长者有着家长式的作风,小辈们对他们都非常尊敬和孝顺。

  塔吉克女人首先要孝顺父母和公公婆婆,其次才看她是否会干活,刺绣手艺好不好。塔吉克妇女的针织刺绣非常精美,在她们的生活中,许多的日常用品都是手工制成,许多外来的旅游者都把最具塔吉克特色的绣花小帽和丝巾作为艺术品而加以收藏。塔吉克青年在闲暇之时喜欢三五成群地在郊外欢聚,在鹰笛和手鼓的伴奏下跳起热烈的民族舞蹈来传递相互之间的爱慕之情。

  离开帕米尔高原的塔什库尔地区,《马可波罗重归中国》摄制组奔向南疆重镇喀什,在今天的柯尔克孜自治区有一处著名的旅游胜地卡拉库拉湖。传说很久以前,这里居住着一家人,他们过着平静的放牧生活,一天强盗抢走了老人美丽的女儿,老人昼夜啼哭守望着女儿,希望她能平安归来,后来老人死去,他的眼泪化作了美丽的湖水,他矗立的身影化作了湖边的雪山。直到二十世纪初,一个西方人来到这里,听到了这个动人而伤感的故事,当地人告诉他雪山的名字叫“慕士塔格”,意思是“冰山之父”,这个西方人就是亚洲西域探险史的先行者--斯文赫定。当他把自己与慕士塔格的故事带回西方后,许多西方人把“冰山之父”当作自己东方探险的理想乐园,至今每年仍有许多的登山爱好者来到这里。有意思的是,他们对於东方和中国的认知有不少都来自於马可波罗的游记。

  当年的斯文赫定曾经三次尝试攀登“冰山之父”,但是都以失败而告终,在今天的现代装备帮助下,登顶7000多米的慕士塔格峰不再是一场艰难的旅程,但是两年前还是因为突发的恶劣天气,导致一名外国的业余登山爱好者在此地失踪,至今下落不明,我们在慕士塔格峰脚下遇到了一个孤身来到中国的意大利青年,他的名字叫莱昂纳多·乔瓦尼,他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了,在意大利有着一份舒适的工作,在与他短暂的相处之中,我们了解了这些普通西方人颇为有趣的生活观念。

  乔瓦尼早年曾是一名职业的汽车拉力赛选手,也许这也注定了他热衷於冒险与刺激的性格,对於未知的事物他总保有孩子般的好奇心,当他得知我们正在拍摄一部有关马可波罗的纪录片时,突然说他正要去找自己的导游去谈谈,有关如何与马可波罗重新会合,一起回喀什的安排,这让我们觉得十分诧异。

  马可波罗年仅17岁就和父亲从威尼斯出发,旅程历时20年,当他回家时没人认识他了,也没人相信他的故事,都以为他疯了,你相信他来过中国吗?

  我深信这一点,但当时的意大利人不相信。

  在邻近与乔瓦尼告别的时候,他告诉我们自己此行还要自拍一部有关西域之行的短片希望能带回意大利播放,他相信能够在五天后,自己生日那天登上慕士塔格的顶峰。

  我突然意识到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就是《马可波罗游记》本身,就是一部充满了一厢情愿的幻想道听途说的解释,以及一些编造的故事,还有一些曾经可能经历过的细节穿在一起的一个故事集成,西方很多人也不把《马可波罗游记》当成一个真实的事情,甚至我听说马可波罗这个字眼,在西方就是一个疯狂的代名词,但是大家已经不CARE,不在乎它是不是真实,因为这些故事源远流长,就比如说我们现在就没有人质疑,到底有没有圣诞老人一样,它成为了我们历史的一部分,它成为我们信仰的一部分,它成为我们故事的一部分,当我们理解这一点之后,我们再回来看我们的重归中国,这一系列专题片就会意识到逻辑也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观察与交流,当有一天我们把摄像机对准现在仍然怀揣《马可波罗游记》来到中国寻梦的意大利年轻人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其实意义已经达到了。

  喀什古称“疏勒”,近代也称“喀什噶尔”,它是《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的第一个中国城市,马可波罗提到这里的居民大都从事商业活动,很多人都是熟练的手工业者,不少外地商人在此地经转周游世界各地做贸易,他的记述文字虽短,但都有着惊人的概括力,喀什自古即为中国新疆西端重镇,沿塔里木盆地边缘而行的“丝绸之路”,南北两道在这里汇合成一点,几乎所有经行此路的商贾都要在此停留贸易,因此这?也是西方宗教文化进入中国的门户地带。马可波罗曾经提到过喀什噶尔城,有基督教堂,这在今天已经无址可考,但是在伊斯兰教遍及中国新疆地区之前,这里曾经是佛教盛行的地方,然而近代的考古学者在今天喀什市的地层下几乎没有发现过任何有关佛教文化的遗迹。日本著名的西域探险者橘瑞超在他的书中曾经作过推测,今天的喀什城也许不是原址,而最古老的疏勒国中心似乎应该在著名的莫尔佛塔附近。

  当我快到喀什的时候,我在左边发现了两个高的土堆,我不知道什么东西,后来村长告诉我那个是烽火堆。后来我到了喀什去以后人家跟我介绍,说喀什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莫尔佛塔,因为当时我时间比较紧嘛,就匆匆地到塔什库尔去了,这一次我到了喀什以后,一定要专门地去看一看这个莫尔佛塔,当我一眼看到佛塔的时候,就联想到原来就是那个村长告诉我的烽火堆。

  莫尔佛塔是今天喀什地区留存极少的佛教遗迹代表,这座唐代的佛塔赫然耸立於一条古河道旁,从它的建筑形式和周围遗迹判断,当时这里是一个规模相当宏大的寺院,而这类寺院一般是不会离都城太远的,就在莫尔佛塔附近存有汉诺依古城遗址,而在突厥语中“汉诺依”正是“王宫”之意,在十世纪末到十一世纪初,喀喇汉王朝的穆斯林与佛教徒发生战争,这场战争以佛教失败而告终,汉诺依古城和莫尔佛塔均毁於战火,所以当马可波罗来到这里的时候,整个新疆已是伊斯兰教的天下,而他所见到的喀什噶尔很有可能是今天的喀什城原址。

  艾提尕尔大清真寺是全新疆乃至全中国最大的一座伊斯兰教礼拜寺,自公元960年,喀什噶尔地方政权喀喇汉王朝正式引进伊斯兰教之后,这?就成为该教自陆路东传我国的基地,马可波罗自此东行所见一切伊斯兰教传统均发源於此。马可提到了这里的伊斯兰教徒在他的书中对基督徒有过记述,但是现在喀什这里已经没有基督教堂了。

  第三集 “丝绸”之行

  梁冬:我们的摄影队拿着《马可波罗游记》一边看书,一边去拍图片和拍纪录片,於是就去到一个地方,这个地方叫喀什,喀什是“丝绸之路”上一个关节点的重镇,从喀什就有两条路从西方进入中国,一条是北道,一条是南道,北的那条道当时正在发生战争,是当时的一些蒙古族亲王和当时的中央政权忽必烈之间的一场战争,我们知道中国历史基本上就是一个中央集权和下面各种藩镇割据之间的一场拉锯的战争,所以马可波罗他可是一个商人,他必然要走南线,摄影队也是顺者这条南线一直往前走,去到了一个名字叫英吉沙的小镇,据说这个小镇盛产小刀,有些时候为什么一个人要去做摄影队到外面拍外景呢,跟我们在棚里做主持是天壤之别,是因为你在外面拍片子的时候,可以一边拍,一边顺便买些东西,在你老的时候留点纪念,比如说在南边这个摄影队的成员他们就买了很多小刀,大家都非常兴高采烈。

  英吉沙是一个小镇,几百米长的街道是从喀什到莎车的必经之地,然而这个不起眼的地方产生出全新疆乃至整个中亚地区都非常闻名的维吾尔族小刀,全镇一半以上的人家都和做刀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英吉沙小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以前,那时的手工艺就已经相当高超,英吉沙小刀造型独特,有四十多个花色品种,刀体平滑光亮,以象牙、牛骨成的刀柄上镶有彩色的珊瑚或宝石,刀身上雕刻出独特的维吾尔式花纹,这些传统的样式到了现代依旧完整的保存了下来,几乎每一个维吾尔族男子都以佩带一把英吉沙小刀作为可以炫耀的资本。

  我想使这些景物与马可波罗的故事产生联系,比如说加工厂,马可波罗在书中多次提到刀剑铸造、金属加工和兵器制造,这些加作坊遍布整条“丝绸之路”,也许马可波罗就曾途经这个作坊,他发现在这里刀剑铸造已有了成百上千年的历史,这里也是“丝绸之路”上进行此项工艺加工的最佳地点,我想通过这组镜头表现这些手工艺者之间的互动,籍此表现他们今天的工作状态。刚才我还找人讲述了刀背上花纹的含义,希望能挖掘到更多的文化信息,也许这些工人是数千年前从土耳其移居至此。

  他(马可波罗)很少提到自己,书中的绝大部分内容都记录了非个人的事物,他肯定带了把刀,这是必需的,用来割绳子、切肉、刻字等等。刀的用处很大,每个旅客都会带刀,不仅仅是自我保护。

  在数百年以前,对於常年跋涉於蛮荒之地的商旅来说佩刀不但是生活所需,更是防身的利器,或许是出於对700年前的想像,美国国家地理频道的摄影队成员都配备了自己的武器,这也似乎让马可波罗重归中国之旅增添了几分冒险的感觉。

  人们常说老王卖瓜自卖自夸,买买提是一个最地道的维吾尔族老汉,热情而朴实,笑口常开,赶起驴车就唱歌,摄制组决定到买买提家里去看看一个普通维吾尔族人的生活,也想看看买买提·明的那块两亩多的瓜地。

  我家里有五口人,我和老婆,还有三个孩子,他是最小的儿子,我们靠种地为生,主要是种瓜,这瓜一个能卖到1块5毛钱,或者2块钱,赚的钱就用来买穿的衣服,买吃的,喝的,全家人都靠这些生活,现在的生活比以前是好了,政策也是越来越好,有钱买衣服来穿,肚子吃得饱,我是满意的。

  买买提的大女儿很早就出嫁了,一个儿子在乡上学手艺,他把最喜欢的小儿子带在身边,因为以后总要有人继承他的家业,两亩地虽然不算大,但一年总能收上一千斤左右的甜瓜,今年靠卖瓜已经赚了八百多元钱,到了夏季之后,地里还要种上一季玉米,来年再种棉花,他对自己的生活很满足,从来不会抱怨任何事情。以前种瓜不是这样的,原来没有包产到户以前,这些地是农业社的,大家一块劳动,包产到户后自己分了地,收入还不错,我从小就是农民,学种地,现在我的几个孩子都念书,尽量供他们上学,如果能念好书,长大就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

  《马可波罗游记》之所以会这么的流行,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这本书里面记载了很多有的没有的故事,比如说他当时说在新疆地区有一种棉花,是从石头里面爆炸出来的,叫石棉,是不怕烧,不怕烫的,而当时的忽必烈还专门送了一块用石棉做的手帕给马可波罗的爸爸和他的叔叔,而他的爸爸和叔叔后来还拿着这块石棉做的手帕包了耶稣受难时的衣服送给了教皇,这种故事当然没有办法考究,谁也没有见过那些衣服,不过这个故事本身传播开去。在《马可波罗游记》还有一种故事是后来倒是有便於我们去寻根问底的,就是他说在新疆地区有一种病叫大脖子病,后来我们的记者去寻找,发现还真有这样的一种病。

  叶尔羌河是新疆南部最著名的一条大河,它覆盖了从喀什到莎车的绝大部分地区,也使莎车成为了南疆重要的产粮大县。因此,莎车故称叶尔羌王国。马可波罗说这里百物丰饶,居民遵守摩诃末教法,这些都是十分符合史实的,然而游记在这里出现了一段令后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马可波罗怎么会突然插入了一段对於撒马尔罕的记载呢,撒马尔罕的君主皈依基督教,基督教徒们奉他的命令兴建一座辉煌的教堂,他们从回教徒的礼拜寺内取走了一块大玉石把它用来垫在教堂的顶柱底下,而老国王去世后,他的继承者信奉回教,於是回教徒强令索回玉石,其目的是希望基督徒的教堂就此塌陷,基督徒们非常生气,无力反抗,他们跪在耶稣面前昼夜祈祷,一天早上 教堂的顶柱突然悬空,巨石取出来以后,柱子依旧悬在半空,而教堂完全没有受到损害,至今那悬空的柱子依旧支撑着整个教堂。有关撒马尔罕的柱石传说,中外史籍中均有记载。然而马可真到过撒马尔罕吗,不少专家对此颇感怀疑。

  这个故事在我们元代治顺年中间,一三三几年编了一本书叫做《治顺镇江》,在这本书中间有一篇叫做《大兴国寺记》,大兴国是一个基督教的教堂,是当时元代在镇江修建的,提到了同样一个故事,就是说在这个寺院的,这个基督教堂的建立者,他的老家是在撒马尔罕,他们老家有一个基督教堂,这个基督教堂有一个柱子和它的基础是分离的等等。所以我们当时看了这个资料以后,我个人的印象就是马可波罗有关撒马尔罕的这段记载,讲的这个故事,他真正得到的消息不是在撒马尔罕,而是在镇江得到的,他只不过在叙述的时候把这个故事放在了撒马尔罕那个部分而已。

  

(快捷键←) [上一章]  [回目录]  [下一章] (快捷键→)
关于本站 | 业务合作 | 广告联系 | 留言建议 | 联系方式 | 网站导航 | 管理登录
闽ICP备0503071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