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的实践与思考 (鄂教版七年级)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48:53阅读:
字号:小|大
摘要:在英语、网络充斥的今天,学生习惯了使用电脑,既使到了中学,字书写都不规范不美观。一些学生“唯利是图”,本末倒置。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让我们教师越发感受到几千年来维系中华民族精华之源泉,深蕴着丰富营养成分的中国传统文化正慢慢的流失,如何积极挖掘,有效保护和发展,如何加大文化资源的创新力度,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导致文化全球化的今天让中华传统文化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本文拟就我们的一些实际做法做一点交流,不到之处敬请指导批评!
关键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 调查 规范书写 文化课程 弘扬传统文化
作者简介:吴江虹,女,34岁,华中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中学语文一级教师,从教12年,一直从事班主任工作。联系电话:13419515199
正文
在英语、网络充斥的今天,“英语过几级了?”“今儿上网了吗?”似乎已经成为今天每个学生的必修课。一些学生可以和外国友人用流利的英语进行交谈,但当对方谈及中国历史时却哑口无言。有的学生使用电脑写文章,发表在博客或者网络日志上,可是连最基本的汉字都写不好……
开学之初,本人也曾在我校进行“国学”教育的问卷调查,在 205份调查问卷中,学生和他们的家长以及在校的老师认为缺乏应有的文化、历史知识的,竟多达 138人。认为在中小学应设立“国学”教育专门课程的有 165人,占 80%。认为中小学需要专门设立写字和书法课的有 180人,占 88%。认为表达能力差的 82人,不会写信、作文困难的 66人,写字难看的 85人,认为学生的语言、文学、文化水平令人担心的有 74人,占问卷人数的 36%。而希望中小学“要由浅入深地学习中国文化知识”并认为“很有必要”的有 170人,占问卷人数的 83%。可见,无论是中小学生,还是家长、老师,都对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反映强烈。
由此可见,基础教育加强汉字书写训练、对学生增强传统文化教育、推进“国学”教育等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现阶段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做法有:
一、增加语文课程节数,重视汉字书写训练
电脑及电子传媒进入中小学领域之后,一方面带来新知识和新的传播优势,另一方面又削弱着孩子们对传统文化载体的掌握。再加上现在广泛使用电脑,汉字书写的基础训练有被忽视的倾向。书写硬笔书法、书写毛笔字等基本又鲜明的“国学”表现都被丢掉了。
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汉字是我们的文化特征之一,它以规范、形象、美观著称,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之骄傲,作为一名中国人写好汉字是很重要的。但是目前社会上汉字的使用不够规范,如“菜薹”写成“菜苔”。汉字书写也缺乏基础训练,写出的字很难看,字形结构不协调,横不平竖不直,有时让人无法辨认。殊不知,汉字笔画的长短、粗细、俯仰、伸缩的准确与否,决定形态的优劣;结构的宽窄、高低、大小、斜正、疏密的对比、变化准确与否,决定章法的优劣。如只注意了用笔而忽略了结构,虽然线条写好了,但结构不好,写出的字不好看;只注意了结构而忽略了用笔,结构虽然写好了,线条不好,写出的字也不好看;只注意了用笔、结构而忽略了章法、意境,用笔、结构虽然写好了,章法、意境不好,写出的字没有内涵更不好看。不过,技术、思想、文化全面地统一到位,就不仅是书写汉字,掌握了以上技术,定能于处理变化与统一中达到浑然一体作品意境了。
我们认为从基础教育开始就应加强汉字书写训练。如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应让小学生以描红的形式用硬笔和毛笔练习横平竖直的书写方法,掌握汉字的书写规律。初中及高中时要加强练习书写毛笔字,真正把规范汉字看成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工作来完成。我校初一年级开始请武汉知名书画家官会平先生到校客串,现身说法,现场指导,除了激发孩子们规范书写的兴趣,还能给学生们以有益的指导。平日每天利用中午的二十分钟进行庞中华的楷书书写训练,坚持每天一面,老师批改评讲,评奖,计入班级量化评比中。全部书写完毕则每天进行4——6行的临帖练习,其中穿插汉字书写比赛,平时写字的成绩作为教育的内容纳入学生的操行考评。我想,长期坚持,学生在写字的过程中,不但能培养学生美观书写的习惯与能力,三年以后的中考书写将不再会是让我们头疼的问题了,也一定能在不断地练习中让孩子们把握好用笔的节奏、结构的对比,把握好墨色的枯润,章法的挪让,甚至能够做到笔画、结构、章法、意境等所有的因素以及对比、变化统一的得心应手,那么,熟练地、自然地通过汉字表达我们的情感并使其成为艺术的书写能力及书法水平,就不难具备了。
二、加大课程设置,增设传统文化课程
中小学忽视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不容忽视。传统的历史、文化修养的培养,被分解到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之中,导致中小学长期缺失“国学”内涵。老师为了完成各级领导下达的任务指标,往往“因需施教”,只注重专业课程的拓展和加深以及外语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开发,更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继承与发扬。学生为了能够考上理想的高中、大学,也“唯利是图”,这些都是致使一些学生在与外国人谈及中国历史时哑口无言的现象的主要原因。
我校积极响应武汉市教委向各校下发的“增强本市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通知,着力推行:1、增加传统文化课程。在学生的语文课中增加有关中国优良文化传统的课,比如从《课堂作业》的课外阅读篇目和《语文读本》中选取有关儒、道的感兴趣的篇目,通过学生自读与老师讲解结合的方式,既扩展了知识面,同时还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2、相对固定关于传统文化的教学时间。除了从广度上增加传统课程外,还从深度上考虑到传统文化的功能,其最有效的做法是强化历史教育,如《百年武汉——辛亥武昌首义读本》作为历史课本进课堂,就是最有力的明证。3、加大对教师传统文化的培训。4、多种途径补充传统文化资料。武汉六中胡家芳老师到我校交流,给老师和学生做了“知父母恩德,做孝顺儿女”的报告,在强化了师生知恩回报的美德教育的同时弘扬了传统文化。我们七(9)班也利用每天中午的一小时和学生一起阅读于丹的《<论语>心得》、《三字经》等,每节语文课课前三分钟的演讲内容划定为关于“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学在获得为人做学问的道理的同时,又丰富了“国学”知识。5、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学习的氛围。利用现有的文化场馆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把博物馆当第二课堂,由浅入深地传授“国学”知识。学生们喜欢“追风”和“赶潮”,通过在校园里持之以恒地宣传,可以营造一种学习传统文化的复古风尚,使学生能够更主动地学习。
三、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而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蓬勃生机、展现独特魅力、实现创新发展,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生活。
基于这种认识,近年来,我校抓住国内外“中华文化热”、“国学热”,尤其抓住“辛亥革命热”的机遇,依托武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以“纪念革命先烈,弘扬辛亥精神”为主题,着力打造辛亥革命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采取了一些具体举措:比如,“武汉·印象——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美术创作活动在全校的开展,组织学生关注由武汉市委、市政府主办、长江网承办了的以“百年辛亥,百年武汉”为主题的官方网站,国庆节期间让家长带孩子到解放公园参观以“首义之城,园林新语”为主题的2011武汉花卉展,我校每班有中学生党史教育读本——《中共湖北历史读本》供学生阅读和学习,这些活动均围绕纪念辛亥先烈,追忆辛亥历史,发掘首义文化,弘扬首义精神,展示百年武汉发展变化等重点,学校利用传统和现代网络传播手段,全方位、多视角地宣传辛亥革命武昌首义,在极大地扩大活动的关注面的同时也让孩子们在武汉的历史文化遗存中学习了中国近代史,为辛亥革命历史知识竞赛做了充分的准备。这些做法增强了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生活,相信无疑会更加自觉主动地推动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血液,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就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过程,如果学校重视中小学阶段的“国学”系统教育。主动布置,排出时间,列出课程。家长支持、帮助孩子们去学习掌握相关的“国学”知识,做好“国学”教育课本编写工作,并进入地方教材,使“国学”教育课本系统化、通俗化、基础化,力求用“国学”吸引学生,用“国学”感动学生,用“国学”滋养学生。科学地安排硬笔书法、毛笔字等传统文化课进入素质教育的课堂。对现有的语文、历史等课程,有意识地向传统文化知识倾斜,并且让这方面的教育和政治、道德修养密切联系起来。同时全社会顺应时代潮流,主动搭建接触、交流、合作的平台,更好地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就一定能推动我国文化发展,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只要我们的孩子们能保护好失去流行意义的文化遗存,中国传统文化将会完整的、永远的以中华文明的身份高高屹立于世界巅峰……
吴江虹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