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教学设计(人教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49:04阅读:
字号:小|大
叶超群
《吆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老北京的吆喝。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3.结合实际情况,搜集当地的民俗习惯和风土人情。
情感目标:
树立文化大观念,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及作者对北京的感情。
2.树立文化大观念,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课前:课件展示图片《那些属于80后的童年记忆》)
虽然逝去的童年已不可追回,但是这些事物却唤回了我们对于过去时光的美好记忆。[板书:记忆] 那么一座城市的记忆又可以留存在哪里呢?比如说北京这座有着悠久的岁月积淀的城市,你可以从哪些东西中找到这座城市的记忆,读到它的历史?(北京胡同、故宫、长城、四合院、京白……)是的,正是这一块块秦砖汉瓦,这一座座小院胡同共同构筑起北京这座城市的记忆,让它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灵魂。而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随着萧乾,去聆听发自北京这座城市记忆深处的声音——吆喝。[板书课题]
2、 整体感知、感受特色
什么是吆喝?(叫卖的声音)这篇课文选自《北京城杂忆》。作为一个老北京人,为什么萧乾要选择吆喝这么平凡的甚至可以说难登大雅之堂的东西,来展现他记忆中的北京城呢?我们能够从吆喝声中读到一个怎样的北京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课文。
① 现在,让我们自由地把课文大声朗读一遍,看看以前老北京城里有哪些物品可以通过吆喝来叫卖的?
(馄饨、饽饽、乞丐、柿子、秋海棠、糖葫芦、烤白薯、炸豆腐、小玩具、萝卜、荷叶糕、山里红、烧卖……)
②大家找得很快哦。看来在老北京的吆喝还真不少,哪行哪业都能吆喝。据老人们说啊,老北京有整整368种吆喝。北京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家门口置办各种生活必需品。在课文中作者也用了一个精辟的比喻来描绘北京人的这种生活场景,大家找到了吗?需要老师的提示吗?
生找:“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齐读)
作者这个形象的比喻,让你从中读到了一幅老北京人怎样的生活场景?
③这么多的吆喝可怎么介绍得过来呢?作者是怎么安排的呢?大家有没有找到提示的语句?(第四段)看来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的。而且“一年四季”、“从早到晚”说明了什么?(齐读)
说明吆喝与北京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已经成为老北京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是啊,热闹的街巷,丰富的物品,特色的小吃,这一声声的吆喝带我们走进了老北京人早晚四季的生活场景。其实,读吆喝就是读生活[板书:市井生活]。所以它又怎能不勾起每一个在北京生活过的人最真实的感动与回忆呢?
屏幕展示:“读萧乾的《北京城杂忆》,他那流利而俏皮的京白,使得70年前的北京的色、香、味,顿时萦绕而充满了我的感官,引起我长时间的含泪的微笑!——冰心”, 师读。
3、读课文、赏吆喝
①一读:体会吆喝的声乐艺术
A、现在,就让我们也一起来品一品、读一读这老北京的吆喝吧。刚才同学们说到吆喝的目的是什么?(吸引顾客)那么大家觉得哪一句吆喝,让你觉得最形象生动,听了就忍不住要去光顾他的生意?
(结合课堂实际,从语言、声调变化、合辙押韵等角度引导学生加以分析,并辅以朗读指导,再现北京吆喝。)
B、小吆喝中有大讲究,还真是趣味无穷呢。这些诱人的吆喝,老北京人可不是读出来的,他们是……(唱出来的!)可不,想唱好还真不容易,他们是怎么唱的?
C、现在,就让我们试着来“原音重现”,在吆喝中感受老北京浓浓的京味儿!(播放老北京吆喝“卖金鱼儿”)
——诱人的吆喝词,动听的吆喝调,真让我们惊叹。在作者眼里,这些吆喝人俨然就是一个个身怀绝技的民间艺术家,他们的吆喝不只是简单的叫卖声,此时在你听来,这吆喝是什么?(声乐的艺术)虽然他们的表演不像舞台上的艺术家一样高雅,可是却展现了老北京浓浓的民俗风情。品读吆喝,就是品读老北京的民俗风情[板书:民俗风情] 正是这独特的民俗风情,让北京有了区别于别的城市的气质与面貌。
②二读、体察吆喝人的生存状态
A、这些声乐艺术的创造者,又是一群什么样人呢?他们的生活处境是怎么样的呢?快速跳读课文,勾画出最能反应吆喝人生活处境的关键词句。
(生活艰辛)他们这么艰辛,收入怎么样?(收入微薄)
B、他们从大清早到深夜,无论是炎热的夏季还是寒冷的冬日,走街串巷,肩挑背扛。用心的吆喝也就是多卖两个萝卜,多收入一个铜板。吆喝就是他们苦乐生计的承载。可以说他们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吆喝人。然而他们面对生活又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让我们通过第六段这个特写镜头,走进吆喝人的心灵世界。
这是作者写的最详细的一个人物,我们一齐朗读第六段,看看这个卖馄饨的人是如何面对生活的?(齐读第六段)说说你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吆喝人?(从“皮要薄,馅要大”可以看出一个老北京人的真诚、实在。)
是啊,面对如此艰辛的生活,他们不失诚信,把吆喝声喊得那么嘹亮动听,从中你还能读出什么?
(对生活的热爱。面对生活的困难不低头。乐观。)
——在这些底层生意人中,拥有这种质朴诚信热情乐观生活态度的决不只是一个人,你看卖柿人自得其乐,卖硬面饽饽的质朴厚道,就是生活没有着落的乞丐也能用一种轻松的自嘲来面对生活的困窘。他们讲究日子再苦也要过得有滋有味儿、有腔有调。处境再难,也决不失了生意人的本分,做人的根本。所以,我们投递的目光决不单单是同情,而是同情中饱含着深深的敬意。作家萧乾曾这样说:“我有的只是一支秃笔,但我要用他唤回北京市民的荣誉感,唤回东方人的尊严。”(齐读)
——品读吆喝,我们不仅读出了老北京的市井生活、民俗风情,更读出了北京人热情乐观的生活态度,自信豁达的人生境界。 [板书:生活态度]正是这一切共同筑就了北京这座城市的灵魂,所以说这平凡的吆喝正是老北京最鲜活的记忆!
4、回归生活、内化理解
①然而,我们说什么是“记忆”?(是渐行渐远的往事,是已经消逝的过往)所以我们在提及“记忆”这个词的时候,内心总会温暖又略带感伤。曾如此鲜活地飘荡在老北京城胡同院落里的吆喝,如今呢?(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相关语句)
②齐读最后一段“现在北京城倒还剩一种吆喝”,你从中读出了作者回想这记忆中的吆喝声时是一种怎样的感情?(怀念)
师读:“我是站在今天和昨天,新的和旧的北京之间,以抚今追昔的心情,来抒写我的一些怀念和感触。” ——萧乾《北京城杂忆》
仅仅只是怀念吗?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含着怀念之情,包含着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对吆喝这种北京记忆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
“近来我又想:一个城市要赶上时代,有些东西就得忍痛牺牲掉。什刹海吃不着河鲜了 ,七月节也不再放荷灯。要现代化,就得扔掉些东西。然而也不能全扔光了啊! ”
——萧乾《北京城杂忆》
③为什么不能“全扔光了”?
是啊,记忆是我们的感情的根系,灵魂的家园。把这座城市的记忆全扔光了,我们再从何处去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故土呢?让我们把这些城市的记忆留存下来吧,让它们成为我们对文化最温情的顾盼回眸。(板书:文化,并勾画连线)
5、追寻属于我们自己的城市/地方记忆:你觉得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事物上留存着温州这座城市的记忆/平阳这片土地的记忆?
(南戏、集市、各种当地民风习俗、风味小说……)
四、布置作业:
①搜集、记录我们当地的民俗习惯和风土人情 。
②感受老北京吆喝(http://heritage.news.tom.com/ zhuanti/yaohe/ )
③推荐阅读:萧乾《北京城杂忆》
板书设计:
吆 喝
萧乾
文 化
市井生活 记 忆 生活态度
民俗风情
《吆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老北京的吆喝。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整体把握文意。
2.揣摩语言,体会吆喝声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魅力,理解作者写“吆喝”时的内在情感。
3.结合实际情况,搜集当地的民俗习惯和风土人情。
情感目标:
树立文化大观念,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教学重点:
1.品味语言,及作者对北京的感情。
2.树立文化大观念,品味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课前:课件展示图片《那些属于80后的童年记忆》)
虽然逝去的童年已不可追回,但是这些事物却唤回了我们对于过去时光的美好记忆。[板书:记忆] 那么一座城市的记忆又可以留存在哪里呢?比如说北京这座有着悠久的岁月积淀的城市,你可以从哪些东西中找到这座城市的记忆,读到它的历史?(北京胡同、故宫、长城、四合院、京白……)是的,正是这一块块秦砖汉瓦,这一座座小院胡同共同构筑起北京这座城市的记忆,让它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灵魂。而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随着萧乾,去聆听发自北京这座城市记忆深处的声音——吆喝。[板书课题]
2、 整体感知、感受特色
什么是吆喝?(叫卖的声音)这篇课文选自《北京城杂忆》。作为一个老北京人,为什么萧乾要选择吆喝这么平凡的甚至可以说难登大雅之堂的东西,来展现他记忆中的北京城呢?我们能够从吆喝声中读到一个怎样的北京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走进课文。
① 现在,让我们自由地把课文大声朗读一遍,看看以前老北京城里有哪些物品可以通过吆喝来叫卖的?
(馄饨、饽饽、乞丐、柿子、秋海棠、糖葫芦、烤白薯、炸豆腐、小玩具、萝卜、荷叶糕、山里红、烧卖……)
②大家找得很快哦。看来在老北京的吆喝还真不少,哪行哪业都能吆喝。据老人们说啊,老北京有整整368种吆喝。北京人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家门口置办各种生活必需品。在课文中作者也用了一个精辟的比喻来描绘北京人的这种生活场景,大家找到了吗?需要老师的提示吗?
生找:“白天就更热闹了,就像把百货商店和修理行业都拆开来,一样样地在你门前展销。”(齐读)
作者这个形象的比喻,让你从中读到了一幅老北京人怎样的生活场景?
③这么多的吆喝可怎么介绍得过来呢?作者是怎么安排的呢?大家有没有找到提示的语句?(第四段)看来作者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的。而且“一年四季”、“从早到晚”说明了什么?(齐读)
说明吆喝与北京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已经成为老北京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是啊,热闹的街巷,丰富的物品,特色的小吃,这一声声的吆喝带我们走进了老北京人早晚四季的生活场景。其实,读吆喝就是读生活[板书:市井生活]。所以它又怎能不勾起每一个在北京生活过的人最真实的感动与回忆呢?
屏幕展示:“读萧乾的《北京城杂忆》,他那流利而俏皮的京白,使得70年前的北京的色、香、味,顿时萦绕而充满了我的感官,引起我长时间的含泪的微笑!——冰心”, 师读。
3、读课文、赏吆喝
①一读:体会吆喝的声乐艺术
A、现在,就让我们也一起来品一品、读一读这老北京的吆喝吧。刚才同学们说到吆喝的目的是什么?(吸引顾客)那么大家觉得哪一句吆喝,让你觉得最形象生动,听了就忍不住要去光顾他的生意?
(结合课堂实际,从语言、声调变化、合辙押韵等角度引导学生加以分析,并辅以朗读指导,再现北京吆喝。)
B、小吆喝中有大讲究,还真是趣味无穷呢。这些诱人的吆喝,老北京人可不是读出来的,他们是……(唱出来的!)可不,想唱好还真不容易,他们是怎么唱的?
C、现在,就让我们试着来“原音重现”,在吆喝中感受老北京浓浓的京味儿!(播放老北京吆喝“卖金鱼儿”)
——诱人的吆喝词,动听的吆喝调,真让我们惊叹。在作者眼里,这些吆喝人俨然就是一个个身怀绝技的民间艺术家,他们的吆喝不只是简单的叫卖声,此时在你听来,这吆喝是什么?(声乐的艺术)虽然他们的表演不像舞台上的艺术家一样高雅,可是却展现了老北京浓浓的民俗风情。品读吆喝,就是品读老北京的民俗风情[板书:民俗风情] 正是这独特的民俗风情,让北京有了区别于别的城市的气质与面貌。
②二读、体察吆喝人的生存状态
A、这些声乐艺术的创造者,又是一群什么样人呢?他们的生活处境是怎么样的呢?快速跳读课文,勾画出最能反应吆喝人生活处境的关键词句。
(生活艰辛)他们这么艰辛,收入怎么样?(收入微薄)
B、他们从大清早到深夜,无论是炎热的夏季还是寒冷的冬日,走街串巷,肩挑背扛。用心的吆喝也就是多卖两个萝卜,多收入一个铜板。吆喝就是他们苦乐生计的承载。可以说他们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吆喝人。然而他们面对生活又是一种怎样的态度呢?让我们通过第六段这个特写镜头,走进吆喝人的心灵世界。
这是作者写的最详细的一个人物,我们一齐朗读第六段,看看这个卖馄饨的人是如何面对生活的?(齐读第六段)说说你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吆喝人?(从“皮要薄,馅要大”可以看出一个老北京人的真诚、实在。)
是啊,面对如此艰辛的生活,他们不失诚信,把吆喝声喊得那么嘹亮动听,从中你还能读出什么?
(对生活的热爱。面对生活的困难不低头。乐观。)
——在这些底层生意人中,拥有这种质朴诚信热情乐观生活态度的决不只是一个人,你看卖柿人自得其乐,卖硬面饽饽的质朴厚道,就是生活没有着落的乞丐也能用一种轻松的自嘲来面对生活的困窘。他们讲究日子再苦也要过得有滋有味儿、有腔有调。处境再难,也决不失了生意人的本分,做人的根本。所以,我们投递的目光决不单单是同情,而是同情中饱含着深深的敬意。作家萧乾曾这样说:“我有的只是一支秃笔,但我要用他唤回北京市民的荣誉感,唤回东方人的尊严。”(齐读)
——品读吆喝,我们不仅读出了老北京的市井生活、民俗风情,更读出了北京人热情乐观的生活态度,自信豁达的人生境界。 [板书:生活态度]正是这一切共同筑就了北京这座城市的灵魂,所以说这平凡的吆喝正是老北京最鲜活的记忆!
4、回归生活、内化理解
①然而,我们说什么是“记忆”?(是渐行渐远的往事,是已经消逝的过往)所以我们在提及“记忆”这个词的时候,内心总会温暖又略带感伤。曾如此鲜活地飘荡在老北京城胡同院落里的吆喝,如今呢?(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相关语句)
②齐读最后一段“现在北京城倒还剩一种吆喝”,你从中读出了作者回想这记忆中的吆喝声时是一种怎样的感情?(怀念)
师读:“我是站在今天和昨天,新的和旧的北京之间,以抚今追昔的心情,来抒写我的一些怀念和感触。” ——萧乾《北京城杂忆》
仅仅只是怀念吗?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含着怀念之情,包含着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对吆喝这种北京记忆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
“近来我又想:一个城市要赶上时代,有些东西就得忍痛牺牲掉。什刹海吃不着河鲜了 ,七月节也不再放荷灯。要现代化,就得扔掉些东西。然而也不能全扔光了啊! ”
——萧乾《北京城杂忆》
③为什么不能“全扔光了”?
是啊,记忆是我们的感情的根系,灵魂的家园。把这座城市的记忆全扔光了,我们再从何处去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故土呢?让我们把这些城市的记忆留存下来吧,让它们成为我们对文化最温情的顾盼回眸。(板书:文化,并勾画连线)
5、追寻属于我们自己的城市/地方记忆:你觉得在我们的身边,有哪些事物上留存着温州这座城市的记忆/平阳这片土地的记忆?
(南戏、集市、各种当地民风习俗、风味小说……)
四、布置作业:
①搜集、记录我们当地的民俗习惯和风土人情 。
②感受老北京吆喝(http://heritage.news.tom.com/ zhuanti/yaohe/ )
③推荐阅读:萧乾《北京城杂忆》
板书设计:
吆 喝
萧乾
文 化
市井生活 记 忆 生活态度
民俗风情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