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父逐日》《共工怒触不周山》(人教版七年级必修)
作者:未知来源:网络收集时间:2011-10-29 16:49:06阅读:
字号:小|大
一、课文类型:讲读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利用课文注释与工具书读懂课文
(2)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3)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4)积累文言词汇
三、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
四、教学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解文章主旨
五、教学时间:共3课时(其中机动1课时)
六、教学步骤:
第1—2课时
教学内容:夸父逐日
一、 导语: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神话故事是《女娲造人》。现在我们复习一下有关神话知识。投影:
(1)有关神话故事的图片
(2)关于神话
神话的含义: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并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和传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许多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二、作品简介
1.《山海经》,书名。18篇。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教师可根据需要选取要点讲解)
2.关于夸父
夸父是我国古代神话中一个善于奔跑的巨人。《山海经•海外北经》还记载着一个“博父国”,经前人考证,“考父”即“博父”,其国中的人都是巨人。所以茅盾在《中国神话ABC》中认为夸父不仅是人名,也是一个部族的名称。
二、 诵读贯通
1.教师范读课文2-3遍。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节奏
2.学生齐读2遍。(齐声朗读)
3.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划出疑难字词,师生交流。
4.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同桌交流)加深理解。
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三、 教师点拨: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四、质疑
1.文中哪些情节最能体现神话富于想象的特点?
与日逐走,入日
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弃其杖,化为邓林
2.你还知道这故事在哪里也有记载?
《山海经•大荒北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 ”
巴金《日》:“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山谷。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李锐《旷日持久的煎熬》:“当希望一次次地变成绝望,当绝望一次次地变成虚妄,我们又拿什么来慰藉生命?拿什么来慰藉一代又一代悲绝的心灵?每想到此,我就反复想起那个中国人的古老的神话,这神话很短,它只有三十七个字: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这三十七个字,越过千年悠悠岁月朝我们走过来的时候,我们就会想起一个长长的没有走到“大泽”的“道渴而死”者的名单: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们死了,孙中山、黄兴、秋瑾们死了,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们死了,王国维、陈寅恪们死了,鲁迅死了,胡适们死了,胡风、老舍、傅雷们死了,离我们最近的顾准也死了……总有一天,会轮到我们道渴而死的。是的,还是“道渴而死”。我们不能欺骗自己,我们心里都知道去“大泽”的路正遥遥无期。在我们之后,还会有不知多少“道渴而死”者倒在这去往“大泽”的路上。我们该把这三十七个字刻到石碑上,把这三十七个字刻在石碑的两面,把这石碑放在我们心里--以悼念死者,以昭示来者。”
3.夸父为什么逐日?结果如何?
点拔:失败
这篇神话对后世影响很大。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或“夸父追日”“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如陶潜《读山海经》诗有“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句,柳宗元《行路难》诗有“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跳踉北海超昆仑”句。有时也用“夸父逐日”来比喻不自量力,但这是从消极方面理解这个神话,不合乎《夸父逐日》作为神话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4.谈谈你对夸父的形象的理解
失败的英雄
(1)夸父是一个十分神奇的人物。
他是一位善于奔跑的巨人,敢与太阳“逐走”。他口渴如焚,虽然喝干黄河和渭水两条大河,仍不解渴又赶往大泽,终于没来及喝大泽的水而渴死。他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还能为人类造福。
(2)夸父是一个气度和本领非凡的人。
夸父敢于与太阳决一高下,可以奔驰于天地,可以饮大河大江,可以化手杖为桃林,真是气度非凡,本领非凡。
5.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夸父口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那么,什么是“邓林”呢?“邓林”实有其地,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邓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邓林”这一地名是因“邓林”的“桃林”之义而得名的。此外,“杖”与“桃林”同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处;夸父的口渴如焚,与提供甘甜多汁果实和成片绿阴的“桃林”,在内容上也是相合的。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满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6.你认为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与太阳逐走,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勇,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四、作业与练习:
1.背诵《夸父逐日》,说说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本题意在使学生通过背诵《夸父逐日》,熟悉课文,积累语言材料,并且从神话这一角度,了解课文内容,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有所认识。
2.找一找生活中的“夸父”。
3.仿造例句,完成下面这个句子。
,也是一种逐日
例: 勇于坚持,也是一种逐日。坚持就是始终怀着一颗纯粹的心,没有犹豫,没有退缩,没有后悔,千百次摔倒,又千百次站立。
第3课时
主要内容:《共工怒触不周山》
一、导入:
二、文学常识:
1.《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天文》。《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2.关于《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古代神话均出于该书。
3.有关的故事:
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号高阳氏,居子帝五(今河南濮阳附近)。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统治的地盘也大了很多,北到现在的河北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到现在的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都是他统治的地城。古代历史书上描写说,倾项视察所到之处,都受到部落民众的热情接待。
但是颛顼也办过不合情理的事情。有这么一条律令就是他定的:规定妇女在路上和男子相遇,必须避让一旁;如果不这样做,就被拉到十字路口打一顿。这条法律虽然是传说,但是说明了在颛顼那个时期,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男子成了氏族中的主导力量,妇女的地位已经低于男子,父系氏族社会过取代了母系氏族社会,男子在社会上的权威已经确立。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长着满头的赤发,他的坐骑是两条龙。
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的部落在现在今天的河南北部。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的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贡献的人。
共工有个儿子叫后土,对农业也很精通。他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把水利的事办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由于这些原因,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共工氏制订了一个计划,把土地的高处的土运去垫高低地,认为挖下洼地垫高可以扩大耕种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
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颛顼认为,在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自己,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他用这样做会让上天发怒为理由,反对共工氏实行他的计划。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
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认为共工氏一平整土地,真的会触怒鬼神,引来灾难,因此颛顼得到了多数民众的支持。
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
共工氏驾起飞龙,来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雾时间,一声震天巨响,只见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拦腰折断,整个山体轰隆隆地崩塌下来。天地之间发生巨变,天空中,日月星辰都变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动,河川变流。原来这不周山是天地之间的支柱,天柱折断了,使得系着大地的绳子也崩断了,只见大地向东南方向塌陷。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因为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日月星辰就每天都从东边升起,向西边降落;因为大地向东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腾向东,流入东边的大海里去了。
三、“不周山”释义
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山,高与地平面的自然隆起。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这山一有名字,就不完整。共工氏怒触不周山,怒触的时候,这山就叫不周了。
四、“五帝”指哪五个人?
1.黄帝 4.尧
2.颛顼zhuānxū 5.舜
3.帝喾kù
五、读课文、翻译课文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从前)
怒而触不周之山 (碰,撞)
地维绝 ( 绳子)(断)
故日月星辰移焉 (兼词,于此)
故水潦尘埃归焉(积水)(尘土)
2.翻译下列语句
(1)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共工)发怒而用头去撞不周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掛地的绳子断了。
(2)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方向移动 ;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方向流去。
六、质疑
1.请发挥想象,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
2.了解文章的内容之后,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归纳:共工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3.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1)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2)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作业本》上相应练习。
3.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王,(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触:碰,撞。),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焉:代词兼语气词,与“于是”或“于此”相当);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潦:积水。水潦,这里泛指大地上的江河。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归:归向,这里指流向)。
4.复习本单元所学内容
5.预习第26课郑振铎的《猫》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利用课文注释与工具书读懂课文
(2)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3)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
(4)积累文言词汇
三、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课文
2.积累文言词语
四、教学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理解文章主旨
五、教学时间:共3课时(其中机动1课时)
六、教学步骤:
第1—2课时
教学内容:夸父逐日
一、 导语: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神话故事是《女娲造人》。现在我们复习一下有关神话知识。投影:
(1)有关神话故事的图片
(2)关于神话
神话的含义: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并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和传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许多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二、作品简介
1.《山海经》,书名。18篇。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教师可根据需要选取要点讲解)
2.关于夸父
夸父是我国古代神话中一个善于奔跑的巨人。《山海经•海外北经》还记载着一个“博父国”,经前人考证,“考父”即“博父”,其国中的人都是巨人。所以茅盾在《中国神话ABC》中认为夸父不仅是人名,也是一个部族的名称。
二、 诵读贯通
1.教师范读课文2-3遍。要求学生听准字音、节奏
2.学生齐读2遍。(齐声朗读)
3.学生对照注释,初步理解文句,划出疑难字词,师生交流。
4.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同桌交流)加深理解。
译文: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三、 教师点拨: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夸父这一神话人物形象,具有超现实的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魅力。
四、质疑
1.文中哪些情节最能体现神话富于想象的特点?
与日逐走,入日
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弃其杖,化为邓林
2.你还知道这故事在哪里也有记载?
《山海经•大荒北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 ”
巴金《日》:“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山谷。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李锐《旷日持久的煎熬》:“当希望一次次地变成绝望,当绝望一次次地变成虚妄,我们又拿什么来慰藉生命?拿什么来慰藉一代又一代悲绝的心灵?每想到此,我就反复想起那个中国人的古老的神话,这神话很短,它只有三十七个字: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这三十七个字,越过千年悠悠岁月朝我们走过来的时候,我们就会想起一个长长的没有走到“大泽”的“道渴而死”者的名单: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们死了,孙中山、黄兴、秋瑾们死了,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们死了,王国维、陈寅恪们死了,鲁迅死了,胡适们死了,胡风、老舍、傅雷们死了,离我们最近的顾准也死了……总有一天,会轮到我们道渴而死的。是的,还是“道渴而死”。我们不能欺骗自己,我们心里都知道去“大泽”的路正遥遥无期。在我们之后,还会有不知多少“道渴而死”者倒在这去往“大泽”的路上。我们该把这三十七个字刻到石碑上,把这三十七个字刻在石碑的两面,把这石碑放在我们心里--以悼念死者,以昭示来者。”
3.夸父为什么逐日?结果如何?
点拔:失败
这篇神话对后世影响很大。人们常以“夸父逐日”或“夸父追日”“逐日”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如陶潜《读山海经》诗有“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句,柳宗元《行路难》诗有“君不见夸父逐日窥虞渊,跳踉北海超昆仑”句。有时也用“夸父逐日”来比喻不自量力,但这是从消极方面理解这个神话,不合乎《夸父逐日》作为神话在本质上所具有的积极意义。
4.谈谈你对夸父的形象的理解
失败的英雄
(1)夸父是一个十分神奇的人物。
他是一位善于奔跑的巨人,敢与太阳“逐走”。他口渴如焚,虽然喝干黄河和渭水两条大河,仍不解渴又赶往大泽,终于没来及喝大泽的水而渴死。他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还能为人类造福。
(2)夸父是一个气度和本领非凡的人。
夸父敢于与太阳决一高下,可以奔驰于天地,可以饮大河大江,可以化手杖为桃林,真是气度非凡,本领非凡。
5.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夸父口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那么,什么是“邓林”呢?“邓林”实有其地,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邓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邓林”这一地名是因“邓林”的“桃林”之义而得名的。此外,“杖”与“桃林”同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处;夸父的口渴如焚,与提供甘甜多汁果实和成片绿阴的“桃林”,在内容上也是相合的。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满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6.你认为本文的主旨是什么?
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与太阳逐走,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勇,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四、作业与练习:
1.背诵《夸父逐日》,说说你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的认识。
本题意在使学生通过背诵《夸父逐日》,熟悉课文,积累语言材料,并且从神话这一角度,了解课文内容,对夸父这一神话人物有所认识。
2.找一找生活中的“夸父”。
3.仿造例句,完成下面这个句子。
,也是一种逐日
例: 勇于坚持,也是一种逐日。坚持就是始终怀着一颗纯粹的心,没有犹豫,没有退缩,没有后悔,千百次摔倒,又千百次站立。
第3课时
主要内容:《共工怒触不周山》
一、导入:
二、文学常识:
1.《共工怒触不周山》选自《淮南子•天文》。《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2.关于《淮南子》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古代神话均出于该书。
3.有关的故事:
据传说,颛顼是黄帝的孙子,号高阳氏,居子帝五(今河南濮阳附近)。他聪明敏慧,有智谋,在民众中有很高的威信。他统治的地盘也大了很多,北到现在的河北一带,南到南岭以南,西到现在的甘肃一带,东到东海中的一些岛屿,都是他统治的地城。古代历史书上描写说,倾项视察所到之处,都受到部落民众的热情接待。
但是颛顼也办过不合情理的事情。有这么一条律令就是他定的:规定妇女在路上和男子相遇,必须避让一旁;如果不这样做,就被拉到十字路口打一顿。这条法律虽然是传说,但是说明了在颛顼那个时期,由于生产方式的变化,男子成了氏族中的主导力量,妇女的地位已经低于男子,父系氏族社会过取代了母系氏族社会,男子在社会上的权威已经确立。与颛顼同时,有个部落领袖,叫做共工氏。传说他是二人首蛇身,长着满头的赤发,他的坐骑是两条龙。
据说共工氏姓姜,是炎帝的后代。他的部落在现在今天的河南北部。他对农耕很重视,尤其对水利工作更是抓紧,发明了筑堤蓄水的办法。那个时候,人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水的利用是至关重要的。共工氏是神农氏以后,又一个为发展农业生产做出过贡献的人。
共工有个儿子叫后土,对农业也很精通。他们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把水利的事办好,就一起考察了部落的土地情况,发现有的地方地势太高,田地浇水很费力;有的地方地势太低,容易被淹。由于这些原因,非常不利于农业生产。因此共工氏制订了一个计划,把土地的高处的土运去垫高低地,认为挖下洼地垫高可以扩大耕种面积,高地去平,利于水利灌溉,对发展农业生产大有好处。
颛顼部不赞成共工氏的做法。颛顼认为,在部族中至高无上的权威是自己,整个部族应当只听从他一个人的号令,共工氏是不能自作主张的。他用这样做会让上天发怒为理由,反对共工氏实行他的计划。于是,颛顼与共工氏之间发生了一场十分激烈的斗争,表面上是对治土、治水的争论,实际上是对部族领导权的争夺。
要说这两个人比起来,力气上,共工氏要强:论机智,他却不如颛顼。颛顼利用鬼神的说法,煽动部落民众,叫他们不要相信共工氏。当时的人对自然知识缺少了解,对鬼神之事都极为相信,不少人上了颛顼的当,认为共工氏一平整土地,真的会触怒鬼神,引来灾难,因此颛顼得到了多数民众的支持。
共工氏不能得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但他坚信自己的计划是正确的,坚决不肯妥协。为了天下人民的利益,他决心不惜牺牲自己,用生命去殉自己的事业。他来到不周山(今昆仑山),想把不周山的峰顶撞下来,来表示自己的坚强决心。
共工氏驾起飞龙,来到半空,猛地一下撞向不周山。雾时间,一声震天巨响,只见不周山被共工氏猛然一撞,立即拦腰折断,整个山体轰隆隆地崩塌下来。天地之间发生巨变,天空中,日月星辰都变了位置;大地上,山川移动,河川变流。原来这不周山是天地之间的支柱,天柱折断了,使得系着大地的绳子也崩断了,只见大地向东南方向塌陷。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因为天空向西北方向倾倒,日月星辰就每天都从东边升起,向西边降落;因为大地向东南塌陷,大江大河的水就都奔腾向东,流入东边的大海里去了。
三、“不周山”释义
不,表否定;周,周全,完整;山,高与地平面的自然隆起。不周山,就是不完整的山。这山一有名字,就不完整。共工氏怒触不周山,怒触的时候,这山就叫不周了。
四、“五帝”指哪五个人?
1.黄帝 4.尧
2.颛顼zhuānxū 5.舜
3.帝喾kù
五、读课文、翻译课文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 (从前)
怒而触不周之山 (碰,撞)
地维绝 ( 绳子)(断)
故日月星辰移焉 (兼词,于此)
故水潦尘埃归焉(积水)(尘土)
2.翻译下列语句
(1)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共工)发怒而用头去撞不周山,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掛地的绳子断了。
(2)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方向移动 ;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方向流去。
六、质疑
1.请发挥想象,描述“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的战争场景
2.了解文章的内容之后,在你的心目中,共工是一个怎样的人?
归纳:共工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具有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3.夸父和共工共同的特点是什么?
(1)夸父和共工都很勇敢、坚强,敢于挑战权威,夸父敢于与太阳赛跑,共工敢于与颛顼争帝。
(2)夸父和共工愿意牺牲自己来改造山河,夸父死后弃其杖,化为桃林,为后人止渴;共工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他们都是神话传说中的华夏民族的英雄。
七、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作业本》上相应练习。
3.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为帝王,(共工)发怒撞不周之山(触:碰,撞。),支撑天的柱子折了,系挂地的绳子断了。天向西北方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动(焉:代词兼语气词,与“于是”或“于此”相当);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东南角流去(潦:积水。水潦,这里泛指大地上的江河。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归:归向,这里指流向)。
4.复习本单元所学内容
5.预习第26课郑振铎的《猫》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相关文章:
|